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793857
- 上传时间:2022-11-15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60.33KB
东营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东营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营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营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
二〇一五年东营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
语文试题
(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2分)
向黑暗深邃的土地探寻,你理想的根基变得坚如pán石;与暴虐的狂风搏斗,你的品格变得刚韧倔强;从阳光雨露中汲取精华,你生命绽放的光彩愈益绚烂夺目。
①pán②倔()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历届“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以其感人肺腑的事迹社会正能量,值得我们点赞。
②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必须加强国防力量以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A.传播捍卫聚集B.传递保全凝聚
C.传递捍卫凝聚D.传播保全聚集
3.填入下面文字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业上许多有成就的人,学习探索往往到达废寝忘食的地步。
这与其说是“苦”,倒不如说是“乐”。
。
A.由于把求知当成人生乐事,他们才会做出成就。
B.正是他们把求知当成人生乐事,才这样乐此不疲,乐而忘返。
C.心无旁骛、孜孜以求方为求知者应有的品质。
D.“苦”和“乐”相生相成,只有努力求知的人,才会以苦为乐。
4.观察下面黄君璧的画作《飞瀑雷鸣》,写一段解说文字,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3分)
5.填空。
(5分)
①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以“,”表达出只要在污浊现实中坚守人格、
坚持理想,即便做一个农夫也无怨无悔的心声。
②张养浩的《潼关怀古》以“,;,”深
刻揭示了封建王朝嬗变的普遍规律,表达了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③杜牧《赤壁》中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战争成败的独特见解,
并曲折地抒发了自己才不为用的感慨与不平之气。
④正如孔子所说“,”,对已学知识不断反刍以至融会贯通,并有所
发现,才是获得真知灼见、超越他人的科学方法。
⑤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
6.名著阅读。
(2分)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的老城像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出气。
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的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化开;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也好像要被晒化……
连A都有些胆怯了!
拉着空车走了几步,他觉出由脸到脚都被热气围着,连手背上都流了汗。
以上方案选自中国现当代作家写的长篇小说《》,文中A外的人物是。
小说通过、等情节内容,塑造了这一悲剧性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与无奈。
7.
综合性学习。
(4分)
某初中学校在校学生有关“阅读”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将调查发现公布如下:
材料一课外阅读
读书兴趣及占比例
读书计划及占比例
关注点及占比例
读书笔记及占比例
深厚
13%
有计划
11%
写得怎样
10%
每读必做
0
%
一般
48%
有时有计划
32%
怎么写的
14%
凭兴趣做
24%
无兴趣
39%
没有计划
57%
写了什么
76%
从不做
76%
材料二语文学困生
阅读能力:
10%的学生基本读不懂作品,55%对作品的内容写法似懂非懂,35%看不出作品好在哪里。
写作水平:
情感积累欠缺,矫揉造作;知识面狭窄,素材贫乏;立意肤浅,认识能力偏低;写法粗陋,语言枯燥。
①研读以上两则材料,写出你探究发现的结果。
(2分)
②该校某班拟于“世界读书日”期间开展“爱读书、会读书”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有针对
性地设计一项活动;仿照示例写一句话,以表达你对读书的感悟。
(2分)
活动:
仿写示例:
读书犹如揽胜,山川之,江河之绮丽,林木之神秀,尽收眼底。
仿写:
二、阅读(共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25题。
(一)(4分)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溪上残春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释:
辛夷,木兰树的花。
8.诗中“竹”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
(2分)
9.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2分)
(二)(8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②曰: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
“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
“未可。
”既陈③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④。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
“君未知战。
勍⑤
敌之人,隘而不列,
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
犹有惧焉!
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⑥可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注释:
①宋公:
宋襄公。
泓:
泓水。
②司马:
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③陈:
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
④禽:
通“擒”。
二毛:
头发斑白的人。
⑤勍(qíng):
强而有力。
⑥儳(chán):
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鼓:
②公伤股,门官歼焉。
歼:
③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重:
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以:
11.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12.从军事指挥的角度来看,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具体原因分别是什么?
(2分)
13.概括说明两文在写作目的或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2分)
(三)(8分)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我用残损的手掌》
14.诗人情感随“手掌”活动而变化,试仿照示例填空。
(2分)
(示例)“贴”:
向往与期待
“”:
“”:
15.谈谈你对诗中“残损的手掌”这一形象涵义的理解。
(3分)
16.就本诗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作简要的赏析。
(3分)
(四)(14分)
人类的创造力如何起源
(加拿大)普林格尔
①科学家一直认为直到4万年前,早期人类才开始突破自身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势。
但近年的考古发现,早在20万年前,人类的创造力便崭露头角了。
不过,不是进化中突发,而是经过“细水长流”般的累积才得以出现的。
②长期以来,考古学家都认为,使用符号如语言是现代人认知能力的最重要指标,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
但近来,研究人员开始在考古记录中寻找其他现代行为的来源。
③20世纪90年代开始,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考古学家沃德利发掘西布度洞穴并进行了研究。
其报告显示,西布度穴居人于7.7万年前便开始从木本植物中选择树叶制作寝具;树叶出自一种具有天然防虫效果的树,可以驱防那些目前携带致命疾病的蚊子。
研究人员在南非其他地区发现,距今10万年至7.2万年前,居住在布隆伯斯洞的原始人能制作用于裁剪兽皮衣服的骨锥。
这些用具和工具十分简陋,“但在一个仅由自然物质所组成的世界里,想象新事物及将其付诸实现的能力便几乎成了魔法。
”这是创造力起源的历史视角。
④虽然早期人类的创造力令人印象深刻,但我们的远祖与现代人在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上仍存在巨大差异。
到底是怎样的原因使我们这一种群从远祖之中脱颖而出呢?
这是探究创造力起源的另一维度。
⑤物竞天择促使人类形成更大的脑。
就脑容量而言,更新期灵长类动物的平均脑容量是450cm3,与黑猩猩相仿;160万年前的直立人约930cm3;而10万年前的现代人为1330cm3。
在这样的脑容量下,估计有千亿神经元在处理信息,在约长1.65万千米的有髓神经纤维中传递,穿过1.5×1014个突触。
⑥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体质人类学家赛门德费瑞通过检测现代人、黑猩猩的前额皮质发现,其中有几个主要分区在人科进化过程中经历过重新改组。
如现代人的额及前额叶皮层(负责实施计划与组织感觉输入的部分)在容积上几乎是黑猩猩的两倍。
并且,此区域神经元间的水
平空间增大约50%,给了轴突和树突更多空间。
“这意味着大脑能有更复杂深远的联结,可以处理神经元间更为错综复杂的交流。
”
⑦认知科学家嘉宝认为,当代那些极富创造力的人群,都是优秀的幻想者,总会通过以往的某个记忆或想法自然地联
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种联想有助于触类旁通,并导致创新思维的突破。
且更大容量的大脑意味着更优秀的自然联想力;拥有数十亿并且空间宽阔的神经元的前额叶皮层可以处理更多刺激,有更多神经元可以参与特殊片段的处理,拥有更细致的记忆,探索更多潜在刺激间的联接。
目前,嘉宝正通过计算机模拟大脑是如何在分析与联想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并最终帮助人类走出认知萌发期,学会从新角度看待事物,从而让大脑产生创造力。
“仅仅拥有更多神经元是不够的”,“人必须将大脑灰质的用途发挥到极致。
”
⑧大约在10万年前左右,我们祖先的思维就已经犹如一个干燥的火绒盒,等待着合适的社会环境将其点燃。
苏黎世大学的克里斯托夫发现,在一个行军蚁窝旁,一只雌猩猩拾起一根细枝,将其一端插入松软的土中,挡住巢穴入口,等待兵蚁出来。
当蚁群爬满细枝10厘米长度时,她便将细枝拔出,熟练地将上面的蚂蚁吃掉。
黑猩猩会使用简单的工具,但不能将知识上升为先进科技,也不会在使用工具的基础上加以提高,如制作新的工具。
而现代人每天都在汲取他人的思想、经验,并加入自己的创新,直到获得一个全新、复杂的事物。
比如说,没有一个人能掌握便携式电脑中所有的复杂科技,这些科技成果来自好几代发明者的才思积累。
人类学家将这种技术的积累称为“文化棘轮效应”。
它首先要求人们将知识代代相传,直到有人能想到改进方法。
伦敦动物行为学家刘易斯•迪安通过研究揭示了为什么人类有创造力而黑猩猩却没有:
拥有认知能力,故我们的祖先能轻而易举地将知识传递给别人。
⑨不止如此,伦敦大学进化遗传学家马克•托马斯,从4万年前生活于欧洲的晚期智人达到创新高峰这个事实得出结论,采猎群体的规模越大,孕育出新科技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大群体内,越是经常与他人接触的人,越有可能学到新发明。
伦敦大学考古学家考沃德研究2012年考古发现,认为由于大约7.1万年前南非由人口密度增长而带来了技术复兴,并得出结论“像病毒一样,文化创新需要特定的社会环境加以推动”。
这是创造力产生更为重要的原因。
17.本文从哪几个角度阐述了人类创造力的起源问题?
(3分)
18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东营 初中 学生 学业 考试 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