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docx
- 文档编号:2799239
- 上传时间:2022-11-15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74.02KB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docx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北京交通大学
自动控制原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基于MATLAB软件的系统建模分析与校正
谭堃15221309田斌15221310
努尔夏提15221305张雪程13222028
摘要
本文利用MATLAB软件来实现对自动控制系统建模、分析与设计、仿真的方法。
它能够直观、快速地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
并且能够灵活的改变系统的结构和参数通过快速、直观的仿真达到系统的优化设计。
关键词:
MATLAB,自动控制,系统仿真
1.主要任务
单位负反馈随动系统固有部分的传递函数为
G(s)=4K/s(s+2)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Bode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闭环系统是否稳定。
3、设计系统的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达到下列指标:
(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20s-1;
(2)相位裕量γ≥50°
(3)幅值裕量Kg≥10dB。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5、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
计算校正后系统的穿越频率ωc、相位裕量γ。
6、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2.理论分析
(1)确定K值
Kv=limsWk=2k=20
所以K=10
(2)校正前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如图实线所示。
由A(wc)=20/[wc√(1+(wc/2)^2]=1;
得wc≈6.32;
γ(wc)=180˚+ɸ(wc)=90˚-72.4˚=17.6˚
可见相位裕量并不满足要求,为不影响低频段特性和改善暂态响应性能,采用引前矫正。
(3)设计串联微分校正装置:
微分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Wc(s)=(Tds+1)/[(Tds/γd)+1);
最大相位移为
ɸmax=arcsin[(rd-1)/(rd+1)]
根据系统相位裕量γ(wc)≥50˚的要求,微分矫正环节最大相位移为
ɸmax≥50˚-17.6˚=32.4˚
考虑Wc’≥Wc,原系统相角位移将更负些,故ɸmax将更大些,取ɸmax=40˚,即有
Sin40˚=(γd-1)/(γd+1)=0.64解得γd=4.6
设校正后的系统穿越频率Wc’为矫正装置两交接频率w1与w2的几何中点。
即
Wc’=√w1w2=w1√rd
若认为Wc’/w1>>1,Wc’/w2<<1,则得
A(wc’)=1≈20wc’/(wc^2/2)
解得w1≈4.32;w2≈19.87;wc’≈9.26。
所以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Wc(s)=(s/4.32+1)/[(s/19.87)+1);
(4)验算校正后系统指标
Wk’(s)=20(s/4.32+1)/[s(s/2+1)(s/19.87+1)]
同理,代入数值得校正装置的相位裕量为γ(wc’)=52.4˚
另ɸ(wj)=-180˚,可得出系统穿越频率wj→∞;所以一定满足
GM=20lg[1/(wk’(jwj)]≥10dB
(三)MATLAB仿真
(1)时域分析
1.校正前系统的暂态响应曲线如图:
-
图1系统单位阶跃相应
计算结果:
pos(超调量)=60.46%、、tp(峰值时间)=0.5s、tr(上升时间)=1.8s,ts(调节时间)=3.7s
由图可知:
校正前系统的的调节时间较长,超调量过大。
3.校正后系统的暂态响应曲线如图
图2系统单位阶跃相应
计算结果:
pos(超调量)=15.88%、、tp(峰值时间)=0.3s、tr(上升时间)=0.2s,ts(调节时间)=0.6s
系统的暂态响应与校正前相比有较大改善。
该系统依然稳定,而且反应更加快速,应采用。
(2)根轨迹
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如图
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如图:
校正前后根轨迹对比
(3)对数频率特性
校正前系统的开环对数频率特性如图实线所示:
图1系统对数频率特性曲线
相位裕量γ
=
穿越频率
=6.32rad/s
微分校正环节的对数频率特性如图所示:
校正后系统的开环对数频率特性如图所示:
相位裕量γ
=
穿越频率
=9.26rad/s
对比图
(4)幅相频率特性
校正前系统的开环幅相频率特性如图所示:
图7系统幅相频率特性曲线
校正后系统的开环幅相频率特性如图所示:
对比图
四、程序附录
(1)时域分析
clear
t=0:
0.1:
5;
s=[184794.8];
d=[121.87233.7794.8];
sys=tf(s,d);
y1=step(sys,t);
plot(t,y1)
maxy1=max(y1);
yss1=y1(length(t));
pos1=100*(maxy1-yss1)/yss1;
fori=1:
1:
51
if(y1(i)==maxy1)
n=i;break;
end
end
tp1=(n-1)*0.1;
fori=1:
1:
51
if(y1(i)<1.02&&y1(i)>0.98)
m=i;break;
end
end
tr1=(m-1)*0.1;
fori=51:
-1:
1
if(y1(i)>1.02||y1(i)<0.98)
a=i;break;end
end
ts1=a*0.1;
pos=[pos1]
tp=[tp1]
tr=[tr1]
ts=[ts1]
clear
t=0:
0.1:
10;
s=[40];
d=[1240];
sys=tf(s,d);
y1=step(sys,t);
plot(t,y1)
maxy1=max(y1);
yss1=y1(length(t));
pos1=100*(maxy1-yss1)/yss1;
fori=1:
1:
101
if(y1(i)==maxy1)
n=i;break;
end
end
tp1=(n-1)*0.1;
fori=1:
1:
101
if(y1(i)<1.02&&y1(i)>0.98)
m=i;break;
end
end
tr1=(m-1)*0.1;
fori=101:
-1:
1
if(y1(i)>1.02||y1(i)<0.98)
a=i;break;end
end
ts1=a*0.1;
pos=[pos1]
tp=[tp1]
tr=[tr1]
ts=[ts1]
(2)对数频率特性
clear
s1=[0.231];
d1=[0.051];
s2=[40];
d2=[1240];
s3=[184794.8];
d3=[121.87233.7794.8];
sys1=tf(s1,d1);
sys2=tf(s2,d2);
sys3=tf(s3,d3);
figure
(1)
bode(sys1,sys2,sys3)
(3)根轨迹
clear
s1=[40];
d1=[1240];
s2=[184794.8];
d2=[121.87233.7794.8];
sys1=tf(s1,d1);
sys2=tf(s2,d2);
figure
(1)
rlocus(sys1,sys2)
(4)幅相频率特性
clear
s1=[40];
d1=[1240];
s2=[184794.8];
d2=[121.87233.7794.8];
sys1=tf(s1,d1);
sys2=tf(s2,d2);
figure
(1)
nyquist(sys1,sys2)
总结
本次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建立自动控制系统并运用MATLAB软件对设计的自动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其中涉及了关于自动控制方面的很多知识,也有关于数学建模方面的知识以及MATLAB软件的应用,此次研究性学习建立了卫星姿态的自动控制。
在此次设计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也接触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特别是之前很少接触过MATLAB软件,这让本次设计一度陷入停滞阶段。
后来在图书馆和网络上查阅了大量的相关书籍,并在同学的细心指导下安装了MATLAB软件并学习其使用方法,从而使问题一步步得到了解决,最终成功的完成了此次研究性学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动控制 原理 实验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