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回归教材必背知识历史必修二.docx
- 文档编号:27945978
- 上传时间:2023-07-06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9.21KB
高考回归教材必背知识历史必修二.docx
《高考回归教材必背知识历史必修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回归教材必背知识历史必修二.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回归教材必背知识历史必修二
2018年高考回归教材必背知识历史必修二·经济史
预祝2018届高三学子高考顺利,马到成功
中国古代经济30句
1.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3.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
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
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4.在春秋时期土地关系变革的基础上,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
5.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6.土地兼并的实质是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
其影响有:
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7.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8.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一直为后世沿用。
9.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0.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11.民间手工业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到隋唐才得以恢复和发展。
12.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
明朝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13.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14.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
15.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下,从17世纪开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
16.统治者往往对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加以限制,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不利于新技术的研制与发明。
17.代表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的官营手工业对工匠的束缚和压迫,使工匠缺乏改进技术的积极性;而私营手工业的小规模经营和世代严守技术秘密,使生产技术难以交流提高。
18.国家的政局。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有利于商品交换的发展,这以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和元明清时期最为典型;反之,国家四分五裂,战乱不止,就会严重影响商品交换的进行,这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最为典型。
19.农业发展带来农产品的增加和农民的富裕,手工业的发展带来手工业产品的增加,农产品和手工业品需要交换,这个过程就是由商人通过商业活动完成的。
所以说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基础。
20.封建统治者长期以来采取的重农抑商政策以及清朝统治者采取的闭关锁国政策,都严重阻碍了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南宋统治者则鼓励海外贸易,促进了南宋时海外贸易的兴盛。
21.在封建社会前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巩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基础,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
22.古代城镇的发展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渐减,趋向生产性和商业性;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市民阶层逐渐兴去。
23.两宋时期商业的繁荣,就是建立在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被打破,以及不再限制商品交易的时间基础上的。
24.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5.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
26.“重农抑商”的根本原因:
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7.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
28.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内加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
这种消极防御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29.明清时期的闭关政策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30.“重农抑商”政策保障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晚期破坏正常的商业经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经济发展,违背历史发展潮流,造成中国的落后。
中国近代经济22句
1.鸦片战争使中国的主权遭到较大地破坏,通商口岸的开放,关税主权的破坏,加速了列强的商品输入,使中国自然经济遭受猛烈的冲击并开始瓦解,表现为耕织分离、纺织分离以及农产品的商业化。
2.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产品,使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它们在自然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成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3.自然经济的解体使农民纷纷破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原料、商品市场等,促使近代企业的产生。
4.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渐进、不平衡、漫长的过程,自然经济在中国近代仍占主导地位。
经济结构变化主要指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变为自然经济、外资在华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形式。
5.近代企业主要指采用机器生产的企业,是相对于手工劳动的手工工场或作坊而言的,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6.从全球史观看,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经济结构变化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融入全球化的结果和体现。
从文明史观看,则是西方工业资本主义文明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交流、碰撞、渗透、融合的产物。
从近代化史观看,则是近代中国经济向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转型的开始。
7.自然经济是近代中国社会最落后的生产关系。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家庭手工业逐步破产,农产品商业化加强,自然经济开始在沿海地区逐步解体。
8.外国资本主义企业资金和技术雄厚,利用中外之间不平等的经济秩序榨取超额利润,是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客观上,它为中国带来了近代化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对中国落后的自然经济有明显的冲击、瓦解作用,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9.洋务企业中的军事工业采用机器生产方式,但其产品不是商品,在经营管理上更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基本属于封建性近代工业。
民用工业基本上是建立在利润、市场和价值规律基础上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由于采用官商合办和官督商办的方式,因此也有一定程度的封建性。
10.洋务企业的兴办,引进了外国先进的机器设备,是中国从手工业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的标志,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
它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有诱导作用。
11.鸦片战争结束后,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民族资本主义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东南沿海兴起。
12.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束缚,同时又对它们存在一定的依赖性。
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革命和进步的经济成分,既瓦解着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侵略起抵制作用。
1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
资本较少,规模较小,以轻工业为主;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通商口岸,分布地域极不均衡;发展受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企业的压制而艰难曲折;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洋务企业既有矛盾又有依赖关系。
14.自然经济阻碍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民族资本主义、洋务企业、官僚资本主义、外国资本主义又对自然经济产生冲击;民族资本主义在封建经济、官僚资本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求生存。
15.甲午战争后,列强争相对华输出资本,自然经济解体加速;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16.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一战期间西方列强被迫放松了对华经济扩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度迅速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
当列强卷土重来的时候,民族工业再次陷入萧条。
17.1927~1936年,国民政府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18.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官僚资本主义逐渐垄断社会经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困境。
19.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的发展必然会促使新的意识形态和新的阶级力量(包括民族资本主义和无产阶级)发展壮大,必然会对旧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产生瓦解作用,这就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
20.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在阶级来源上,民族资产阶级有很多是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企业而形成的。
这就决定了民族资本主义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因而又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21.官僚资本主义(以国民政府四大家族为代表)不是中国资本主义正常发展的结果,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产物。
它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家政权同英美帝国主义侵华资本结合而形成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它压迫和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国民政府统治的政治基础。
22.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是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三大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民族工业不可能取得真正发展,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
现代中国经济15句
1.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2.1956年底,完成三大改造,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开辟了道路,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最终确立。
3.1949~1956年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和建设起步阶段,被称为过渡时期,其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非社会主义社会。
4.三大改造是“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一场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生产关系的革命,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5.通过“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我国形成了以单一公有制、行政计划命令管理、平均分配为特征的计划经济模式,体现了苏联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失误有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1961年经历三年的严重困难。
7.1956年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指出国内主要矛盾是先进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农业国的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是尽快将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8.“大跃进”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违背客观规律,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打乱正常生产秩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9.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大跃进”中发展起来的。
它的特点是“一大二公”。
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权力过分集中,基层生产单位没有自主权,生产中没有责任制,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实际上是生产关系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0.1960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基本完成。
1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施包产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12.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业结构的变化,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13.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也体现了由农村到城市的特点,1978~1983年底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改革重心转入城市,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
14.我国的经济体制有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
1956~1978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1978~1992年实行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管理体制,1992年以后则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在20世纪初基本建立市场体制。
15.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新格局。
世界市场40句
1.14、15世纪欧洲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其主流社会思潮是人文主义,提倡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鼓励人们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进取去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地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首先可能带来的影响:
欧洲人发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地方,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不同的人类文明开始交融会合,人类开始越来越紧密地联成一个整体。
3.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的出现。
欧洲商人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他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象牙、黄金,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带回欧洲,并把欧洲的工艺品等销往世界各地。
以此为核心人类文明开始交融会合,日益联系成一个整体。
4.哥伦布等航海家的探险的目的是为了金钱和财富,他们不畏艰难,勇敢坚毅,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其壮举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打破各大洲孤立分散、封闭隔绝状态,使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但同时他们为了获得黄金、白银,不择手段,杀掳掠夺,给被殖民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5.葡萄牙和西班牙早期殖民掠夺的结果:
财富并没有在这两个国家形成资本(没有推动两牙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是流入荷兰等西欧国家,引起了西欧历史上的“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促进了这些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同时激发它们纷纷加入海上探险和殖民扩张的行列。
6.荷兰向海外殖民扩张,在17世纪建立了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英国也积极向海外殖民扩张,并与荷兰、法国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到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7.17世纪荷兰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商船队,成为当时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海上马车夫”的称号由此而来。
8.荷兰利用商业垄断公司这个向外扩张的强有力的组织形式,建立起自己的殖民霸权,即由大商人组建公司,政府给予其建立武装、管理殖民地、贸易垄断权等很多特权。
9.英国能够确立世界殖民霸权的主要原因:
具备了扩大海外贸易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了海上霸权;资本主义手工业发达,为海外殖民提供了物质基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障;欧洲首屈一指的强大海军,为海外殖民提供了军事上的保障;国家政策一贯重视海外事业,资产阶级革命后更把争夺海上霸权放在首要地位。
10.荷兰败于英国的主要原因在于:
荷兰虽然是资本主义国家,但以商业立国,缺乏工业基础作为其海外扩张的后盾,而工业资本的强大优于商业资本。
11.英法争霸英国获胜的主要原因在于:
英国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而法国则是欧洲大陆封建专制主义的堡垒。
12.欧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掠夺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同时也将深重的灾难带给了亚、非、拉美等殖民地。
13.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过程中,早期的资本积累是不可逾越的关键环节。
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最强有力的手段是海外掠夺和奴隶贸易。
经过西欧殖民者在殖民地的种种野蛮的强盗式掠夺行径,他们获取了巨额利润,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大大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14.15~19世纪西欧的资本主义发展正处于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
海外殖民方式还比较简单粗暴,西方殖民者在美洲进行殖民侵略的过程中,一方面在美洲发展种植业,另一方面对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实行大规模的种族灭绝政策,造成了劳动力的严重不足。
15.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工业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16.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17.18世纪60年代,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和运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
18.17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以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
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加速推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工业革命各种前提条件的迅速形成。
19.资产阶级通过大规模地对外掠夺以及在国内实行的国债制度和消费税政策,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所必须的货币资金;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
20.工场手工业的蓬勃发展,培养了大批富有实践经验的熟练工人,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创造了条件;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成就,特别是牛顿的力学和数学,为机器的产生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21.蓬勃发展的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增加了产量,但仍然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一场生产手段的革命(工业革命)呼之欲出。
22.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大幅度增加了棉纱产量。
“珍妮纺纱机”的出现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23.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24.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科学技术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彻底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
25.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传播到各地,冲击着旧制度、旧思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
26.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快了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使得东方从属于西方,殖民侵略导致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7.为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以英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市场,掠夺原料产地,倾销工业品,将亚、非、拉广大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体系。
28.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29.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30.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自然科学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科技发展促进技术革新,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
31.工业革命开创了大机器工业,使工场手工业成为了遥远的过去。
打断了农业社会的进程,建立了工厂制度。
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却是在大机器工业内部进行的。
这种大工业内部的兴衰对社会结构的冲击,表现为渐进的,它没有使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产生了资本高度集中的垄断组织。
32.在工业革命的进程中,资本主义取得了统治地位。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33.工业革命是从轻工业的棉纺织业开始,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以机器生产机器、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确立为完成标志,完成了工业的第一步飞跃。
接着而来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从重工业的变革开始,以电力的应用为标志,以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告终的。
34.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不仅传统的钢铁工业、机械加工工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兴起了电气、化工、汽车、石油等一系列工业部门。
35.工业革命使英国最先从农业社会中脱颖而出,凭借着廉价的纺织品等工业制成品聚敛了大量财富,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36.世界市场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以商品流通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活动的总和。
它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与国际分工的拓展而形成的;是建立在西方列强野蛮扩张与殖民掠夺基础之上的。
殖民扩张和掠夺是其开始形成的主要途径。
37.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引起了殖民侵略的扩大。
15~18世纪,早期的殖民侵略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不断扩大。
英国在17~18世纪先后战胜荷兰和法国,取得了世界殖民大国的地位,拥有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38.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先后扩展到法、德、美等许多国家。
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使资本主义工业国到世界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把许多殖民地国家和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使之成为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39.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已牢牢地取得世界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和征服世界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再度急剧扩大,迫使生产领域进一步实行相应的变革,工业革命进入新的时期,造成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资本主义各国争先恐后地争夺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以便为本国经济发展获得更多的市场,20世纪初世界差不多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40.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指的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包括资本主义政治体系、世界市场、殖民体系),即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国家和其他非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经济联系而形成的统一的经济整体。
苏联建设与改革12句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对于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保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其在实践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是它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立足本国国情,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从解决农民问题入手,丰富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工农联盟,以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满足了广大农民、工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稳定了社会秩序,消除了政治危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它探索出了一条在小生产占优势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和创新。
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是用强制性经济统制手段来管理经济,违背经济发展规律,而新经济政策则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5.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
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的苏联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成为工业强国,但没有及时与时俱进的调整和改革,后期成为阻碍苏联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斯大林模式并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6.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
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发展。
但最终失败。
7.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8.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两者的政治改革都强调集体领导的原则,经济改革前者侧重于工业,后者侧重于农业;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9.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不佳效果不能说明他们改革是错误的,而是改革的思路错了。
苏联的改革必须果断地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10.戈尔巴乔夫改革存在的问题:
整体经济改革的思路是有合理的地方,但经济改革措施仓促,缺少宏观决策和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致使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而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思路,致使苏联经济持续下滑,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1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回归 教材 知识 历史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