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docx
- 文档编号:27953557
- 上传时间:2023-07-06
- 格式:DOCX
- 页数:38
- 大小:56.58KB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
1.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规律,它不同于教育方针,政策,也不等同于教育经验的汇编。
)
教育方针政策:
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是人们主观意识的体现。
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是根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定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却不能替代教育规律。
教育经验汇编:
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
教育学应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教育规律:
就是对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2.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通过教育学的学习,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的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提高工作的自觉性,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加对教育工作的兴趣,提高对人民教育事业的热爱,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2)我国教育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批判的继承教育学的遗产,吸取当代外国的有益的教育经验,阐明教育的普遍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特殊规律及其原则,内容,方法,用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实践,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教育家,代表作及主要观点:
(1)教育学萌芽阶段:
孔子《论语》,人性观,先天本性相差不大,差异于后天形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注重后天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教育内容,孔子的基本科目是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孟子“亚圣”《孟子》,人性观,人善论,教育目的“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荀子《荀子》人性观,性恶论,教育的作用“化性起伪”。
战国末期的《学记》=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凌节而施”“禁于未发”“长善救失”。
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
产婆术或精神助产术。
第一步是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是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柏拉图《理想国》主要表述了把人培养成哲学家,军人和平民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论述国家的本源本质,各种政体的优劣及理想国家的标准和教育等问题。
古罗马帝国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
(2)教育学独立形态阶段: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论述了教育要适应自然,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泛智”。
英国洛克《教育漫话》认为人的心灵就是一块“白板”。
法国卢梭《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
德国康德大学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传统教育的代表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观点有教育学要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教学四步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3)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
英国实证主义斯宾塞《教育论》反对思辨,主张实证研究,重视实科教育思想,反映了19世纪资本主义大工业对教育的要求“生活预备说”认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
梅伊曼“实验教育学”首先提出:
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学者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一种教育学。
德国拉伊《实验教育学》完成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理论基础是生物学,按照“感受-整理-表现”但是把人和动物同等看待,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却是错误的。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现代教育学派代表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反对传统教育,主张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狭隘经验主义。
凯洛夫《教育学》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管道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缺点在于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发展学生的智力重视不够。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4)教育学理论深化阶段:
美国布鲁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讲教育目标分为:
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
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无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但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主张儿童提早学习科学的基本原理是不易推行的。
苏联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强调教学应该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半发展。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将现代系统论的方法引入了教学论的研究。
4.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和统计法。
历史法:
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察,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第一步是史料的搜集第二步是对史料的鉴别第三部是对史料进行分类)运用历史法需注意:
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
要把历史分析和阶段分析结合起来,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调查法:
是了解教育情况,研究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
分为:
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运用调查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确定好调查的目的,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拟出调查提纲,计划好调查的步骤和方法。
调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经常采用如:
观察,谈话,查阅学生作业和教育文件资料,问卷等。
实验法:
也叫做教育实验法。
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分为:
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
统计法:
通过调查,实验可以得到大量的数字资料,对于这些数字资料所蕴含的特征和规律,只有运用统计的方法才能揭示出来,统计法是数量分析的一种方法,对于各种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
统计法包括对教学资料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一系列的方法。
举凡统计图表的制作,各种几种量数,差异量数和相关系数的计算,总体参数的估计和差异性的显著性检验等所运用的方法都是统计的方法。
研究教育问题时,课根据需要有选择地采用。
5.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说(教育起源于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斯宾塞,沛西•能),心理起源说(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梦碌),劳动起源说(起源于劳动,代表米丁斯基,凯洛夫),家庭起源说(起源于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抚育,代表人物凯姆佩尔)
6.教育的词源学分析:
“教”“育”最早出现在甲古文,孟子最早将“教”“育”连用“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7.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在这种活动中,既要体现社会的要求,又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它是一个统一的活动过程,这就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性特征在于:
它是培养人的活动,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它的特殊功能就是促进受教育者从无知转化为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不会做转化为会做,从没有某种道德品质转化为有某种道德品质,从身体软弱转化为身体强壮,以及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讲知识转化为行为、习惯等,一句话教育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教育活动就是一种促进转化的活动,社会的要求是转化的方向和归宿,它制约着教育的性质,方向和内容,受教育者的身心实际是转化的出发点和条件,它制约着教育程度的高低,内容组织和方法运用。
这个转换过程,也就是促使受教育者个体社会化和完善化的过程。
)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根据社会的要求,从受教育者的身心实际出发,按照转化的规律,去完成转化的任务。
教育的社会职能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
8.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既有目的,内容,制度,方法等方面的因素,又具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的层次,它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者: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受教育者:
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中介系统:
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教育的这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它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者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9.教育的历史发展:
(1)原始的教育形态:
教育没有分化成专门的事业,没有阶级性
(2)古代的学校教育形态:
①奴隶社会的教育:
出现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学校教育,分化形成独立形态,基本与生产劳动相脱离,阶级性,主要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欧洲奴隶社会斯巴达与雅典两种教育体系的主要特点,斯巴达是一个农业国家,奴隶主为了维持他们的统治,特别重视对其子女进行体操和军事训练;雅典是一个商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奴隶主的子弟从7岁到18岁,可以既受到体操和军事训练,又受到读写算音乐文学政治和哲学方面的教育,以便使其子弟具有从事商业和政治活动的能力。
②封建社会的教育:
基本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学校大体分为官学和私学,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教育内容为“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教育方法为崇尚书本,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
封闭式教育。
欧洲封建社会的两种教育类型:
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的特点,欧洲封建社会里,宗教成了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和统治人民的工具,僧侣垄断了文化和学校教育,科学成了宗教的奴仆。
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僧侣封建主和世俗封建主两个阶层,因而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教育:
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僧侣封建主的教育主要是通过教会学校,培养对上帝虔诚、服从教权和政权,进行宗教活动的教育,教育内容是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合成“七艺”,各个科目都贯串着神学精神。
世俗封建主的教育是通过宫廷教育把宗教的子弟培养成为英勇善战的骑士,其教育内容为“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当然也要进行宗教观点和武士道德品质的教育。
这两种教育基本上都是脱离生产劳动的,都是维护封建农奴制的。
劳动人民的子弟除了能进入教会的教区学校,接受宗教教育,学习简单的读写算外,是无权进入其他的教会学校和享受宫廷教育的。
(3)现代学校教育形态:
现代学校教育与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区别是现代学校教育日益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成为科学知识再生产和发展科技的重要手段,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大为增加;学校教育逐步普及,其任务不仅是培养政治上所需要的人才,而且还担负着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是逐渐走向大众化,具有民主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成人教育日趋发展,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班级授课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被广泛地采用;教育制度逐步完善,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的限制,走向多种形式办学,并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古代学校教育基本上是与生产劳动脱节的;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学校成了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教学的组织形式是采用个别教学;学校与社会生活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被困于狭小的天地里,所以古代学校教育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
(4)未来教育:
“自由个性”的发展阶段。
人的自由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将在互相联结中达到统一。
未来教育是一种理想教育。
10.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它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遇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
(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
)(学校教育:
是指狭义的教育,它是教育者根究一定的社会需要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
)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①二者定义②二者的联系:
都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其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二者从本质上说,都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主要解决的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狭义教育实际上是广义教育的一部分,而广义教育是狭义教育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延伸。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需要,缺一不可。
没有有组织的人类教育人类的知识技能就无法系统完善地传递下去。
没有广义的教育,人类的学习就会局限于学校课堂上,而这对于人类个体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是远远不够的。
③二者的区别:
广义教育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初级阶段,而狭义教育则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有能力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来兴办学校和聘请教师时才出现的。
广义教育起教学内容更加广泛,教学形式也更加多样,教学场地则因时因地而异,狭义教育在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有比较严格的选择和限制,同时也要求有相对固定的场所。
广义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而狭义教育则仅仅局限于青少年时期的学校教育阶段。
广义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原因?
①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现代人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向人们提出新的教育问题和教育需要,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泛性,要求人们在智力、体力和情感等方面做好准备。
广义教育涵盖了教育的各个方面。
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到其生命终结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也包括了再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紧密而有机的内在联系。
广义的教育包括一切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以及非正式教育,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
②实施广义教育不仅是现代社会的需要,也满足了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广义教育的实施对于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和建立学习化社会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广义教育促使社会为每一个人受教育的权利提供终身保障,有助于教育民主化的实现。
广义的教育有助于打破传统学校的僵化体制,从而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广义教育的实施也非常有助于狭义教育的改造。
学校将成为整个社会服务的教育和文化中心,而不再是与现实生活隔绝。
只供一部分人使用的封闭区域。
广义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学习化社会的建立,进而促进全人类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
11.人的发展的概念:
个体的发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人的一生。
狭义的个体发展则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是指儿童的发展,这既是由自然人向社会人,婴幼儿向成年人,个人小我向放眼世界,胸怀群体以至人类的大我的转化过程,也会死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可能性与选择性、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发展过程。
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体质的不断增强,神经、运动、生殖等系统生理功能的逐步完善;二是心理发展,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认知的发展,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意向的形成,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的完善;三是社会发展,包括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的掌握,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成长为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现实的社会个体,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12.人的发展的特点:
未完成性和能动性。
13.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整体性。
14.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的概念、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各种偏激观点:
(1)遗传:
①概念:
遗传是指人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
②作用: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③遗传决定论:
(代表人物高尔顿,霍尔,柏拉图),遗传决定论认为,人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等如同他们的眼睛、牙齿和手指一样,是自然赋予的,是先天得来的,人的发展过程只不过是这些乃在的遗传因素的自我展开的过程,环境的作用仅在于引发、促进或延缓这种过程的实现
(2)环境:
①概念:
环境泛指个体生存其中,在个体的活动交往中,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②影响:
为个体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③环境决定论:
(代表人物华生),环境决定论认为,环境儿童认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人的心理发展的差异百分之九十是由教育决定的(3)教育:
①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人的发展方向;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承来培养人,文化知识是滋养人的生长的最重要资源,其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②教育万能论:
(代表爱尔维修,洛克“白板说”,欧文),认为人是教育的产物,只有通过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建造一个健康的社会(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是人的发展的动力。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它们只有通过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起作用。
就教育来说,教育是使学生掌握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过程,是把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转化为他自己的财富的过程,这种转化要求学生必须有自身的能动性。
从直接意义上来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要求,厌恶学习,懒于思考,心不在焉,缺乏学习动力,教师所讲的东西是不会变成学生的精神财富的。
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从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
离开了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能动地推动人的发展。
这表现在对周围环境的事物,能作出有选择的反应,是赞成或是反对,是积极行动或是采取回避态度,能自觉地作出抉择,控制自己的行为,还表现在能为自身的发展预定出目标,并为实现自定的目标自觉地进行奋斗,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的高度体现。
个体的活动、个体的社会实践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1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①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循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不能“揠苗助长”“凌节而施”②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内容和方法上应该有所不同,不能“一刀切”“一锅煮”③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是制约教育的两个基本规律)
16.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㈠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①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③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㈡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①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着教育的性质②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③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④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㈢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①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②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③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改革。
此外,人口因素、地域环境等因素对学校教育也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17.教育的社会功能:
㈠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①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最基本途径,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最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
②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政治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③教育的生态功能:
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④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具有文化传递、文化选择、文化发展的功能。
㈡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首先,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其次,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其三,教育的流动功能关乎人的发展权利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
18.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概念及其表现:
㈠概念:
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
㈡表现:
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②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③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19.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为什么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
①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
而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不培养足够数量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没有基础,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强智力开发。
”②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无论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来看,还是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来看,教育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应置于突出的战略位置。
③我们应以战略的眼光看待教育,要认识到今日的教育,就是明日的生产,就是明日的社会发展,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任何轻视教育,把教育仅仅看成是一种“消费事业”“福利事业”,不愿在教育上进行投资的思想和作法,都是缺乏战略眼光的表现,是需要转变的。
20.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改革:
㈠明确教育的战略方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㈡改革不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教育思想。
㈢做好教育事业规划。
㈣进行合理的教育投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国家经费包括教育经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
㈤调整教育结构(所谓教育结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的组织形式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㈥改革教育的管理体制,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
21.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2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在国家教育的总目的指导下,由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构成的教育目标系统,它们由抽象到具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结构。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是指教育目的有那几个部分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一般由身心素质和社会价值两部分组成。
23.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首先,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以此为基础的政治观点与制度的制约;其次,教育目的的制定要考虑受教育者身心特点,但它不影响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24.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含义以及基本类型:
㈠含义: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者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㈡基本类型:
①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
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资格证 考试 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