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周.docx
- 文档编号:27927349
- 上传时间:2023-07-06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86.33KB
实践周.docx
《实践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践周.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践周
北京市蔬菜流通模式研究
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组长:
王秋雪学号0994*******
组员:
黄俊0994072108
王雪0994072113
王喆0994072105
高宏辉0994072120
关天鸿0994072127
向劲松0994072130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已由过去的单一化温饱型过渡到了现在的多样化营养型,对蔬菜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众所周知,生鲜蔬菜属于易损易耗、时效性强、耐压能力弱的货物,基于蔬菜本身的这种特点,再加上目前我国的蔬菜物流中存在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像运作模式、运作方式、运输设备、管理手段等等。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导致了“蔬菜物流运作成本高效率低”的现象。
一、我国蔬菜的流通渠道模式
(一)蔬菜流通环节模式
按蔬菜流通渠道中的流通环节,可将蔬菜流通渠道模式可分为二站式、三站式、四站式、五站式、六站式等。
1、二站式
“二站式”是指生产者农民和消费者直接见面,即菜农直接把其生产的蔬菜售卖给消费者,或消费者直接去菜农那儿购买或订货,也是生产者直销模式。
这种模式虽然环节少,流通损耗小,但是交易成本大,物流成本也大,不能形成规模效应,没有附加值。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的大量出现,虽然这种模式在全国各地都有,但萎缩得比较厉害,总体来说比例很小。
图1二站式蔬菜流通模式
2、三站式
“三站式”是指生产者不直接和消费者见面,而是通过一个中间商或企业将其所生产的蔬菜售卖出去,从而实现所有权的转移,该模式通常由龙头企业或合作组织主导。
包括农户→零售商→消费者,农户→中间商贩→消费者,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消费者,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零售商→消费者等。
这种模式流通环节少,流通损耗少,能形成规模,物流成本相对减少,效率提高。
然而前三种模式,虽然流通效率提高,但农户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农民利益容易受到损害,对农民的收入提高益处相对不大,特别是农户→中间商贩→消费者中农户的中间商贩的关系很不稳定,其余两种农户和零售商及企业之间的关系往往通过协议或者契约来稳定,但是这种协议或契约往往又会因为市场的不稳定和中间商贩的搀和,也存在着很大风险,所占市场份额也很小。
图2三站式主要蔬菜流通模式
3、四站式
“四站式”主要是在“三站式”基础上加入了批发市场的流通渠道模式。
如下图所示。
其中我国以农户→批发市场→零售市场→消费者为最常见,主要表现为批发经营商收购农户的蔬菜后,经批发市场再进入零售市场出售给消费者,这种模式在我国的很多大中城市普遍,市场份额约较大,如武汉市就约占1/3【1】。
图3四站式主要蔬菜流通模式
4、五站式
“五站式”是指蔬菜流通经历了五个环节的一种流通模式的集合。
包括指生产者→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零售市场→消费者,农户→中间商贩→批发市场→零售市场→消费者等,其中以前者居多,表现为产地批发商在产地市场上收购蔬菜然后运送至销地批发市场后,进入销地零售市场再销售给消费者,这是我国蔬菜流通的主要渠道,如北京新发地的蔬菜有来自山东、湖北、湖南、河北等地批发市场的蔬菜,而湖北批发市场的蔬菜又有来自河南、江西、山东等地的批发市场等等。
据估计,该模式占到了整个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
图4五站式蔬菜流通模式
这两种模式中批发市场为蔬菜主要流通渠道,环节多,所适应的路程较远,导致蔬菜的损害率高,虽然形成了规模效应,但流通费用仍然很高,信息流不通畅,农民利益损害严重,并且流通渠道的稳定性易受其它环境因素影响。
另外,还有“六站式”、“七站式”等等多渠道模式,但这些只是在前面的几种模式的基础上出现的多个相同性质的环节的叠加罢了,他们更加缺乏效率,蔬菜的损坏率更高,流通渠道也更不稳定。
(二)蔬菜的销售渠道模式
依据蔬菜销售渠道的不同蔬菜流通模式可分为超市化模式和非超市化模式。
非超市化模式主要是指蔬菜通过集贸市场、菜市场、批发市场和各种蔬菜摊贩销售给消费者,这类模式在我国占大部分,特别是中小城市和农村。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超市在我国很快发展起来,特别是在大城市。
超市的兴起对传统百货以及集贸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蔬菜的零售方面也不例外。
超市化模式就是指通过超市销售给消费者蔬菜的一种方式。
这种模式在我国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体现的形式有三种,它们分别是“农改超”、“农加超”、“农进超”。
1.“农改超”模式——福州模式。
简单地讲,“农改超”就是把农贸市场改造为超市的经营模式,主要针对的是生鲜食品。
具体地讲,就是指通过政府政策的鼓励支持,引导大型流通企业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不适应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居民消费要求的原城市农贸市场,按照超市的经营业态、经营理念对城市农贸市场进行生鲜超市化改造,使其成为经营主体组织化、经营产品标准化、经营方式超市化及服务规范化,以经营生鲜农副产品为主的超市。
【2】这种模式源于2001年福州永辉集团农改超的成功,并在本地传播开来。
至2002年底,福建省有农贸超市20多家。
这种模式的一般特点有两个:
(1)超市由农贸市场改造而成;
(2)以经营生鲜农副产品为主。
其优点在于:
(1)减少食品安全问题;
(2)改善购物环境、市容市貌,提升城市档次。
其缺点在于:
(1)经营和管理成本提高,因而价格相对提高;
(2)原市场经营客户安置难。
2.“农加超”模式——义乌模式。
逐步改变农贸市场经营业态,实现对农贸市场的部分连锁。
其基本做法是:
(1)成立义乌市众连发超市有限公司,公司由市场服务中心全额投资;
(2)在农贸市场挤出地块设超市网点;(3)组织适销对路的货源,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4)充分利用义乌小商品的资源,搭建全国供销社网络交易平台。
该模式的优点是:
(1)经营客户稳定;
(2)公司收入稳定,有利于长远目标(超市化)的实现;(3)有利于客户经营观念的转变。
缺点在于食品安全依然是个问题,购物环境也没有多大的改善。
3.“农进超”模式。
“农进超”就是指农产品进入超市,是绝大多数城市中超市所采用的一种模式。
具体的讲就是大型或超大型综合超市在经营其他生活用品是同时也经营农副产品,表现为在超市里加入生鲜区,其中生鲜区的面积比例相对小一些。
但是严格的讲,该模式是农改超模式的外化,或者说是广义的农改超模式。
其实,永辉的农改超并不完全像后来很多本地及外省城市所效仿的形式(生鲜区占总面积的70%左右),当时,第一家福州永辉店的经营面积有10000平米,而生鲜区域的经营面积只占总面积的1/3。
该模式在我国大中城市大量存在,其优点在于:
(1)质量有保障;
(2)购物环境、市容市貌得到改善;(3)满足一站式购物的需求。
其主要缺点在于成本高带来的价格相对较高。
(三)国外蔬菜运输模式
蔬菜流通模式,因为国情的不同,在蔬菜流通的过程中也就体现出不同的主导因素,这些因素在蔬菜流通过程当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从各国蔬菜流通模式的具体发展情况来看,蔬菜流通模式还是具有很多的共同之处:
(1)批发市场是蔬菜流通的主渠道。
北美的产地批发市场较为发达,而销地批发市场相对少一些。
而西欧各国及日本、韩国、台湾则主要是以销地批发市场为主;
(2)拍卖交易方式大量存在,契约交易不断发展。
荷兰、日本等国家的蔬菜通过拍卖交易转移产权的份额都占到了50%以上,西欧还创造荷兰式拍卖、英式拍卖等独具特色的拍卖方式。
另外,不管是西欧、北美,还是东亚,拍卖方式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全国联网的拍卖方式已经普及。
当然,随着专业合作组织的大量出现及大型连锁超市介入蔬菜零售业,契约式交易在世界各国都发展很快;(3)专业合作组织(包括协会及合作社)在蔬菜流通中的作用极大。
荷兰的很多的拍卖市场是由合作组织更同建立,荷兰有80%的农户加入了合作组织;日本有97%的农户加入协会,90%农产品都是由协会组织销售,韩国由99%的农户加入协会,【3】法国、美国的合作组织也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物流外包业务比较发达。
据调查,日本的菱食公司的配送中心面向1.2万个连锁、中小型超市、便利店配送食品。
这些连锁店、超市的食品自己都不设配送中心,而全部由菱食公司的配送中心实行社会化配送,韩国很多的大型超市(如家乐福)也都是利用专业外包的方式向其个分店配送蔬菜【4】。
美国更是已经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论是物流的哪个环节,只要农民有需要,就会有人提供服务。
(四)蔬菜在运输流通中的特点
(一)易损耗、易腐烂
蔬菜不同于其他的工业制成品,它的营养成分以水分的形式储存在蔬菜体内,在从农田到餐桌这样一个运输加工过程,因为蒸发等因素,水分激易消耗。
同时蔬菜细胞无氧呼吸放出热量再加细菌分解和蛋白酶的分解,会导致蔬菜的腐烂,而长距离、长时间、少保护措施的物流运输环节更是加剧了腐烂的速度。
(二)保质期短
水果蔬菜含水量大都在90%左右,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极易因为蒸腾作用而降低水果蔬菜的新鲜度。
大多数蔬菜在常温下难以贮藏,不易保持原有的新鲜度和品质,放置后极易丧失营养和食用价值。
从农户到消费者中间经过的一系列中间环节,会延长物流时间,使蔬菜的保质期相对缩短,造成蔬菜生产消费过程中的极大的浪费。
(三)生产分散
由于蔬菜生产的异质性,加之我国区域辽阔,同时我国季节变化显著,在同一区域往往只会种植几种品种的蔬菜,这就导致了我国蔬菜的生产地和需求地的分离,往往是南菜北运、北菜南运。
另一方面,受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影响,蔬菜的生产集中在城市的周边郊区,每天会有大量的蔬菜进城,以保证城市居民对蔬菜的需求。
蔬菜在大范围区域的长距离移动和局部区域范围的高频次移动,增加了供给方和需求方对物流活动质量和效率的要求。
(四)价格无序波动
蔬菜在流通过程中的价格形成机制,无序流通使得供求关系成为价格形成的主要因素,尽管在长期的传统流通过程中,市场价格的调节从总体上看供求基本平衡,价格也基本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但在局部范围内的价格,过多的体现在供求平衡因素,偏离商品价值。
这种无规律的价格波动,不仅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还加大了农户、批发商、分销商与配送企业采购环节的管理难度。
(五)农村蔬菜物流的现状分析
农村蔬菜物流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蔬菜的保鲜难度大
受损量大蔬菜的生物属性,决定其容易腐烂变质,大大提高了对仓储、包装、运输等环节的技术要求,增加了农村蔬菜物流的难度。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3.7万吨蔬菜、水果在运送路上腐烂,其损失足可以供给两亿人的生活。
2.交通、通讯和物流基础设施较差农村道路等级低、路况差
导致蔬菜在途时间长,运输损耗大,新鲜度低,物流成本高。
物流信息网络设施不健全,农产品流通信息不畅,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大。
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冷藏技术应用较少。
没有科学的冷藏设备,新鲜蔬菜就难以运输、加工等实现其价值;没有科学的工艺和技术,蔬菜就难以实现加工增值。
3.蔬菜物流网络缺口较大
我国蔬菜物流网络缺口较大,除少量企业化生产物流量较大外,大多由个体农户生产或从事,每户承包土地不多,耕种或养殖物流量小。
蔬菜的渠道流通单一,主要通过:
农户-蔬菜批发市场、农户-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零售终端、农户-贩销户-销地批发商-零售终端,或经过更多中间环节的的渠道进行流通。
这样的流通渠道基本上是简单的商品运输,而没有牵涉到商品的检验、包装、仓储、配送等环节。
4.蔬菜物流成本偏高
我国鲜活产品的物流成本一般占总成本的60%以上。
而国外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一般控制在10%左右。
我国农村蔬菜物流成本偏高的主要原因:
(1)行政管理的壁垒
蔬菜运输车辆经常会遭到各有关部门的扣压和罚款。
(2)技术水平低
首先就是保鲜技术落后,蔬菜物流采用常温物流和自然物流为主。
(3)管理落后
把蔬菜物流停留在蔬菜运输+仓储的阶段,物流管理只限于优化运输途径、减少运输成本。
而对蔬菜的在库成本、分配和信息等方面的管理则缺乏,很难做到同时在生产、采购、运输、仓储上同时达到规模经济。
5.农村生产组织水平低,物流需求分散,物流供给能力不足。
在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以农户为单位,生产规模小,分工不细,收入有限,对物流需求不足且分散。
而物流的供给要实现规模经济需要科学技术的推动,当前农村生产组织、流通组织或者物流企业都存在小规模、低水平管理和技术条件差等问题,物流的供给水平受到制约。
6.物流政策不到位,甚至空白
物流作业不规范,物流交易成本高影响物流交易合约顺利形成和履行的主要因素是政策和信用。
现在农村地区的物流政策供给不足,这样物流作业就难以规范,物流需求者对物流企业缺乏信任,对物流外包的结果难以预期,所以物流合约很难达成。
7.农村物流人才的短缺
全国短缺人才之一便是物流人才,而农村物流人才更显缺乏,因此也制约了我国农村物流的发展。
(三)发展农村蔬菜物流的对策建议
农村蔬菜物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中央、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资金倾斜,农村投入增加,已经为农村蔬菜物流建设从政策、资金等各个方面予以强化,营造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氛围。
对策建议如下:
1.建立蔬菜的种植基地
在农村投资建设蔬菜基地,采用公司+专业组织+基地的运作模式,实行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
山东家家悦集团有限公司2006年以来在文登市建了1万多亩无公害蔬菜认证基地,对该无公害蔬菜基地的1000多户农户实施
档案化管理。
以宋村为中心,带动周边新建农副产品基地5万多亩,使3万多户农民受益。
公司对基地蔬菜实行订单收购,优质优价。
其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为蔬菜连锁配送销售渠道提供稳定的的蔬菜货源。
2.建立蔬菜的直销点
蔬菜种植、营销企业在市区农贸市场设立蔬菜平价直销点,将蔬菜从蔬菜基地直接送往集贸市场销售,方便市民购买到平价蔬菜。
而且蔬菜从生产基地直接送到销售点可以保证蔬菜的统一检测、加工、冷藏和包装,由此蔬菜的标准和质量安全得到保证。
3.建立蔬菜的配送中心,解决目前蔬菜物流的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很大一部分的劳动就业问题的解决靠的就是蔬菜产业。
当务之急是建立蔬菜配送中心,降低蔬菜物流成本,促进蔬菜产业的发展,可以实现:
集中统一采购;集中商品储存;统一组织并通过冷链物流配送;统一信息反馈。
4.依托大型批发市场,组建专业的物流公司
统筹批发市场的进、出货运量可由管委会和企业共同经营,或者其他批发商入股等方式经营,发展共同配送和联合配送,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并且物流公司经营各种类型的大型仓库,为批发商提供一体化的和定制化的物流服务。
不但使批发市场的吞吐量和营业额得到增强,而且蔬菜的安全管理也得到加强。
5.加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提高我国农村物流水平所必须的,公路运输是广大农村地区最基本的运输方式,直接影响农民增产、增收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条件。
6.建立高效的蔬菜流通信息服务体系
我国蔬菜流通市场的信息化还处于刚起步阶段,客户购买蔬菜时很难知道相关市场的行情。
批发市场信息系统对于批发市场的管理和高效运行,以及政府就可以很好的宏观调控,通过网络将蔬菜的生产、流通、消费连接起来,使国内外的供求信息得到及时准确的了解。
7.完善交易主体
交易主体以农业企业、农产品交易中介(流通协会、村集体组织、专业协会)为主体。
组建多元物流模式。
例如:
农民组成合作社,专门从事运销。
这相当于生产企业自营物流。
在现阶段公司加农户的模式下,实行订单或成片租赁开发的公司,可以自营物流,也可以委托第三方来从事物流业务,其结果使蔬菜能更快的进入流通领域,农民收入也得到稳定增长。
8.使用现代化的交易手段
在巩固原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基础上,建立农产品网络交易市场。
农产品交易方式以现货交易为主,同时加快发展拍卖、期货、电子商务、远程交易等现代农产品交易方式。
9.落实相关政策,培养物流人才
人才是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物流供应链中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整体规划水平和现代管理能力。
可以通过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来实现物流人才的培养。
(五)当前蔬菜物流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的模式以及蔬菜在运输中的特点,总结出如下问题:
1、蔬菜物流过程中损耗大
目前蔬菜要以农户→批发商→分销商→超市→消费者这种模式流通,经过3个中间环节,就大大影响了蔬菜流通的速度,也使得蔬菜质量的下降。
2、蔬菜物流运作过程中方法落后
由于蔬菜在分选、运输、储存的过程中绝大部分是手工操作完成的,很少机械化运作,容易造成蔬菜损坏。
同时,受传统种植思想的影响,目前我国存在很多分散的菜农进行家庭式的自主经营,这种生产方式效率很低,不能有效的进行集中管理,不能形成规模效应,使我国的蔬菜生产缺乏竞争优势,同时这种生产的分散性也为蔬菜物流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3、物流环节多,成本高
由于物流过程中经过的流通环节太多,每经过一个环节就要提价,价格从农户——批发商——分销商——超市——消费者,这样一层层的爬升,最后买到消费者手中的蔬菜价格往往是很高的,这与农户价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利润压缩空间。
4、物流的信息化水平低
目前除了大型的超市拥有比较完善的信息平台,并能通过该平台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加工和处理,准确的预测供给和需求外,大多数的环节没有使用信息化,特别是上游蔬菜的生产者,他们通常是根据经验来安排生产计划的。
各环节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需求方的市场风险加大,而农户不能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来安排自己的生产,造成缺货或者滞销,带来极大地浪费。
(六)蒜价炒作
近两个月来,许多市民在菜场买菜时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
从最初的“豆你玩”、“蒜你狠”,到“姜你军”、“不蛋定”,如今又是“糖高宗”驾到,人们不禁要问“苹什么”啊?
1、农产品涨价因素众多
要说清农产品涨价的原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有太多的因素会左右价格走势。
首先是天灾。
今年上半年,中国部分地区的大旱和洪涝灾害使夏粮产量急剧减产。
比如价格最早开始上涨的绿豆,很重要原因是绿豆主产区东北三省、内蒙古的天气干旱致绿豆减产。
近期,开始涨价的棉花也遭遇了同样的困境。
对此,中国棉花市场检测系统报告认为,由于遭遇恶劣天气,今年中国棉花产量可能较去年减少5.5%。
而苹果的主产区,今年除了山东没有大灾,陕西、甘肃、河南、河北、辽宁等都有或大或小的自然灾害。
另外今年国际粮食市场也是“麻烦多多”。
重要粮食出口国俄罗斯颁布粮食出口禁令,印度、澳大利亚等粮食大国也面临粮食减产。
国际粮价持续上涨,中国粮食进口价格自然也水涨船高。
除了天灾减产,人为减产也不可小觑。
以大蒜为例,商务部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大蒜产量为1026万吨,但由于价贱伤农,2009年产量锐减至590万吨,降幅达42.5%,但同时大蒜的需求却上升20%以上,供求失衡必然导致大蒜涨价。
另外我国的快速城市化也在大量吞噬农田,在许多城里人记忆中,城市周边原来大片的菜地良田如今都变为水泥砖头、工厂高楼,种植面积日渐萎缩,大城市周边菜农减少,城市居民吃菜不得不靠从数百公里甚至更远的外地调运,这无疑又增加了运输成本。
而耕地减少的同时,农民种粮收益甚微,年轻人往往都选择外出打工,也抑制了农产品的供给能力。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000万农民变身市民,原来的农产品生产者变为消费者。
其次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过高也推高了菜价,除了油价上涨导致运输成本上涨外,过于繁琐、复杂的物流环节也人为抬高了菜价。
据报道,发达国家早就实现了蔬菜从菜地到超市的直接运输,我们则要经历若干级经销商的周转后才能摆上市民餐桌,蔬菜运输过程中每增加一个环节平均加价10%左右,加上环节过多导致蔬菜运输过程损失浪费严重,这些都成了涨价推手。
金乡县地处中国东部的鲁西南平原腹地,南邻江苏、安徽、河南三省,与孔子诞生地同属济宁市,总面积886平方公里。
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金乡大蒜世界闻名,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经过近20年的发展,金乡大蒜种植面积从16万亩发展到目前的60万亩,年产量为60万吨。
金乡大蒜种植的先发优势,使其逐步发形成了完善的市场机制,在这里,种植、储存、生产、销售、出口等各个环节已十分完善,因此金乡的大蒜价格变化已成为国内大蒜市场的风向标,虽然同在山东的莱芜,以及江苏邳州、河南中牟县等地区,都是大蒜种植区,但它们在价格上均没有“话语权”。
今年,金乡的储蒜商们联手将蒜价从最初的两三块,一度推高到了七块。
而其产生的连带效应是全国大蒜价格疯长,就上海而言,大蒜价格曾涨到12元/斤,与猪肉价格相当。
也正是如此,大蒜被人称之为“蒜你狠”。
以下文章中,对“大蒜之都”金乡的采访报道,剖析了大蒜涨价的前因后果,把采访的核心信息和最后的结论揭示出来。
2、中央重拳打击农产品炒作
在通胀肆虐的最高峰,国务院出台的“国16条”和发改委重拳打击农产品炒作的举措得到了广大百姓的一致好评。
不少市民接受采访时都表示,尽管菜价上涨让他们“很受伤”,但更让他们气愤的是,这些上涨的费用并没有都进入辛苦种地的农民兄弟手中,而是大部分进入了各级中间商和炒家们的口袋。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则指出,目前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跟以往相比已出现了重大变异。
这体现在:
市场价格推动收购价格,而不是以往收购价格推动市场价格;目前是炒现货,导致现货价格推动期货价格,而不是单向的国际市场上期货价格推动现货价格;国内粮食价格开始逐步与国际价格拉平,而不是以往国际价格高于国内价格;目前农产品中间商不缺钱,改变了以往中间商依赖银行贷款的局面;新粮上市反而引起价格上涨,改变了以往新粮上市打压或稳定农产品价格的调整模式。
3、专家呼吁立法跟进遏制炒作
北京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管理委员会农产品流通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也对此表示认同,他指出,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寻租行为促使其与炒家形成利益共同体。
“目前,部分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利用自身掌控的生产基地和市场销售会员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自身非正规利益的寻租,与炒家联合制造、发布虚假信息,形成利益共同体,分享炒作农产品带来的高额黑利。
”
以炒大蒜为例,农产品流通体系中的经纪人队伍由掌控实体物流的中间经销商角色向金融资本操手角色演变,逐步形成实体物流和虚拟金融资本的一体化运作,通过金融资本控制供应量和供应时间,进而掌握农产品定价权。
研究人员建议,要从根本上防止游资炒作农产品行为的发生,必须提高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法制化水平,具体包括建立针对农产品流通经纪人买卖行为的相关法律。
“打击农产品炒作,关键还是要看政府有没有这样的决心。
事实上农产品价格暴涨背后所存在的部分人哄抬价格、牟取暴利的做法就是操纵市场价格的行为,违反了价格法的规定,政府理应坚决打击。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对记者表示,“但一直以来,对游资炒作行为都没有进行严厉查处。
炒作行为被刑事责任追究的很少,行政处罚也没有及时到位,因此导致这种现象屡有发生。
我觉得,物价部门、工商部门甚至公安机关应该建立一个信息共享快捷高效的联动执法合作监管机制,加大处罚力度”。
4、有必要降低流通环节
另外有专家指出,近期这波农产品涨价浪潮成因复杂,投机炒作只是其中最令老百姓深恶痛绝的一个因素。
除此之外,由于灾害性天气导致的农业减产,菜贱伤农导致的周期性农民主动减产,交通运输、人工、种子、农药、化肥等各种成本的上升、农贸市场摊位租赁和管理费涨价等“叠加效应”,最终形成了蔬菜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涨价链”。
分析“涨价链”不难看出,种植面积下降和成本上涨是农产品涨价两大比较“过硬”的理由。
以大蒜为例,商务部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大蒜产量为1026万吨,2009年锐减至590万吨,降幅达42.5%,但同时大蒜的需求却上升20%以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