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版权威复习资料.docx
- 文档编号:27925457
- 上传时间:2023-07-06
- 格式:DOCX
- 页数:38
- 大小:255.44KB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版权威复习资料.docx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版权威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版权威复习资料.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版权威复习资料
《经济地理学》
绪论
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P2-3
(一)史志描绘
(二)商业地理研究
1.期间:
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特点◆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要点之一;◆商业地理著作的系统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说;
3.瓦伦纽斯——商业地理教科书;奇泽姆——《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
附:
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图
P6)
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P7
(一)欧美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见解
(1)经济活动包含生产、互换、花费等各有关部分;
(2)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
(3)空间方面包含经济活动的区位和散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4)空间尺度,包含各样不一样尺度,从小区到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
(二)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见解
(1)地区学派
代表人物:
巴朗斯基、科洛索夫斯基和萨乌
什金。
学术看法:
以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地区生产综合体或经济区。
研究其形成过程、功能、内部构造、空间形成、内外经济联系、进一步发展的门路和地理配置规律。
(2)部门统计学派
代表人物:
以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
学术看法:
以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一致的生产的配置。
苏联学者主张的看法增强了生产关系和政府的作用,而弱化了市场经济自己的空间构造规律研究,与欧美学者的研究形成了参照。
3、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P15
经济学研究资源怎样配置才能知足人类需要等问题。
经济地理学试图追求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
而这类空间分异规律形成的要点是经济规律的作用。
所以,掌握经济学有关知识对经济地理学研究拥有重要意义。
反过来,考虑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关于经济学的资源有效配置也拥有重要意义。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剖析
4、区位与区位理论P34
(一)区位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据有的场所。
(二)区位理论
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差异:
在于立论依照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一样
(1)在区位目标上:
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现代区位理论还要考虑非金钱利润和“知足”的需要;
(2)在详细目标上:
古典区位理论缺少或小看区位选择的详细目标,现代区
位理论则有市场据有率、吸引与稳固人材、形象、名望、
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采集信息、防止贸易摩擦等多种详细目标;
(3)在区位选择基准上:
古典区位理论是成本最小,现代区位理论要考虑前述详细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立性。
5、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P36
(一)区位条件
看法: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独有的属性或资质。
(二)区位因子
看法:
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散布的原由。
(分类图示)
6、因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P38-43
可进入性包含
(1)地理可进入性:
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主要决定于地理地点和距离
(2)经济可进入性:
系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取决于运费、通信费,花费越低,对
外通畅性越好(3)制度可进入性:
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因素和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4)社会可进入性:
社会因素(语言、文化)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7、地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P44
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一)a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连续性和经济合理性
1.对经济活动连续性的影响
经济活动不论是生产活动仍是服务活动都要求达到必定规模,这一规模也就是所谓的需求门槛。
需求门槛因经济活动的性质和种类而不一样。
2.对经济活动合理性的影响
(1)内部规模经济
(2)外面规模经济
b市场所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种类与规模
(二)市场特征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不单有规模之差,更有内容之差,不一样的市场特征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完整不一样的。
市场特征常常是由花费者的花费需求偏好的特点而惹起。
在不一样的地区,因为不一样的花费习惯和其余不一样因素,占首要地位的需求层次常常其实不同样。
(市场特征包含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次序等)
8、交通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P48
(一)交通因素:
1.交通网
交通网由点和线构成:
点——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差点、港口、机场等。
线——连结点与点的铁路、公路、水道以及空路(航线)等。
2.交通流(人和物质的挪动)
交通流存在着方向性,即从起点到终点之间存在着方向。
交通流可区分为“起终点流”和“区间流”。
3.地区
有关交通现象的产生原由、结果以及那些促使与限制交通发展的人口、家产状况等地区条件,也是交通研究的重要因素。
(二)运输方式对运费的影响
公路合适短路运输,铁路合适半途运输,而水道则合适远途运输
(三)交通便利程度的两个指标及其运算
A、交通网连结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往常用贝塔指数计算贝塔指数:
边的数目与极点数目之比。
计算公式以下:
β=E/V
式中:
β——交通网的连结度;
E——交通网中边的数目;
V——交通网中极点的数目。
B、通畅度——权衡网络中点之间挪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
1.通畅指数(accessibilityindex)
通畅指数:
网络中从一个极点到其余所有极点的最短路径,由下式计算:
n
A
i=∑Dij
i=1,2,3,...,n
i=1
式中:
Ai
——极点i
在网络中的通畅度;
ij——极点
i
到极点
j
的最短距离。
D
2.分别指数
分别指数是用来权衡网络系统中总的通畅程度与联系水平,用D来表示。
nn
D=∑∑Dij(Dij同上式)
i=1j=1
分别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畅性越好。
农业和工业区位理论
9、杜能农业区位理论P58-66
形成体制————杜能圈P61图
(一)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认识)
一般地租收入公式以下:
R=PQ-CQ-KtQ=(P-C-Kt)Q
式中:
R——地租收入;
P——农产品的市场价钱;
C——农产品的生产费;
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
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t——农产品的运费率。
(二)地租曲线
看法:
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种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简单运输的农作物的地租
曲线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
农场主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
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构造
10、韦伯工业区位论P67-74
(一)理论前提
1、已知原料供应地的地理散布;
2、已知产品的花费地与规模;
3、劳动力存在于多半的已知地址,不可以挪动,各地的劳动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类劳动花
费水平下能够获得劳动力的无穷供应。
(二)阶段性建立步骤
第一阶段:
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
第二阶段:
劳动费指向,能够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
移。
第三阶段:
集聚指向,能够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
在运费指向论中的几个看法:
A、工业原料的性质和重量
(1)原料分类:
标准及分类:
A按原料空间散布状况:
遍在原料——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原料,如一般
砂石;局地原料——只有特定场所存在;B按原料生产时的质量变换状况:
纯原料——在工业
产品中包含其所有重量的局地原料;损重原料——在生产过程中出现重量损失,最后只有部分重量被容纳到最后产品中的局地原料
(2)原料指数:
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重◆原料指数(Mi)=局地原料重量(Wm)/产品重量(Wp)
(3)区位重量:
整个工业生产与分派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即生产每单位产品需
要运送的最后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
◆区位质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产品重量
=(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1=原料指数+1
B、综合等花费曲线
多部门公司(公司)区位
11、公司增加动因及战略P115-118
(一)公司增加动因
1.实现规模效益
2.实现交易内部化
3.技术优势的发挥
4.来自竞争的压力
(二)公司增加的战略
1.横向一体化
2.纵向一体化
3.多样化
12、公司空间增加阶段P120
公司的空间增加分为三个阶段的特点:
阶段Ⅰ:
单区位,功能混淆
阶段Ⅱ:
不一样功能部分在空间上的分工
阶段Ⅲ:
空间区位分别功能分化加深
13、公司空间演变模式P123-131
(一)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
(图P124)
1、公司成长差异及原由
因为工厂所在城镇人口规模不一样,致使其具不一样的生产规模。
规模差异从而又惹起生产成本差异。
较大规模的工厂生产成本较低,因此拥有初始竞争优势,得以更快地增加。
2、公司的空间组织变化
工厂发展竞争的结果,少量得以生计,其市场去也得以扩大,覆盖了本来众多小公司的市场区。
(二)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地区演化模式(图P126)
1、公司组织变形与地区演化过程
公司在由地方向多国扩展中,要超越三种门槛。
每超越一次门槛(threshold),便惹起一
次组织的变形。
公司第一超越活动空间,其次为信息空间,最后为决议空间。
2、公司组织变形与地区演化体制
公司最先的活动空间、信息空间和决议空间均限于当地。
在活动空间带动信息空间和决议空间外扩的过程中,必定需要组织变形。
3、泰勒公司空间扩充模型
地方性公司—扩充到其余地区,超越第一个门槛,成为多分部地区性公司—超越第二个门槛,成为全国性公司。
(三)哈坎逊的全世界扩充模式(图P127)
(四)迪肯的全世界转移模式(图P129)
(五)四个模式的比较
共同特点:
均展现了公司从单厂到多厂、单区位到多区位的扩充过程。
在公司扩充中,销售起初导作用,其次为生产机构的成立(按最低风险原则扩充)。
市场占据促使公司的扩充。
14、公司组织构造的主要种类P131-133(认识)
(一)
功能部构造——如工业公司内,可分为生产制造部、
市场营销部、财务部、研究与
开发部、人事部等。
各部门分工明确、职责分明;
(二)
产品部构造——产品部构造多出此刻生产产品领域较广的公司;
(
三)
地区部结——公司内所有在必定地区范围内发生的活动
(包含购置、销售或生产的
各样货物或劳务),均为相应的该地区公司分部所管理。
;
(
四)
顾客部构造——比如,有的商业银行分为个人信贷、公司信贷、住宅抵押、信托等
部;
(
五)
矩阵构造——若有些公司在地区部构造之下采纳功能部构造,也有的公司在地区部
构造之下采纳产品部构造。
跨国公司区位
15、产品周期理论P139-140
产品周期理论内容:
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然
后,剖析每个阶段的区位要求,从而把这些阶段与公司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揭露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的内在原由及规律。
附图:
16、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P142-144(认识3大点)
(一)集中于经济中心区布局
1.区位◆经济中心区
2.区位选择原由
跨国投资者仿效东道国已有的投资格局,在经济中心区投资,能够减少因对投资地状况不认识所带来的风险和成本。
3.区位转移
一方面与发展中国家非发达区基础设备条件较差有关,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时间滞后于发达国家,其区位扩散也应出现相应滞后期。
(二)集中于界限地区
1.区位
界限地区。
2.区位选择原由
界限地区,历史上相邻两国(地区)交往许多,相互认识加深,投资者所掌握的有关信
息许多。
政府在界限地区成立“经济特区”、“出口加工区”等,赐予较优惠的政策吸引外资,增强了这类界限区位。
(三)集中于社会联系亲密地区
1.区位
社会联系亲密地区。
2.区位选择原由
一般来说,语言和文化习惯的同样,能够减少对信息认识的阻碍,增强投资者与当地各有关方面的交流;认识当地的习惯、法律等,也利于防止劳资矛盾
17、跨国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P145
(1)便利的交通运输;
(2)实时的信息获得;
(3)便于与要点人员随时接触。
18、跨国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点P153-154
跨国生产单位的几种组织型式
地区的构造与组织
19、地区家产分类P174-175
(一)三次家产分类
三次家产分类也称为克拉克(C.G.Clark)家产分类,即把所有的经济活动分红第一家产、第二家产和第三家产。
第一家产:
农业、畜牧业、林业和打猎业等,农业其实是指栽种业。
第二家产:
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工业部门。
第三家产:
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及其余各项事业(如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公事等)。
(二)家产功能分类
家产功能分类是依据各个家产在经济增加中的作用和互相之间的联系,将其分红主导家产、关系家产和基础性家产三大类。
主导家产:
看法——在地区经济增加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家产;
特点——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在全国同类产品的比重高;
关系家产:
看法——直接与主导家产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家产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家产。
基础性家产:
看法——为地区经济增加、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供应公共服务的家产。
支柱家产:
看法——在地区经济增加中对总量扩充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家产。
特点——支柱家产固然在本地区的经济总量扩充中据有较大的比重,但在全国的同类产
业中所占比重却较小,或许与其余地区的同类家产对比其实不具备发展的优势,产品输出率低,因此它不可以发挥区际分工的作用,也就不拥有主导家产应有的功能。
潜导家产:
目前规模小,对地区增加影响有限,但发展潜力大,远景广阔的家产;
(三)因素集约度家产分类
区分出的家产有资源密集型家产、资本密集型家产、劳动密集型家产和技术密集型家产
20、地区家产构造演进理论P180—181
(1)配第-克拉克定理
基本内容:
跟着经济发展,人均公民收入水平相应提升,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家产向第二产
业转移。
当人均公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升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家产转移。
结果,社会劳动
力在家产之间的散布状况是,第一家产劳动力减少,第二家产和第三家产的劳动力将增加。
家产构造演化原由:
在经济发展中各家产之间存在着收入相对差异,而劳动力老是偏向于流
向高收入的家产。
(2)霍夫曼定理基本内容:
在工业化的进度中,霍夫曼比率是呈降落的趋向。
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花费资料工业
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不发达,此时,霍夫曼比率为5(±1)。
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发展速度比花费资料工业快,但在规模上仍比花费资料工业小得
多,这时,霍夫曼比率为2.5(±1)。
第三阶段,花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规模大概相当,这时,霍夫曼比率是1(±0.5)。
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超出了花费资料工业的规模。
霍夫曼比率或霍夫曼系数:
霍夫曼比率=花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21、地区空间构造P183-188
(一)地区空间构造的基本因素
地区空间构造由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因素所构成。
点、线、网络和域面不是简单的
空间形态,它们拥有特定的经济内涵和相应的功能。
地区空间构造就是由各样点、
和域面互相联合在一同构成的。
(二)地区空间构造的模式
线、网络
1.极核式空间构造
点增加极极核式空间构造
2.点轴式空间构造
点轴式空间构造有时也称为点轴系统,它是在极核式空间构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轴线的形成过程
◆轴线的发育过程
3.网络式空间构造
网络式空间构造是点轴系统发展的结果。
◆网络的形成过程
(三)地区空间构造的演变
弗里德曼的地区空间构造演变理论
(1)前工业阶段的地区空间构造;
(2)过渡阶段的地区空间构造;
(3)工业化阶段的地区空间构造;
(4)后工业化阶段的地区空间构造。
地区经济发展
22、地区经济增加因素P205-208
地区经济增加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过程。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地区经济增加的因素包含资源天赋、资源配置能力、区位条件和外面环境等四个方面:
(一)资源天赋
1.资源分类
2.自然资源对地区经济增加的影响
3.劳动力资源对地区经济增加的作用
4.资本对地区经济增加的作用
5.技术对地区经济增加的作用
6.社会环境因素对地区经济增加的作用
(二)资源配置能力
1.经济系统
2.政府经济管理能力
3.公司组织水平
4.地区经济构造
(三)区位条件
(四)外面环境
1.全国经济发展格局
2.地区经济关系
3.国际经济背景
23、地区经济增加理论P208-210
地区增加极理论
佩鲁的增加极理论
增加极看法:
所谓增加极就是拥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是拥有空间齐集特点的推动性
单位的会合体。
理论内涵:
经济增加第一出现和集中在拥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出此刻所有的
部门。
这些拥有创新能力的行业经常齐集于经济空间的某些点上,于是就形成了增加极。
经
济的增加抢先发生在增加极上,而后经过各样方式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注:
纳克斯提出贫穷恶性循环论
24、地区经济增加阶段理论P212—214
罗斯托的经济增加阶段理论
罗斯托依据对已经达成了工业化的一些国家的经济增加过程所做的研究结果,概括出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加有六个阶段:
1.传统社会阶段
2.为腾飞创建前提条件阶段
3.腾飞阶段
4.成熟阶段
5.高额花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25、家产集群P219
定义:
一组在地理上有联系的公司和机构,它们同处在相当于一个特定的家产地区,因为拥有共性与互补性联系在一同.
基本特点:
1、构成因素上,家产集群由生产销售部门、有关家产部门和支持机构所构成。
2、在公司构成上,家产集群的公司主体是中小公司;
3、内部联系上,典型的家产集群内部各公司之间存在着分工与合作的关系;
4、家产集群的根植性;
26、经济区P255
(一)经济区的看法
经济区“是在劳动地区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一样层次和各具特点的地区经济单元”。
经济区是“以劳动地区分工为基础,在一国公民经济中形成的各具特点的,其内部有共同经济生活
和长久经济联系,且在全国或地区担负特意化生产任务的地区生产综合体”。
本书的看法
经济区也就是经济地区,是在必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互相关系、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区单元,是一种地区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
(二)经济区的种类
1.经济种类区
2.部门经济区
3.综合经济区
地区之间的空间组织
27、地区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P234-239
(一)极化——涓滴效应
赫希曼以为,假如一个国家的经济增加抢先在某个地区发生,那么它就会对其余地区产生作
用。
为认识释方便,他把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称为“北方”,欠发达地区称为“南方”。
北方的增加对南方将产生不利和有益的作用,分别称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极化效应—不利于落伍经济地区;
涓滴效应—有益于落伍经济地区;
(二)中心——外头理论
基本看法:
(1)在若干地区之间会因多种原由使得个别地区抢先发展起来而成为“中心”,其余地区则因发展迟缓而成为“外头”。
(2)中心与外头之间存在着不一样等的发展关系。
整体上,中心居于统治地位,而外头则在发展上依靠于中心。
(三)地区互相依靠理论
布鲁克菲尔德的互相依靠看法:
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单比不发达国家更依靠于资源和资本密集的技术,并且也依靠不
发达国家的资源、劳动力和市场。
受依靠关系的影响,不发达国家的内部改革也使得它们越
来越依靠发达国家的资源和资本。
所以,很难区分出它们谁依靠谁,其实是互相依靠。
在
世界范围内,没有互相依靠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没法进行下去。
。
。
。
能够这样来理解互相依
赖,即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上(包含经济行动和政策)所发生的双向作用、影响的过程或现
象。
28、地区经济联系P240-245
(一)地区分工理论
1、成本学说
A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
B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2、竞争优势理论
美国有名学者迈克尔-波特1990年第一版了《国家竞争优势》一书,创办了竞争优势理论钻石系统模型的形成:
①需要条件
②需求条件
③有关支撑条件
④公司战略、构造及竞争
⑤机会与政府的作用
29、地区经济差异P249
地区经济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
绝对差异——用绝对指标权衡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反应了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实质差距。
相对差异——用某指标的改动率来权衡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反应的是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速度差异。
经济活动全世界化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30、经济全世界化P259-262
(一)看法:
经济全世界化是指人类经济活动和某一产品的生产过程、
不停向全世界扩展的过程。
(二)主要影响因素:
服务所波及的地区范围
1、技术进步
科学技术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商品的循环,大大缩短了世界的距离,使分别的市场连成一个统
一的系统,促使了全世界贸易的发展。
科学技术还促使了世界一致的生产系统和技术系统的使
用,推动了全世界化进度。
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是推动全世界化、占据新市场的重要手段。
经济全世界化的发展有赖于齐备、便利的交通网络和快速、正确的电信联系,交通运输和通信
信息从空间和时间上把世界各地的经济活动愈来愈密切地联系在一同,为经济全世界化供应必
备的条件。
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改变了公司公司的联系方式,提升了效率,拓展了经销网络,
促使了公司内部运转体制的信息化。
2、跨国公司的盛行与发展
——跨国公司与全世界化的关系(
A、促使)
跨国公司加快了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促使了生产力的发展
跨国公司促使了技术进步和国际技术交流
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扩大了国际贸易量,促使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跨国公司的国际金融活动给国际金融市场增加了新的活力
跨国公司促使了世界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与交融
(B、影响经济全世界化的内在体制)
生产网络、生产网络管束、生产网络空间、生产网络的地区植根性
3、国家的经济调理及干涉作用
各国政府对本国经济影响力减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地理学 小建 版权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