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docx
- 文档编号:2794452
- 上传时间:2022-11-15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3.41KB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docx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了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要性,掌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基本特征,深入思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熟谙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内容和指导方针;把握和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以及与社会主义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授课学时:
3学时
三、本章基本概念
文化;先进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化建设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文化的地位和功能,
2.中国先进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必然性
3.建设先进文化的意义和措施。
教学难点:
1.文化的科学含义和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
2.中国先进文化的基本标准和内在要求。
本章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文化与先进文化
一、准确把握文化的基本范畴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宽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概念。
近来,中外专家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考察文化现象,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定义。
但自20世纪以来,人们已逐渐倾向于从经济、政治、文化三者并列的角度和平共处层面使用文化概念。
如英国历史学家因此把人类文明形态分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组成部分。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
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作用有四:
一是记录、存储、加工和传承社会信息;二是影响、制约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认识结果;三是调控社会实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四是超越显示局限性,创造出新的观念世界和理想世界。
关于文化,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把社会结构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部分,并科学地阐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党的十五大报告继承了上述思想,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概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
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文化,就是毛泽东所讲的观念形态的文化,即它是以研究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为对象,其主要内容是人类精神方面的成果,主要包括哲学、艺术、宗教、伦理道德、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等社会意识形式即社会意识形态。
其中,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其核心。
我们正是从这个角度来使用文化这一概念的。
由此看来,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它标志着人类文化的发展程度。
具体地的讲,文化是指人们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和社会生活领域里的科学、艺术、道德、宗教、法律政治等现象。
这是从精神领域里对文化的规范,是文化的人文学定义。
(二)文化的特征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具有以下特点:
1.民族性
文化首先具有民族性的特征。
文化在世界上的存在是以不同的民族、国家和区域来分布的。
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化,由于形成发展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历史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因而具有各自的特色,具有民族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2.时代性
文化又从属于一定时代,具有时代性特征。
各个国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要被该社会所处发展阶段的物质生产和交换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等因素所决定,因而打上时代的印记;要受到所处时代整个人类文明进步潮流的影响,必须与时俱进,才有生机活力。
3.世界性
当代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交通通讯高度发达和大工业及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端倪的出现,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在科技、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广泛。
各民族国家的文化多必须在保留本民族文化的主体和特征的同时,积极学习、吸纳其他民族的思想文化成果,来完善、丰富并更新发展。
结论:
任何民族都要以开阔的视野、健康的心态和“融汇百川”、“兼容万物”的博大胸怀,借鉴吸收世界各国各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特别是现代以来反映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的先进的思想文化,寓时代精神和现代文明于民族文化之中,使民族文化走向现代化,融汇进世界文明进步的历史潮流中。
切切不可因把握不准世界文化进步的方向或过分强调文化的民族特色而背离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共同大道。
然而,在此过程中,又要十分注意以清醒的头脑、科学的态度对外来文化进行分析、鉴别,抵御外来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对民族肌体的侵蚀。
要立足于自身需要,确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和“拿来主义”的原则,结合本国国情和民族文化的特点,学习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对外来文化进行改造、整和和融汇创新。
另一方面,人民大众的实践活动,又是思想理论创造、文艺创作和各类文化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源泉。
文化只有根植于人民大众中,贴近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反映人民大众创造美好新生活的伟大实践,才能受到人民的欢迎,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因此,广大理论、艺术、文艺、文化工作者必须积极投身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自觉贴近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和愿望,了解和熟悉群众的思想状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语言艺术,在思想感情上与群众打成一片,从群众的实践活动中吸取营养,撷取素材。
并要敏锐的把握时代的脉搏,以对人民和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遵循文化发展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使之体现在创作思想深刻、学术和艺术精湛的优秀精神作品,用以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三)文化的功能
从一般意义上而言,文化是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定位功能
文化世界观给人一种观察世界和认识自我的视角。
价值观念从其内容来看,包括价值根据、价值取向、价值标准、价值实现等内容。
价值根据是决定价值观念的内因或根源,它是人们认识宇宙、世界和人本身的视角和框架,它确定了人们对宇宙、世界和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的认识。
不同的价值根据可以产生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如:
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宇宙万物;上帝全知、全能、全善;上帝主宰一切;人类是根据“上帝的形象”创造的,因此,人在宇宙是独一无二的。
某种世界观在最终意义上是真是假是无法名确说明的,接受一种世界观就是一种信仰行为,无论有神论的还是无神论的世界观都是如此,它甚至是一种盲目信仰的行为。
但是,由文化世界观所决定的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和普遍性。
它内化于人的头脑中,成为人们认识的既有前提和状态,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惯性。
2.定向功能
文化的价值观给人的行为提供目标和方向。
人的社会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影响人的活动方向的因素很多,但最根本的是人的价值观。
价值观念的核心是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指人们期望的事物或状态。
价值取向规定和引导着人们的活动方向。
它向人们或明或暗地示意什么是好的、恰当的、应该的、合适的,什么是不好的、不恰当的、不应该的、不合适的,从而把人的意念、认识、思维和行为引向特定的方向。
如,中国追求国家统一、集体主义、民族独立;美国追求自由、民主、人权,归根到底是由于中美这两种文化的价值取向不同。
3.规范功能
人类社会是在矛盾中发展的,社会中有不同个性的人,不同要求的群体,不同利益的集团或阶级。
价值标准——人们追求价值应遵循的规则和原则,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价值规范和价值尺度,并通过风俗习惯、规章制度、宗教戒律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按照一定的轨道进行,从而使社会矛盾得以缓解,社会冲突得以控制,社会在一定的秩序中存在和发展。
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利用文化的规范作用来维护和稳定社会秩序。
但是统治阶级自身也受到文化的制约。
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在其生长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形成的,统治阶级所采取的统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延续着这个国家的文化传统。
4.认同功能
一定的文化反映了一个国家、民族的人民共同的心理特点,蕴含着他们相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因而有强大的亲和力。
相同文化的人具有共同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这些东西就像粘合剂一样把他们整和、凝聚在一起,形成一种向心、派他的力量。
反之,在跨文化交流中,国家、社会、集团、包括个人总是无意识地用本民族的种种标准去衡量和评判其他民族的行为,而且倾向于从交流中寻找进一步肯定自己价值正确性的东西。
这种跨文化交流中的先人为主很容易进一步发展为对异质文化的偏见和误解,甚至会引发矛盾和冲突。
比如: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宗派教派越多,各教派的内部认同和整和功能越强,这个国家内部分裂的程度就越大,从而会经常导致宗教冲突和其他社会矛盾。
中东地区就经常发生着犹太教教徒、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教徒之间的武装冲突;英国北爱尔兰存在着新旧基督教教徒之间的冲突;印度有印度教与伊斯兰教、锡克教等教派之间的冲突。
而这些现象恰好应证了以上的道理。
二、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文化
十五大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纲领中明确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和怎样建设这样的文化”的问题。
十六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说法。
这就实际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两个概念。
而对这两个概念的把握,有助于我国的文化建设。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比较
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加以理解:
1.两个概念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基本一致的但考察和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前者主要是用历史的眼光,从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角度去考察、认识和把握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文化形态。
也就是从考察我国现实的基本国情和所面临的国际化大环境及时代特征入手,从分析研究我国目前所处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条件、历史任务和社会发展进程的客观规律及要求出发,从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发展趋势的视野去认识和把握我国现阶段的观念形态文化。
而后者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它明确规定我国现阶段文化的民族特色和社会主义性质。
换言之,前者强调的是我国现阶段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与阶段性,而后者强调的是当今我国的文化与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区别与差异。
2.两个概念的外延不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是特指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现处的起步发展阶段的文化状况。
它是社会主义文化从现阶段不成熟、不完备、不发达的状态过渡到21世纪中叶比较成熟、比较完备、比较发达并出版显示马克思主义威力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文化状态。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则可涵盖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包括现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将来的社会主义中、高级阶段的文化,后者包涵了前者。
之所以提出和使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的概念,是从现实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出发,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形式和要求的基础上,更客观、更准确地揭示我国现阶段文化的内涵、特征并预示其发展走向等,从而对社会实践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状况和政治状况的观念反映,是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在人们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意识领域中的反映。
具体地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是特指我国这样一个具有数千年传统文化、一百多年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的国家,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但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市场经济不发达、民主政治不健全、社会制度不完善的经济与政治的特定前提下,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社会心理、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文化环境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特征。
伴随着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文化上,我国也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初级阶段。
其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文化在区域上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
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
从地理上可以划分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北、西南地区。
这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人口的差别,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不同,造成了子同一社会制度下的社会面貌和相对有差异的文化。
部分沿海地区由于处于开放地带、自然经济条件优越、人口素质较高,带来经济上和文化上的发展;中部和西部,相对来讲文化要落后一些,特别是西北和西南地区,由于地广人稀、人口素质较差、交通不便,因此除去一部分城市之外,广大地区在经济上和文化上还相当落后。
2封建文化和资本主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十 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