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财政学材料.docx
- 文档编号:27978090
- 上传时间:2023-07-07
- 格式:DOCX
- 页数:38
- 大小:37.57KB
福建农林大学财政学材料.docx
《福建农林大学财政学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农林大学财政学材料.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农林大学财政学材料
名词解释
财政:
财政是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或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并以其为主体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
其实质是社会产品分配中所形成的以政府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财政分配:
财政分配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集中性的分配。
市场失灵:
所谓市场失灵指的是在市场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市场所天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而引起的收入分配不公平及经济社会不稳定的态势。
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是指具有共同收益或联合消费特征的物品或劳务,其消费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政府失灵:
政府失灵是指用政府活动的最终结果判断的政府活动过程的低效性和活动结果的非理想性。
也可以说,政府作为一种外部力量对市场运行的调节作用失灵或产生副作用。
财政职能:
财政职能即财政经济职能,它是指财政内在的、客观具有的经济功能。
财政职能是由财政的本质决定的,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
资源配置职能:
主要是运用各种财政手段,如税收、投资、补贴、国家、政府预算等,引导资源同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生产力布局所要求的方向相适应,这就形成了财政引导资源配置的功能。
经济稳定职能:
是指通过财政分配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及国际收支平衡等政策目标,也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承担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政策目标的职责。
经济公平:
经济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强调的是要素投入和要素收入的相对称,它是在平等竞争的环境下由等价交换来实现的。
社会公平:
社会公平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
平均不等于公平,甚至是社会公平的背离。
政治均衡:
是在一定的规则下,就一种或多种公共产品或劳务的供给量以及相应的税收在人与人之间分配的份额所达成的协议。
特殊利益集团:
与某一公共项目具有密切关系并在公共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群体。
财政支出:
也称政府支出或公共支出,是一国各级政府在一个预算年度内为履行其职能所支出的资金总额。
就财政的本质而言,它是政府活动或行为的成本。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也称为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包括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是指由财政部门代表政府设置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所有的政府性财政资金全部集中到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收缴、支付和管理的制度
政府采购:
也称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机构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或为公众提供服务的需要,在财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财政支出规模: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预算年度)政府通过财政渠道安排和使用财政资金的绝对数量及相对比例,即财政支出的绝对量和相对量。
它反映了政府参与分配的状况,体现了政府的职能和活动范围,是研究和确定财政分配规模的重要指标。
经常性支出:
是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社会保障支出。
资本性支出:
是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其结果会形成长期使用的固定资产。
行政管理支出:
是指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构和外事行驶其职能所需要的费用支出,是财政支出中重要的经常性支出项目,是各级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责的物质保障,是政府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经济基础。
国防支出:
是指政府用于国防建设、国防科技事业、各种兵种经常性开支、后备部队经常性开支、专项国防工程以及战时的作战费用等方面的费用支出。
政府投资:
政府投资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作为特殊的投资主体,为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满足社会需求而进行的投资活动
财政投融资:
也称“政策性金融”,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它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入股)或融资(贷款)的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
BOT模式:
是指政府就某一个基础设施项目与非政府部门的项目公司签订特许协议,项目公司对该项目的融资、建设、经营和维护进行一揽子承包。
在特许期内项目公司通过向设施使用者收取费用的方式收回成本获取利润,同时政府部门则拥有对这一基础设施项目的监督权。
特许期结束后,项目公司将该基础设施项目无偿移交给政府部门。
社会保障支出:
是指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支出。
财政补贴:
是指公共财政部门根据国家政策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特定的产业、部门、地区、企事业单位、居民个人或者事项给予补贴和津贴。
税收支出:
是指政府为了鼓励和照顾某种行为,以主动放弃部分税收的方式向特定的纳税人提供的财政援助。
财政收入:
是政府为了履行公共职能,满足公共支出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权力原则,通过国家财政集中的一定数量的国民收入。
财政收入规模: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国家以社会管理者、国有资产所有者或债务人等多种身份,通过税收、国有资产收益和公债等多种收入形式占有的财政资金的绝对量和相对量。
公债负担率:
它是指当年的国债收入与中央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
用公式表示为:
国债依存度=当年的国债发行额÷当年中央财政支出额×100%。
公债偿债率:
它是指当年的国债还本付息额与中央财政收入的比例关系。
用公式表示为:
国债偿债率=当年还本付息额÷当年中央财政收入额×100%
税负转嫁:
是指纳税人在缴纳税款后,通过经济交易过程,将所纳税款全部或部分地转嫁给他人负担,自己不负担或者少负担税收的一种经济现象。
税收资本论:
亦称税收折入资本,即生产要素购买者将其购买的生产要素在未来要缴纳的税款,通过从购进价格中预先扣除,即压低生产要素购买价格的方法,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制造者。
国际税收:
是指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财税利益的税收活动。
它反映着各个国家政府对跨国纳税人行使征税权利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国际重复征税: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同一时期内,对参与国际活动的同一纳税人或不同纳税人的统一征税对象或税源,征收相同或类似的税收。
第1章财政概述
第1节财政的一般概念
1、财政的一般概念
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的分配。
正确地理解财政的基本概念,还需要把握下述几个基本要点:
(1)财政分配是以政府为主体运用政治权利的分配(财政分配的主体只能是国家或政府,这是财政分配区别于其他分配范畴的基本特征)
(2)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产品,主要是剩余产品(社会产品的价值由三部分构成:
一是生产资料耗费的补偿价值C,二是劳动力再生产价值V,三是剩余产品价值M)
(3)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2、财政的成立不外乎是以下两点:
一是政府如何活动其职能活动所必需的货币收入,即如何筹集财政收入;二是政府开展实现其职能的活动,如何使用其货币支出。
其实质是社会产品分配中所形成的以政府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3、从根本上讲,财政由经济决定,属于社会基金,只能建立在剩余产品分配的基础上,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4、社会公共需要:
1、保证政府执行其职能的需要(国防、外交、司法、公安、行政管理、普及教育、卫生保健、基础科学研究、环境保护)2、介乎社会公共需要和个人需要之间在性质上难以严格划分的一些需要(大学教育、社会保险基金、抚恤救济金、价格补贴)3、大型公共设施(邮政、电讯、民航、铁路、公路、电力、钢铁)、
5、公共需要一般具有一下特点:
(1)代表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事物
(2)只有社会出面组织和实施,方能实现的事务(3)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不愿办,而又是社会所必须办的事务(4)虽是社会成员可以举办的事务,但唯有以社会为主体去举办,才能有效地协调社会成员利益的事务
第2节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1、财政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的产生以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为基础,以国家的产生为前提。
2、各种不同形态的国家都有相适应的国家财政:
奴隶制国家财政、封建制国家财政、资本主义国家财政、社会主义国家财政。
3、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奴隶国王既是至高无上的政治统治者,又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和奴隶主。
4、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封建土地主占有生产资料——土地,但不完全占有生产劳动者——农奴。
5、资本主义财政的特征:
1、税收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形式
2、国家充分运用税收、公债、财政支出等手段干预经济
3、由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财政分配高度货币化,国家财政收支全部采取价值形式
6、社会主义财政建立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基础上。
7、人类社会迄今经历了五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即原始公有制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8、财政分配的基本特征:
(1)财政分配的政府主体性(最基本特征)
(2)财政分配的强制性(3)财政分配的无偿性(4)财政分配的非营利性
9、习题
(1)财政分配的客体是(社会产品)
(2)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3)财政最本质的内涵和特征是(国家主体性)
(4)国家政治权力在经济上实现自己的形式是(税收)
(5)财政活动属于社会再生产的(分配环节)
(6)从社会产品的价值构成来看,财政收入主要来自(M剩余产品)
(7)财政产生的基本前提是(社会剩余产品),因为如果没有它就没有可供公共分配的对象。
第二章市场、政府与财政
第一节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
1、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
市场可以分配收入、市场能够调节供求、市场能够传递信息、市场会刺激生产。
市场机制发挥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状态。
2、价格即是资源分配的工具,又是资源分配的尺度。
这是商品关系和市场机制的一个本质的特征。
生产和需求的平衡时社会基本的经济问题,也是资源配置的中心问题。
在市场经济中,生产和需求的平衡时通过供求和价格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第二节市场失灵
1、市场失灵:
所谓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市场所天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而引起的收入分配不公平及经济社会不稳定的态势。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可以概括为:
(1)公共产品供应不足
(2)外部效应(3)竞争失效和垄断(4)市场不完全(5)信息不充分(6)失业与通货膨胀(7)分配不公
2、私人产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
3、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4、准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而不具有非排他性或是具有不充分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5、垄断与不完全竞争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效率损失:
(1)产量受到限制,产品的消费使用者的福利受到额外损失
(2)垄断行业由于存在垄断利润,缺乏尽可能降低成本的竞争压力
(3)垄断者可能不那么积极地推动技术进步
(4)垄断者追求超额收入的寻租活动本身会造成资源浪费
6、对不完全竞争造成的市场失灵,政府可以根据不同的原因来采取相应的对策,如对自然垄断行业实行国有化、管制和定价措施,对于垄断竞争行业则实行反托拉斯政策,利用反垄断法来促进竞争。
7、市场的不完全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私人企业不愿或不能经营的、投资多的、见效慢、社会效益明显的产业或设施。
(2)私人和市场不能为个人所面临的许多风险提供保险。
(3)资本市场的不完善
(4)在大规模的企业、行业协作方面,市场机制也往往无能为力,需要政府的计划、协调和干预。
第三节政府失灵
1、政府失灵的原因或表现:
(1)公共选择的困惑(1、选民不投票,特殊利益集团在投票表决权中的权重大为增加2、政治家为了迎合选民的需要,提出符合中间投票人意愿的竞选目标,少数选民无法自主选择3、投票人互投赞成票使各自的议案通过)
(2)宏观经济政策的失效
(3)政府行为失效(1、政府活动的成本和收入分离,缺乏降低成本的刺激2、政府活动、行为缺乏提高效率的激励)
(4)政府职能失效(1、政府任意扩大自己的职能范围,滥用政府权力2、政府机构缺乏直接约束,必然产生脱离履行公共职能的组织目标)
(5)政府作用失效(1、政府干预市场、弥补市场缺陷的措施可能产生无法预料的副作用2、政府干预市场的一些政策手段之间存在相互牵制、作用相向的关系,难以有效实现预期效果3、政府在纠正市场分配不平等时,其自身的活动有意或无意地发挥着产生新的分配不平等的作用)
第四节财政存在的必要性
1、财政存在的必要性
一、纠正市场失灵需要财政
(一)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需要财政
(二)财政作为政府的分配,能够促进社会公平
(三)财政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能够促进经济稳定与发展
二、减少政府失效需要财政
(一)财政为各级政府有效地履行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财力保障
(二)财政对合理确定政府规模、界定政府活动范围与活动方向及政策取向有约束作用
2、习题
(1)(国防)是纯公共产品
(2)市场失灵体现在(外部性、公共产品、垄断、不完全市场)方面
(3)市场不能提供纯粹的公共产品是因为(公共产品不具有排他性、公共产品不具有竞争性、消费者都想“免费乘车”)
(4)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包括(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第三章财政职能
第一节财政职能的一般表述
1、财政职能被概括为资源分配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职能等三个方面。
2、政府作为由一定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权力机关,承担着政治、经济、公益三大职能。
3、财政职能即财政经济职能,它是指财政内在的、客观具有的经济功能。
4、财政作为政府的分配行为,是一种体现国家意志的自觉的行为,是一种以国家政治权利为依据的分配行为。
5、评价一切经济活动的两个准则,即公平和效率准则。
6、财政职能与政府职能、国家职能的关系:
(1)政府职能、国家职能是研究财政职能的前提条件
(2)财政职能是政府经济职能的有机组成部分
(3)政府职能、国家职能的目的决定了财政职能的目的
(4)财政职能是政府职能、国家职能在社会产品分配和再分配中的体现
7、协调公平和效率原则,应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1)公平和效率具有统一性,则两者必须兼顾
(2)正确处理收入差距和效率的关系
(3)如何通过市场和财政两种机制的有效结合实现两种原则的兼顾,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第二节资源配置职能
1、财政配置资源的职能主要包括一下三方面内容:
(1)、财政调节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配置。
(2)、财政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3)、财政调节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2、资源配置问题是经济学中的核心问题。
经济学所要讨论的问题归结起来就是资源的使用效益问题。
资源的使用效率有两个方面:
一是资源的充分利用,由于资源的有限性或者说是稀缺性,能否做到资源充分利用决定了一国的实际产出和物质福利;二是被充分利用的资源是否真正被用得恰到好处,即是否达到最优配置。
3、社会需要财政执行资源配置职能,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相对于人类需要而言,地球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而对非再生资源来说更是如此,这也决定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应该把高效地配置资源作为极为重要的问题。
(2)由于社会共同需要的客观存在,任何社会都不可能仅仅通过分散的个人或其他社会单位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
(3)在市场存在缺陷、市场机制不健全的条件下,市场本身难以独立实现对资源的最佳配置,而财政可以作为弥补市场缺陷的主要手段。
4、在现代经济国家,资源配置有两种方式:
一种即市场基础性配置,另一种是政府不可代替性配置。
5、在西方财政学中,人们把资源配置奉为资本主义财政的第一职能。
6、市场机制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
7、资源的划分应遵循的原则是:
实现资源的优化、高效率及高效益。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大小是衡量资源配置的一个基本指标。
8、调整产业结构有两条途径:
一是调整投资结构;二是改变现有企业的生产方向。
就调整投资结构来看,一是调整国家公共支出中的直接投资,如增加能能源、交通和原材料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减少加工部门的投资;二是利用税收、财政补贴和投资政策引导企业的投资方向,股利企业向短线产品投资,确定不同的折旧率等。
第三节收入分配职能
1、分配职能是财政的固有功能,是财政本质的最直接、最具体的集中反映,也是财政存在的直接动因。
收入分配的职能是财政首要和最基本的职能。
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
2、财政收入分配的必要性:
(1)、市场机制的缺陷会造成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不公平。
(2)、按劳分配并不能完全地保证实现收入和财富的公平分配。
3、我国收入分配的状况:
(1)合理收入和不合理收入并存。
(2)合法收入与非法收入并存。
(3)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并存。
(4)显性收入与隐性收入并存。
(5)货币收入与实物收入并存。
(6)差距过大与平均主义并存。
4、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
(1)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
(2)调节居民的个人收入水平
5、财政执行收入分配职能的工具主要有:
(1)税收
(2)转移支付(3)购买性支出(4)各种收入政策
第四节经济稳定职能
1、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是指通过财政分配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及国际收支平衡等政策目标。
2、充分就业:
是指有工作能力而且愿意工作的劳动者都可以找到工作做。
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主要包括:
(1)自愿失业
(2)结构性失业(3)周期性失业
3、物价稳定:
指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年率为3%-5%的物价上涨幅度,可视为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4、国际收支平平衡:
是指一国在进行经济交往时,其经营项目和资本项目的收支大体保持平衡。
5、经济稳定与增长:
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是相辅相成的。
6、经济职能的必要性:
(1)市场机制的缺陷决定了经济稳定职能的客观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不会自动出现。
(2)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必然会出现经济的不稳定,经济不是大幅度波动,就是为长期的持续失业与通货膨胀所困扰。
7、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在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关系上。
8、财政经济稳定职能的实现机制:
第一层次是财政的自动稳定功能;第二层次是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9、发挥财政稳定职能时应注意几个方面:
(1)短期和长期的差异。
2
(2)各项财政措施在稳定经济中的力度和效应强弱的不完全等同性。
(3)注意财政政策和其他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配合。
其中最主要的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在稳定经济中,货币政策对投资影响较大,而财政政策对消费影响更大。
10、财政稳定的主要工具有:
(1)公共支出政策
(2)税收政策(3)国债、补贴和转移支付等手段。
11、习题
(1)财政职能是指财政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功能
(2)财政的基本职能是资源配置职能、调节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3)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有划清市场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规范工资制度、加强税收调节、通过转移支付。
第四章财政分配的理论依据及过程
第一节财政分配的理论依据
1、财政分配的理论依据:
私人需要、社会公共需要、公共产品
2、奥塔·锡克从物质角度与非物质角度,把人的需要分为四种:
物质需要(即对物质使用价值的需要)、运动和活动的需要(对劳动、体育、娱乐等方面的需要)、与别人关系的需要(对爱情、社交、友谊等方面的需要)和文化需要(对知识、艺术、思想、健康等方面的需要)
3、恩格斯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角度,把人的需要分为对生存资料的需要、对发展资料的需要、对享受资料的需要。
4、马斯洛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按照发生的顺序,由低级到高级呈梯状分为5个层级: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成就需要。
人只有在低层次的需要获得相对满足后,才能发展到较高层次的需要。
在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继续存在,只是对行为的影响作用减低而已。
5、私人需要的特点:
一是受益的内在性;二是需要的分散性。
私人需求是依据个人偏好,主要通过市场交换方式来实现。
6、社会公共需要是当众多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时所产生的需求。
它区别于个人消费的需要,是市场不能满足的需要,是具有非排斥性和非竞争性的需要。
社会公共需要具有以下特征:
(1)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活、生产和工作中共同的需要
(2)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可以无差别地由应享受的每一个社会成员共同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无需付出任何代价或只需付出与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所费不对称的少量费用
(4)当市场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就需要由政府来解决
(5)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来自社会产品的剩余部分
7、社会公共需要的层次:
(1)国家保证执行其职能的需要
(2)介乎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之间在性质上难以严格划分的一些需要
(3)大型公共设施
8、公共产品的特征:
(1)公共产品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主要是指其生产或提供没有盈利、回报,使得在市场上无法通过竞争方式提供这些公共产品)
(2)公共产品的消费具有非排他性(主要是指一部分人对同一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无法排斥其他人的消费)
9、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特征的主要表现:
(1)公共产品具有普遍性,在技术上不易排斥众多的受益者
(2)在有些情况下,公共产品的排他性消费在技术上是可以做到的,但是从效率上考虑则是没有必要的
(3)在另一些情况下,公共产品的提供成本较高,使得这类公共产品的完全非排他性消失。
10、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市场机制和产品定价两个方面。
公共产品不能通过市场机制,它的提供只能通过非市场机制。
11、公共产品生产和提供的四种组合方式:
(1)公共生产——公共提供:
绝大部分公共产品
(2)私人生产——公共提供:
军备产品
(3)公共产品——私人提供:
国有的港口、码头、企业由私人经营
(4)私人生产——私人提供:
慈善事业、私立中小学
12、公共产品的其他特征
(1)兼容性
(2)平等性(3)公益性(4)强制性(5)不可分割性(6)对人的行为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13、混合产品:
从消费特征区分:
(非竞争性、排他性)收费的道路、公园、桥梁、私立学校
(竞争性、非排他性)拥挤闹市的街道、街心公园、小型广场
从生产提供区分:
(非竞争性、排他性)高等教育
(竞争性、非排他性)企业播出商品广告等
14、公共产品基本可以分为三类:
(1)纯公共产品
(2)俱乐部产品(无竞争性、有排他性)(3)公共(共同)资源(有竞争性、无排他性)
15俱乐部产品和共同资源通称为“准公共产品”,即不同时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准公共产品一般具有“拥挤性”的特点。
第二节财政分配的过程
1、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对象:
政府决策机制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方法:
私人利益分析法
2、不同社会阶段和制度中的政府决策方式:
(1)依靠习惯或宗教法典做出决策
(2)依靠独裁做出决策
(3)依靠集中计划做出决策
(4)依靠投票做出决策
3、公共选择机制与市场机制的异同:
(1)偏好表达方式的不同
(2)偏好体系不同
(3)强制性
4、公共选择中影响选民态度的因素:
(1)公共项目的种类
(2)公共项目的成本分担方式
(3)公共项目的规模
5、公共选择规则:
(1)简单多数规则(票多者获胜)
(2)合格多数规则(通常以达到2/3为合格多数)
(3)相对多数规则(对所有方案排序加总)
(4)数点选举规则(点数最多的获胜)
6、选民的行为特点:
(1)公共决策是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 农林 大学 财政学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