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文言文八上.docx
- 文档编号:27955765
- 上传时间:2023-07-06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44.01KB
专题四文言文八上.docx
《专题四文言文八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四文言文八上.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四文言文八上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系统复习资料
专题(四)文言文篇
&(21)《桃花源记》
一、【重点词语】
(一)【一般字词】
〔缘〕沿着,顺着。
〔夹岸〕两岸。
夹,在两旁。
〔数〕几。
〔芳〕香花。
〔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英,花。
〔缤纷〕繁多样子。
〔复〕再。
〔欲穷其林〕:
穷尽〔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才〕仅。
〔平旷〕平坦开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
〔悉、咸]全,都。
〔黄发〕指老人。
〔垂髫〕指小孩。
〔怡然〕形容喜悦。
〔乃〕竟然。
〔具〕详细。
〔咸〕都〔问讯〕打听消息。
〔云〕说。
[叹惋]感叹惊讶。
惋,惊讶,惊奇。
[延]邀请。
〔语(yù)〕告诉。
[扶]沿,顺着。
[志]做标记。
[向]从前,旧的。
〔及〕到。
〔诣〕到。
〔遣〕派。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
[寻]随即,不久。
〔果〕实现。
(二).【古今异义】
[鲜美]古:
鲜艳美丽。
今:
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
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今:
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古:
交错相通。
今:
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
妻子儿女。
今:
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
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
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
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
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如此]古:
像这样。
今:
这样。
[不足]古:
不值得。
今:
不充足;不满。
[仿佛]古:
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
似乎,好像)[扶]古:
沿、顺着;今:
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延]古:
请;今:
延伸,延长.[悉]古:
都;今:
熟悉[咸]古:
全;今:
一种味道[寻]古:
随即,不久;今:
寻找[向]古义:
以前的,旧的;今义:
方向,对[果]古:
实现;今:
果实,结果
(三).【词类活用】
[异]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
对……感到诧异。
[穷]形容词用作动词:
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
[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前](复前行):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
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果](未果):
名词作动词,实现
(四).【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五).【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
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落英缤纷]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
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二、【重点句子】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6、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了。
”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
“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
7、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8、后遂无问津者。
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1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12.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觉得这种景象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
点拨:
重点理解"异""穷"等词。
三、【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
便邀还家,………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土地平旷……………….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
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
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
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
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4.“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①自然环境:
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
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
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
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
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①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②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③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表现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反映了广大人民厌恶战争、追求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以及对黑暗社会批判。
(中心思想)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18.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2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积极:
(1)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消极:
(2)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23.世外桃源一直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场所。
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各有一处这样的所谓“世外桃源”,请一一列举出来,并说说都是何人所居。
诸葛亮所居住的南阳;一百单八将聚义梁山;贾宝玉及众姐妹住的大观园;孙悟空住的花果山等。
三、【迁移拓展】
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豁然开朗。
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
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
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4.由“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5.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
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
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6.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
(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7.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国,你的理想王国是怎样的?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来。
(自我做答)
&(22)《陋室铭》
一、【重点词语】
(一)【一般字词】
【斯】这。
【德馨(xīn)】品德高尚。
馨,香气。
【鸿儒(rú)】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素,朴素,不加装饰。
【金经】指佛经。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案,文书,案卷。
牍,公文。
【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三).【词类活用】
【名】名词作动词:
有名,著名。
【灵】形容词作动词:
灵异。
【乱】:
使…扰乱(使动用法)【劳】:
使…劳累(使动用法)
二、【重点句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心。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主人却有美好的德行。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眼帘。
说明来拜访刘禹锡的人少。
草色入帘青,庭草不除,反映了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心态,渲染了恬静的气氛。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孔子云:
“何陋之有?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
三、【理解探究】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
3.文章是从居室环境(室中景)、交往人物(室中人)、日常生活(室中事)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室中景),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
恬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
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
谈笑风生。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比喻赞美)。
运用类比的目的是:
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9.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用它结尾作用:
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开头“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操。
10.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形容其不陋,表达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洁傲岸的道德节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中心思想)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
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12.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
孔子云:
何陋之有?
13.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
德馨。
14.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
陋室不陋。
17.“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什么修辞?
“上”和“入”有何好处?
(1)用对偶,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
环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
(2)“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
21.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拥有安贫乐道、淡薄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三、【迁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为什么?
同意。
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
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
4.人人都有居室,你喜欢的居室是什么样的?
请描绘出来,并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略)
&(22)《爱莲说》
一、【重点词语】
(一)【一般字词】
【蕃(fán)】多。
【独】仅。
【盛】大规模。
【予】我。
【染】沾染。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植】立。
【亵(xiè)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谓】认为。
【隐逸】隐居的人。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鲜】少。
【宜】应当。
【众】多。
【鲜】少。
【妖】妖媚。
【独】只,仅【亭亭】耸立的样子。
(二).【古今异义】
1.亭亭净【植】:
古义:
立今义:
种植
(三).【词类活用】
【蔓】名词用作动词:
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
张枝节。
【远】:
形容词做动词,远播【清】:
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
二、【重点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
(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4、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
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三、【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莲象征什么?
君子的美好品德。
2)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
莲,花之君子者也。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
莲,花之君子者也。
7)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
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
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
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
众(蕃)。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中心思想)
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清高)。
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14.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
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15.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7.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
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18本文所用的修辞有:
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式有:
记叙、描写
表现手法有:
象征、衬托。
19.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
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20.14、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不同的花象征不同的生活态度。
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爱菊”的隐士极少。
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的,其目的在于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作者“爱莲”意在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三、【迁移拓展】
1.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
①做一个避世的隐士;②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
2.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
你喜爱哪一种花?
说明喜爱的原因(包含骈句)。
梅花。
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
(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
蒲公英花。
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
(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
菊花。
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
(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
)
3.孟子认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法一:
同意孟子的观点。
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
同意周敦颐的观点。
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
&(23)《核舟记》
一、【重点词语】
(一)【一般字词】
(1)为宫室、器皿、人物。
(为:
做,指雕刻0
(2)罔不因势象形(因:
顺着,就着。
象:
模仿,指雕刻) (3)尝贻余核舟一(贻:
赠) (4)高可二黍许。
(可:
大约) (5)其两膝相比者(比:
靠近) (6)佛印绝类弥勒。
(绝:
极。
类:
像) (?
)矫首昂视。
(矫:
举。
) (8)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
相类似) (9)珠可历历数也。
(历历:
分明可数的样子) (10)其人视端容寂。
(端:
端正,正视) (11)其船背稍夷。
(夷:
平。
)
(1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盈:
满。
)
(二).【古今异义】
词语
古义
今义
例句
奇
jī,零数
qí罕见,jī不成对的
八分有奇
可
大约
可以
高可二黍许
比
靠近
比较,对比
其两膝相比者
曾
还,尚
曾经
曾不盈寸
矫
举
矫正
矫首昂视
(三).【词类活用】
(1)箬篷覆之:
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2)石青糁之(石青:
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糁:
名词用做动词,涂染)(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
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卧:
动词的意动用法,使……平放。
诎:
通“屈”,动词的意动用法,使……弯曲)
(四).【通假字】
(1)诎:
通“屈”,使……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横放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4)有:
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5)甫:
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二、【重点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许多胡须的是苏东坡。
重点理解"峨""冠""髯""为"等词语。
(3)苏、黄共阅一手卷。
苏轼和黄庭坚一起看一幅横幅的书画卷子。
(4)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
点拨:
重点理解"比""卷底"等词语。
(5)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6)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
大概是挑选桃核中长而窄的刻成的。
三、【理解探究】
(一)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中心思想
作者在《核舟记》中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2.涉及到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
3、核舟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体积小
(2)所刻内容多(3)构思巧⑷刀法精
4、第三段文字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后介绍黄庭坚、佛印?
(1)主题(两处)是大苏泛赤壁
(2)窗上刻的是东坡的文句(3)三人位置东坡居中
4、《核舟记》最后一段运用哪些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答:
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核舟体积小、容量大的特点,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构思的巧妙。
5、从文中找出船夫不在划船的依据。
(用自己的话表述)
答:
(1)文中有“舟尾横卧一楫”句;
(2)两个舟子的四只手都无空划船。
6、《核舟记》中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
奇巧表明核舟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是: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说明核舟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是: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最能反映雕刻者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嘻,技亦灵怪矣哉!
7、《核舟记》末段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
8、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别刻在船窗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体现了雕刻者构思的巧妙暗示了是苏轼在泛舟赤壁,以此体现大苏泛赤壁的主题。
9、《核舟记》的结尾处详尽地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人物、事物和文字的数量。
清人林嗣环的《口技》一文的结尾处也有这么一段:
“撤屏观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两文均用数字结尾,作者的意图相同吗?
为什么?
意图相同。
两文的结尾都用了列数字的方法,都是为了表现艺人技艺之高超。
10、文言文使用数量词和现代文有所不同,试根据本文比较一下,不同在哪里?
文言文中往往有数词而无量词,现代文则数词、量词同用。
文言文的数词往往都在名词后面,现代文的数词则习惯于放在名词前。
&(24)《大道之行也》
一、【重点词语】
(一)【一般字词】
【 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行】施行。
【修】培养【 与】通“举”举荐,选拔 【古人不独亲其亲】亲:
以……为亲。
亲:
亲人、父母【不独子其子】 子:
以……为子。
子:
子女【 矜】老而无妻的人。
矜,通“鳏”。
【 寡】老而无夫的人。
【 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四文言文 八上 专题 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