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docx
- 文档编号:2797830
- 上传时间:2022-11-15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3.26KB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docx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语文版)中考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七年级下册)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童稚妇女,亦知其名
B.可以调素琴/则素湍绿潭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登斯楼也
D.无丝竹之乱耳/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无案牍之劳形/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B.惟吾德馨/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
C.泄于目,目见其形/无案牍之劳形D.斯是陋室/是进亦忧,退亦忧
3.把文中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1)
(2)
(3)
4.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和“仙人”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5.下列对文章内容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妇拍而呜之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爱者甚蕃
C.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香远益清/曾益其所不能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宜乎众矣/诚宜开张圣听
D.余闻之也久/陶后鲜有闻
3.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C.中通外直/指通豫南
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3.把文中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4.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
5.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三方面描写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了莲君子般的美好品格。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表明他孤高自傲。
C.作者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说它们是隐逸者、富贵者、君子的化身,借此表明自己的生活态度,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D.文章分别用菊和牡丹作了正衬和反衬,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主旨。
6.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口技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不能名其一处也/并自为其名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遂与外人间隔
C.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D.虽人有百手/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把文中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下面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俄而”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具有衔接前后事件的作用。
B.这段写声音的顺序是由小到大,从屋内到屋外。
C.这段用五个“百千”极力渲染火场和大厅里声音的嘈杂,从而表现口技者技艺高超。
D.这段主要内容是写表演者以口技摹拟失火、救火时发出的各种声音。
强项令
范晔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
……后特征为洛阳令。
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
宣于夏门亭侯之,驻车叩马,【A】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主即还宫诉帝。
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
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
”帝曰:
“欲何言?
”宣曰:
“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臣不须箠,请得自杀。
”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
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主曰:
“父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B】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
”帝笑曰:
“天子不与白衣同。
”因敕:
“强项令出!
”赐钱三十万。
宣悉以班诸吏。
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粟。
京师号为“卧虎”。
歌之曰:
“袍鼓不鸣董少平。
”
在县五年。
年七十四,卒于官。
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
帝伤之,曰:
“董宣廉洁,死乃知之。
”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后特征为洛阳令/征于色,发于声
B、将何以理天下乎/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C、宣悉以班诸吏/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D、敝车一乘/公与之乘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因格杀之/因匿主家
B.使宣叩头谢主/使人称谢
C.妻子对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威不能行一令乎/三人行,必有我师
3、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先交代董宣的字、原藉、身份、其中“特征”是对下文写执法的有力铺垫。
B、本文重点记叙了董宣的一件事,突出了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
C、第二段记述了他死后家境的贫困,侧面反映了他一生清正廉明的高贵品质。
D、本文对人物采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细节描写,更加展示了人物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A】句
【B】句
5.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划横线句是侧面描写,以老百姓的口碑和歌谣来突出董宣执法公正,以及他治理的政治清平。
B.文中划波浪线句最能体现董宣的性格,从这段可以看出董宣具有据理不屈、不向权势低头的精神。
C.皇帝称董宣“强项令”,而京师号之“卧虎”,这两个称呼都从正面反映了董宣的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
D.“帝笑曰:
‘天子不与白衣同。
’因敕:
‘强项令出!
’赐钱三十万。
”这些言行表明光武帝是个能听取正确意见,勇于改过,英明的君王。
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光武帝刘秀是一个能听取正确意见,勇于改过,比较英明的君王。
B.“京师号为‘卧虎’。
歌之曰‘鼓不鸣董少平。
’”是侧面描写,以老百姓的口碑和歌谣来突出董萱执法公正,以及他治理的地方政治清明。
C.董宣“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法制健全,犯罪必将受法律的制裁。
D.文章主要通过人物言行、对比、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塑造董宣的形象,其中开篇的“特征”是对下文写执法的有力铺垫。
包拯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知天长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
“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
“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
“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
”拯曰:
“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
”其人遂无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尝曰: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
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必先苦其心志
B.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未果,寻病终
C.非吾子若孙也/若毒之乎
D.虽甚嫉恶/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至夜怀金以遗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B.经纶世务者/恶吏苛刻,务敦厚
C.童稚妇女,亦知其名/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D.与人不苟合/故不为为苟得也
3.下列语句意思理解有误的是…………………………………………………………()
A.请去刻薄,抑侥幸。
(请求罢黜那些刻薄的官吏,抑制那些侥幸得官升官的人。
)
B.恶吏苛刻。
(凶恶的官吏对民众十分苛刻。
)
C.拯立朝刚毅。
(包拯在朝,刚强果断。
)
D.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包拯与人相处不随意苟同附和,不说假话装笑脸让别人高兴。
)4.对“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译意最好的是……………………………()
A.平常居住,无私人藏书,老朋友、亲戚们都无往来。
B.平常无私人书信往来,老人,亲朋好友都不与他往来。
C.平常没有私人书信往来,老人、亲朋好友都断绝了交往。
D.平常私人也不买书,所以,人们、亲戚同党都不与他往来。
5.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包拯任职在长天县时,审理盗牛舌一案,表现他为官机智,明察秋毫。
B.包拯在端州做知府尹时,不私占一块端砚,表现他为官清廉。
C.包拯在代理开封府时,改革旧制,表现他克已奉公守法的美德。
D.包拯出使契丹,表现他巧言善辩,不辱使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 名师 整理 最新 语文 中考 语文版 年级 下册 文言文 阅读 专题 训练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