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量度生命.docx
- 文档编号:27957389
- 上传时间:2023-07-06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5.12KB
用什么量度生命.docx
《用什么量度生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什么量度生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用什么量度生命
用什么量度生命
生命本身就是个奇迹。
当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用什么创造生命的奇迹?
又用什么支撑生命的奇迹延续下去?
孑然一身,左边是年幼需要抚养的孩子,右边是患重病需要侍奉的老人,前面有作家的使命在召唤,后面有工作的重任在驱动。
中间是与困难、病魔和死神顽强抗争的自己。
身为人女、母亲,作为作家、总编,这个人的重心在哪里?
天平向哪边倾斜?
到底该何去何从?
20多年来,多重角色交替的陈若星,就经常面临着这些艰难的人生命题。
她又是如何处理工作与生活交织的难题?
柔和的银白色的小台灯下,小巧的办公桌对面的陈若星略施淡妆。
她语气舒缓、若有所思地说:
“即使写出再优美的文字,出版再多的作品,事业再怎么灿烂辉煌,孩子多么优秀,如果连父母都没有照顾好,这一切都将黯然无光,失却根本的意义。
”其时春深夏浅的四月天,古城西安在明媚的阳光里,花开了,树叶正从鹅黄到嫩绿。
4月10日,在陈若星工作过15个年头的办公室,在这个诞生创意,创新思路,创造奇迹的文化艺术报总编办公室,有幸领略到一名孝子的心灵历程。
17年从婴幼儿到植物人的父亲
“羔羊跪乳,乌鸦反哺”。
这些动物界的本能,我们为人者称之为孝道,很多时候说易行难。
谁不是由父母喂养的婴儿开始逐渐成长起来的。
与有些人不同的是,陈若星能够将当初父母的疼爱抚养自然转化成对父母的呵护侍奉。
17年来,陈若星以自己的孝道,创造了一位高龄瘫痪病人的生命奇迹。
父母能走能动的时候,对子女的依赖不是很强烈,换句话说,不是很需要子女的照顾。
但他们老了病了走不了的时候,就是最需要孩子尽孝的时候。
脑梗瘫痪即使在专业护理学界也属于难题。
但这个难题被陈若星的温柔与坚毅化解了。
早在1997年,陈若星的父亲因脑梗及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卧病在床,而且丧失了听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可以想象,聋哑加上大小便失禁,这是怎样的情形,需要怎么照顾。
这跟不到一岁的婴幼儿差不多。
不幸的是,卧病在床10年后,83岁的父亲完全成了植物人。
这个时候,她想到的是父亲虽然没什么知觉了,但一定因了老伴和女儿,依然能感受到活着的美好。
她要以女儿的贴心、孝心、细心,让亲爱的父亲生活得无忧、舒坦。
父亲患有糖尿病,每餐饭都要极精细地均衡、定量配制,再一勺勺喂;由于老父亲颌面咬合不佳,饭后,刚换好的床单上又会落上不少渣子,新一轮的清理又要开始。
饮食必须打成糊状的流食,依靠一勺勺地慢慢饲喂,经常是喂着喂着就凉了,吃一顿饭中途需要热好几次。
吃喝不容易,伺候拉撒更辛苦。
因为父亲患有糖尿病,只能喂流食,有点像喝奶粉的婴幼儿,一天喝奶的次数和小便的次数成正比。
父亲的膀胱造瘘导尿管每天都须冲洗消毒,每周都须更换。
大便更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且不说大便失禁,更麻烦的是父亲常年卧床,消化道蠕动缓慢,大便不通畅。
有的医生建议采用泻药,但她仔细了解到:
常年使用泻药会产生依赖,除了注意从饮食上调理,卧床病人最佳的排便护理还是最传统的一连数个小时的腹部按摩。
于是陈若星没有选择简单的泻药,而是不厌其烦地为父亲反复按摩腹部,工作忙的时候就经常要一边审稿,一边按摩。
睡觉也是病人的一件大事。
为了让父亲睡得舒适,陈若星做到床上的垫褥每天都更换、洗涤、晾晒。
给父亲铺垫,铺的时候一个小小的不平整都可能引发褥疮;为了防止褥疮,坚持每天让父亲翻身两次,之后要全身拍打按摩。
对于所有常年卧床的病患,可怕的褥疮总是如影随形。
褥疮并非尖端的医疗难题,却从未停止困扰住院的患者,哪怕卧具上一丁点的不平整,哪怕少翻一次身,哪怕少按摩一个地方,都可能导致局部压迫产生褥疮。
她给父亲换尿片、铺垫褥等动作手法娴熟,讲究技巧就是为了父亲多一点舒服。
可是她的父亲卧床17年,竟从未患上褥疮,这背后,是陈若星十余年如一日心细如发的精心护理。
不管工作多么繁忙,每天陈若星都坚持帮父亲做睡前按摩。
她先用热毛巾给老人擦一遍身子,然后一边手法娴熟地按着老人僵硬的四肢,一边把自己这一天的高兴事讲给他听。
“这样有助于恢复”,陈若星说。
虽然医生不止一次地劝她:
“老爷子身体很多功能已经衰竭,别再折腾了。
”但她仍然坚持帮父亲恢复:
“看着我爸受罪,我心疼。
”接着,陈若星给老人翻身、用生理盐水冲洗膀胱造瘘管、换尿管……动作干净利索,丝毫不比专业护士差。
即便父亲下颌脱臼等这样的突发状况,她自己都能轻松搞定,多年的磨砺使她有了半个医生的能力。
有一年的国庆假期。
因节前报社的采访、报道、排版任务极度繁忙,她一直加班加点干工作。
9月30日晚收拾停当,一躺下就睡着了。
次日凌晨,隔壁房间里一阵呻吟传出,父亲又突发急病。
她连忙披衣起床,打120将父亲送往医院,经检查需住院手术。
她只得又抖擞起精神,前后奔忙于医院与家中,继而在医院的病房中度过了整个假期。
诸如这样的事情已经太多了,这些年光病危通知书她就收到数十份。
由于无微不至的精心照料,陈若星努力保持了父亲10多年良好的生存状态,得到了许多医学界权威的称赞。
去年,在度过8年植物人状态后,91岁高龄的父亲安详地睡去。
不同的是,这次将长睡不醒了。
和所有子女一样,为亲人的离世而痛苦。
不过,陈若星对患病父亲17年的精心侍奉,让父亲以91岁的高寿安详地离开,她在痛苦之余应是安心的,不会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缺憾。
从这个角度来说,陈若星是个幸福的人,她以自己弱女子的肩膀,独自承担起了女儿赡养父母的天职,以火热恒久的孝心打破了“久病床前无孝子”的惯例。
因此,她值得敬重、褒奖,陕西十大孝子的荣誉当之无愧,也值得儿女们学习、效仿。
8年像顽劣孩童的痴呆症母亲
陈若星说:
“如果说父亲像婴幼儿一样,需要我夜以继日的体力和时刻都不能掉以轻心的呵护与照料,那么宽慰照料因高血压中风引发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则需要更加惊人的耐心与体贴。
母亲的举止很多时候像顽劣孩童一样,需要哄着她、宠着她。
” “若星,老爷子都够你受了,还要工作,你又不是铁打的,干脆把你妈送到养老院去,也许这样对你们三口都有好处。
”特别熟悉情况的朋友纷纷给她建议。
她觉得也不无道理。
起初也曾做过一番尝试,但结果以失败告终。
送到养老院不到半天,母亲就打电话向她哭诉,“这里有贼,把她的指甲刀偷走了,还有二百元也不见了。
”对此,她心知肚明,一定是多疑健忘的母亲害怕丢东西,自个藏起来,又忘记地方,找不见了。
这样的状态,她怎么能放心得下,一天三趟坐公交车去养老院,无论时间精力都不现实。
毕竟还有老父亲,还要工作。
于是彻底放弃了送母亲进养老院的念头。
在父亲病重住院,工作也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陈若星又接受了热心朋友的建议。
通过家政公司请护工照顾母亲。
家里就俩老人,环境也挺好,护工很乐意。
可接连请了几名护工,都没坚持住几天,同样的原因是都受不了母亲有时候莫名其妙地发火,还有随时随地冤枉人,把工作人员骂成贼的习惯。
有人说,给护工多加些工资就成了。
在现实面前,陈若星再次放弃了,她给护工涨多少工资自己能承受,护工又能接受呢?
扪心自问,自己的亲人,自己都不克服困难照顾,而是抛给外人,这显然不合适,也不负责任,更何谈孝道。
“妈,你回来了,还是我妈对我好。
”说着,老太太就上来抱住陈若星。
母亲的行为起初着实吓了陈若星一跳,她反应过来时眼泪就留下来了。
母女二人抱头痛哭。
疾病把母亲折磨成什么样子了,曾经那么爱干净如今却随地大小便,甚至母亲健忘得连自己都不认识了。
痛定思痛后下定决心,再苦再累,在照顾好父亲的同时,也要照顾好母亲。
老太太刚刚吃完晚饭,就会又问女儿自己吃没吃饭;刚刚下楼拿了报纸还会第二次、第三次地下楼拿报纸,并且说自己的报纸找不见了,被人偷了;至于不会关水龙头、关灯等小事更是司空见惯;加减衣物之类的事情则需要不断地叮咛。
更加让人担忧的是:
因为病症使然,老太太经常会喜怒无常,情绪忽涨忽落,暴涨暴跌,阴晴无常,为了保持家庭的和谐氛围,使老人在宽松的环境中度日,陈若星每天都必须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安慰老人,提醒她吃药,给她说宽心话,和她一起回忆愉快的事情……甚至一天同样的话要说成百上千遍:
冷了加衣裳,热了铺凉席,换毛巾被,所有的生活细节事无巨细都得把心操到。
“妈,你去哪里呀,什么时候回来?
”老太太经常会这样问女儿陈若星。
“妈,我出去买个菜,一会儿就回来。
”女儿陈若星经常会如此回答老太太。
“姐,你对我真好,每天还给我洗澡,真是我的好姐姐。
”有时候,老太太会把女儿当成姐姐,其实她只有一个妹妹。
还有时候,老太太又把陈若星当成家里的护工。
把垃圾筐的垃圾翻过来倒过去,是母亲得意的娱乐方式,藏东西是母亲最喜欢的捉迷藏。
让陈若星头疼的是藏菜刀和药品。
三把菜刀都让她藏起来找不见了,为此陈若星不得不给自己藏了一把做饭的菜刀,每次藏的时候都要小心翼翼生怕母亲看见。
为了应对母亲藏药品的习惯,她特备紧急药品。
每次母亲情绪低落,特别是怒火冲天时,陈若星都很紧张,她要好生劝慰,做好平息火气,抚平心绪的思想工作。
有时候给母亲洗澡,她自己先累得满头大汗,因为母亲不配合,说个笑话,这时候这对母女就会展开一场喜剧式的搏斗。
胜利者必须是女儿,但前提是让母亲输得高兴,为此准备些道具做些小动作也是必须的。
对母亲的言行举止,女儿陈若星早已习惯。
而这个习惯过程中,她需要付出多少心血,做出多大努力,保持怎样的情绪,这只有她自己明白其中的滋味,或者说有类似经历者才能体会。
突然有一天,母亲握着陈若星的手说,“不容易,你爸能活到这么大年龄,我能活到这个年龄不容易,不容易!
不容易!
特别是你不容易。
你有病,我知道你瞒着我,我了解。
”
母亲偶尔认识自己的一瞬间,让陈若星无比激动,无比幸福,只为这一瞬间的幸福感,愉悦感,哪怕付出再多的努力,经历多久的煎熬都值得了。
母亲可以冒死给子女生命,也能够牺牲自己让子女活着,子女又何尝不能竭尽所能让母亲微笑着,生活幸福得像花一样呢。
6年身患癌症的自己
“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这十多年来,我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休闲与娱乐,每天工作16个小时,连稍微贪睡10分钟都成了难以企及的奢侈。
”陈若星曾对媒体记者说。
是啊,一面是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一面是家中双亲唯一的依靠,在她自己的字典里,就忽略了“休息”这个词语。
每天清晨都要在5点钟起来为父母准备好一整天的饭菜;每个疲惫的晚上,又要投入如山的家务;许多个深夜,要一次次中途起来关切老父是否睡的安稳。
有时,父亲在半夜排便,还要半夜为他换洗、擦身,常常忙完已是天明……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向来热衷公益的陈若星冒着余震频发的危险,三次带队深入灾区一线采访。
顶着不时袭来的飞石,在残砖碎瓦前、在防震棚里,含着眼泪采访、拍摄。
彰显了一名媒体人面对大灾,胸有大义的良好职业精神。
采访间隙,陈若星每天都要给帮忙照料父母的亲戚打电话:
细细叮咛怎样给父亲服药,母亲第二天早餐的菜蔬要怎么搭配,还一再嘱咐,给两个老人喝的开水温度一定要亲口试。
著名作家、省作协副主席王蓬这样评价陈若星:
“她是最勤奋最敬业的主编。
从没有哪个主编能够为自己主编的报纸付出如此多的心血。
”
正因为超负荷的工作和劳累,陈若星长期透支的身体终于爆发了革命。
权威的医生,先进的仪器,检验的结果是癌症。
在解释清楚检验报告后,医生强调了四个字:
非常严重!
顾不上恐惧,陈若星第一时间想到了父母。
“如果我先走了,爸妈咋办?
黑发送白发大不孝。
不行,我一定要把这个病魔给战胜了。
我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和可能,让他们多活几年,而且生活质量还要再高一些。
”
想到这里,陈若星当机立断,尽快做手术,越快越好。
而且她有必胜的信念,孝心和坚强一定能够让死神望而却步。
于是她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
平静地安排好报社工作,告诉同事自己去外地开会。
恳请外地的亲戚来家里帮忙照顾二老。
依然是凌晨5点起身,先从箱底拿出凉席,用湿抹布擦干净吹干后,铺到父母的床上,换上干净床单,又为他们在床头整齐地叠好整整一个礼拜的换洗衣物,最后又为他们准备好四菜一汤的饭菜,反复叮嘱父母亲好好吃饭。
临出门,她向母亲轻声道别:
“妈,我要去出差了。
” 陈若星永远忘不了与死神决战的那场手术。
2009年7月1日,手术从早上9点一直进行到下午5点。
手术非常痛苦。
是将一个人的上身卸掉了半边,从肩部向下半个身子被剖开,把里面所有的可能感染癌细胞的组织包括淋巴结全部取掉,而且必须切得很深。
“刀口足足有30厘米。
”说起当时的场景,陈若星如今仍然心有余悸。
她说:
“当时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活着,一定要活着。
多活一天,父母就能吃上口热饭,儿子也还有妈。
”
孝心感天动地,责任重于泰山。
在大孝子陈若星面前,死神望而却步了。
后面化疗那段难熬的日子对她不是什么问题,只是长期的化疗让她掉光了满头黑发。
爱美的她找出几方不同颜色的小丝巾,轮换着包头,成为她病中最大的乐趣,也使她是那么的可爱。
“若星,你妈晕倒了!
”陈若星住院的消息最终没能瞒住母亲,老人一下子高血压发作,倒在了地上,鼻孔大股喷血。
帮忙照料的亲戚吓得手足无措,给正做着化疗的陈若星打电话。
陈若星急忙拔掉针管,联系救护车。
被送进抢救室时,母亲高压220,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真是祸不单行,母亲危险期还没过,父亲肺部急性感染,高烧40度,又一张病危通知书递到了陈若星的面前。
这个时候,西安交大二附院竟出现了这样痛心的一幕――一家三口,全部住进重症监护室。
肿瘤科病房住着她自己,呼吸科病房里住着父亲,重症监护室里住着母亲。
上午,她一边化疗一边多方联系,安排外地的亲戚来西安,与聘请的护工一起照料父亲母亲;联系医生,沟通交流两位老人的治疗方案,在一张张治疗单上签字。
化疗完成后,又顾不上自己止不住的呕吐及深入骨髓的剧痛,戴着因头发掉光而包着的头巾,在楼上楼下步履蹒跚、晃晃悠悠地奔忙着,面见医生,联系护工,为父母端馄饨、送稀饭、喂水果、换床垫……这该有多难啊!
但她都挺过来了。
一家三口人同命相连,也同“病”相连,共同进行着与病魔和死神的搏斗。
天不负孝子。
庆幸的是,在她的精心协调和呵护下,父母病情缓解,脱离危险,先后出院,她便安心留在医院里继续着自己的化疗疗程。
什么叫可爱可敬?
什么叫可歌可泣?
陈若星那时那刻就是!
陈若星所作所为就是!
若干年新一代母子孝心的传续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陈若星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她十多年如一日的孝亲敬老不仅使父母无时无刻感受到爱的温暖,而且以身作则给儿子孝道的教育,则更使整个家庭都洋溢着爱的氛围。
儿子小的时候,陈若星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从小到大,将孝道的种子深深根植在他的心里。
儿子逐渐长大懂事后,每天看到母亲点点滴滴的孝行,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更坚定了端正的品质。
乖巧懂事,自立自强,善解人意,这是陈若星儿子早期成长历程中特有的秉性,这缘于他的生活环境。
从上小学到如今读博士,因为儿子特别心疼母亲的艰辛不易,就特别懂得母亲的用心良苦。
也特别理解母亲对自己看似不近人情的言行。
所以他能自觉地用功学习,从不让母亲操心他的学习成绩;他积极地自我培养自立生活的能力,从不让母亲担心他的安全和日常生活。
比如,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及读研整整七年时间里,陈若星总共只看望过儿子两次,而且还是利用出差的时间,对此儿子非常理解母亲,这让陈若星心疼儿子之余,又是多么的欣慰啊。
儿子年龄越大,越让母亲省心、安心,综合素质越高,越让母亲欣慰、自豪。
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孝呢?
让母亲、姥姥、姥爷等亲人及师长放心、开心,就是子女对长辈的一种孝顺。
目前儿子是在读博士,学习压力很大,但平时只要能挤出时间回到家中,他便总要抢过陈若星手中的活,一起照顾老人。
平时,他更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老人配置防治褥疮的药酒擦身,为老人护理口腔、造瘘管,为老人分析用药方案。
看到孝顺的儿子,陈若星常常感到无比的欣慰与满足,感到自己再苦再累也都值得了。
就这样,孝心在这里,在这个小家庭中,不断地传续,一种力量、一种启迪、一种希望在这里不断地成长。
作为陕西省政协委员,陈若星积极建言献策。
比如在居家养老方面她就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这些年在护理双亲的过程中,她几乎跑遍了西安市各种类型的养老机构,发现绝大多数的养老机构拒绝接收除了呼吸和咽食外,几乎一切都要依靠别人照料的失能老人。
她注意到,担任这些老人护理工作的,一般都是他们护理知识欠缺、护理技能不够专业的老伴或子女。
就整个社会来看,居家护理保姆也一直存在着相当大的缺口。
经过充分的调研,陈若星深刻意识到,一方面,失能老人居家养老的护理员队伍,因存在着巨大缺口,对其进行职业培训与上岗中介的一条龙服务,会形成一个类似于“月嫂”的新型职业群体;另一方面,对这些护理人员,包括社会职业人群、这些老人的亲属护理者,以及社区卫生院的医护工作者等进行有关失能老人护理知识、护理技能、心理修复方面的培训,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为此,陈若星撰写了《关于组建家庭养老护理员职业群体的提案》,且在陕西省十一届政协二次会议上提交。
像陈若星这样的年龄,很多人有钱也有闲,可以过休闲旅游的惬意生活,根据四季在不同的地方国家度假。
这对她来说只能是奢望。
父母在,不远游,也不能远游,这是她的真实写照。
在省内采访、出差,她一定是赶着坐早班车,为的是当天赶回来。
外省的也一般在第二天赶回来。
汶川大地震那次特殊的采访时,她临时将父母安置在医院。
她的旅游休闲从来都是和工作分不开的。
多次参加陕西省作协的采风活动,让她已经感到非常的知足快乐,尤其是赴俄罗斯的那次考察之旅,让她终生刻骨铭心,因为终于圆了少女时代就向往的“俄罗斯梦”。
2013年,陈若星走上第八届陕西十大孝子的颁奖台,成为全省历届80名孝子里新闻出版界唯一的获奖者。
在舒缓的音乐中,她身后的LED大屏幕上,彩色的沙画舞动开来:
90岁高龄、卧床16年的植物人父亲,老年痴呆病日益严重的老母亲,身患绝症却继续奔波在采访一线的她……真实的画面演绎着敬爱父母,执著事业,热爱生活的感人故事,现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实至名归的荣誉姗姗来迟,为她高兴的同时,萌生了写写她的孝心与孝行的想法,以此表达一份敬意。
在工作中享受生活,在生活中提升工作。
在工作与生活交融的人生中,静静地品味生活的喜悦,慢慢地探寻活着的幸运,就能以感恩的心理解生命的意义,自我的价值和人生的真谛。
这便是陈若星这近20年来真实的工作、生活境况以及独特的生命状态。
善良的本性,传统的美德,文学的力量,直面矛盾的勇气,解决问题的智慧,这些优良的因子,达观的心量,卓越的才能,赋予、支撑、成就了如今的陈若星:
美似夏花,灿若星辰,暖如春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什么 量度 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