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文档编号:27937901
- 上传时间:2023-07-06
- 格式:DOCX
- 页数:84
- 大小:386.23KB
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1章总论
1.1项目摘要
1.1.1项目名称
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1.1.2项目主管部门与负责人
项目主管单位:
xx市人民政府
项目负责人:
xx(常务副市长)
1.1.3项目承办单位与负责人
项目承办单位:
xx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项目负责人:
1.1.4项目实施单位与负责人
项目实施单位:
xx市农业局局长等
项目负责人:
xx(局长)等
1.1.5项目技术技术依托单位与负责人
技术依托单位:
xx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技术负责人:
xx
1.2可行性研究工作的组成
xxxxxx公司受xx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委托,承担xx市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
组织专家现场勘察,与xx市有关县区和部门领导充分交换了意见。
xx市发改委组织市农业局、水利局、农科所、水利勘测设计院等单位专家和技术人员,收集相关资料,对该项目进行研究、论证,提出了编制项目可研报告必需的相关资料(包括田间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
依据国家及省市有关文件、政策及行业规范,xxxxxx公司邀请各方面专家对该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后,形成此报告。
1.3研究的依据与范围
1.3.1研究的依据
1.2008中共中央1号文件《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2.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2年)》;
3.农业部《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8~2012年)》;
4.《xx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
5.《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
6.《优质水稻品质国家标准》(GB/T17891—1999)及相关行业标准;
7.xx市农业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有关基础数据和资料;
8.其它资料和数据。
1.3.2研究的范围
根据国家对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工作范围和深度规定,在对项目的建设条件进行实地查勘的基础上,围绕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坚持国家发改委对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的指导原则,集中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对项目建设地点进行定性定位分析。
对xx市的地理位置、交通优势、自然资源条件、农业资源优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细致地分析。
着重论述了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大田生产基地、农田水利灌溉保障体系、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土壤肥料体系、植物保护体系等建设内容。
同时对项目区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组织管理和运行方式、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及效益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1.4项目概述
1.4.1项目建设地点
xx市所辖xx市、xx县、xx县、xx县、xx县、xx市等六县市共13个乡镇,以及市农科所。
xx市项目区7万亩,共3个乡镇。
具体选择在xx镇、xx镇和xx镇。
xx县项目区3万亩,共2个乡镇。
具体选择在xx乡和xx乡。
xx县项目区6万亩,共1个乡镇。
即xx镇。
xx县项目区6万亩,共2个乡镇。
具体选择在xx乡和xx镇。
xx县项目区6万亩,其2个乡镇。
具体选择在李郁庄乡和天宫寺乡。
xx市项目区3万亩,共3个乡镇(办事处)。
具体选xx、xx和xx镇。
1.4.2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与规模
1.建设良种繁育体系。
建设内容:
良种繁育基地5万亩,种子库2100m2,晒场9200m2、添置农机具24台(套)。
建设地点:
xx市、xx县、xx县、xx县、xx县、xx市。
2.建设优质小麦大田生产基地26万亩。
建设内容:
机井更新501台(套),维修旧井120眼,机井配套1714眼,机井首部4285个,设铁出水口60000个,移动喷灌系统1套,地埋管道240万米,土方开挖及回填192万方,改建桥梁23座,改建桥涵20座,改建闸涵3座。
建设地点:
xx市、xx县、xx县、xx县、xx县、xx市和市农科所。
3.建设农业生产服务体系。
建设内容:
添置良繁、土肥、植保、种子等仪器设备购置826台(套)。
建设地点:
xx市及xx、xx县、xx县、xx县、xx县、xx市种子站、植保站、土肥站、农技站。
1.4.3项目管理与实施
该项目由xx市发改委承办,为做好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xx市人民政府成立了“xx市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设计、申报、实施与管理等工作。
1.4.4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本项目总投资合计:
12000万元。
其中:
1、良种繁育体系投资807.82万元,占总投资6.73%。
2、农技生产服务体系投资473.18万元,占总投资3.94%。
其中种子质量检测体系投资102.16万元;植物保护体系投资95.4万元;土壤肥料服务体系投资180.03万元;测土配方施肥监测化验体系45.59万元;商品粮基地信息监测体系50万元。
3、田间工程基础设施投资9999万元,占总投资83.33%。
其中良种田基础设施投资1401万元,大田生产投资3451万元,核心区设施建设1239万元。
4、项目前期费用及管理费720万元,占总投资6%。
该项目总投资1200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资金8000万元,省配套2000万元,市、县配套2000万元。
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要求,该项目从2009年开始建设,2012年完成,建设期限4年。
2009年度投资3000万元,占总投资25%,2010年度投资3000万元,占总投资25%,2011年度投资3000万元,占总投资25%,2012年度投资3000万元,占总投资25%。
1.4.5效益分析
经计算,项目建成后销售收入合计为31100万元,新增销售收入7100万元。
项目每年平均新增总成本费用2768万元,平均新增经营成本1928万元。
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27%,财务净现值13477万元(基准收益率10%),静态投资回收期6.36年(含建设期4年),动态投资回收期7.65年(含建设期4年)。
本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高于行业基准值,有一定抗风险能力,项目在财务上可行。
本项目的建设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1.项目建成后,可进一步提高水稻品质,为社会提供大量优质水稻良种,使农民增收,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农业服务体系完善后,可提高检验、监测水平,增强植保手段,改善农业服务,为绿色优质水稻的标准化生产提供可靠的保证。
3.增产增收:
项目建成后,核心基地每年可向社会提供优质小麦种子2.1万吨,优质专用小麦12.4万吨。
基地建设增产粮食8万吨,其中项目区小麦增产2.0万吨,下茬作物增产1.5万吨,良种覆盖区增产4.5万吨。
项目区农民年平均新增纯收入5280万元。
4、节地、节水
(1)节地。
目前项目区内灌溉输水方式都是垄沟输水,占地较多,低压管道输水可减少占地1.2%,实施31万亩耕地节水灌溉,可减少垄沟占地3720亩。
(2)节水。
实施节水灌溉后,每亩耕地年用水按200方计算,年可节省40立方米,31万亩耕地实施节水灌溉后,年可节水1240万立方米。
本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明显,项目实施,将加快xx市粮食产业化步伐,提高优质水稻商品率、劳动生产率、比较效益和规模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达到产量、质量、结构、效益的统一。
1.4.6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分析
xx市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名称
单位
数据
备注
一
优质原良种繁育基地
万亩
5
二
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
万亩
26
三
项目总投资
万元
12000
1
良种繁育体系
万元
807.82
2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万元
9999
3
农技生产服务体系
万元
473.18
4
项目工程管理及信息设施
万元
720
5
前期工作及管理费
万元
四
资金筹措
12000
1
中央投资
万元
8000
2
地方配套
万元
4000
五
财务评价指标
1
年销售收入增量
万元
7100
2
年增量总成本
万元
2768
3
年增量经营成本
万元
1928
4
新增税后利润
万元
5280
5
财务净现值
万元
13477
Ic=10%
6
内部收益率
%
27
7
投资回收期
年
6.36
静态
8
投资回收期
年
7.65
动态
1.6结论与建议
1.6.1结论
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农业投资发展方向,按照立足资源优势,优化农作物区域布局的要求,从国家产业政策、市场需求、项目建设条件、科技支撑、建设方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保护等多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项目建设地点位置优越,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建设和生产条件具备;建设目标适中,定点定位准确;建设内容合理,方案设计比较科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项目建设能够充分发挥xx市优质水稻生产的优势,可利用xx市的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和较强的加工转化能力,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尽快见效,实现高产与优质同步,项目建成后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比较显著。
1.6.2建议
1项目具有较好经济效益,项目建成后能够维持自身发展,项目的社会效益更为明显,建设内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建议尽早建设、尽早受益。
2要有相应的价格政策。
本项目生产的小麦是优质小麦,收购价格能否做到优质优价,对项目的成败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粮食收购部门应确定合理的优质小麦收购价格,并保持价格政策的稳定。
3在建设和经营过程中,要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以确保项目的正常建设和运行。
4要强调标准化生产。
本项目优质小麦种植26万亩,分布在6个县(市)。
建议项目实施方案设计时,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要求,布局上要集中连片,从而避免种植分散、同一品种在不同区域的品质差异,并积极采用标准化种植生产,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
5要强化项目的运行与管理。
农业项目不同于工业项目,靠千家万户来实施。
基地建设要真正能够实现宏观目标与农民生产行为的有机结合,必须强化项目的运行机制与管理。
除了加强各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之外,在产前、产中的服务上给农民以优惠条件,调动其投资积极性;在产后有保护价、优质优价、订单合同、龙头企业让利等作保证,真正使优质水稻基地生产形成稳定的良性循环。
6加强资金管理。
资金到位后,要严格按照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和国家发改委的批复要求进行管理,对建设资金要建立严格的审计制度,专款专用,专帐核算。
7加强工程实施的监督管理。
项目施工要严格按建设部颁布的有关标准进行,对各环节严格把关,切实保质保量,建议指派若干专职人员分工负责。
第2章项目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2.1项目提出的背景
国家在《关于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中提出:
要有重点地选择若干增产潜力大的地区,集中投入建立稳定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建设国家大型优质商品粮基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国家历来极为重视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进一步提出: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再次指出:
“要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切实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为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国家在“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择优在粮食主产省区集中力量启动实施了一批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
通过大力发展主产区优质粮食生产,稳定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遏制了耕地大量被占、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的势头,有效解决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多年下降、国内粮食库存减少的问题,提高国内粮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抓好粮食生产,以高产、稳产、优质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为依托是一种重要的举措。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建设是国家粮食安全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需要。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粮食供需逐步由短缺转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格局。
自2000年以后,粮食连续减产,出现播种面积、总产量、单产和人均占有量“四个下降”。
同时,粮食库存也逐年减少,产销格局发生了变化。
从今后发展来看,人口的不断增长,消费水平的逐年提高,无论口粮,还是饲料和加工用粮,都将使粮食需求保持长期增长态势。
又因耕地的逐年减少、水资源短缺趋势很难逆转,未来粮食供求形势仍将呈紧缺状态,粮食安全形势严峻。
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10年和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总量将分别达到52520万吨和57250万吨,特别是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增长加快,玉米有可能出现明显的产需缺口。
因此,实现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1999年开始,粮食连续减产,2004年以后粮食生产只是出现了恢复性增长(详见下表)。
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50150万吨,预测2010年我国粮食消费需求总量60000万吨以上。
1998年-2007年我国粮食产量情况单位:
万吨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产量
50839
46218
45264
45711
43060
43529
46950
48402
49745
50150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主要决定于耕地数量及基础地力、增产潜力、科技支撑、装备水平、防灾抗灾与资源环境保障等,同时也受粮食流通、营销和加工转化等市场因素影响。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粮食生产不稳定。
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年际产量增减超过500亿斤的就有12年。
特别是2000年以来粮食连续四年减产,由1999年10168亿斤的历史最高水平减少到2003年的8614亿斤,从产大于需688亿斤转变为产不足需1205亿斤,产量增减波动达1893亿斤之巨。
二是品种和地区结构性矛盾突出。
从品种结构看,目前虽然玉米相对过剩,但稻谷、小麦产不足需,缺口较大,大豆缺口逐年扩大,依赖进口的局面难以逆转。
近年来全国粮食产销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一些主产区由粮食调出省变为调入省,粮食调出省由17个减少到13个,而且能调出的粮食越来越少。
三是粮田抗灾能力减弱。
20世纪90年代旱涝成灾面积和造成的粮食损失分别比70年代增加了2.3倍和1.9倍,生态环境仍在弱化;四是优质粮食新品种科研储备不足,配套集成技术及推广应用严重落后,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非常薄弱;五是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差,从事粮食生产主要劳动力综合素质下降。
因此,我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核心是通过政策扶持和产业拉动,提高粮食产量和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调动粮食主产区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项目实施是稳定xx省和xx市小麦生产的需要。
1997年以来,xx省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以优质专用农产品为发展重点,通过“订单农业”等形式,做好产销衔接,提高了优质专用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水平。
2005年全省发展优质专用小麦1526万亩,2006年达到1800万亩,2007年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到2016万亩,已经占到全省小麦播种总面积的55.7%,并继续保持着全国优质专用小麦面积最大的纪录。
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的发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本省的社会需求,而且每年可向外省市销售数十万吨。
小麦是xx省的第一大粮食作物,是城乡人民的主要口粮和重要的商品粮,小麦面积在3618万亩以上,总产119亿公斤以上,小麦总产占全省粮食作物的42%,占全国小麦总产的11%,是我国最重要的小麦主产省份之一。
搞好小麦生产,对于较好地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xx市作为xx省重要小麦生产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并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
2007年全市小麦播种面积608万亩,产量超过222万吨,平均播种亩产366公斤,已经实现了由过去的中低产阶段向中高产阶段的历史性跨越。
2008年夏收优质小麦面积400万亩,平均亩产382公斤,优质麦产量达到153万吨以上,占总产量的2/3以上。
小麦生产总量由长期短缺变为平衡有余。
因此,为了进一步调整当地的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小麦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小麦生产持续、稳定地发展,xx市提出了本项目的建设。
3.项目建设是提高xx市优质小麦生产能力的需要。
根据农产品市场的发展,xx市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调整种植结构。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党在农村政策的落实,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生产和流通格局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粮食供求状况由长期短缺变为大体平衡,丰年有余,买方市场逐步形成。
在这种情况下,各市地都在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优化小麦的品种结构,调整小麦的播种面积,使普通小麦的播种面积逐年减少,而优质小麦的播种面积不断增加,尤其是专用小麦的生产普遍受到重视。
到目前为止,xx市的优质专用小麦播种面积已发展到400万亩以上,占小麦总播面积的70%左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目前在农田基础设施、农业技术推广还存在薄弱环节,制约着项目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4.项目建设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xx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形成了以粮油生产为主,农、林、牧、副协调发展的农村经济体系,广大农民已基本解决了温饱,正在向小康生活过渡的过程中,也面临诸多困难,其中农副产品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人们消费由追求数量型转向高档化,传统的品种和种植结构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农产品市场的需求,成为阻碍农业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必须尽快走出一条农业优质化的新路子。
综上所述,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必须根据当前小麦生产种植现状,建设保障体系完善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
优质小麦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增强小麦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中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
实现优质小麦的统一供种、统一连片种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购销,实现规模效益,才能提高小麦的品质,才能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因此,xx市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2.3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项目区具有明显的区位和自然优势。
xx市属于华北平原中部,位于太行山东麓。
北与北京市及张家口市接壤,西与山西省相连,南与石家庄及衡水市为邻,东与沧州、廊坊市交界。
处在京、津、石三角地区的中心,地里位置十分优越。
京广铁路、京深高速公路、京广107国道纵贯南北,朔黄铁路,保津高速公路横跨东西。
东经113º45´~116º21´、北纬38º15´~39º57´,处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经常受蒙古大陆变迁性气团影响,蒸发量大,降水量小,是干旱多风沙季节;夏季主要受太平洋高压和西来或西南来的低压影响,炎热多雨;秋季多受高压控制,天气晴好,九月下旬较强冷空气开始南下,天气变冷;冬季受西伯利亚大陆气团控制,形成了寒冷干燥少雨雪气候。
多年平均气温11.6℃(依据1956~2000年系列分析)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份,极端最高气温为42.0℃,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份,极端最低气温为-30℃。
无霜期平原为165~200天,山区131天左右。
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566.9mm(1956年~2000年45年降雨资料分析),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670-2258mm。
地质优良,结构稳定。
年平均气温12.3℃,极端最高温度43.3℃,极端最低温度-22.0℃,年平均降雨量566.6m。
土壤类型划分为12个土类、26个亚类、113个土属、296个土种,土壤总面积为2798.3万亩。
耕作土壤主要为洪冲积潮褐土亚类,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力中等,土壤有机质含量1.30%,碱解氮71.0mg/kg,速效钾162.0mg/kg,速效磷10.0mg/kg,并富含多种微量元素,适宜进行农业生产。
2项目建设单位在粮食推广、生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和技术储备。
xx是农业大市,耕作水平较高。
一贯坚持走科技兴农之路,推广普及了一大批先进适用技术和优良品种,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
农业增长中的科技贡献率达50%左右,科技入户率、到田率达到70%以上。
3地方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粮食生产。
省、市、县各级政府和农业、发改、财政、水利等部门对粮食生产在政策、项目、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为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项目建设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
第3章产品市场与竞争力分析
3.1国际小麦供求状况
受干旱等不利天气影响,2006、2007年全球小麦减产,供应趋紧,导致国际市场小麦期现货价格高位震荡,价格迅猛上涨,创近10年来的新高。
由于小麦国际价格迅猛上涨,国内价格也出现快速上涨。
国际小麦供应趋紧。
2006年12月份美国农业部调高了2006/07年度全球小麦生产、消费及库存数量,但仍低于上年度数据。
主产国中,除阿根廷等少数几个国家增产外,其他国家均因不利天气影响而减产,其中澳大利亚8月份遭遇历史上同期最为炎热干燥的天气,小麦产量从上年度的2450万吨大幅减少到本年度的1050万吨,减幅高达57.14%。
其次乌克兰减产23.53%,美国减产13.90%,俄联邦减8.81%,欧盟减4.40%。
本年度全球小麦总供给量为73593万吨,比上年度减4.56%。
本年度全球小麦消费量为61520万吨,比上年度减1.37%,其中饲料消费10428万吨,减6.18%。
本年度全球小麦产不足需,预计期末库存量为12073万吨,比上年度减18.08%,是自1981年以来的最低点。
全球小麦库存消费比为19.62%,比上年度减少4.01个百分点,也是1960年以来的最低点。
2006/07年度全球小麦进口量为11038万吨,比上年度增0.13%;出口量为10943万吨,比上年度减5.75%。
其中印度进口需求大增,加之政府在年底之前取消私营贸易商的进口关税,预计本年度进口量达600万吨,增长近50倍,其次巴西因小麦产量锐减,只能供应国内消费市场的20%,进口需求旺盛,预计本年度进口增长21.08%,达750万吨。
美国、澳大利亚因本国产量下降,出口量分别减少21.12%和7.02%。
3.2我国小麦市场供求现状及发展趋势
2006/07年度(2006年6月至2007年5月)国内小麦产量比上年度有较大幅度增长。
国内小麦消费总量比上年度小幅增加,其中食用消费基本稳定,受国内畜牧业稳步发展以及小麦、玉米比价关系影响,饲料消费和工业消费较快增长。
本年度国内小麦供应明显增加。
2004年、2005年我国连续两年增产,加上进口量,使得国内小麦产不足需的矛盾大为缓解。
针对国内小麦价格快速上涨的情况,国家自2006年11月初及时组织了最低收购价小麦的竞价销售,到年底已举办七次,拍卖700万吨,成交503万吨,占托市收购小麦总量的12.2%。
截止到2008年10月中旬,国内小麦供求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小麦及面粉价格已经稳定。
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未来二、三十年内,我国粮食消费需求总量会大幅度增加,但各方面对未来粮食需求量预测却存在着较大差距。
世界银行预测,2020年中国的粮食需求量约为6.97亿吨;而国内一些学者曾预测我国2020年的粮食需求量为6.4亿吨。
国务院新闻办1996年10月发表的《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预测,2000年我国人口增长到13亿人时,按人均占有385公斤计算,粮食总需求量为5亿吨;2030年我国人口增长到16亿人峰值时,按人均占有400公斤计算,粮食需求总量将达到6.4亿吨。
而前两种预测结果明显高于白皮书所做出的预测,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家 大型 商品粮 生产基地 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