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Word版含答案课时作业31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docx
- 文档编号:27985418
- 上传时间:2023-07-07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72.95KB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Word版含答案课时作业31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docx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Word版含答案课时作业31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Word版含答案课时作业31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Word版含答案课时作业31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课时作业(三十一)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1.[2018·河北衡水中学二调]现阶段我国出现了大量“421型”家庭(4个老人+1对夫妇+1个孩子),近期政府出台了“二孩政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性别比例的失衡一定会降低出生率
B.动物种群密度减小的方法同样适用于人口数量的减少
C.随着“421型”家庭增多,人口年龄金字塔底部面积所占的比例减小
D.“二孩政策”的出台旨在提高出生率和降低死亡率,从而提高自然增长率
答案:
C 解析:
人口性别比例的失衡不一定会降低出生率,A错误;动物种群密度减小的方法不适用于人口数量的减少,B错误;随着“421型”家庭增多,幼年人口减少,人口年龄金字塔底部面积所占的比例减小,C正确;“二孩政策”的出台旨在提高出生率,并没有降低死亡率,D错误。
2.[2018·江西南昌一模]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
A.研究者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
B.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为1.015
C.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
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
答案:
D 解析:
调查某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采用标志重捕法,A正确;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由于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所以λ为1.015,B正确;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属于理想条件,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正确;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不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有害动物的防治越早越好,D错误。
3.[2018·湖北荆州调考]百山祖冷杉是世界最濒危的12种植物之一。
某科研小组为保护该植物,在植物园中呈带状种植该植物,多年后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并根据年龄结构得知该种群较稳定。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园中百山祖冷杉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可能相等
B.调查植物园中百山祖冷杉的种群密度应采取五点取样法
C.对于百山祖冷杉的保护措施属于就地保护
D.自然分布区和植物园中的百山祖冷杉为同一种群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植物园中百山祖冷杉种群较稳定,说明其出生率和死亡率可能相等,A正确;植物园中百山祖冷杉的种植区域为带状,因此调查该植物种群密度应采取等距取样法,B错误;将百山祖冷杉种植到植物园中进行保护,这属于易地保护,C错误;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自然分布区和植物园为两个区域,因此两个地方的百山祖冷杉不是同一种群,D错误。
4.[2018·广西桂林十八中检测]如图为甲、乙、丙三个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
按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由快到慢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B.甲>丙>乙
C.乙>丙>甲D.丙>甲>乙
答案:
C 解析:
甲国家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属于增长型;乙国家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属于衰退型;丙国家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比例适中,数目接近,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属于稳定型。
按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由快到慢排序:
乙>丙>甲。
5.下列关于“J”型曲线增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会呈“J”型曲线增长
B.“J”型曲线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
C.死亡率小于出生率
D.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曲线增长
答案:
D 解析:
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该地环境可能不适宜其生长繁殖,因此不一定呈“J”型曲线增长,D错误。
6.[2018·江西九江一中第一次月考]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操作,错误的是( )
A.吸取培养液前应将培养瓶轻轻振荡
B.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滴加培养液
C.不同实验组测得的结果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D.对照组用不含有机物的培养液培养酵母菌
答案:
D 解析:
培养过程中,酵母菌可能会沉在培养瓶底部,取样部位不同,实验数据会偏差很大,因此吸取培养液前要轻轻振荡培养瓶使酵母菌分布均匀,A正确;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B正确;不同实验组测得的结果可能存在较大差异,C正确;该实验中前后形成自身对照,不需要另外设置对照组,D错误。
7.[2018·四川广安模拟]下图表示某海域大黄鱼种群数量与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点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点为衰退型
B.A点和C点种群增长速率相同,所以种内斗争程度相同
C.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该海域大黄鱼种群的K值为2B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则估计值偏低
答案:
C 解析:
C点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所以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项错误;C点比A点种群数量大,所以C点种内斗争程度较高,B项错误;B点对应于种群的K/2,该海域大黄鱼种群的K值为2B,C项正确;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第二次捕获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少,故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高,D项错误。
8.[2018·山西高三质量检测]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
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种群在O~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乙种群在O~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
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
答案:
B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种群在O~t3段,
先增大后不变,但开始的一段时间该比值小于1,所以整个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多,而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的数量一直上升,A错误;乙种群在O~t1段
>1且该比值没有变化,表明种群数量呈一定倍数增加,B正确;当
<1时种群数量都在减少,所以乙种群数量最少的时间在t2之后,C错误;甲种群在t3后
>1,种群数量一直在增长,D错误。
9.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甲为迁入率和出生率,乙为迁出率和死亡率
C.丁为年龄组成,包括老年、中年和幼年三种类型
D.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答案:
C 解析: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甲为增大种群密度的种群特征,包括迁入率和出生率,乙为降低种群密度的种群特征,包括迁出率和死亡率,B正确;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衰退型和稳定型,每种类型都有老年、成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C错误;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
10.[2018·广西桂林期末]下列调查种群密度的活动中,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记物脱落则所得到的数值偏大
B.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捉的概率不同
C.计数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取其最大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D.利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答案:
A 解析:
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
种群中个体数/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可知,若部分鲤鱼身上的标记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大,A正确;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前提条件是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同,B错误;计数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取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C错误;利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统计样方内以及相邻两边的个体数量,D错误。
11.如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图甲
图乙
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
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答案:
D 解析:
由图甲可以看出:
B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的增加量最大;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图乙代表衰退型年龄组成,而C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此时种群仍表现为数量增加。
在B点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增长,在D点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大。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此外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等也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因此,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12.某同学为了调查某区域内麻雀和黄鹂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
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项目
捕获总鸟数
麻雀
黄鹂
第一次捕捉
100
46(标记后放生)
43(标记后放生)
第二次捕捉
102
42(其中6只标记)
36(其中9只标记)
A.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
B.该区域麻雀大约有322只,黄鹂大约有172只
C.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
D.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小
答案:
D 解析:
标志重捕法中的相关计算:
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
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分母减小,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大,D错误。
13.[2018·四川广安模拟]研究发现,田鼠的内分泌水平明显受到种群密度的影响,种群密度高会抑制种群的增长,为研究种群密度是否对高原鼠兔的内分泌和种群数量变化造成同样影响,某团队进行了专门研究。
实验简要过程如下:
取地形特征和植被类型基本一致的两样地(相距约30km),样地1高原鼠兔繁殖初期种群密度为35只/hm2,样地2高原鼠兔繁殖初期种群密度为12只/hm2。
在高原鼠兔的不同繁殖时期各样地内________,从其颈部取血4mL进行皮质酮水平的测定。
不同密度种群高原鼠兔血浆皮质酮水平(μg/mL)
繁殖时期
种群Ⅰ
种群Ⅱ
种群Ⅲ
繁殖初期
0.09
0.11
0.09
繁殖盛期
0.10
0.08
0.09
繁殖中期
0.06
0.06
0.06
繁殖末期
0.07
0.08
0.08
根据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请补充实验简要过程空白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样地1和样地2的高原鼠兔________(填“是”或“不是”)同一种群,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实验需要,另增加面积为10hm2的样地3,在繁殖初期首次捕获高原鼠兔26只,全部做好标记,适当时间间隔后再次捕获到17只,其中2只带有标记,则该样地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取整数),样地3对应图中的曲线为________,增加样地3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机体对有害刺激的表现之一为皮质酮分泌增加,以启动逃走或搏斗,可推测皮质酮对细胞代谢具有________作用。
答案:
(1)随机捕捉高原鼠兔若干只
(2)不是 (两样地高原鼠兔)存在地理隔离 (3)22只/hm2(不写单位不可) b 增加密度梯度 (4)促进
解析:
(1)取样时,应在高原鼠兔的不同繁殖时期各样地内随机捕捉高原鼠兔若干只,从其颈部取血4mL进行皮质酮水平的测定。
(2)由题意可知,样地1和样地2相距约30km,两地的高原鼠兔不是同一种群,它们之间存在地理隔离。
(3)由题意可知,繁殖初期样地3的种群密度为(26×17)/(2×10),即约22只/hm2,样地3对应图中的曲线b,增加样地3的目的是增加种群密度梯度。
(4)机体对有害刺激的表现之一为皮质酮分泌增加,以启动逃走或搏斗,此时细胞代谢增强,故推测皮质酮对细胞代谢具有促进作用。
14.[2018·河北邯郸一模]据图回答以下有关生态学的问题。
某地区曾做过一项实验:
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防治水稻蝗虫,对蝗虫进行了有效控制。
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实验还建立了如图所示的模型。
(1)从模型建构的类型角度分析,图示模型属于________模型,该模型表明,引入鸭子后该地区蝗虫的K值为________。
(2)引入鸭子前,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________只。
(3)通过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地区又进一步提出“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治蝗战略,一方面通过改造蝗虫发生地,降低蝗虫的____________;另一方面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进行________防治,该信息素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信息。
答案:
(1)数学 N2
(2)1.03tN0 (3)K值(环境容纳量) 生物 化学
解析:
(1)题图所示的曲线图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从模型建构的类型角度分析,图示模型属于数学模型。
引入鸭子后该地区蝗虫的数量围绕N2上下波动,因此蝗虫的K值为N2。
(2)依题意可知,蝗虫种群的数量最初有N0只,蝗虫种群的数量为前一天的倍数λ=1+3%=1.03,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1.03tN0只。
(3)改造蝗虫的发生地,可以降低蝗虫的K值(环境容纳量);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属于生物防治,昆虫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
15.调查小组对我国东部某地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调查小组对某块荒地的几种常见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一般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
株/m2)。
取样时,关键要做到____。
如果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是______,该入侵物种在入侵初期类似于__________型增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年份
植物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甲
10.0
9.2
8.0
6.8
5.5
乙
3.0
2.1
1.1
0.3
0.1
丙
0.3
0.6
1.1
1.5
2.3
丁
3.0
2.0
0.4
0
0
(2)下图为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_______年,第20~30年间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填“<”“=”或“>”)死亡率。
第15年时,种群的年龄组成是________型。
答案:
(1)样方法 随机取样 丙 “J” 生存环境适宜(或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
(2)20 = 衰退
解析:
(1)样方法需做到随机取样;外来物种入侵初期种群数量的变化类似于“J”型增长。
(2)初始几年λ值大于1且不变,此时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λ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减少,第15年时减少最快,减少至第20年时不再减少,此时种群数量最少;20年后λ值等于1,此时种群数量不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生物 一轮 复习 Word 答案 课时 作业 31 种群 特征 数量 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