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福建省闽侯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27986695
- 上传时间:2023-07-07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115.90KB
学年福建省闽侯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福建省闽侯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福建省闽侯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福建省闽侯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福建省闽侯第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
考试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4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翦伯赞在《略论中国文献学上的史料》中说道:
“孙盛《实录》,取疾权门,王劭直书,见仇贵族;而吴之韦曜、魏之崔浩,且以触犯时讳而丧失生命。
所以历代史官,大抵变乱是非,曲笔阿时。
”对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历代史官编撰史书都缺乏足够的原始资料
B.历代史官编撰的史书都不是信史
C.中国古代很多史官都不能秉笔直书
D.古代统治者都不重视修史
【答案】C
【解析】根据“而吴之韦曜、魏之崔浩,且以触犯时讳而丧失生命。
所以历代史官,大抵变乱是非,曲笔阿时”,可知,由于史官真实记录史实而遭到迫害,所以很多史官都不能秉笔直书,C正确;A与材料无关,排除;B表述太绝对,错误;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而吴之韦曜、魏之崔浩,且以触犯时讳而丧失生命。
所以历代史官,大抵变乱是非,曲笔阿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解答。
2.孔子曰:
“修已以安百姓”;孟子指出:
“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荀子强调:
“王制”,主张君主要讲求王道仁义。
据此,三者都主张()
A.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相结合
B.礼乐制度和仁政相结合
C.“克己复礼”是君民共治的前提
D.反对苛政和肆意的刑杀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者都主张统治者们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很好的进行政治治理,即三者都主张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相结合,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只适合孔子,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也只适合孔子,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只适合孟子,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相结合
3.雍正帝用暴力手段打击腐败,维护政治生态的同时,也袒护功臣后代、八旗子弟,特免勤职官员。
乾隆帝则鉴于官场人心不稳,干脆对官员采取宽容政策。
嘉庆帝更是把和坤贪污所得收人自己囊中而不是缴纳国库。
这说明清朝惩治贪腐的目的主要是
A.维护君主利益B.清除政敌势力
C.保持官场稳定D.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A
.....................
4.王阳明与友人的书信中说:
“近世所谓道德,功名而已;所谓功名,富贵而已”。
他有感于“世衰俗降”,发出“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的慨叹,遂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学论题。
据此可知其心学理论:
A.核心是强调认识与实践相统一
B.根植于小农经济主导的社会现实
C.主旨是培养君子道德端其志向
D.从哲学高度论证儒家伦理合理性
【答案】C
【解析】据材料“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的心学主张道德良知的重要地位,故C选项正确;心学理论也没有强调认识与实践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小农经济主导的历史背景,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哲学理论的高度,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时应该扣住材料关键信息“王阳明”、“世衰俗降”、“致良知”,这些关键词直接指向“心即理”,理即道德伦理,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同时,对于“知行合一”不能理解为认识与实践相统一。
5.清初思想家颜元认为:
“儒之出也惟经济……离此一路……即另著一种‘四书’‘五经’,一字不差,终书生也,非儒也。
”颜元认为“儒”应该()
A.追求物质财富B.提倡工商皆本
C.践行经世致用D.讲求重义轻利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儒之出也惟经济……离此一路……即另著一种‘四书’‘五经’,一字不差,终书生也,非儒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经济”指经世致用,故颜元认为“儒”应该践行经世致用,故C正确。
这里的“经济”不是追求物质财富,故A错误。
提倡工商皆本,属于黄宗羲思想,故B排除。
讲求重义轻利,与材料无关,故D排除。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经世致用思想
【名师点睛】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由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等提出,是实学派的一个主张。
经世致用的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大兴,形成了一股有影响的社会思潮。
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
6.“书坊自经史子集事类,州县所试程文,专刊小板,名曰夹袋册,高价竞售,专为怀挟(夹带)之具,则书不必读日期矣。
”下列对这段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肯定了书坊在普及知识上的贡献
B.商品经济渗透到科举考试中
C.反映的内容与印刷术发展有关
D.反映了科举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科举和书坊。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反映书坊印刷科举考试时用的小抄,是不利于认真读书的,是不利于普及知识的,是在批判而非肯定书坊的作用,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高价竞售足以证明商品经济的确渗透到科举考试中,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书坊印刷小抄反映的内容的确与印刷术发展有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书坊坊印刷小抄是用于进行科举考试舞弊的,也从侧面反映了科举考试中存在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专为怀挟(夹带)之具”,由此可知书坊印刷的是考试作弊的小抄,不是在知识上的贡献。
7..蔡仁厚在《宋明理学·南宋篇》中认为:
“宋明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生出来的哲学智慧”。
这些哲学智慧中不包括
A.崇尚道德B.强调力行
C.关照人的内心世界D.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答案】D
【解析】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关照人的内心世界,强调力行,ABC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不符材料“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生出来的哲学智慧”,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8.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
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
下列选项能支持“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观点的是
A.火药开始用于军事B.理学兴起,儒学复兴
C.文化的世俗化趋势D.中枢权力的制约机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材料提到,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
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的世俗化趋势能支持“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观点,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文化的世俗化明显,因此选C。
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辉煌灿烂的文学·宋代
9.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如此推理,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A.政治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B.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政治革命
C.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政治革命D.新文化运动——政治革命——洋务运动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近代中国应该先思想解放,然后在改变制度,最后才能学习西方的技术,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顺序不完全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错在顺序不完全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也错在顺序不完全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
10.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革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
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
”此论旨在说明
A.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B.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
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D.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康梁维新派大力宣传变法思想,积极创办学会、学堂、报馆,推动变法活动,故A项错误;由材料“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得知,戊戌变法是在中国面临严重民族的情况下,迫不得已急促改革的,故B项正确;由材料“取法泰西,实行改革”“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结合所学可知,维新派通过变法向西方学习,实行君主立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故C项错误;甲午战后,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机,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机,是爱国和进步的,故D项错误。
11.1919年12月,胡适说:
“现在有许多人自己不懂得国粹是什么东西,却偏要高谈保存国粹。
”他认为中国过去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国故”,而“国故”包括了国粹和国渣,“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必须要用批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功夫”。
这表明胡适:
A.希望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B.对新文化运动的理念有所怀疑
C.赞扬了五四运动的民族精神
D.存在“全盘西化”的思想倾向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保存国粹’……而“国故”包括了国粹与国渣……先须要用批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功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胡适主张以科学批判的方法整理传统文化,体现了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要求,故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的理念是民主与科学,提倡新道德,不是“保存国粹”,故B项错误;材料与五四运动的民族精神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全盘西化”的思想,故D项错误。
故选A。
12.韩非子曾说:
“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
”由此,他主张治国应该
A.仁政德治B.无为而治C.兼爱非攻D.严刑峻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可知是法家思想,反对仁义、仁政、道德教化,主张严刑峻法,故D项正确。
A项仁政德治,与材料信息“慈母有败子”“德厚之不足以止乱”矛盾,排除。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与材料强调严刑峻法不符,排除B项。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与材料强调严刑峻法不符,排除C项。
点睛:
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结合法家思想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3.“从国民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
”这里的成熟也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逐渐丰富和发展。
下列不属于此时期内容的是()
A.根据中国国情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B.找到了一条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
C.形成了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实际问题的领导核心
D.根据国内社会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提到,从国民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中国国情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属于1922年中共二大,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错误,符合题意。
找到了一条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指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在1928年,故B正确,排除。
形成了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实际问题的领导核心,在1935年遵义会议,故C正确,排除。
根据国内社会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体现为国共第二次合作,故D正确,排除。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过程内容
14.下图为漫画《同志,请你换匹马》(刘雍作,1978.10.24)对漫画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图中出现的文字:
①解放思想,进行新的长征;②因循守旧)
A.总路线指引“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
B.邓小平南巡讲话吹动新一轮改革春风
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促进了思想解放
D.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开启思想解放浪潮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78年”以及图中的文字“解放思想,进行新的长征”,说明该漫画反映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浪潮。
故答案为D项。
A项发生在1958年,B项是1992年,C项是1978年12月,排除ABC项。
点睛:
本题主要抓住时间信息,另外根据图中的文字来理解漫画内容,联系教材,明确漫画指向的知识点,据此作出正确选择。
15.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去设计考试场景,可以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
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
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
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
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答案】A
【解析】《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可能出现的场景应发生在1977年之前。
粉碎“四人帮”是在1976年,所以可能出现,故A正确。
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确立是在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时间不符,故B错误。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与改革开放同时进行的,故C错误。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发生在1978年,由《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故D错误。
16.1922年第12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在对某条目的解释中写道:
“宇宙图景”的新情景不再是“三维空间中一片以太海洋的受迫振动”,而是“四维空间世界线上的一个扭结”。
据此可知,该条目的内容
A.提出了经典物理学B.揭示了光电效应成因
C.阐述了光线可弯曲D.说明了电磁感应现象
【答案】C
【解析】广义相对论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是将牛顿力学中的引力简化为四维时空中的弯曲,《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相对论条目中写道:
“宇宙图景”的新情景不再是“三维空间中一片以太海洋的受迫振动”,而是“四维空间世界线上的一个纽结”,故C正确;牛顿提出了经典物理学,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爱因斯坦解释了光电效应,ABD均与“宇宙图景”“四维空间世界线上的一个扭结”无关,排除。
17.古希腊的宗教是由诗人、艺术家以神话故事为主要内容创造出来的,并且各城邦分别建立
起他们自己信仰的神。
他们对神的祭祀仪式非常简朴,祭司从普通民众中进行选任,没有专门的祭司阶层,也没有统一的宗教信条的束缚。
古希腊的这种宗教观
A.促使了基督教的产生B.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C.促进民主政治的确立D.孕育了人文主义传统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宗教是由诗人、艺术家以神话故事为主要内容创造出来的”体现宗教是神性与人性的结合;“没有统一遵守的统一的宗教信条的束缚”体现了公民思想的自由;故古希腊的这种宗教观孕育了人文主义传统,A项正确。
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才有孕育人文主义的宗教观念,排除B。
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民主政治的确立,排除C。
D项错误,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18.文艺复兴时期,马基雅维利提出:
“确立某种秩序的唯一途径……就是建立一个君主制的政府;因为在那些人民已经彻底堕落、法律毫无约束力的地方,必须确立某种至高无上的权力。
通过这种权力,以一双高贵的手,以充分的专断的力量,才有可能控制那些权势之人过分的野心和腐败。
”这种思想主张
A.谴责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
B.强调君权神授、社会契约
C.奠定了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基础
D.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文艺复兴……建立一个君主制的政府……确立某种至高无上的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基雅维利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权,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故D选项正确;材料信息“那些人民已经彻底堕落、法律毫无约束力的地方”不能说明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君权神授、社会契约的主张,故B选项错误;启蒙运动奠定了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基础,材料未涉及启蒙运动,故C选项错误。
故选D。
19.明朝后期的李贽“离经叛道”,自称异端,向正统思想的挑战,文艺复兴时期的薄伽丘在
《十日谈》中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二者本质上反映
A.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
B.经济发展市民对通俗文化的要求
C.资本主义萌芽个性解放的要求
D.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和没落
【答案】C
【解析】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反映在思想上是李贽的离经叛道;14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反映在文艺复兴中抨击禁欲思想。
文艺复兴矛头并未指向世俗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而是天主教神学的蒙昧主义、禁欲主义,故B项错误。
故选C。
A项错误,明清思想家并未上升到反封建制度的高度;D项错误,应该说的是宋朝时期。
20.运用结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下图可以用来说明:
A.宗教改革发生的必然性
B.灵魂自救途径的转变
C.信徒地位的重大变化
D.新教主张过世俗生活
【答案】B
【解析】通过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出在信徒与上帝之间由原来的教皇、教会变为圣经。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这是宗教改革带来的变化。
那么由此可以看出A选项是错误的,这种变化是改革的结果,不是原因。
从图中正好可以看出教徒灵魂自救的途径由原来的教会变为圣经,因此B项正确。
信徒的地位在此并未发生变化,所以C项错误。
也不能看出新教主张世俗生活,只能看出“因信称义”。
点睛:
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只要信仰上帝就可得救的概念,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因行称义理论。
灵魂得救不再需要教会或者教皇,只要有信仰就可以。
所以B项正确。
21.启蒙思想家霍布斯认为,人们为了摆脱痛苦而悲惨的自然状态,寻求和平并使和平得到保障,就互相订立了一种社会契约,将原有的所有自然权利交给主权者。
而这种授权一经做出,主权者的权威是至上的,一切法律来自主权者的认可和宜布。
这反映出,霍布斯的思想
A.背弃了主权在民说B.具有专制主义色彩
C.符合共和主义理念D.完善了社会契约论
【答案】B
【解析】“这种授权一经做出,主权者的权威是至上的,一切法律来自主权者的认可和宣布。
”的信息强调了君主地位至高无上,实质上是具有专制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A中背离说法错误;C中共和主义与专制主义相违背;D与社会契约理论不符。
22.中国近代从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到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西学篇”,再到20世纪初编著的《新学书目纲要》。
这一演变反映的实质是
A.中国学习西方从器物到制度层面的过程
B.中国人从天朝上国向正规现实的态度转变
C.近代中国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历史必然
D.顽固派和洋务派、顽固派和维新派的斗争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获取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
。
材料中““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到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西学篇”,再到20世纪初编著的《新学书目提要》”体现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化过程,实际上说明近代中国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历史必然,故C正确;A只是表面现象;B中材料没有要体现出该意思;材料中不只是顽固派,故D错误。
考点:
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开眼看世界·魏源思想;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思想·康有为思想
【名师点睛】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
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处于“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层面”。
“向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
23.布罗代尔认为,科学的历史若从一定的距离来看,就像从一种普遍的理性解释向另一种普遍解释的缓慢过渡。
每一种解释因新的资料猛烈地与之抵触而突然被推翻。
于是另一种假说便会被提出,这种假说又会成为进一步发展的出发点。
下列最符合这一论断的是
A.亚里士多德力学—哥白尼日心说—牛顿经典力学
B.亚里士多德力学—牛顿经典力学—相对论
C.牛顿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论
D.基督教神创论—拉马克早期进化说—达尔文进化论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亚里士多德力学认为各物体只有在一个不断作用着的推动者直接接触下,才能够保持运动,牛顿经典力学包括三大定律,其中第一定律是倘若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呈等速直线运动,只要没外力作用,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呈等速直线运动之状态,这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力学,经典力学虽然推翻了绝对空间的概念:
即在不同空间发生的事件是绝然不同的,但是,经典力学仍然确认时间是绝对不变的,后来这一理论被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推翻,因为相对论认为时间空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逆转,故B项正确。
考点:
近代科学技术·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经典力学。
24.1982年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以《百年孤独》荣获诺贝尔文学奖,30年后中国作家莫言以相同风格的作品登上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
两人作品的共同风格是
A.展示了思辨与逻辑B.真面社会与生活
C.穿梭于想象与真实D.崇尚理性与科学
【答案】C
【解析】马尔克斯以《百年孤独》和中国作家莫言的作品都属于魔幻现实主义,其风格是穿梭于想象与真实之间,故C正确;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并不是以思辨与逻辑见长,故A错误;现实主义作品真面社会与生活,故B错误;理性主义才崇尚理性与科学,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各种文学风格的特点和代表人物、作品。
再紧扣题干《百年孤独》和中国作家莫言,据此即可结合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特点得出正确答案。
二、主观题(本题共3道小题,第25题16分,第26题14分,第27题22分,共5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亚里士多德以为天体是种神圣而不腐坏的,和我们有缺陷的世界是不同类的,而今人们却这样把天体纳入研究范围之内,并且证明天体也按照伽利略和牛顿根据地面上的实验和归纳所得到的力学原理,处在这个巨大的数学和谐之内。
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牛顿革命”。
——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材料二人们由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的自然界,不过是一个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
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
到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
……孟德斯鸠研究“法”的精神,其主旨也是希图确定支配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
启蒙思想家们在牛顿革命启发、激励下所进行的种种思考。
在历史上曾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现代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但由于牛顿学说本身的机械决定论性质,充满机械唯物论精神的启蒙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形而上学的武断(主要是忽视了人的心灵的复杂性),因而在起正面作用的同时往往也会造成种种负面后果。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牛顿的科学成果对欧洲思想界产生的重大影响。
【答案】
(1)背景:
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提供重要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福建省闽侯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学年 福建省 闽侯 第四 中学 高二上 学期 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