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歌名家非名作押题练含答案解析.docx
- 文档编号:27954731
- 上传时间:2023-07-06
- 格式:DOCX
- 页数:44
- 大小:48.23KB
通用版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歌名家非名作押题练含答案解析.docx
《通用版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歌名家非名作押题练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歌名家非名作押题练含答案解析.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用版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歌名家非名作押题练含答案解析
古诗歌“名家非名作”押题练
[选题说明] 高考古诗歌阅读从选材上看,所选诗歌以唐宋诗词为主,名家非名篇作品成为考查热点,有时也会涉及非名家的名篇作品;从考点上看,重点考查语言、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形象的考查还是隐含在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题中,较少直接设题考查。
基于上述情况,试题的选编以诗人划分题组,突出高频考点(语言、情感、技巧),突出热点体裁(唐宋诗歌)。
题组一 李白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9分)
送 别
李 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注],临分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注] 醑(xǔ):
美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照应题目“送”,描写了渭城边纵酒言别的场景,在酒坊里长醉而不能入眠这一细节表现了诗人酒量之大、心境之豪放。
B.第二联用梨花来比喻雪,诗人希望自己的浓浓深情能像春天的梨花一样,让临别的友人忘却那冬天离别的苦闷冷清的感伤。
C.颔联描写了一幅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条迎风摇曳的美好春景,以自然界的乐景衬托出了朋友之间深切的离别之情。
D.颈联中用了“倾壶醑”“赠马鞭”两个动作描写来表现内心,可以看出诗人与友人情感之深厚,欲以这些行为来挽留友人。
解析:
选C A项,“诗人酒量之大、心境之豪放”虽合理但不符合诗人描写这一细节的目的,这里主要是表现诗人的离别之情。
B项,“用梨花来比喻雪”分析不当,应是用雪来比喻梨花。
D项,“欲以这些行为来挽留友人”无中生有。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参考答案:
①送朋友到渭城城外,临别与朋友饮酒,表达惜别之情。
②作者喝得酩酊大醉,又赠马鞭以示纪念,表达了豪迈豁达之情。
③诗人想象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表达对朋友的美好祝愿。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9分)
江行寄远[注]
李 白
刳木出吴楚,危槎百余尺。
疾风吹片帆,日暮千里隔。
别时酒犹在,已为异乡客。
思君不可得,愁见江水碧。
[注] 此诗是诗人早年出蜀舟行途中寄给蜀中友人的作品。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联紧扣题目中的“江行”,直叙出行的方式,乘坐孤舟,沿江而下。
B.二、三联围绕“远”字,写舟行迅疾,与故乡渐行渐远,离愁愈来愈浓。
C.“片”字富有表现力,写出了小舟在浩渺的大江上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D.诗的末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青碧透寒的江水也有浓浓的思乡之情和愁苦之意。
解析:
选C C项,“写出了小舟在浩渺的大江上乘风破浪,扬帆远航”说法错误,应为“写出了一叶孤舟在烟波浩渺的大江上的渺小、无依”。
4.诗中“疾风吹片帆,日暮千里隔”与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轻舟已过万重山”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试比较分析。
(6分)
答: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及情感比较。
作答时先分别思考所给诗句的情感,然后再将诗句的情感放一起进行比较。
诗中“疾风吹片帆,日暮千里隔”,意思是说西来的疾风吹动着顺水东去的船帆,一日的航程就有千里之远。
这两句诗写了舟行迅疾,与故乡渐行渐远,离愁愈来愈浓。
一个“片”字也写出了一叶孤舟在烟波浩渺的大江上的渺小、无依。
而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给船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轻舟进入坦途,这是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这一句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兴奋与快意。
参考答案:
①“轻舟已过万重山”是以舟行之“轻”之“快”,写诗人内心的兴奋与快意。
②“疾风吹片帆,日暮千里隔”却相反,行舟愈是“轻快”,内心愈发“沉重”——旦暮之间,故土已远在千里之外,故人已杳无踪影,离愁乡思油然而生。
题组二 杜甫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9分)
西阁夜①
杜 甫
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击柝②可怜子,无衣③何处村。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注] ①766年,诗人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后,离西阁。
该诗写于移居西阁时。
②击柝,敲梆子巡夜。
《易》: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
”③《诗·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描绘江上初夜景色,颔联描绘山上夜中见闻,动静结合,景色相映成趣。
B.前两联“暮”“昏”着眼时间,“风”“月”着眼景物,内容富有层次感。
C.诗歌善用修辞,如“白雾昏”“风落石”采用了比拟手法,使景物描写形象生动。
D.诗歌尾联直抒胸臆,安史之乱虽已结束,诗人却关注纷乱时局,担心百姓。
解析:
选C C项,“‘白雾昏’‘风落石’采用了比拟手法”理解有误,这两处并未采用比拟手法。
6.颔联和颈联在抒情手法上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
(6分)
答: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典抒情、情景交融等。
颔联描写了山风、落石、静楼、明月等景物,抒发寓居他乡之情;根据注释②③可知,颈联中的“击柝”“无衣”是典故,所以此联是借典抒情。
参考答案:
①颔联借景抒情,借山风落石、月侵静楼,营造清冷寂静的氛围,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寓居他乡的痛苦之情。
②颈联借典抒情,重门击柝,暗喻战事;“无衣”“同袍”以待战事,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纷乱的忧虑。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9分)
狂 夫①
杜 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筿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 ①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诗中“故人”指严武,杜甫初到成都时,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
②筿(xiǎo):
小竹,细竹。
③裛(yì):
通“浥”,沾湿。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即沧浪”三字,用《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典故,暗示诗人操守。
“即”字有知足意味,有此清潭,又何必“沧浪”呢?
B.这是一个斜风细雨天气,光景饶有情趣:
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雨出落得荷花格外娇艳,而微风吹送,清香可闻。
C.颈联写严武音书断绝,作者失去了经济支持,饥饿波及幼子,以至形于颜色,则家人忍饥挨饿的情形可以想见,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D.尾联“填沟壑”本为悲哀之事,诗人却能以“疏放”的态度对待,而这样的人生态度却使世俗中人耻笑其“老来更狂”。
解析:
选D D项,“而这样的人生态度却使世俗中人耻笑其‘老来更狂’”错误,“自笑狂夫老更狂”一句是作者自嘲,而不是世俗人耻笑他。
8.本诗塑造了“狂夫”怎样的形象?
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答: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第一问应当立足原诗内容,可以抓住诗歌中的“疏放”“自笑”等内容考虑;第二问要理解原诗内容,本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写人,作者写的是自然界的优美景物,人却是穷困潦倒之人,两者反差极大,因此手法可以确定为反衬或乐景衬哀情。
根据以上分析总结答案,意思对即可。
参考答案:
(1)写出了生计潦倒却仍能赞赏自然景物之美,潦倒穷愁中“疏放”“自笑”、消愁遣闷的狂夫形象,表现了狂夫疏狂和贫困不能移的精神。
(2)反衬(乐景写哀情)。
前两联描写了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雨出落得荷花格外娇艳,而微风吹送,清香可闻,这样的赏心悦目之景;后两联写的却是忍饥挨饿、濒临死亡的可悲可叹之事,反差鲜明。
题组三 苏轼
五、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9分)
新城①道中二首
苏 轼
其一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②。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其二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歧路知多少?
试向桑田问耦耕③。
[注] ①神宗熙宁六年(1073)的春天,在宋朝激烈的新、旧党争中,苏轼无法在朝廷立足,请求外调杭州任地方官,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
②钲:
古代乐器,铜制,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③耦耕:
指二人并耕。
《论语·微子》中有“长沮、桀溺耦而耕”。
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其一前三联都运用了比拟手法:
东风多情,雨声有意;雾霭笼罩山顶,太阳悬于树梢;野桃盛开,溪柳袅娜。
诗人从准备启程到旅途之中所见之景都清新秀丽,心情愉悦。
B.其一尾联诗人想象“西崦人家”其乐无比的生活:
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
美好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欢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C.其二尾联写临近新城,沉思之余却迷了路。
诗人向农夫问路,同时也暗用孔子向隐士长沮、桀溺问路之典故,二人劝孔子“岂若从避世之士哉?
”,诗人以此喻己厌恶俗务、羡慕归隐之意。
D.两首诗以时间先后为序,描绘“道中”所见所闻所感,格律纯熟,自然贴切。
第一首主要写景,景中含情;第二首着重抒情,情中有景。
解析:
选A A项,“其一前三联都运用了比拟手法”不当,其一颔联运用的是比喻手法。
10.第二首诗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是怎样表达的?
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6分)
答:
参考答案:
表达了诗人对政治党争、复杂官场感到厌倦疲惫,又担心政敌的迫害的思想感情。
颔联运用比喻,诗人自况为无用之材,“搜林斧”比喻政敌的迫害;即使任官在外,也担心随时可能有飞来的横祸降临。
自己又像久在沙场冲锋陷阵的战马,早已疲惫不堪,很想听到卷起战旗、鸣金收兵的休息讯号。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9分)
醉落魄·离京口作
苏 轼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
孤城回望苍烟合。
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
此生飘荡何时歇?
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
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月色微微,云彩轻轻,词人从沉醉中醒来回望,只见京口孤城笼罩在一片烟雾迷蒙之中,“孤”字点明了词人孤身远行的事实。
B.头巾歪斜,扇子坠落,藤床滑腻,仿佛连身子也挂不住,“巾偏扇坠藤床滑”七字描写词人醉酒熟睡后的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C.上片“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呼应下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句中“歌”与“归”、“西南”与“东南”分别形成对比。
D.这首词上片写酒醒,下片写梦回,描述了词人离别京口酒醒后的心境,表达了追求功名的进取之心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解析:
选B A项,“‘孤’字点明了词人孤身远行的事实”分析错误,这里的“孤城”与“苍烟”共同营造意境,景物的特点烘托出了词人醉醒后的心理状态。
C项,“对比”分析不确切,应为“对应”。
D项,“追求功名的进取之心”分析错误,应为“对仕宦奔波的倦意”。
1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手法?
请列举出两种并结合诗句分析。
(6分)
答:
参考答案:
①借景抒情(答“景物烘托”或“渲染”也可),上片中“轻云微月”“孤城回望苍烟合”营造了一种朦胧、空阔的意境,烘托出词人旅途漂泊的寂寞、孤寂之情。
②直抒胸臆,下片中“此生飘荡何时歇”直接抒发了自己对仕途奔波的倦意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题组四 辛弃疾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9分)
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①
辛弃疾
谁向椒盘②簪彩胜③?
整整④韶华,争上春风鬓。
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
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
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注] ①词人罢职闲居上饶,作此词时49岁,此前两个月,宋高宗赵构驾崩。
②椒盘:
旧俗,正月初一各家以盘盛椒进献家长,号为椒盘。
③彩胜:
即幡胜。
宋士大夫家多于立春之日剪彩绸为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以为戏。
④整整:
词人家中婢女。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争上春风鬓”写了整整等人争着从椒盘中取出春幡,插上两鬓的热闹景象,这触发了词人一系列联想。
B.这首词的上片通过对节日里众人的欢乐而自己索然无味的描写,反衬出了词人与众不同的感伤情怀。
C.“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的意思是花开晚了让人等得不耐烦,开早了又让人担心它很快凋谢。
D.这首词写了作者从节日的喜到往事不堪回首的悲,到借问花期的恨,到花期已定的喜,到风雨无定的愁的复杂心理变化。
解析:
选D D项,错在“喜”,这首词作者通篇只有忧愁感伤,没有欢喜快乐。
1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用版 高考 语文 二轮 复习 诗歌 名家 名作 押题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