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四周习题.docx
- 文档编号:27933654
- 上传时间:2023-07-06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218.71KB
四川省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四周习题.docx
《四川省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四周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四周习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四周习题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四周试题
题号
考查内容
题型
分值
能力层级
难度预设
一
论述类文本
阅读
1
单选题
3
主要词句理解;B级
0.65
2
单选题
3
筛选整合文中信息;C级
0.65
3
单选题
3
筛选整合文中信息;C级
0.7
二、
文学类文本
阅读
4
单选题
3
内容分析概括;
C级
0.65
5
问答题
5
主要内容解读、概括;
BC级
0.65
6
问答题
6
主要语言技巧赏析;
D级
0.7
三、
实用类文本
阅读
7
单选题
3
内容分析概括;
C级
0.65
8
多选题
5
主要内容解读;
BC级
0.7
9
问答题
4
内容分析、评价;
D级
0.7
四、
古代诗文阅读
10
单选题
3
文言断句;B级
0.65
11
单选题
3
文化常识;B级
0.65
12
单选题
3
文意理解、信息整合;
BC级
0.7
13
问答题
10
文言翻译;B级
0.7
14
选择题
5
诗歌内容分析概括;
BC级
0.65
15
问答题
6
诗歌情感评价;
CD级
0.65
16
填空题
5
名篇名句默写(适当情境);
AB级
0.5
17
单选题
3
词语运用;
D级
0.65
五
语言文字运用
18
单选题
3
病句判断;
E级
0.7
19
单选题
3
语言特色
(简明得体);
E级
0.65
20
填空题
5
语言特色
(简明连贯得体)
(准确鲜明生动);E级
0.7
21
问答题
6
语言微运用;
E级
0.7
六
写作
22
问答题
60
语言运用;
E级
0.7
2015级高三(上)第四周周考语文试卷
总分:
150分时间:
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
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
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
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
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
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
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
《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的巨大、深远的影响。
B.文章以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为引子,引出了其对中国学术界的影响。
C.文章先交代殷墟甲骨文的概念,再逐层逐级谈其对中国学术界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D.文章在论证中旁征博引,举了大量的实际例子用以论证甲骨文的发现的深远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实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2)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庄重
朱以撒
①在绿树掩映的弘一法师骨塔前,时光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旁边巨大的山石上——每一个游客都可以看到深深勒入石上的“悲欣交集”四个字,斜阳照在上边,又是一年深秋了,这四个字在萧瑟的松声里会诉说一些什么?
它的含意太飘渺了,一些场景被放置在过去时上,把玩之下只能听到远来的风声。
我想起来了,当时的情景也是在深秋,就要进入那个理想状态的世界了,法师挺着病体,已知未来。
墨色在干裂的秋风里粘稠了,不是十分滋润,法师要来了纸笔,蘸满墨,闲闲澹澹地落下。
字型依旧是清癯修长,像法师此时的一道影子。
弟子们在旁屏息敛声,四周死一般岑寂,法师清瘦的面容和深陷的双目,流露出欣慰和平静之光——所有的感受都简化了,浓缩在这四个大字里。
当笔轻轻搁下时,暮色已然卷进了高墙。
我通常把这种寂静肃穆下的场景归于庄重。
是的,怀揣庄严和深重,这种心情让人速长几岁。
②人生的一些场景如果不懂得庄重,心就总是悬浮无着。
③来到这个省会城市的初期,我租住在城市边缘的老房子里,开始了没有人管束的大学生活。
我忙着读书写字,不知道这个城市的走向,对这个城市的习俗浑然无觉。
一个清晨,从铜管乐的吹奏声中醒来,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我伸着懒腰循声走去,婉转的《花儿与少年》在晨风里飘荡。
接下来我吓了一跳,原来是办丧事——这是我第一次从侧面见到这个城市对远走的人的送别方式。
后来,人陆续地到来,花圈慢慢地铺排展开,就有些人开始坐着喝茶抽烟、聊天说笑。
这样的人多起来,气氛就有些变。
庄重的场合一旦不庄重了,对其他人来说是一种隐痛,也使场景滑稽起来,模糊了主题。
④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这是很有道理的。
人不像树,一棵树倒下的时候,内部昭示了它生前隐藏的秘密。
人的内部没有年轮,他的出生日就成了一种值得重视的记录——满月、周岁、每年的生日,仪式落满了俗世的尘埃,却郑重其事地举行着。
一个人辞别这个世界,仪式的庄重是不亚于出生的。
凄美的清明,春雨滋润,空气中布满潮湿,无数的祭奠仪式。
我想这就是一种转换,一个人到来了,一个人远去了,他们擦肩而过,都郑重其事。
⑤唯有心真正地投入,庄重的神情才会浮现。
对于庄重的感受,最初是一个人给予我的。
她就是我的二姨。
自幼残疾使她对生活倍加珍惜,在她有生的日子里,她的善良、宽容和博爱让邻里无不称赞。
每次用餐前,我见她闭目默祷,然后,徐徐用箸。
她感谢上天给予的一日三餐的美食,细嚼慢咽,庄重的神情下用心品尝。
其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低谷,日子贫瘠粗砺。
粮店凭票证供给的陈年老米,淘米时一片浑浊,入口时一股酸气、霉味;配搭的玉米粉、洗去淀粉后如树皮的地瓜片,令人难以下咽。
她常年的胃痛加剧了,却仍然吃得那么香甜,如甘饴入口,点滴不曾遗漏。
吃饭时不要说话,二姨如是说。
这里的道理是什么呢?
后来,我悟出来了,它不纯是生理卫生意义上的,主要是心灵感应上的——安静,有益于用心地品味造物主的赐予,心怀感恩。
⑥在离开家乡之前,我一直被这种庄重的神情熏染着,远离家乡的日子里,它不断涌出来。
我最喜欢的还是独自用餐,慢条斯理,从容不迫。
像二姨那样,我品尝到了大地的芳香。
布莱克说:
“从一粒细砂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鲜花便是天堂……”这“看”里肯定有心的投入,不是任何人用眼一瞥就可以那么轻易地感受。
⑦庄重的高级形式乃是敬。
还是引朱熹的话来展开,“不要放肆,不要戏慢,整齐严肃,便是主一,便是敬”(《朱子语类》)。
敬天地、敬社稷、敬祖宗、敬人伦,都是有道理的。
人不是独立不倚的存在,连绵而下的遗传、血缘使人与这个世界的前前后后充满了联系。
庄重的举止,使自己的心得到妥帖的安顿。
不过,生活中这样的举止毕竟太少,无任何敬畏、禁忌,轻浮、放荡、粗野把更多时间与空间充塞了。
在这个越来越娱乐化的世界里,戏说正在迅速消解着庄重;失去了敬,怀旧、伤春、悲秋、闺怨、别离这些恒久的主题,也会渐渐变得轻浮起来,甚至沦为世俗。
⑧放下书本,夜幕降临的时刻走到城市高处,在闪烁着艳丽的灯影里,我看到一个城市在娱乐中漂浮无定。
这个城市早年生长过许多慷慨激昂的人物,我对他们是怀有崇敬之情的,把这些英灵看成城市的骨骼。
他们的历程伴随着苦难与雄心,每一个人要被考证或阐释,都可以带出与之相伴的那段沉重的时光。
可惜——没有噱头。
他们的故居此时大门紧闭,黯淡无光,本该让城市所铭记的人,在娱乐声色中,渐渐被遗忘了。
一个时代不庄重了,戏说搞笑如潮水浸湿了我们的生活,日子肯定浮华起来。
时光如果像一盘不变质的录影带就好了,它可以倒卷,让我们看到一些凝重严峻的细节,包括每一个眉眼里那些值得崇敬的东西。
⑨那么,自问:
你,在什么时候显得稍稍庄重一些呢?
⑩庄重,它所持有的庄严、深重的气息,令今日的生命感到难以承受之重。
太多的娱乐色彩,冲淡了我们生命中原有的厚实部分,阻止我们顺利追求一些本质的东西。
在初秋的树干上,我看到夏日遗留在上边的三五蝉壳,风吹过来,微微作响。
主人扔下它们远去,此时恍若三五空屋。
(取材于朱以撒的同名散文)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来省会初期,作者租住在城市边缘的老房子里,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城市的习俗。
B.作者认为人生需要各种仪式,在遵循这些仪式的过程中,人就能体会庄重,懂得敬畏。
C.食物难以下咽,二姨却以庄重的神情用心品尝,甘之如饴,因为她对造物主心怀感恩。
D.繁华的生活让城市的人们沉溺于娱乐,失去庄重之心,所以作者渴望回到艰难的过去。
5.从全文来看,作者笔下的“庄重”表现在哪些方面?
(5分)
6.请对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加以赏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
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
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
问及原因时,有人说:
“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分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
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
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
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
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
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
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
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
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
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7.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E.《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9.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
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
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
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
上礼之恭,常自送之。
袁盎进曰:
“陛下以丞相何如人?
”上曰:
“社稷臣。
”盎曰:
“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
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
”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
已而绛侯望袁盎曰:
“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
”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
绛侯得释,盎颇有力。
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袁盎常引大体忼慨。
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
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
“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
”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
“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
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
”于是上笑,下赵同。
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林②,皇后、慎夫人从。
其在禁中,常同席坐。
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
慎夫人怒,不肯坐。
上亦怒,起,入禁中。
盎因前说曰:
“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
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
适所以失尊卑矣。
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
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
陛下独不见‘人彘’乎?
”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
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有删改)
【注】①绛侯:
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
②上林:
秦汉时皇家苑囿。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B.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C.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有的则含义相反,如袁盎,盎是充盈的意思,字“丝”,则是少的意思。
B.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
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有褒有贬,如范仲淹的“文正”是褒,周厉王的“厉”是贬。
C.皇后,皇帝的正妻。
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
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称为“正宫”或“中宫”。
“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D.坐姿有多种:
“常同席坐”这个“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但是“箕踞”的坐姿则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
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袁盎出身卑微,父亲曾当过强盗,吕后掌权时,他还是寄身吕禄门下的家臣,孝文帝时靠哥哥保任他为中郎。
B.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孝文帝面前指出周勃的过错,要文帝坚守君臣礼节,致使周勃对他有怨气,但在周勃被无辜下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周勃获释,两人又成了好朋友。
C.袁盎有些行为可以说公私兼顾。
宦官赵同受文帝宠幸,常常暗中伤害袁盎,袁盎对他很头痛。
于是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文帝只是笑一笑,让赵同下车。
D.一次,孝文帝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
袁盎拉慎夫人入座,使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入座,皇帝也很恼怒,起身进入内室。
后来经袁盎解释原因,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已而绛侯望袁盎曰:
“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
”盎遂不谢。
(5分)
(2)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
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
陈与义
巴陵二月客添衣,草草杯觞恨醉迟。
燕子不禁连夜雨,海棠犹待老夫诗。
天翻地覆伤春色,齿豁头童祝圣时。
白竹篱前湖海阔,茫茫身世两堪悲。
【注释】本诗作于建炎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在风雨飘摇之际,作者避乱于岳州。
14.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起句平缓,叙述了写诗的地点、时间以及诗人对环境的感受,次句“恨醉迟”则是以饮酒难醉言内心愁绪之深。
B.颔联紧承首联,写燕子不耐阴雨,而海棠却能做立春寒中,经雨不谢。
这里的“燕子”“海棠”既是眼前之景,又别有寓意。
C.“天翻地覆伤春色”一句,写巴陵气候变化无常,虽已是春日却犹有冬日之寒,诗人因而不免生出天翻地覆之感,为眼前凄迷的春景而感伤。
D.尾联二句为全诗作结。
“白竹篱”是眼前所见实景,“湖海阔”则既指眼前景物,也指由此眼前之景所联想到的广阔世界。
E.本诗和杜甫的《春望》相比,语言风格相似,表情达意中都能够体现出“清新俊逸”的语言特点。
15.《简斋诗笺又叙》中评说陈与义诗“其忧国爱民之意,又与少陵无间”。
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这一特点。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韩愈在《马说》中指出不理解人才,不能正确对待人才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赤壁赋》苏轼饮酒甚酣,扣弦而歌,借用“美人”来抒发自己对朝廷政事依然关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从善如登,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肯纳谏的皇帝了。
但他接受意见,并不总是那么痛快,思想斗争往往也是很激烈的。
②天津京剧院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王平一段《野猪林》中的“大雪飘”,唱得酣畅淋漓,荡气回肠。
③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项目工作作为经济工作中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重要抓手,以此扩大有效投资需求。
④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已经成为过去。
十年,从历史的角度看,不过是吉光片羽,然而对亲历21世纪的我们而言,已经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
⑤取得了成绩当然值得高兴,但是不能因为成绩就连我们的错误也一笔抹杀了。
⑥写文章,最好是开宗明义,切忌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尤其是考上作文更是这样,要让阅卷老师看得更清楚。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②③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A.白皮书说,中国人民在南海的活动已有20000多年历史。
中国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学年 高中语文 上学 四周 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