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明中的社会问题读后感.docx
- 文档编号:27983917
- 上传时间:2023-07-07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6.79KB
工业文明中的社会问题读后感.docx
《工业文明中的社会问题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文明中的社会问题读后感.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业文明中的社会问题读后感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
欢迎您阅读文档《工业文明中的社会问题》读后感,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
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
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工业文明中的社会问题》读后感
篇一:
《工业文明中的社会问题》读后感
《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读后感
这是一本预知未来的神奇著作
——代前言
本来是想挑一本关于营销且出版时间距现在比较近的经典著作进行学习的,挑这本可以说是一时冲动。
记得老师在课上说,这本已经出版了超过半个世纪的书居然能解释中国的很多现状,然后头脑一热回宿舍就把书给网购了。
从阅读的感觉来说,这本书一点都没有让我失望。
先总结一下这本书的内容。
这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科学与社会”,是关于经济、管理和社会发展的原理性的讨论;第二部分是“现场研究”,是以霍桑试验和类似的现实实验进行的分析和推导。
在第一部分中,梅奥主要阐述了两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是:
技术的进步也会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梅奥认为,技术的进步确实地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使社会从“定型型社会”逐渐转变成“适应型社会”。
但其生产关系,即雇主与雇员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却并没有跟随着相应发展。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不适应直接导致了社会关系链条的断裂,造成了社会合作的崩坏,从而给社会生产造成严重的紊乱。
而造成这种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来源于对于社会合作效率的忽略,即对生产关系优化的忽略。
其中,最明显的一点体现在教育上。
根据梅奥的说法,不论哪一种形式的社会,都需要两种能力:
“处理技术的能力”和“处理人事的能力”,只有两方面的能力同时重视了,社会才不会失衡。
但在当时,由于技术的进步导致了生产的大发展,使得人们一般只关注于“处理技术的能力”。
因此,当时的教育培训模式(包括现在的教育模式!
)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践经验的获得,只重视培养学生处理技术的能力而忽略了其处理人事的能力,这就使得学生丧失了与人正常合作的能力,造成了社会的失衡。
第二个观点是:
自发高效的合作是影响社会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
在“定型型社会”中,主流的经济管理思想都把人定义为“经济人”,即每个人都单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而不会考虑组织和社会的利益。
因此,国家需要去规范和引导人们的行为,这样才能保证国家利益最大化,保证国家的发展。
从这个观点出发,不难得出高度法制化、计划化的集权国家才是比较合理的国家模式,这就不难解释独裁国家的出现。
但是,梅奥对此提出了正式的反对。
他认为,向氏族关系中那种“每一个个体成员渴望在社会活动中进行合作,这是自发的和全心全意的”的组织关系,在社会中也是普遍存在的,知识程度的高低会有所差异。
根据梅奥的观点,
任何一个正式组织都需要考虑两个层面的问题:
1、成员物质需要的满足;2、成员间合作的自发高效进行。
梅奥的观点表面上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其本质上承认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并强调了人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
第二部分,梅奥主要描述了一系列实验的情况,并对实验进行总结,得出结论。
第四章中,梅奥主要说明了“自我利益不是工人行动的唯一动力”的观点。
在“棉纺部工人”的案例中,在福利待遇较好的情况下,工人的流动性却很高,通过单纯的金钱激励情况也没有好转。
工人普遍轻视自己的工作,工作中觉得很孤寂。
而在引入休息制度且将休息时间的控制权交给工人后,工人的积极性出乎意料之外地大幅上涨。
梅奥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改变在于管理者将“孤寂”的工人个体转变成了一个社会群体,这种改变效果惊人。
第五章中,梅奥说明了研究合作的重要性,同时重新强调了“现场研究”的重要意义。
这章中,梅奥以“访谈实验”的内容和结果贯穿全个章节。
在当时的年代,科学管理思想盛行,人们更关注的是动作的研究和管理的科学化,对团队内部的合作十分忽略。
但“访谈实验”表明,访谈工作能让员工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同他人更好地相处和交流,从而令工厂的效率得以大幅提升。
这就证明了合作的重要性。
同时,“访谈实验”要求实验组织人员通过细致的观察,以找到真正问题之所在,是“现场研究”的典型方式之一。
这种观察的结果,由于其未知性,是不能通过“逻辑推导”和“理论知识”所得出的。
所以,必须重视“现场研究”的价值。
第六章中,梅奥主要研究了缺勤的问题。
通过大量数据的详细罗列,梅奥分析并总结得出:
公司内良好的合作还有优秀的组织建设,可以有效降低缺勤率。
第六章是一个总结,梅奥重新阐述了社会的失衡状态。
重新表明对“人事处理能力”的忽略将导致社会的继续失衡。
一口气读完这本书,印象最深的不是技术进步会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也不是梅奥做出的研究和分析,而是对于当时大学教育和大学生状况的描述。
和梅奥描述的情况类似,现代的教育也主要关注“处理事情的能力”而忽略了“处理人事的能力”。
现在本科生的教育,还是以传统的授课模式为主,即老师单方面的灌输。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在其选择的领域中快速地获得大量理论知识,构建起自己对该领域的看法和理论知识体系。
但由于缺少直接地接触研究对象,学生间很多学术讨论都是脱离实际的“空想”,使得学生空有相应的思维能力,但在面对复杂的现实状况却没有相应的处理能力。
最明显的体现在于两点:
一是敏锐的洞察能力,二是充分的决断力。
由于缺乏对实际例子的观察,缺乏对现实的感性认识,现在的学生在理解现实事件的时候很容易会往原有的认知上靠拢。
这就使得现代学生看不清现实事件的真实状况,自然就不存在必须的洞察能力。
其次,学生一般比较擅长逻辑推导。
在面对现实事件时,
学生们能根据已有条件想到其中的利益相关关系。
但由于缺乏处理人事的经验,现代学生往往不能判定各利益的轻重,从而不知如何做出合理的决策,缺乏必须的判断力。
这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弊病,也是现在教育最为百姓诟病的地方之一。
为了处理这一问题,政府多年来一直提倡要实施“素质教育”。
只能说,理想是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主要关注“处理事情的能力”这一状况植根于中国教育现状,在一些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前不可能得到解决。
个人认为,中国教育的核心特点在于:
人多资源少。
人多资源少必然会导致激烈的竞争,这就需要一种合理的制度高且公平地进行筛选。
“处理事情的能力”和“处理人事的能力”有一个很明显的分别:
“处理事情的能力”能通过科研成绩、考试、答辩等方式比较简单地进行量化,从而判断孰优孰略。
但“处理人事的能力”却很难判定其高低。
由于社会竞争、社会筛选的需求,“处理事情的能力”不可避免地将成为关注的核心。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个人思考了较长时间但一直没有答案。
特别是近年来,教育市场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避免。
教育市场化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教育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状况下,“处理人事的能力”如何培养和加强,真心值得我们继续思考探索。
其次,本书的内容也引起了我对管理的一些思考。
首先,管理者要关注员工的需求。
根据梅奥的观点,员工的需求是多层面的。
根据山东老家的CEO赵永强的观点,员工的需求可以归纳为“三子”(虽然感觉不够全面可是很通俗易懂),即肚子、脑子和位子。
肚子是指基本的生存需求,包括薪酬和福利。
脑子是指能力,其中主要涉及对员工的培训。
而位子是指权利,在企业中体现为员工的升迁和发展。
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同时满足员工的多方面需求,不能顾此失彼。
其次,管理要注意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在梅奥的年代,科学管理是最大的命题,很多工厂都实行动作管理,追求所谓的最高效率。
在这个年代里,工厂的气氛压抑,工人与工人缺乏交流,工人一天从早到晚都只是完成重复单一且无聊的工作。
在这么一个背景下,“访谈实验”可以排解工人们心中的愤懑与孤寂,其对效率的提升是十分合理的。
这个例子说明,管理需根据现实问题的不同进行调整。
在现今,80后开始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力,而90后也开始步入社会。
80后和90后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在于以自我为中心。
以自我为中心一方面可能使人自信积极,且培养出较高的管理素养;另一方也可能使人不顾别人的感受,不顾组织的利益。
这么一个背景下,管理者在管理时可能需要注意更过地使用引导的方式而非强制的方式。
同时,在智能手机高度普及的现在,时间的碎片化也是一个不可避免地大趋势。
在这么一个情况下,怎么调整自己的管理去适应时间的碎片化也是一个重要命题。
最后,企业的管理需要有良好的战略意识。
企业的战略包括企业的目标、愿景等等,其对企业的方向
与企业的文化有决定性的影响。
根据梅奥的观点,人不能定义为简单的“经济人”,而是“社会人”。
虽然“社会人”也非完全完美,但是其反映了人与人的相互影响,还有人与组织的相互影响。
而企业也一样,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组织,其不仅有社会中的最小个体——人所组成,也隶属于最大的组织——社会,还跟别的企业有重要的互动。
所以,不能把企业看看作单纯的“经济人”,即企业的运营不能单纯地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的。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一个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分为三类:
核心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股东等),蛰伏利益相关者(消费者、分销商、政府等),边缘利益相关者(社区、特殊利益团体等)。
作为一个管理者,要学会平衡各方的利益,达到各方“满意度”最高的情况。
最后,不知以下的理解是不是会有失偏颇:
这本书最令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其描述与国内现象的相似程度,而非其理论本身。
作为70年前出版的书籍,居然能有和现在类似的描述,这本来就是一件很神奇的事。
而更重要的事是,梅奥对一些状况的描述与分析让我对一些思考观察了很久的问题,特别是自身的发展问题有了很多新的思考,这可能是我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而在理论方面,在梅奥的那个年代,社会中管理思想的主流是科学管理。
梅奥的理论的出现是对科学管理思想基本假设的根本冲击,也是对科学管理思想的补充,其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但在现今,“企业文化”、“企业社会责任”、“员工的满意度”等等概念都已经广为人们所熟知。
在这种背景下,从某个角度而言,“社会人”的概念可能比“经济人”的概念更加容易让人接受。
所以,梅奥的理论方面没有给我很大的震撼。
篇二:
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
人际关系学说与企业如何进行有效管理
—《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读后感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世界日益联系一个整体。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再到第三次的科技革命,世界各地都在加紧工业发展的步伐,却未曾仔细弄清工业文明的发展而留下的社会问题。
乔治·埃尔顿·梅奥的《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以霍桑实验为基础,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科学与社会”,属于对支配管理观念的元理论探讨,第二部分是“临床式调研方法”,属于对霍桑实验以及其他类似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
在这本书中,梅奥开宗明义就强调,工业社会的根本问题,是工业的飞速发展导致产生了社会的反常状态。
他强调,工业革命以后,社会在物质方面和技术方面的进步和成就是十分巨大的。
但正是这种进步和成就,使社会失去了原有的协调与平衡。
其中他总结的人际关系理论以以人为本为核心思想强调人存在于组织环境中,而不是在社会中。
管理者需要在组织中理解人而不是在社会中理解人。
人际关系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影响也在逐渐扩大,一些大学开始开设出相应的课程,人际关系学说及其观点也还逐渐进入企业世间领域。
人才培养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
人、财、物是一个企业经营管理必不可少的三大要素,而人力又是其中最为活跃,最富于创造力的因素。
即便有最先进的技术设备,最完备的物质资料,
没有了人的准确而全力的投人,所有的一切将毫无意义。
对于人的有效管理,要成为创新的基本条件。
在这个科技迅猛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途径。
而创新有需要优秀的人才,优秀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最大动力。
哪个企业拥有更好的人才,那么他就能立于不败的位置,那么这个企业就会不断地发展壮大。
但是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是有限的,是以其主观能动性而改变的。
僵硬的管理体制只会抹杀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无法拓展自己的思维,没有工作的动力,企业的发展也会停止不前。
所以,在管理层中,就要加强对人才的了解,分析他们真正的思想,了解他们的真正需要,不仅是物质上的更需要是精神上的。
要充分的尊重他们,重视他们,让他们认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将他们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的经营目标完美地统一起来,从而激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毕竟,富有生产力的员工才是企业真正的人才,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
有效沟通是管理中的艺术方法。
俗话说沟通是心与心的桥梁,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而管理也是要讲究些方法艺术的,那种高谈阔论,教训下属,以自我为中心的领导方式已不适用了。
而亲善的沟通方式不仅可以了解到员工的需求,更可以改善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员工更加自愿地努力工作。
倾听是一种有效地沟通方式。
能够在员工之间很好的倾听的管理者是具有非凡智慧的。
他能够帮助和启发他人表达自己的情感,不主动的发表
意见,善于倾听员工的内心,能够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这样不仅可以使员工增强对管理者的信任感,还可以使管理者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更有效地组织工作。
适时的赞美别人也是管理中极为有效的一个手段。
真正的管理者能够在沟通中不断从知识、心态、能力等各个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因此,有效的沟通对企业或组织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企业能够收集到有益的建议和智慧,发现和解决企业或组织内部问题,改进和提升绩效提升和改进企业或组织内各部门的合作。
不仅如此,对管理者而言能够得到他人或下属的支持和信赖,能够提高个人在公司或部门内外的影响力,能够获得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健康的人际关系,更能够使自己成为受欢迎的管理者充分激励下属的积极性。
企业文化也应该是企业管理者要重视的。
企业文化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感情,从而在企业中造成了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气氛,强化了团体意识,使企业职工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核心理念就相当于一个宗教没有信仰,一个组织没有宗旨。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环境中,所以人们认为企业之间竞争的最高境界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
不管我们抓不抓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都实实在在地存在于企业之中。
人的行为习惯受思维习惯的作用,如果不努力认真地抓,就会形成不良文化。
企业文化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
有些物质资源也许会枯竭,惟有文化生生不息。
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生产力,一种潜在的生产力,无形的资产和财富。
企业文化会极大的促进企业的发展,所以只要做到企业和企业文化的互相
协调,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使两者同步运行,建设出一套优秀的企业文化来,一定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到积极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所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个企业能否成功的管理经营,靠的是管理者能否很好的发觉人才,利用人才;靠的是管理者能否和员工进行有效地沟通;靠的是这个企业是否拥有良好的企业文化?
?
所以管理者应当充分重视这三个方面,这样一个企业才会蒸蒸日上,才会拥有灿烂辉煌的未来!
篇三:
《再造新文明》--读后感
《第三次浪潮》是托夫勒于1980年创作的一部作品,其影响力很巨大,它引起全世界学者们的广泛注意和研究,虽然托夫勒不是经济学家,但他的观点在今天已经基本实现了,我们不得为他的卓越预测能力鼓掌!
《再造新文明》是托夫勒的第二部作品,它的第一部作品《未来的冲击》奠定了他在未来学上的地位,而《第三次浪潮》更是他成为当今最具有思想力的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巨擘!
托夫勒前后创作了《未来的冲击》、《第三次浪潮》、《权力的转移》、《再造新文明》、《未来的战争》、《财富的革命》等。
可以说《再造新文明》是《第三次浪潮》的续篇。
从社会和国家诞生起,人类经历了3次浪潮的冲击,其中的趋势是:
每次经历的时间比上次更为短暂,科技水平更为发达,变化更加迅速,要求更高等特点,那么,从浪潮爆发的时间出发区别:
1,第一次变迁的浪潮——农业革命,经历了数千年完成,总体上是从公元前约800年——1650-1750年前后,也就是在17世纪后期基本完成。
2,第二次浪潮源于工业文明的兴起,从蒸汽机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前后只用300年时间完成。
3,第三次浪潮,就是由工业文明转向新兴文明,从量子跃进开始或者说从1955年开始,新兴文明的星期要求人类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坚持不懈,不断创新。
即便社会发展进程如此快速,然而其矛盾和冲突并不可少,矛盾或冲突也在某一方面阻碍社会进步,但另一方面矛盾和冲突也会使人类去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冲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冲突,适当的冲突总是有宜的。
那么,这三次的浪潮间的矛盾是什么?
1,第一次浪潮一直与土地紧密联结,也就是农业革命时期,其主要冲突是地主与教会的冲突。
2,第二次浪潮发生在蒸汽机时代,产业革命以及大胆创新的理念的时代(进步的观念、个人权利理论、社会契约论、世俗主义)。
政教分离以及君权民授而非神授的胜利,在大众工业化社会,工商势力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工业时代并非是独立的社会片段,其中包括一些王启的社会残余,一边是第二次浪潮的文明的兴起,另一边则是第一次浪潮的殖民地势力残余。
3,第三次浪潮与第二次浪潮的冲突,事实上是贯穿于今日最主要的政治制度,是基本的政治问题,不是谁掌握了工业社会的最后时日,而是即将取代而代之的新兴文明将有谁来塑造。
三次浪潮为社会提供了什么?
以及以什么形式贡献社会:
1,第一次浪潮向社会提供了农业和矿产资源,农业经济占总体经济很大比重。
2,第二次浪潮向社会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劳动密集型工厂兴起,商业活动活跃。
3,第三次浪潮是由第二次浪潮的体力型经济转向智能型经济过度的完尚未完成。
三次浪潮并非都是独立的,每一种领先方式都包括一些尚未消除的社会残余。
譬如,尽管我们都处于第三次浪潮中,但是有些地方由于经济、文化和交通障碍等因素处于第一次或第二次浪潮中,也就是说,任何方式的浪潮都并非是完美无瑕的。
第三次浪潮中最为鲜明的是知识经济的产生,只是将是终极替代品。
正如托夫勒说,“任何经济体系都建立在一个知识基础之上,必先要有社会建构出这项资源,才有工商活动产生。
第三次浪潮的高度复合型经济体系的兴起,必须归因于人类社会知识基础的剧变,而不是电脑风暴或单纯的金融操作系统方式转变所能解释得清楚。
”因此,他接着又说“知识减少原材料、劳动力、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需求,成为终极替代品。
”
第三次浪潮的特点是:
1,生产要素的转变,第二次是土地、劳动力、资金、原材料等,第三次是知识,而知识包括资料、信息、图像、符号、文化、意识形态及价值观等。
2,无形价值。
第二次是建筑物、机器、股票及库存,第三次是猎取制造、传播、运用知识能力。
3,分众化。
第二次主要特征是批量生产,而第三次是根据信息集约化的自动生产设备是批量生产分众化。
4,工作。
第一二是低技能替换性高的体力工作所推动,也就是工作单一化。
第三次是不可替换的劳动力技能高超,而且第二次是是直接生产性,第三次是间接非生产性有附加价值存在。
5,创新。
第三次浪潮需要不断地创新,不时地注入新理念。
6.规模。
第二次企业在逐渐变大,跨国公司出现,垄断集团也出现,大型公司甚至控制国家命脉而第三次要求企业在变小,也就是小的即好。
7,组织结构。
由金字塔、一元指挥及官僚作业式的组织转向矩阵管理组织、特定的项目团队、赢利中心、以及战略联盟、合资公司已国际财团。
8,系统整合。
整合企业的资源及信息。
9,整体建设。
建立信息共享,是信息畅通、便利、及时。
10,加速度。
速度经济取代了规模经济,由过去的时间就是金钱,转向下一刻的时间比上一刻的更值钱。
《再造新文明》——阿尔文·托夫勒(20xx-02-0522:
33:
14)转载▼
标签:
杂谈分类:
读书
这本书是第三次浪潮的政治思想:
人类不只在过度,而是在转型;我们要面对的不仅是一个新社会,而是一个崭新文明的再创造。
社会的危机并非源自其失,而是源自其得,我们不是在历史的终点,而是在“前”历史的终点。
目前社会存在的是“工业社会的普遍危机”:
整个家庭结构开始风崩离析,大众媒体分众化,人民生活形态与价值观也趋于多元化。
旧有的政治分析框架不再适应,原有的政治分类都不复原来的意义,意义重大的一件事是:
政治权利日益从国会、白宫、政府机关及政党等有形的政治架构,转移到以电子网络互通声息的草根组织及媒体身上。
全球性竞争所意味的是,世界不能再回到装配线工业社会那样讲求服从领导、统一样式、官僚主义、霸道经济的时代。
知识革命所带来的第三次转变,将对许多国家造成相同影响,认识到这个历史现实的政党及团体,将生存下来,为我们的子孙塑造未来,而无视这个现实的人,会被历史的洪流所吞没。
全书分为九大章,主要思想如下:
大争战思想:
人类面临一次量子跃进,面临历来最彻底的社会剧变及创造性的重建,这就是第三次浪潮的意义:
革命的前提是垂死的第二次浪潮文明及新兴的第三次浪潮文明间的冲突,后者来势汹汹要将前者取而代之。
许多国家经历着两个甚至三个截然不同的变化浪潮的同时冲击,第一次浪潮是农业,开始在公元前8000年,第二次是工业文明,开始在公元1650-1750年前后,而第三次浪潮是信息文明,发生在1955年后的十年间。
今日社会主要的政治剧变是第二次浪潮与第三次浪潮两大阵营的冲突,基本的政治问题不是谁掌握了工业社会的最后时日,而是即将取而代之的新兴文明将由谁来塑造。
不同文明的冲突:
全球即将划分为三个截然分明且可能爆发冲突的文明,而这是传统的定义方式所无法界定清楚的。
第一次浪潮的文明一直和土地紧密联结在一起,第二次浪潮的文明和工厂及大众工业化相关联,第三次浪潮的文明与电脑相关。
在走向工业化的国家中,第二
次浪潮的工商势力和第一次浪潮的地主及教会之间,经常爆发恶斗乃至血战。
时至今日,不同文明之间的形势又有改变,我们正加速迈向一个全然不同的权利结构,世界将不再是一分二,而是一分为三,成为三个相异而相争的文明,第一个仍是以锄头为象征,第二个以装配线为象征,第三个以电脑为象征。
目前整个社会结构都在改变,第二次浪潮的同质性社会被第三次浪潮的多样性社会所取代,大众化被分众化所取代:
生产上大众营销被市场细分所取代,大众媒体变得分众化,标准化的核心家庭与单亲家庭、再婚配偶、无子女家庭及独身者共存。
当经济落后地区的诗人及知识分子忙着礼赞国家时,第三次浪潮国家的诗人及知识分子,却在歌颂着无国界的世界及地球村意识。
在这庞大的权力重组过程背后,知识的角色、地位与本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知识是终极的替代品:
新的信息科技让产品多样化的花费为零,规模经济模式日落西山。
而信息革命使单位资金需求降低。
创造财富之道:
生产要素、无形价值、分众化、间接工作、创新、规模、组织架构、系统整合、基本建设及加速度这十大要素是未来财富创造之道。
物质至上观点的颠覆:
失业问题越来越多的是由量变成了质的问题,而智力工作让无产阶级变成了知产阶级,根据知识的密集程度分为低档和高档,低档企业的意识形态是物质至上主义,高档企业的意识形态是智力工作的重要性日益重要。
传统的社会主义与未来的冲突:
前电脑时代的机器是不具备反馈功能的运转,而当今最重要的财产是看不见的、无形的。
社会主义中央计划的计算问题是致命伤,社会主义对硬件的过分强调令冲突不可避免。
选民的冲突:
第三次浪潮危及第二次浪潮精英的权力和财富,所以当权者在为过去而游说。
而以智力劳动为基础产业就业者是明日的民意基础。
第三次浪潮的五大原则:
是否采用工厂模式;会带来大众还是分众化社会;篮子理放多少个鸡蛋;是垂直还是虚化;是否强化家庭。
21世纪的民主:
少数派的权力;半直接民主;决策分工;扩展中的精英阶层;创造的伟大使命。
世界大局的客观变化,和政治当局的固步自封之间产生的落差,正侵蚀着政治体制。
除了第三次浪潮的理念,没有别的分析架构,可以说明工业世界普遍可见的政治混乱与困顿现象,我们找不到用以描述我们所面对的难题的语句,没有长远眼光可以勾勒出的值得奋斗争取的未来,也遍觅不着一套可以缩短减轻转型期痛苦的方案。
《工业文明中的社会问题》读后感全文结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业 文明 中的 社会问题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