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宁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 文档编号:27930510
- 上传时间:2023-07-06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155.44KB
湖北省咸宁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
《湖北省咸宁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咸宁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咸宁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二校际联考
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献里的“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因定的词组,其中科学位于技术前头。
但是,很多人却把它们看成是同样的东西,在实践中往往还把它们的位置颠倒过来。
科学,更明确地说,自然科学,指的是通过观察、实验、仿真和分析去研究大自然中各种事物和现象并探求其原理的学科总类,目的是认知世界;技术,则是解决各种问题的手段、形式、方法及过程的集成,它在现有事物基础上产生新事物,或者改变现有事物的性能和功用,目的是为人类社会服务。
两者之间,科学为技术的发展提供基础和支撑,而技术进步则不断地向科学研究提出新的课题,反过来激励科学发展。
科学的进步一直是由人类试图认知世界内在基本原理的好奇心所推动,而不是出于人类自身生存的需要。
许多科学发现都是之前不曾预测过或者从来都未有计划去实现的偶发事件,而且短期内往往看不出有什么用处。
这样的例子俯首可拾。
数学中的数论有3000多年历史,但它在成为现代信息保密手段之前一直被认为是个最无用处的。
显而易见,我们对科学发展和技术发展的推动不应该采取同样的做法;特别是,不应该简单地把发展技术的思路和措施直接搬过来为发展科学铺路,也不应该简单地套用管理技术发展的政策和方式来经营科学发展。
但是,今天学术部门中常见的却是决策者们以“技术管理思维”去指引和管治科学发展,以为通过集中筹划、巨额资助、快捷升职等手段便可以刺激基础科学迅速发展并立即开花结果。
这样一来,许多基础科学研究都被贴上“无用”的标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
在这里回顾一下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管理经验是有益的,亚历山大·洪堡基金会主席HelmutSchwarz最近刊文指出:
“科学研究中大多数颠覆性的发现都不是事前就计划好的。
相反,它们都像淘气的小妖精那样突然出现在墙角,因为它们都是科学家们满腔热忱地探讨未知事物所导致的发现和发明。
因此,挑选优秀的研究人员并给予他们学术自由及充足的经费是一个学术机构成功的关键。
”
值得指出的是,中文里的常用词“科技”是“科学与技术”的简写,但它往往导致一种错误的理解,即把科学与技术看成是同一回事,让许多人对它们作同等的分析演绎。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这一直是一个被不恰当地解释和处置的问题。
无数的事件和事实表明,这种错误的观念很可能还是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中国古代的进步着眼于具有实用价值的各种技术,但它们并没有演化出现代科学知识和基本理论。
例如,熟知的火药发明并没有建立起现代化学,指南针的应用并没有建立物理学的电磁理论,数学中著名的中国剩余定理并没有建立起现代数论,等等。
中国在古代曾经有过诸多先进技术发明和改进,但却没有让自己成为一个创立现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国家,这一事实长期以来让中国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感到迷茫困惑。
不言而喻,只有问题的根本原因得到真正的理解和解决,中国才有希望能够很快地进入世界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最前沿。
(选自陈关荣《“科学与技术”,不完全是“科技”》,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献里“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固定词组,现实中很多人往往对两者不加区分,混为一谈。
B.科学以认知世界为目的,人类试图认知世界内在基本原理的好奇心推动科学的进步。
C.技术以为人类社会服务为目的,人类自身生存的需要不断地推动着技术的进步。
D.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许多人对科学与技术作同等的分析演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分析科学与技术的不同点,把论证推向了对如何推动技术发展的论述。
B.文章通过数论的例子,论证了许多科学发现不仅是偶发事件,有时短期内还看不出有什么用处。
C.文章引用Helmutschwarz的话批评了以“技术管理思维”去指引和管治科学发展的做法。
D.文章在论述中提到了我国对科学与技术认识的现状及历史上存在的问题,有其现实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许多基础科学研究被贴上“无用”的标签是因为学术部门中决策者们没有分清科学与技术的不同。
B.只要挑选优秀的研究人员并给予他们学术自由及充足的经费,就能有颠覆性的科学发现。
C.着眼于具有实用价值的技术并不能演化出现代科学知识和基本理论,所以技术进步意义不大。
D.只有真正地理解和解决了科学与技术的问题,中国才有机会进入世界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最前沿。
【答案】1.D2.A3.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中,D项,“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许多人对科学与技术作同等的分析演绎”错误,第六段说的是“这种错误的观念很可能还是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主要原因”,由此可知,这只是猜测,而不是肯定。
故选D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中,A项,“把论证推向了对如何推动技术发展的论述”分析错误,从文中来看,应是把论证推向如何推动科学发展的论述。
故选A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本题中,A项,“因为学术部门中决策者们没有分清科学与技术的不同”分析错误,从文中来看,应是因为“简单地套用管理技术发展的政策和方式来经营科学发展”。
B项,“只要挑选优秀的研究人员并给予他们学术自自及充足的经费,就能有颠覆性的科学发现”错误,选项歪曲了原文意思,文中只是说“挑选优秀的研究人员并给予他们学术自由及充足经费是一个学术机构成功的关键”。
C项,“所以技术进步意义不大”分析错误,选项的说法无中生有,文中说的是“技术进步则不断地向科学研究提出新的课题,反过来激励科学发展”可知“所以技术进步意义不大”推论错误。
故选D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
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
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
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火车上的女郎
【印度】鲁斯金邦德
火车开动后,车厢里只有我一个人。
直到罗哈站才上来一个女郎。
前来送行的那对夫妇大概是她的双亲,他们好像对姑娘的这次旅行很不放心,那位太太耐心地告诉女郎该把东西放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不可把头探出窗外,如何避免与陌生人交谈等等。
我是个盲人,所以无法形容出那女郎的容貌,但从她脚后跟发出的“啪达啪达”的声响,我知道她穿的是拖鞋。
我喜欢听她说话的声音。
火车驶出站台后,我问她:
“您是到德赫拉顿去吗?
”
可能因为我在一个幽暗的角落里,所以我的说话声吓了她一跳。
她不禁轻声惊叫一声说:
“我不知道这里有人。
”
“起初我也没有看见您,”我说,“不过我听见您进来了。
”我想,只要我坐在原处不动,她就不一定发现我是一个瞎子。
“我到沙哈兰坡下车,”女郎说,“我的姑妈到车站接我。
您到哪儿去?
”
“我到德赫拉顿,然后去木苏里。
”我答道。
“啊,你真运气!
我也想去木苏里。
我喜欢那里的山峦,尤其是在十月份。
”
“是啊,那是黄金季节。
”说着,我的脑海浮现出我眼睛没有失明时所见到的景象:
漫山遍野的太阳花在明媚的阳光下竞相开放。
到了夜晚,坐在篝火旁喝上一点白兰地,大多数游客都已离去,万籁俱寂,仿佛在一个渺无人烟的地方。
她默默不语,是不是我的话打动了她?
还是她把我看成了一个多情善感的白痴?
随后我错问了一句话:
“外面天气怎么样?
”
她对我的问话似乎不以为意,难道她已发觉我是个瞎子了?
不过,她的一句话立刻解除了我的疑虑。
“您自己往外看看不就知道了嘛。
”语气十分自然。
我沿着铺位轻轻地挪到车窗边。
窗子开着,我面窗而坐,装出一副欣赏外面风光的神情。
我在想象中能看到电线杆飞快地从眼前掠过。
“你注意到没有,”我试探着说,“树好像是在动,而我们好像是静止的。
”
“总是这样。
”她说。
我朝她转过脸去,有好一会儿我们谁也没说话。
“您有一张挺有趣的脸。
”我变得越发大胆了,我知道她是不会生气的,因为女孩子很少有不喜欢奉承的。
她愉快地笑了,笑声像银铃般清脆。
“您这样说我倒挺高兴。
”她说,“人们一张嘴就说我长得漂亮,我都听腻了。
”这么说她一定长得很漂亮了。
于是我大声地说:
“是啊,有趣的脸同样可以是漂亮的呀!
”“你真会说话。
”她说。
“你马上就要到站了。
”我唐突地冒出了这么一句话。
“谢天谢地,路途还不算远,要是在火车上坐二三个小时,可真叫人难熬。
”
然而,只要能听见她说话,我坐多久都没关系。
她说话的声音,有如高山流水清脆动听,我想只要一下火车她就会忘记这次短暂的邂逅。
然而对我来说,我会一直想到下车,甚至是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
汽笛一声锐鸣,车轮的节奏慢了下来。
女郎起身开始收拾东西。
我不知道她是挽着发髻还是梳着披肩发。
也许剪着短发。
列车缓缓驶进站台,车外,脚夫的吆喝声、小贩的叫卖声响成一片。
这时,门口传来一位女人的尖脆的说话声,我想一定是她姑妈来接她了。
“再见!
”女郎说。
车门口一阵骚乱,一个男人结结巴巴地道着歉走进车厢,接着门“砰”地一声被关上,把我和外面世界又隔开了。
列车徐徐开动了。
车越来越快,车轮又发出有节奏的响声,车厢轻轻地晃动着,我摸到窗口,面朝窗外坐下来,外面分明是阳光灿烂的白昼,而对我犹如漆黑的夜晚。
现在我又有了一个新的旅伴,也许又会有新的节目了。
“对不起,我可不像刚才下车的那位那样有魅力。
”他搭讪着说。
“那位姑娘很有意思。
”我说,“你能不能告诉我,她留的是长发还是短发?
”
“这我倒没有注意,”他好像有点迷惑不解地说,“不过她的眼睛我倒留意了,那双眼睛长得很美,但对她却毫无用处了——她是个瞎子,你没注意吗?
”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我”一开始一个人在座位间里,既为人物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合,也为“我”和“女郎”的故事发展提供了诱因。
B.“我”脑海中浮现的景象灿烂、明媚、宁静、和平,是“我”失明前见到的,暗合了“我”对过去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憧憬。
C.“您有一张挺有趣的脸”是“我”对女郎容貌的主观评价,体现了“我”对“女郎”的好感,因而获得了对方的好感。
D.“门被关上,把我和外面世界又隔开了”指的是内心的阻隔,表现了“我”的失落和无奈。
5.结尾“男人”说女郎“是个瞎子”,看似突兀,却在作者的巧妙安排之中。
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6.小说中的“我”和女郎形象有哪些共同特点?
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的意图是什么?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D5.作者运用了铺垫或者伏笔的方式来暗示,使最后结果的出现合乎情理。
①用家人的行为暗示。
如女郎家人送站、接站,特别是送站时细心且周到的安排。
②用女郎的行为暗示。
如在同一个座位厢里“我”和女郎打招呼,女郎“不禁惊叫”。
③用“我”的疑虑和行为暗示。
如“我朝她转过脸去,有好一会儿”,女郎居然没有特殊反应。
6.共同性格:
①自卑心理严重;②极力维护尊严;③渴望美好生活;④对他人行为敏感;⑤缺乏走出困境的勇气。
作者意图:
作者通过表现弱势人群的境遇和困惑,表达了对他们的理解、同情,希望他们勇敢地走出自我困境的愿望。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门‘被关上,把我和外面世界又隔开了’指的是内心的阻隔”说法错误,此句是一语双关,既指表层空间上的阻隔,也指内心的阻隔。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构思安排特色能力。
解答此类题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特别是结合文本的核心要素进行理解,重点把握文章表现手法方面的积极作用。
答题时一般从文章情节安排、伏笔设置以及结尾留白几个方面分析作答。
本题题目是:
结尾“男人”说女郎“是个瞎子”,看似突兀,却在作者的巧妙安排之中。
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看似突兀,却在作者的巧妙安排之中”是在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结尾在前文有哪些伏笔和暗示,也就是分析结尾伏笔设置。
答题时,仔细阅读前文,结合前文具体内容分析结尾安排的巧妙“男人”说女郎“是个瞎子”,也就是结尾“男人”说女郎“是个瞎子”前文有哪些铺垫和伏笔。
答题时圈出前文关于暗示女郎是瞎子的内容,进行分析,指出是如何进行暗示的即可。
比如:
女郎的家人送站时,“他们好像对姑娘的这次旅行很不放心,那位太太耐心地告诉女郎该把东西放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不可把头探出窗外,如何避免与陌生人交谈等等”还有姑娘之说自己到站以后有姑妈接站,车到姑娘下车的站后,姑娘还没下车,“门口传来一位女人的尖脆的说话声,我想一定是她姑妈来接她了”,这是用姑娘家人行为来暗示姑娘是瞎子。
姑娘上车后,坐在同一个座位厢的我向姑娘打招呼,“我的说话声吓了她一跳。
她不禁轻声惊叫一声”,还说自己不知道这里有人,这是用姑娘自己的行为暗示姑娘眼睛看不见。
还有当“我”会议没有失明时所见的景象,姑娘默默不语,“我”问天气如何,姑娘回答不出来,让“我”自己看窗外。
“我”脸转向姑娘,有好一会儿,姑娘没有发现“我”是瞎子,这是用“我”的疑虑和行为暗示。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塑造人物形象意图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文章塑造某人物形象意图,一般为:
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某种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品质;通过人物的命运发展来反映某种社会现状;借助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的某种主张或寄托某种情感。
以上三点可综合概括为“为表现主题服务”。
另外,塑造某一个人物为表现作品中其他的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服务;有时也可考虑情节和结构方面的作用,如作为线索、推动情节发展;最后还可以考虑增加故事真实性的因素。
本题题目是:
小说中的“我”和女郎形象有哪些共同特点?
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的意图是什么?
请谈谈你的看法。
题目有两个问:
第一问:
小说中的“我”和女郎形象有哪些共同特点?
是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能力。
答题时要着眼于“共同点”,在文章中找出能反应“我”与“姑娘”共同性格特征的内容进行分析,指出共同的性格特征。
比如文中“我”和“姑娘”都在极力掩饰,且也不愿让人发展自己是瞎子,都不愿意且没有告诉对方自己眼睛看不见。
“我”与姑娘打招呼,姑娘吓了一跳,说自己不知道有人,“我”也说自己起初没有看见她,只是听见她进来。
“我”问姑娘天气如何,姑娘看不见,不愿“我”发现,让“我”自己看,也不告诉“我”自己看不见,说明“我”和“姑娘”都有严重自卑心理,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是瞎子,看不见,极力维护尊严。
“我”和姑娘都不愿意告诉对方自己看不见,且用对别人行为敏感,极力用自己的行为言语去掩饰自己的生理缺陷,说明“我”和姑娘对他人行为敏感,缺乏走出困境的勇气。
还有姑娘说自己也想去木苏里,自己特别喜欢那里的山峦,特别是在十月份,“我”想起自己能看时所见的木苏里情景,说明“我”和“姑娘”渴望美好生活。
第二问:
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的意图是什么。
作者通过写盲人“我”在火车上遇到一位同为盲人的姑娘的故事,塑造同为盲人的“我”和姑娘两个形象,“我”和姑娘都极力掩饰自己的生理缺陷,不愿意别人发现自己的生理缺陷,表现来有生理缺陷的人不愿意别人把自己当作“特殊”人群对待,怕别人看不起自己,缺乏走出这种困境的勇气,但是又不失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表达来对弱势群体的理解和同情,希望他们勇敢地走出自我困境的愿望。
【点睛】伏笔是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
解答此类题,首先把握所要寻找伏笔的内容,然后仔细阅读前文,找出前文中对此内容提示或者暗示的内容。
比如本题,可以从姑娘家人的行为、女郎的行为、“我”的疑虑和行为三个方面的暗示来分析是如何设置伏笔,引出“男人”说女郎“是个瞎子”的文章结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10月23日,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大桥的开通使粤港澳大湾区的虹吸效应逐步显现。
旅游观光、访亲谈友、寻找工作、投资机会……交通的便利化,不仅利于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更好流动,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的融合和协同发展。
港珠澳大桥工程被英国《卫报》评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最让人惊叹是它的沉管隧道。
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长6700米,其中沉管段长5664米,最大安装水深超过40米,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
大桥的建设初期,中国交建与欧洲顶级沉管公司洽谈合作,对方索要1.5亿欧元咨询费。
天价咨询费买不回核心技术,桥梁建设者们只能自己摸索着自主研发。
大桥标准沉管节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约4.4万吨。
另外,沉管还要在12米深的海底实现厘米级精确对接,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样的难度系数丝毫不亚于“神九”与“天宫一号”对接。
世界顶级隧道咨询公司荷兰TEC的执行总裁汉斯评价: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让中国从沉管隧道的相对小国,成为沉管隧道的国际领军国家之一。
”
(摘编自《港珠澳大桥建设幕后》)
材料二:
通过上世纪80年代的“学习和追赶”,90年代的“提高和创新”,我国桥梁建设迎来了21世纪的“超越”阶段。
中国桥梁快速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相伴,与改革开放同行。
在世界前10名最高桥梁中,有8座在中国;而在2020年前将完工的世界铁路10座最高大桥中,有9座是中国建造的。
胶州湾大桥,获得国际桥梁组织颁发的乔治·理查德森奖,为中国桥梁工程获得的最高国际奖项!
“大跨径桥梁技术上世纪在美国、欧洲,之后在日本得到了发展,而进入本世纪后,中国在质与量两方面都引领了世界。
”著名桥梁专家、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前主席伊藤学说。
大桥改善的不只是交通,更是产业发展、经济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
大型桥梁建设可有效拉动建材、制造、装备、就业等领域的发展,推动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升级、拉动经济增长。
从一座桥的修建上,就可以看出当地工商业的荣枯和工艺水平。
从全国各地的修桥历史,更可看出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情况。
但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桥梁的“第一”、“最高”,对此,专家认为,在建设规模达到一定标准、施工工艺相对成熟完善后,个别指标特别是跨度的提升,并不代表技术水平的实质性进步。
我国大桥建设,不能只强调桥长、跨径等表面上的第一,应更注重科技含量、技术创新等内涵上的第一。
比如,加大轻质高性能、耐久造桥材料的研究和推广力度。
(摘编自新华社《大桥上的中国——我国桥梁建设发展调查》)
材料三:
材料四:
我国桥梁建设空前繁荣,展望未来,桥梁的建设、维护任务依然很重。
桥梁是交通的生命线,我们切实加强桥梁安全度和耐久性的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桥梁的使用寿命。
在桥梁建设技术上,我们加紧研制大型架桥机械、大型海底挖掘机械等造桥设备。
尽快缩短与国外发达国家在建桥机具设备上的差距。
在桥梁设计创新方面,坚持“设计是工程的灵魂、创新是设计的灵魂”的理念,既要注重经济实用,又要注重安全和美观;既要创新突破,又要体现中国文化。
桥梁的维护也极为重要,我们应完善桥梁自动监控和管理系统,保证桥梁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从多方面进行调整,中国桥梁建设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摘编自《我国城市桥梁建设的发展》)
7.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1—2017年间,我国公路桥梁里程同比增长率有起有落,但同比增长保持在6%以上,我国公路桥梁建设发展良好。
B.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桥梁建设快速发展,从2011年到2017年,我国公路桥梁里程逐年递增。
C.在我国公路桥梁中,传统钢筋混凝土桥所占比重较大,新式钢—混组合桥的数量明显不及美日,这说明我们建桥技术还应提高。
D.截至2014年,我国公路桥梁有75.71万座,公路桥梁里程达到了4257.89万米,这些数据超越了美国、日本,位居全球第一。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港澳大桥的建设中,桥梁建设者自主研发了沉管隧道技术,实现了沉管的精准对接。
凭借这项技术,中国成为桥梁建设的国际领军国家之一。
B.港珠澳大桥的开通,既有利于深化该区域经济的融合和协同发展,更促进了该区域资金量等资源的流动,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C.建设港珠澳大桥等大型工程,可改善交通,也可以促进产业融合升级、拉动经济增长,还能展现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情况。
D.桥梁的修建能显现当地工商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省 咸宁市 学年 高二上 学期 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