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概论论文.docx
- 文档编号:2796986
- 上传时间:2022-11-15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3.90KB
民俗学概论论文.docx
《民俗学概论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俗学概论论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俗学概论论文
民俗学概论论文
——居住建筑民俗
我是一位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我从高中起就热爱建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爱旅游。
到中国各地游玩时才发现真是地大物博,各地方的建筑有着明显的地域性的民俗特征。
民俗学概论这门课,第一节就讲的是居住民俗,是我们建筑学专业同学所关注的,更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个专题。
我们几个人分工准备资料,为大家做了本节课的第一次演讲。
我的论文也就理所应当的选择了居住民俗这个话题。
我将要论述的核心就是中国的地域性建筑。
首先,我将把我所知道的有民俗特点的建筑介绍一下:
一北京四合院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座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
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
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
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
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
二陕西窑洞
中国黄河中上游一带,是世界闻名的黄土高原。
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利用那里又深又厚、立体性能极好的黄土层,建造了一种独特的住宅——窑洞。
窑洞又分为土窑、石窑、砖窑等几种。
土窑是靠着山坡挖成的黄土窑洞,这种窑洞冬暖夏凉,保温隔音效果最好。
石窑和砖窑是先用石块或砖砌成拱形洞,然后在上面盖上厚厚的黄土,又坚固又美观。
由于建造窑洞不需要钢材、水泥,所以造价比较低。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窑洞的建造不断改进,黄土高原上冬暖夏凉的窑洞越来越舒适美观了。
三.安徽古民居——徽派建筑
安徽省的南部,保留着许多古代的民居。
这些古民宅大都用砖木作建筑材料,周围建有高大的围墙。
围墙内的房屋,一般是三开间或五开间的两层小楼。
比较大的住宅有两个、三个或更多个庭院;院中有水池,堂前屋后种植着花草盆景,各处的梁柱和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座座小楼,深深庭院,就像一个个艺术的世界。
建筑学家们都称赞那里是“古民居建筑艺术的宝库”。
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
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
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
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山西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客家土楼
土楼是广东、福建等地的客家人的住宅。
客家人的祖先是1900多年前从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到南方的汉族人。
为了防范骚扰,保护家族的安全,客家人创造了这种庞大的民居——土楼。
一座土楼里可以住下整个家族的几十户人家,几百口人。
土楼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圆形土楼。
圆楼由两三圈组成,外圈十多米高,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层、四层是卧室;第二圈两层,有30到50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间是祖堂,能容下几百人进行公共活动。
土楼里还有水井、浴室、厕所等,就像一座小城市。
客家土楼的高大、奇特,受到了世界各国建筑大师的称赞。
五.山西平遥民居
平遥普通的居民住宅大都为清代修建的,这些住宅体形较大,用料讲究,由于山西气候干燥,又未经战争破坏,所以大多数保存得相当完整。
住宅平面布局多为严谨的四合院形式,有明显的轴线,左右对称,主次分明,沿中轴方向由几套院组成,一般三进院呈“目“字型基本形式。
院落之间多用矮墙和装饰华丽的垂花门作为分隔,有的在院落一侧或后面还建有花园。
平遥民居的外墙都用砖砌,做成清水砖墙,高达七、八米,对外不开窗户,外观坚实雄壮,有的在墙顶做成城堞式,像一座座小城堡,在院子里也很少栽木,迷信观念认为树木会招致鬼怪,家宅不宁。
院子里地面均用砖满铺,多垒起花坛,没有泥土,便于清扫。
平遥民居内外装饰华丽,有木雕精细垂花门,正房梁下挂落子曲替都有花饰,有的刻有狮子滚绣球,有的是福禄寿三星,或琴棋书画等,都有一定的样式。
门窗都是木樘木棂,大都花纹繁巧,且各不相同,有的门扇上还雕塑有唐尧虞舜禅位的故事。
当时已普遍使用玻璃,有的富商用的刻花玻璃。
为保暖防寒,门窗大多做成双层,屋檐下椽木梁枋等都施有彩画。
沿街巷的宅门都特别讲究,门顶形式多样,有悬山卷蓬、悬山有脊两坡、两坡不等长和半坡及披檐等,檐下用梁枋穿插、斗拱出檐等,做法各不相同。
有的用柱,有的做壁柱门墩等。
大门门扇上有门匾,书有“修德”、“修齐”、“繁鳌”、“霞蔚”、“乐天伦”等,有的住宅门外还立有上马石、栓马柱,石雕精美,反映出当时这些人家住户的富庶。
全城保存得较完好的民居有四百余座,其数量之多,保存完好的程度在国内实为罕见。
六.蒙古包
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
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
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
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
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几块连接,围成圆形,长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
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
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
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
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
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
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
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
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很容易拆装,有利于放牧时搬迁流动。
介绍了全国各地的特色民俗建筑,接下来我要重点介绍两个我最喜欢的,也是最有特点的。
一个是四合院,一个则是客家土楼。
都是很有鲜明特征的两种民俗建筑,有相似也有不同。
相同特点是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同则是一个是北方建筑,一个是南方建筑。
一.北京四合院
1.建筑意义
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
“四”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
四合院建筑之雅致,结构之巧,数量之众多,当推北京为最。
北京四合院大大小小,星罗棋布,或处于繁华街面,或处于幽静深巷之中;大则占地几亩,小则不过数丈;或独家独户,或数户、十几户合居,形成了一个符合人性心理、保持传统文化、邻里关系融洽的居住环境。
它形成了家庭院落为中心,街坊邻里为干线,社区地域为平面的社会网络系统。
2布局
四合院建筑的布局,是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的。
按其规模的大小,有最简单的一进院、二进院或沿着纵轴加多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
3传统历史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
在中国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是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
其历史已有三千多年,西周时,形式就已初具规模。
北京四合院,是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留下来的,而且现在仍然沿用着。
这种院落,一般采用出入一个院门。
平时,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
四合院的院门,大都采用木板大门。
厚厚的木板制成的大门一端,上下都放在轴心里,左右旋转,可以关开闭合,安全、可靠。
4特征
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
而且用法极为灵活,往大了扩展,就是皇宫、王府,往小了缩,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辉煌的紫禁城与郊外的普通农民家都是四合院。
首先,它的历史十分悠久。
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其次,四合院的构成有它的独特之处。
它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
此外,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四合院的营建极讲究风水,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簪、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抱柱上的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有如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二福建客家土楼
1建筑意义
福建土楼,包括闽南土楼和一部分客家土楼,总数约三千余。
通常是指闽西南独有约利用不加工的生土,夯筑承重生土墙壁所构成的群居和防卫合一的大型楼房,形如天外飞碟,散布在青山绿水之间。
主要分布地区以中国福建西南山区,客家人和闽南人聚居的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交界地带,包括以闽南人为主的漳州市,闽南人与客家人参半的龙岩市。
福建土楼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称为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
2土楼特色
土楼民宅散布在闽西的永定、武平、上杭及闽西南的南靖、平和、华安、漳浦等地。
其造型、装饰和建造工艺世所罕见,土楼,俗称“生土楼”。
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
它是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沙、石灰、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过反复揉、舂、压建造而成。
楼顶覆以火烧瓦盖,经久不损。
土楼高可达四五层,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楼聚居。
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的交汇处,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
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使然。
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这些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建筑,将源远流长的生土夯筑技术推向极致。
3建筑特点
(1)中轴线鲜明,殿堂式围屋、五凤楼、府第式方楼、方形楼等尤为突出。
厅堂、主楼、大门都建在中轴线上,横屋和附属建筑分布在左右两侧,整体两边对称极为严格。
圆楼亦相同,大门、中心大厅、后厅都置于中轴线上。
(2)以厅堂为核心。
楼楼有厅堂,且有主厅。
以厅堂为中心组织院落,以院落为中心进行群体组合。
即使是圆楼,主厅的位置亦十分突出。
(3)廊道贯通全楼,可谓四通八达。
但类似集庆楼这样的小单元式、各户自成一体、互不相通的土楼在永定乃至客家地区为数极个别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
其存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的结合,其因地制宜也十分符合风水的原则。
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不仅仅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其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董斌先生认为,这个遗产项目容纳了风水、文化、景观、生态、人文为一体,是一个环境景观生态风水学的样本。
中国疆域辽阔,历史悠远,各地自然和人文环境不尽相同,因而中国民居的多样性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俗学 概论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