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项目自然资源部.docx
- 文档编号:27995370
- 上传时间:2023-07-07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25.29KB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项目自然资源部.docx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项目自然资源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项目自然资源部.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项目自然资源部
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
1、项目名称
中国煤炭资源赋存规律及综合评价与找煤工程应用
2、提名者及提名意见
提名者:
自然资源部
提名意见:
本项目围绕着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和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的战略目标,聚焦制约找煤突破的煤炭聚集赋存规律和绿色安全科学开发的关键地质科学问题,历时八年研发,五年多工程应用,30多家单位3000多人产学研联合攻关,投入研究经费上亿元,在煤炭地质理论、综合评价方法和找煤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系统建立了我国含煤地层多重划分对比体系,创建了基于层序地层及其可容空间变化控制的聚煤模式,全面提升了全国赋煤构造格局与构造控煤作用的认识,构建了原煤质量六级等级划分体系。
研制出煤炭安全绿色科学开发多目标综合评价法,创建了全国“三带六区四级”煤炭资源综合区划方案,建立了基于环境承载力的煤炭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模型,科学评价了我国煤炭资源开发潜力及生态环境效应。
凝练出全新煤炭资源预测理论,创建以层序地层和聚煤规律为基础,控煤构造样式为指导,多元地质物探信息GIS分析为手段的系统找煤方法。
开展全国多层次煤炭资源预测,共圈定预测区2880个、总面积42.84万km2,预测资源量3.88万亿吨,重新厘定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为5.90万亿吨。
建立了煤炭资源信息系统。
应用项目成果,新发现煤炭资源量3000多亿吨,初步评估矿业权出让收益约4000亿元,实现煤炭资源信息网络化服务。
组织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6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和论文集各1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培养博士15名、硕士41名。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其它省部级奖4项。
为新时期我国煤炭资源科学规划和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果和环境效应。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3、项目简介
1、主要技术内容
煤炭是我国主体能源。
21世纪初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煤炭需求高速增长,煤炭资源保障问题十分突出,煤炭安全绿色科学开发势在必行。
针对这些重大科技问题,依托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部门重点项目和找煤勘查工程,在煤炭地质理论、关键技术方法研究和预测找煤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1)系统建立了我国含煤地层多重划分对比体系,创建了基于层序地层及其可容空间变化控制的聚煤模式,全面提升了对全国赋煤构造格局与构造控煤作用的认识,构建了煤炭质量六级等级划分体系,为煤炭资源预测评价和科学找煤工程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充分的科学依据。
(2)研制出煤炭资源安全绿色科学开发的多目标综合评价法,创建了全国“三带六区四级”煤炭资源综合区划方案,建立了基于环境承载力的煤炭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模型,科学评价了我国煤炭资源开发潜力及环境效应。
(3)凝练出全新煤炭资源预测理论,提出煤炭资源潜力评价方法,从煤田、省(区)、全国三个层面开展煤炭资源预测和潜力评价。
共圈定预测区2880个、总面积42.84万km2,预测资源量3.88万亿吨,重新厘定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为5.90万亿吨,比第三次全国煤田预测资源量增加3300亿吨。
(4)创建以层序地层和聚煤规律为基础,控煤构造样式为指导,地质物探等多元信息GIS分析为手段的系统找煤方法。
研发了新的煤炭资源数据模型,建立了煤炭资源信息系统,为我国能源工业宏观决策提供了有序、科学和动态数据。
2、技术经济指标
组织制定规范标准2项,软件著作权6项。
出版学术专著3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和论文集各1部,在《InternationalJournalofCoalGeology》、《煤炭学报》、《地质通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
培养博士15名、硕士41名。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其它省部级奖4项。
3、应用推广与效益情况
本项目历时8年,产学研30多家单位、3000多人参加研究,投入经费上亿元。
应用预测成果实施找煤勘查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新发现煤炭资源量3000多亿吨,初步评估矿业权出让收益约4000多亿元。
研究报告应用于各级煤炭工业、国土资源“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所提出的我国煤炭国家规划矿区和大型煤炭基地划分方案被有关部委采纳。
煤炭资源聚集赋存规律研究从整体上提升了中国煤田地质学理论研究水平。
为新时期我国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煤炭资源动态管理、科学规划和找矿突破提供了重要依据,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果和环境效应。
4、客观评价
(一)评审、鉴定意见
1、《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
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了以陈毓川院士为组长,彭苏萍院士、裴荣富院士为副组长的评审专家组,对《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进行了评审验收,认为项目在以下多个方面取得了创新:
(1)项目在中国煤炭资源聚集和赋存规律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建立了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等多重属性的含煤地层划分、对比格架;提出了全国各聚煤区层序及体系域的对比方案,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下的厚煤层聚集模式;采用赋煤构造单元概念完成全国三级赋煤单元区划,进行了聚煤盆地分类,总结了控煤构造样式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煤炭资源赋存状况的控制作用;归纳了中国煤质分区分带特征,深化了对中国煤类分布规律的认识。
研究成果为煤炭资源潜力预测和勘查开发提供了可靠依据。
(2)综合煤炭资源赋存、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和煤炭供需等因素,提出了我国煤炭资源“三带六区四级”区划方案;研制了煤炭资源多目标综合评价法,全面评价了我国煤炭资源,建立了煤炭资源保障程度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探讨了基于煤炭安全绿色科学开发理念下我国现有煤矿区和区域煤炭资源保障程度。
(3)系统总结煤炭资源预测理论和方法。
全国共圈定预测区2880个,总面积42.84万km2,预测资源量3.88万亿吨。
综合预测评价结果,全国2000米以浅煤炭资源总量5.90万亿吨。
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评审,评定等级为优秀级(95分)。
2、大型煤炭基地煤炭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聘请了陈清如院士为专家组长的专家组对项目进行了鉴定。
认为本项目在煤炭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3、首批煤炭国家规划矿区资源评价
国土资源部组织了陈毓川院士为组长的评审专家组对该项目进行了评审,认为该项目建立了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对煤、水、生态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对煤炭国家规划矿区煤炭资源科学合理开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查新情况
本项目进行了查新工作,查新机构为煤炭信息研究院(国家一级科技查新咨询单位),查新结论为:
在检索范围内,除本课题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外,国内外未见有与本课题查新点综合研究内容相同的有关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研究的文献报道。
(三)获奖情况
获奖项目名称
获奖
年度
奖项名称
奖励等级
授奖部门(单位)
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
2018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
一等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
首批煤炭国家规划矿区资源评价
2011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
二等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
中国煤田构造发育规律研究与应用
2012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
教育部
大型煤炭基地煤炭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2009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优质地质报告奖
一等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中国煤炭资源勘查开发现状与远景评价
2018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科学技术奖
一等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中国优质环保型煤炭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2010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优质报告奖
一等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
2010
全国煤炭高等教育优秀教材
一等
中国煤炭教育协会
(四)专著和论文
本项目出版专著3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和论文集各1部:
《中国煤炭资源赋存规律与资源评价》(2016)、《中国煤田构造格局与构造控煤作用》(2018)、《煤炭资源潜力评价技术要求》(2010),“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2016)、《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论文集》(2010)。
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篇,Ei收录论文14篇,中文核心期刊31篇。
(五)学术评价和报道
《人民日报》、《中国煤炭报》、《地质勘查导报》、新华网、人民网在头版显著位置报道并高度评价了大型煤炭基地资源评价成果。
《中国科技成果》、《中煤地质报》等对《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成果进行了报道评价,认为本项成果全面深化了我国煤炭资源聚集和赋存规律的认识,科学评价了我国煤炭资源潜力,为煤炭资源科学规划和找矿突破提供了重要依据,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果和环境效应。
5、应用情况
本项目周期较长,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很多阶段性成果就得到了广泛应用。
项目结束后,加大了项目成果应用推广力度。
主要应用单位包括国土资源部、国家能源局、各省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各煤炭地质局、地矿局及其勘探队,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
1、应用预测成果实施找煤工程,取得找煤重大突破。
在东部缺煤地区,西部沙漠、厚层黄土等复杂地质条件下,找到了大型、特大型煤田,新发现煤炭资源量约3000多亿吨。
其中,333资源量达到2000多亿吨,大型以上煤产地占90%。
如新疆发现三塘湖、艾丁湖、卡姆斯特等特大型煤田,资源量达1476亿吨。
陕西府谷矿区马家梁-房子坪普查探获煤炭资源32亿吨,获2016年度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奖”。
2、全国很多地方政府、煤田地质单位和企业应用本项成果实施找煤工程,投资进行矿业权经营,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新发现煤炭资源量3000多亿吨,其中,333及其以上资源量约2000多亿吨,按照每吨2元计算,探矿权价款将达到4000亿元以上。
煤田地质勘查单位和企业获得巨大的资源资产,通过探矿权转让获得显著经济效益。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第一勘探局地质勘查院在山西临汾白额矿权的勘查中共探获煤炭资源量29亿吨,根据矿业权评估机构评估,该探矿权价值近70亿元,而勘查投入仅2亿元,预计新增利润68亿元,其中2014年新增利润55755万元,新增税收8874万元。
新疆、内蒙、山西、陕西和贵州等省区地方政府应用本项目预测成果,投资开展煤炭普查工作。
应用材料证明,形成巨额煤炭探矿权价款约2800亿元,很多已经转让,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大幅度增加了财政收入和企业收入,拉动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
如新疆三塘湖查明资源量1171亿吨,经评估,探矿权价款就达332亿元。
3、提出了我国煤炭国家规划矿区划分方案和国家大型煤炭基地划分方案建议分别被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发改委采用,据此公布我国煤炭国家规划矿区,为我国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和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为大型煤炭基地煤、水资源科学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起到重要地质支撑。
4、项目成果广泛应用于各级政府十二五、十三五矿产资源规划、煤炭工业规划制定和政策研究。
国家发改委重大课题《煤炭安全绿色开发战略研究》(2013)、《煤炭资源开发布局研究》和国土资源部《煤炭资源战略储备研究》也应用了该项成果。
中国工程院、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几十家单位将该项成果应用于战略研究、教学和科研工作。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矿产资源形势与勘查开发战略研究》、《发展矿业若干重大问题研究》采用了该项成果。
5、本项目圈定预测区2880个,总面积42.84万km2,预测资源量3.88万亿吨,其中,1000米以浅煤炭资源1.43万亿吨,通过找煤工程实施,实现找煤突破,为我国煤炭资源量从2000年的1万亿吨跃升到2017年的2.5万亿吨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我国煤炭消费从2000年的10亿吨跃升为2015年的37亿吨提供了资源保障;为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能源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6、应用预测成果在鄂尔多斯盆地和新疆等地发现了特大型煤田,新的煤炭资源的发现,改变了我国煤田空间分布格局,深刻影响到我国煤炭工业战略布局,为我国实施煤炭工业战略西移、煤炭供给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等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7、项目按照“绿色理念”创立的多目标煤炭资源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煤炭资源进行了煤质评价、开采地质条件评价、安全地质条件评价、生态环境评价和科学经济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已经用于我国煤炭洁净利用、安全绿色开发的战略研究和战略部署,对于我国煤炭资源安全、高效、绿色和科学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我国煤炭资源科学开发和洁净利用提供了重要地质依据。
8、项目研究提出的基于层序地层的聚煤规律和控煤构造样式理论和多元信息找矿技术,在指导复杂地质地理条件地区找煤工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实施勘探工程部署提供了重要思路,大量新的赋煤区块的发现,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能源资源保障,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9、本项目应用全新的地质理论和煤炭地质新认识,编制了新一代全国、省区、煤田三级不同比例尺的煤炭地质图件5000多张,不愧为一项煤炭地质巨大系统工程,这些成果在煤层气资源勘查评价、全国煤矿瓦斯地质研究乃至油气资源评价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课题成果的基础上,编制了《煤炭地质勘查图例图式》和《煤炭科技术语-地质勘查》国家和行业标准,有效指导煤炭地质勘查和煤层气勘查开发工程。
10、本项目建立了全国煤炭资源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结合其它地质、资源信息,建立了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煤炭煤层气云平台,实现了网络化服务,逐步形成了专业用户群,为各级政府、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和公众提供了适时、有序、动态煤炭地质和资源信息。
11、本项目出版专著3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和论文集各1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他引次数达到800多次,在煤田地质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其中,教材《煤炭地质勘查与评价》(2007年第一版),2010年获第一届全国煤炭高等教育优秀教材一等奖,2012年入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2016年第二版)充分吸收了本项目的工作成果,受到业界高度评价,被全国近20所矿业类高校普遍采用,并被众多生产单位选作专业培训教材,为我国煤炭地质行业专门技术人才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
12、本项目工作期间,全国近千名技术人员接受了煤田地质理论和技术方法方面的培训,对于煤田地质人员的知识更新具有积极意义。
据不完全统计,依托项目研究,培养博士15名、硕士41名,许多技术人员技术职称得到晋升。
6、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知识产权(标准)类别
知识产权(标准)具体名称
国家
(地区)
授权号(标准编号)
授权(标准发布)日期
证书编号
(标准批准发布部门)
权利人(标准起草单位)
发明人(标准起草人)
发明专利(标准)有效状态
煤炭行业标准
煤炭地质勘查图式图例
中国
DZ/T0302-2017
2017
国土资源部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程爱国等
再次修订止
国家
标准
煤炭科技术语-地质勘查
中国
GB/T15663.1-2008
2008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孙升林等
再次修订止
软件著作权
煤炭资源信息网络化服务系统
中国
2017SR594002
2017
软著登记第2175115号
中国煤炭地质勘查研究总院
有效
软件著作权
煤炭行业地质信息服务系统
中国
2017SR589831
2017
软著登记第2179286号
中国煤炭地质勘查研究总院
有效
软件著作权
网络环境下的煤田勘探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V1.0
中国
2007SRBJ1560
2007
软著登字第BJ8532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曹代勇、黄佩
有效
软件著作权
煤炭资源信息综合管理系统
中国
2017SR259290
2017
软著登记第1844574号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勘查研究总院
有效
软件著作权
MySQL数据库建库系统
中国
2018SR543752
2018
软著登记第2872847号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勘查研究总院
有效
软件著作权
煤炭地质报告数据采集系统V1.0
中国
2018SR544162
2018
软著登记第2873257号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勘查研究总院
有效
7、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勘查研究总院
全面组织《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项目研究工作。
重点负责项目组织协调、总体设计编制、技术方案、重大技术问题和总报告的编写工作。
全面组织《大型煤炭基地煤炭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项目研究工作。
重点负责项目组织协调、总体设计编制、技术方案、重大技术问题和总报告的编写工作。
全面组织《首批煤炭国家规划矿区资源评价》项目目研究工作。
重点负责项目组织协调、总体设计编制、技术方案、重大技术问题和总报告的编写工作。
完成标准《煤炭地质勘查图例图式》、《煤炭科技术语-煤炭地质与勘查》和软件著作权《煤炭资源信息网络化服务系统》、《煤炭资源信息综合管理系统》、《MySQL数据库建库系统》、《煤炭地质报告数据采集系统V1.0》、《煤炭行业地质信息服务系统》编制和研发工作。
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参与组织编写“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技术要求”,制定煤炭资源预测和潜力评价的技术路线。
负责承担煤炭资源赋存规律课题,组织开展全国煤炭资源赋存规律研究,为煤炭资源潜力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系统总结了中国含煤地层多重分布特征,建立了主要成煤期层序地层格架及其聚煤模式。
提出赋煤单元概念,完成全国赋煤单元区划,揭示我国主要成煤盆地类型,提出了控煤构造样式划分方案,总结我国煤炭资源赋存规律。
深化了煤质煤岩认识,构建了煤炭质量等级划分体系。
培养博士15人,硕士41名,发表论文120篇,其中,sci论文6篇,Ei论文14篇,中文核心期刊30余篇,主编专著和国家级规划教材各1部。
3、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第一勘探局
协助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总院)做了大量的项目管理工作,包括项目管理办法制定和省级项目验收,在确保了项目质量和水平方面做出了贡献。
具体承担煤炭资源评价和预测方面任务,编制完成中国煤炭地质图、煤炭资源分布图、资源评价图、保障程度图等图件。
编制完成分报告《中国煤炭资源勘查开发现状与远景评价报告》。
同时,将项目提出的评价方法评价思路应用于实际项目勘查工作当中,验证了项目提出的理论方法以及资源预测的准确性。
4、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
负责全国煤炭资源信息系统研建工作。
制定数据标准,规定图件内容以及数据结构、规定图件图式、数据资源量表格式,限定各省统一规范化,为全国一张图汇总奠定基础;建立煤炭资源基础数据库(包括矿区级、省级、全国级等),其中图件5175套、报告159部、附表1003册,为保存煤炭地质行业成果做出贡献;建立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各类图件快速检索以及图件浏览和图件中重要信息查看,实现煤炭资源数据维护、查询、分析等,做到图属互查,报表与图件一一对应,实现研究报告检索与查询。
5、山西省煤炭地质局
应用《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和《首批煤炭国家规划矿区资源评价》预测成果,以项目提出的层序地层和聚煤规律研究为基础,区域控煤构造样式为指导,地质物探等多元信息GIS分析为手段的系统找煤方法,实施大规模的找煤和普查工程,在沁水盆地、河东煤田等全黄土覆盖和构造复杂地区:
实施《河东煤田大宁县三多勘查区煤炭普查》等项目,勘查新发现煤炭资源量224亿吨;实施《沁水煤田沁水县柿庄勘查区煤炭普查》等项目,勘查新发现煤炭资源量234亿吨,潜在经济价值大,取得找煤重大突破和巨大经济效益。
6、内蒙古自治区煤田地质局
应用《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预测成果和以层序地层和聚煤规律为基础,区域控煤构造样式为指导,地质物探等多元信息GIS分析为手段的系统找煤方法,实施大规模的找煤和普查工程,在鄂尔多斯盆地中深部全掩盖荒漠地区发现了侏罗世煤田,煤炭资源量达到47亿吨,初步评估,资源量价款达到282亿元。
在阿拉善全掩盖构造复杂地区发现新的石炭世含煤盆地,资源量为12亿吨,初步评估,资源量价款达到180亿元。
在海拉尔、二连等全掩盖构造复杂地区发现新的早白垩世含煤盆地,资源量为32亿吨,初步评估资源量价款达到96亿元。
取得找煤重大突破和巨大经济效益。
7、安徽省煤田地质局
应用《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预测成果,运用项目提出的层序地层和聚煤规律研究为基础,区域控煤构造样式为指导,地质物探等多元信息GIS分析为手段的系统找煤方法为,实施大规模的找煤和普查工程,在淮北、淮南煤田等巨厚松散层全掩盖和构造复杂地区发现了二处大型煤产地,煤炭资源量累计达到48亿吨,初步评估,资源量价款达到240亿元,取得找煤重大突破和巨大经济效益。
8、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我和孙升林、曹代勇、袁同兴、邵龙义、唐跃刚、宋洪柱、宁树正、马施民、张桂涛等同志长期合作开展煤炭地质和资源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课题合作中,共同编制了立项申请书、制定了项目设计,共同组织开展项目研究工作。
具有明确的分工:
我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重点负责总体技术方案的制定、指导省级子课题和专题研究,负责子课题技术验收工作,作为主编负责项目总报告编制工作。
孙升林同志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主要负责项目实施工作,负责项目总体策划、参与组织编制项目立项申请书、工作方案、总体设计和技术要求;组织完成省级报告编制,组织并指导完成了项目总报告《中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的编写工作。
曹代勇同志参与组织编写“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技术要求”,负责全国构造控煤及赋煤规律研究。
袁同兴同志具体负责组项目织、管理工作,参与编制项目技术要求等技术文件,负责全国煤炭资源勘查现状、保障程度和勘查工作部署等方面研究
邵龙义同志负责全国层序古地理和聚煤规律方面研究工作。
唐跃刚同志负责全国煤质和煤变质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宋洪柱同志负责全国煤炭资源现状和资源预测方面的研究。
宁树正同志参与项目组织、协调工作,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煤田构造、煤炭资源保障程度、勘查部署研究。
马施民同志负责全国含煤地层方面的研究工作。
张桂涛同志负责全国煤炭资源信息系统方面的研究工作
同时,我和孙升林同志还共同负责组织完成了《大型煤炭基地煤炭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首批煤炭国家规划矿区资源评价》研究工作。
9、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姓名
行政职务
技术职称
工作单位
完成单位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排名
程爱国
总工程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勘查研究总院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勘查研究总院
项目负责人,总报告主编。
负责项目立项申请书、工作方案、总体设计和技术要求编制;组织完成省级报告编制;完成总报告《中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的编写工作,主编《中国煤炭资源赋存规律与资源评价》、《煤炭资源潜力评价技术要求》专著,提出了全国煤炭资源区划方案和煤炭资源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对全国煤炭资源进行了科学评价。
组织完成《大型煤炭基地煤炭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首批煤炭国家规划矿区资源评价》课题。
1
孙升林
原副局长、总工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已退休)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项目负责人之一,负责本项目组织管理工作,参与组织编制项目立项申请书、工作方案、总体设计和技术要求;组织完成省级报告编制,参与完成了项目总报告《中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的编写工作,完成《大型煤炭基地煤炭资源、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首批煤炭国家规划矿区资源评价》课题。
2
曹代勇
无
教授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参与组织编写“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技术要求”,制定了煤炭资源预测和潜力评价的技术路线,组织开展全国范围赋煤规律研究,从煤系变形控制因素角度,归纳总结了中国煤田构造格局的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家自然科学 推荐 项目 自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