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docx
- 文档编号:27938815
- 上传时间:2023-07-06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83.64KB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docx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本课是岳麓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三课,它上承第二课“大一统与中央集权制度”,梁启超曾说过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俱是秦制,这句话说明秦制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而第三课的内容则是古代政治制度的不断发展而至成熟。
本课的核心内容实际是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
在对这一概念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认识到这一制度内存在的两对矛盾是突破这一问题的关键。
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历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实际上都是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的,而且变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即皇权的不断加强与中央权力的不断加强。
本课分为三个子目:
第一目“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讲的是中央官制的演变,其主线是中枢权力不断被分权和制衡,相权逐渐弱化的过程;第二目“选官制度”,主要讲的是选官制度的演变,其主线是官吏选拔由侧重门第出身向侧重能力转变;第三目“监察与谏议制度”,主要讲的是对官员的监督和对皇帝言行及决策的监督,此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中央集权制。
三个子目体现的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逐渐成熟,其目的均是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课标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对各个朝代中枢权利机构设置的学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学习,认识其对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起到的重要作用。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成熟的表现及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提出问题,设置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3、利用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体验历史发展过程。
4、利用历史资料和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形式上多样的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
这一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2、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从西汉到元朝一千多年,每个朝代都采取了维护中央集权的制度,从而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曾经有的政治文明,了解我国先人的政治上之精明。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有许多优良的部分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
学生了解现在的政治措施有一个基本基础,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3、经济发展不等于国家富强,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革新政治。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大政治反作用于经济,在增强经济、科技实力的同时,还要不断深化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的改革,提高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更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成熟的表现。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
教学难点: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说学情
特点: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
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
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
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说教法
1、教师讲授:
定义性的概念、规则或学生集体探究仍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讲授。
2、问题试教学法和情境创设法:
创设情境——提出疑问——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延伸问题——课下探究、研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种说法,人生有四大喜事: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那么,“金榜题名时”这句话反应了历史上那种制度呢?
(科举制)那么这一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科举制的由来以及其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史。
(2)、新课教学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设计一:
知识梳理: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课“三省六部制的确定及其演变”,填写历代中央官制的确定与演变的表格。
(多媒体展示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的填写促使学生分析概括课本中的信息资料,培养其动脑思考分析的能力。
并对演变过程有一直观认识。
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个别指导。
幻灯片展示三则材料,结合教材理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原理: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材料二:
(唐太宗)说:
“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
原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
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
……卿等特须灭私循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
材料三: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
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
“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
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戴胄说:
“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
设计二:
学生活动:
按课本隋唐三省六部制结构图的模式,设计出秦朝、汉代、宋代和元代的中央官制结构图。
(设计意图)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
设计三:
创设情境:
如果你是一名唐朝的政府官员,为了造福百姓,你想治理淮河,请说明整个治理方案的制定和具体实施的过程。
(设计意图)教材并未详细介绍三省六部职责和处理公务的流程,通过具体历史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还原历史,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及流程。
对老师的讲解加以巩固及消化。
注意强调最终的决策权在皇帝手中,但皇帝还不能完全独裁。
思考:
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设计四:
创设情境:
由学生表演历史剧《北征辽朝》:
分角色扮演丞相、枢密使、计相和皇帝等角色,就向辽用兵收复疆土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提问:
归纳总结秦、隋唐、宋、元时期的中枢权利体系,分析其变化趋势的特点?
趋势:
皇权与相权的激烈争夺过程中,逐渐取得了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国家中枢权力体系的核心,相权被分权制衡受命于皇帝。
备注:
元朝改为一省制相权扩张,终导致朝局动荡(引导学生比较一省制与三省六部制),成为明太祖废除丞相的一个借鉴。
【过渡】同学们听过“公务员”这个词吗?
他们是国家正式的政府官员,现在想在政府担任个一官半职,都要通过公务员考试,经过笔试、面试、体检等层层筛选,才有可能成为政府里的一员。
说不定哪天我们在座的同学也有这样的经历成为我们的公仆。
那么古时候的政府官员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二)选官制度
【自主学习】创设情景和问题,学生自主解决。
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多媒体展示问题及答案)
设计一:
分组活动:
把学生分为六组,分别代表西周、战国、秦及汉初、汉武帝以后、魏晋南北朝和隋唐。
讨论:
假如你是各代的一位平民百姓,你想为国效力,你想成为政府官员,请说出各自最可行的办法。
设计意图:
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世卿世禄制度、军功爵制、察举与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探究问题1、察举制与征辟制的主要区别?
2、察举制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征辟制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
材料一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
“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
选举之弊,至此而及。
然魏、晋及南北朝三四百年,莫有能改之者。
”“人主遂不能借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
人寒则希荣切,而宣力勤,便于驱策,不觉倚之为心腹。
”
3、思考:
结合教材与材料一分析科举制设立的背景。
背景:
南北朝时,士族制度极端腐朽,渐趋衰落。
庶族地主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政治力量,参与政权。
隋唐统治者需要建立新的选官制度。
4、根据教材内容概括科举制的建立历程。
设计二:
多媒体展示搜集的各种关于科举制的资料,评价科举制。
设计意图:
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创新意识。
(PPT展示材料)
材料一:
科举制在国外的影响
英国:
1835年,居留中国人士格尔斯指出:
“科举是古往今来的其他伟大的君主制度所无法相比的。
也许这就是他们所创造出来惟一值得保留的制度,而此制度还未被其他国家所采用。
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
”
1847年,曾到过中国的杜麦斯出版了《中国札记》,以近乎狂热的态度呼吁建立起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考试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并促进大英帝国的团结。
1855年5月,经过议会辩论之后,英国实行文官考试制度。
美国:
1848年,威廉姆斯在《中央王国》一书中说:
“从科考的结果看,中国政府的高官阶层中的不少官员都怀有让人极为敬佩的才能和知识,及爱国、正直和有条不紊的工作态度。
它维持了这个国家庞大的机器的运转,也保持着一种不衰的崇文风气。
”870年,史皮尔(Spear,汉名施惠廉)在《最古老与最年轻的国家:
中国与美国》一书中说:
“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
听吧!
西方国家,它没有世袭等级,或许没有个人荣耀,它没有财富的权力,它不主张任人唯亲,它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
”1883年,以平等竞争为原则的文官考试法案获得美国国会通过。
1893年,美国文官考试制度完全确立。
其他诸如我们的近邻日本和韩国,也在本国文官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大量吸取借鉴了中国科举制精华。
材料二:
近代人物对科举制的评价五四时期重要的科学启蒙者和自由主义思想家杜亚泉在1911年撰文指出:
“吾直以当日之设学堂、废科举,为多事矣。
向使当日者,不废科举之制度,但稍稍改易其课试之程式”,
另一位在科举废后不久却赞美科举的伟人是孙中山。
民国建立后,孙中山在各种场合一再称赞中国古代考试的公平性,强调考试在政府选任官员中的重要性。
他在《五权宪法》等演说中多次说过:
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的最古最好的制度。
孙中山还指出:
“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
胡适认为现代中国的历史基础之一便是科举制度。
他说:
“这种制度确实十分客观、十分公正,学子们若失意考场,也极少埋怨考试制度不公……它是一个公正的制度,即使是最贫贱家庭的男儿也能够通过正常的竞争程序而爬升到帝国最荣耀、最有权力的职位上。
政府官员并非天生就属于某一特殊阶级,而应通过某种向所有志愿参加考试的人敞开的竞争性的考试制度来选任。
”
1955年,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钱穆说:
“无论如何,考试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中一项比较重要的制度,又且由唐迄清绵历了一千年以上的长时期。
中间递有改革,递有演变,积聚了不知多少人的聪明智力,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发展,这决不是偶然的。
直到晚清,西方人还知采用此制度来弥缝他们政党选举之偏陷,而我们却对以往考试制度在历史上有过上千年以上根柢的,一口气吐弃了,不再重视,抑且不再留丝毫顾惜之余地。
那真是一件可诧怪的事。
”
材料三《唐摭言-散序进士》: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
其推重谓之“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
王志轩《被阉割的帝国》:
隋唐统治者开科取士的后果之一是给了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进入统治集团的希望,后果之二是学术的功利化。
使知识分子有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荣身之路,这一政策与儒家的“学而优则仕”一拍即合。
从此国家机器不仅为知识分子指定了学术的范围,更进一步指出了学术的目的:
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
自主探究:
有人说今天的公务员考试是对科举制的批判和继承,对此应该怎样理解?
吸收了科举制公开公平公正和量才录用等因素,舍弃其不合理的因素,增加合乎时代与国情的新因素。
【过渡】选官制度使国家的各个机构得以正常的运行,但这些官员中的一部分人会不会胡作非为、贪赃枉法、假公济私呢?
古代中国不是现代法治社会,对官员的劣行,缺乏社会的和法律的监督,如果听任官员腐败,势必激化社会矛盾,危及统治,因此需要通过一种制度尽可能地将百官的行为局限在不至于危及统治的范围内。
(三)监察与谏议
【自主学习】创设情景和问题,学生自主解决。
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多媒体展示问题与答案)
设计一,展示幻灯片让学生填出监察及谏议制度的发展历程
门下省省
问题1、比较监察与谏议制度?
学生回答,教师重点点拨:
不同:
监察是对官员的监督;谏议是对皇帝的权威提出异议。
相同:
都是国家机器运作的监督机制。
【合作探究】问题2、监察谏议制度在中国官僚制度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在古代历史上,君主权力至高无上,缺乏健全的,有充分权威的法律背景下,监察和谏议能否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
(引导学生依据教材讨论解答)
问题5、监察与谏议制度的演变史反映了什么趋势?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皇权高度加强。
【合作探究】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是怎样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
(四)【课堂小结】
1、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归纳汉唐以来古代政治高度成熟的表现。
2、概括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学生归纳,师生共同总结)
中枢行政体系、选官制度、监察制度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政治制度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和运行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
其积极意义在于:
首先,这是对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进行有效管理所必不可少的;其次,能够对古代历史上客观的社会变迁作出必要的反应和调整,不断地整合和吸纳新的统治力量,巩固统治基础,保证统治和社会的稳定。
(五)【课后探究,学以致用】
多媒体展示材料:
孙中山先生建立民国时倡导“五权分立”,他说:
“我所说的五权并非杜撰的,就是将三权再分弹劾及考试两权。
”“……考试权,原来是中国一个很好的制度……说到弹劾权,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像唐朝谏议大夫和清朝御史之类,就是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死直谏。
这种御史都是梗直得很,风骨凛然。
……由此可见中国从前的考试权和弹劾权都是很好的制度,宪法里头是决不可少的。
”孙中山先生的态度和政治实践说明了这两种制度的历史价值。
(1)请指出“中国从前的考试权和弹劾权”两个制度“很好”的依据。
(2)上述制度是否完美无缺?
为什么?
板书设计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隋唐: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2.宋代:
(1)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计相)
3.元代的一省制
二、选官制度
战国:
军功授爵汉代:
察举和征辟隋唐:
科举制
三、监察与谏议
秦代:
御史大夫
汉代:
⑴御史大夫;⑵汉武帝时刺史成为地方的专职监察官。
隋唐:
设谏议制度,门下省担当此职。
宋代:
出现谏院。
明清:
监察制度达到顶峰:
(1)科道(都察院、六科给事中)
(2):
按察使司。
无专门谏议机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 政治制度 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