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学生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的结题报告.docx
- 文档编号:27922351
- 上传时间:2023-07-06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8.98KB
地理教学中学生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的结题报告.docx
《地理教学中学生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的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教学中学生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的结题报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教学中学生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的结题报告
地理教学中学生实践意识与
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的结题报告
苏州第十中学沈韦泓谢延新
“地理教学中学生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是我校地理组承担的省级课题。
从2001年11月申请课题至今经过三年多时间的探索,已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现将研究情况及结果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
一部分被认为学习素质较好的学生,他们的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书面考查成绩也不差,但要他们用所学的书本知识去解释、评价自身周围的地理现象与问题时,往往会显得束手无策。
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干扰,地理教学存在着从书本到书本,着重书本知识的积累,轻知识转化的不足,造成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仅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对周边的地理事物与现象漠不关心,更不注意用所学知识来观察、认识和分析地理事物,这对以后公民素质的提高必然会造成不良影响。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即人类生活在其中的地理环境的科学,主要研究地球表面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和空间的关系。
重视教育的实践性是地理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
因此轻视或缺乏实践的地理教学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合理的。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非常明确地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
二、概念的界定
理论联系实际,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确立的客观需要。
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我们在教学中如忽视了知识认识过程中的实践性,它就会使书本知识变成束之高阁的空洞理论。
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
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自然及人文科学的新发现,关注周围常见但易忽视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使课堂教学与快速发展的科学、社会紧密相联,成为学生知识淀积,能力发展的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
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学以致用。
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尽可能使书本知识与学生可感受到的真实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规律相联系,使地理的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确立地理观察、评价、探索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解决主客观的矛盾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无限过程,人类的实践活动既改造了客观世界,同时又改造了主观世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由此推动了认识的不断发展。
一个人知识的多少、才能的高低,是同他参加的实践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分不开的。
认识论的唯物论认为认识开始于经验,而这一感觉经验必须依赖于社会实践,否则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毛泽东也极为重视学习的实践性,撰写了《实践论》等多篇著作。
《实践论》一开篇就提到: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他紧密联系社会实践,批判了“知先行后”、“先而知之”的唯心论观点,揭示了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是一位较重视教学实践性的教育家。
他的名字不称知行、而称行知,很明显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的精华。
他的名言: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之件事”、“思想与行动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等,反映了他高度重视教学实践性的教育观。
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其主要精神,正是要跳出旧学校教育的框框,认识到教育来自实践,为了实践,但最有力的教育还在实践本身。
美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一生所努力的便是把实用主义应用到教育理论上去。
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指出: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教育应该被认为是经验的继续改造”。
杜威由此得出一个关于教育的专门定义:
“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观。
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生长的能力”。
“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等提法在杜威及有关杜威教育思想的著作中变得流行起来,以学生主动活动为中心的教学形式也成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作为传统教育“三中心”的对立物而广泛影响着当时的教育实践。
中国高层领导十分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江主席的有关教育实践性方面的论述,已写进第三次全教会文件。
党中央、国务院把它与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来认识,作为培养尖子人才与提高全民族素质、提高中华民族竞争力的高度来认识。
中国教育决策部门在课程设置、教材编排及考试制度上也充分体现了实践性的要求。
2001年江苏省的“3+X”高考试题,充分体现出学生必须关注身边周围的事物与社会热点的取向。
在每年新课程安排中,高一年级新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
这是一门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同学们的自主学习、直接体验和研究探索为基本方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养成教育为基本目标的活动课程,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觉地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让学生亲自体验和实践科学结论的发现过程。
实践是创新的必要基础和前提。
地理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开展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地理课题的研究性学习,地理网页制作,地理小模型制作,举办地理墙报、地理小报,组织地理活动兴趣小组,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它是更广阔、更生动、更富有吸引力的大课堂。
在课外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培养。
教学中,重视实践性原则,才能为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接触新的场景,确立创新意识与能力提供新的时空。
四、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目标:
从理论角度阐明加强中学地理教学实践性的必要性、可操作性和实施难度。
在实践里面寻求增强地理教学实践的对策与措施。
本课题的研究,将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确立学以致用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形成必要的读图和用图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认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增强动手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品格。
本课题的研究,还将有助于提高地理教学的生气和活力,提高地理学科在学校和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
主要内容:
子课题内容
负责人
1、地理教学实践性理论研究
谢延新沈韦泓
2、高中地理教材实践性研究
王雯玲陆坚郭翠兰
3、初中地理教材实践性研究
赵玉明王怡龚洁
4、地理课外兴趣组活动研究
马镇衍朱秀芳
5、地理专用教室研究
郭翠兰曹永明
6、班级地理野外考察活动研究
郭翠兰曹永明
7、学校小气象站活动研究
孙燕洪赵玉明
8、地理研究性学习研究
王怡朱秀芳
9、学校天文科普活动研究
秦永
10、学校校本教材研究
郭翠兰马镇衍
11、地理网站、网页研究
龚洁曹永明
12、地理信息教学研究
郭翠兰曹永明龚洁
13、总课题资料汇总、收集
沈韦泓谢延新
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1、中学地理教材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
地理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较充分
体现了教学实践性的理念,为我们处于一线的地理教学工作者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为此我们以《初中地理教材实践性活动探索》、《高一地理教材实践性活动探索》为内容设立子课题进行研究。
2、地理课外活动,是我们研究的另一重要内容。
地理教学固然需要很多时间在课堂上学习前人总结出来的知识、规律和理论,但接触大自然,直观观察了解大自然中的地理事物、现象、过程,研究其因果关系,体验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更是地理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
为此,我们以《地理课外活动研究》、《地理野外考察活动研究》为内容设立子课题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理论研究与实践并重。
1、理论部分采用文献研究法:
收集资料、形成汇编、组织学习、提高认识。
2、行动研究法:
师生互动、具体实施。
3、实践部分采用观察与经验总结法:
活动实践总结,研究价值总结。
六、研究步骤
(一)第一阶段:
2001年11月—2002年6月
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确立子课题、明确分工,开展研究。
(二)第二阶段2002年6月—2003年6月
收集资料、文献汇总,完成一本关于“加强地理教学实践性资料汇编”。
按主课题及子课题规划,逐步分阶段实施实践性活动。
开展班级野外考察、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实施初、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关实践性内容的研究与实践。
(三)第三阶段2003年6月—2004年6月
在高中、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实施实践性的教育研究与实践。
阶段性成果展示(公开课、学生作品、考察成果活动记录、问卷调查报告)。
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并在第二阶段实施实践性研究的基础上再思考、再设计、再实践。
进一步实施子课题的研究。
(四)第四阶段2004年6月—2005年1月
1、完成子课题及主课题论文的编写及资料汇总。
2、做好课题研究结题工作,为课题鉴定准备工作。
3、专家组验收、评估。
七、研究成果与结论
(一)理论成果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获得了多项研究成果。
主要有教师撰写了十多篇论文,学生多篇论文在省、市获奖。
建立了地理专用教室,学生采集的岩矿标本、模型制作、观察记录等。
此外还对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操作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笔者感到该课题的操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教师自强的原则――包括理念上的坚定、精神上的奋进、业务上的强实
(1)理念: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观点,教学活动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列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而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能用所学知识来观察、分析、解释、解决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
地理学科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空间分布,研究人地关系的一门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地理教学重视实践性,是其学科特点所决定的。
当前的地理教学新教材体系,也充分强调教学活动与学生周边现实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相联系。
重视教学的实践性,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克服地理教学中弊病的需要。
中央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把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一个重要的切入口,是二十一世纪提高国民素质,提高中国的人才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为创新铺垫厚实基础的客观需要。
作为一名有事业心的地理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是自己神圣的职责。
为了做好这方面的探索与研究,我们应该学习认识论、教育学中有关实践课题的理论,确立坚定的信念,站得高看得远,使地理教学焕发其内在的活力。
(2)精神:
在地理教学中重视学生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求教师花费很多时间对教材所涉及的实践性内容进行分析研究,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要求教师投入很多劳力分析、思考学生、学校周边可进行实践性活动的项目;要求教师投入很多精力组织、协调、指导、考核学生的实践性活动。
其次,开展实践性活动,需要一定的时间、空间、经费、仪器设备、交通条件,某些活动开展存在着较大的难度。
再次,地理教学在学校和社会的地位较低,学校领导不够重视,由于实践活动涉及到经费和设备的添置,可能会遭到冷落。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地理教学工作者,要振奋精神,不畏困难,努力拼搏,知难而进,遇难而上。
我们要通过自己良好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效果,全身心的投入和丰富的产出,赢得学校领导的支持,赢得学生和家长的支持,从而夯实地理教学改革的厚实基础,开创地理教学改革的良好环境。
(3)业务:
在地理教学中重视学生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教师要对新教材的体系、新教材所体现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认真的理解和消化;对新材料的知识领域认真的学习与充电;对新教材内含的实践性知识与技能的领域进行仔细的分析与研究。
第二,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所涉及的实践性内容,根据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根据学生周边的地理环境的特点,设计将抽象概念与实际密切联系的教案,设计实验、制作或借用其它学科的教具、学具,制作或购置岩矿、生物标本,设计可行的课外个体观察、考察、调查的方案,组织野外集体的考察活动等。
第三,教师能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教课教学的效率,使课内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得到必要的时间保证。
第四,教师设计的课外实践活动能因时、因地、因学生制宜,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并达到既开展活动,又不过多占用学生时间的效果。
第五,教师能将学生的实践活动纳入地理学习成绩考核体系中,使地理教学建立适应实践性教学的评价方法。
2、学生主体的原则――包括实践性教学活动是为了学生及其可持续发展、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实践性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1)教师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在扩展有关实践性内容时,一方面要根据教材的内容与学校和环境所提供的条件,更要考虑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考虑学生可能已具备或将能感受到周围实际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讲究实效性,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部分教学内容可由师生讨论共同来完成。
教师在讲述部分概念、现象、事物时,可由学生联系周边的实际举例说明。
(2)教师在设计与实施实践性活动过程中,部分活动可由学生来设计与实施,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教师再集思广益,汇总学生的精华。
这样活动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更贴近学生的意愿与需求,同时通过活动还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智慧与才能,确立自己是学习主人的意识。
3、多样性原则――包括实施时空、实施类目、参与人数、参与人员等
(1)时间:
分课内与课外
(2)类目:
包括①教师授课联系实际;②教师课堂实验或演示;③学生参与教材实践性内容的讨论与举例;④学生实验;⑤学生观察与调查访问;⑥学生野外考察;⑦学生制作;⑧学生编写小报;⑨学生收集资料进行课题研究;⑩学生撰写方案、报告、论文;○专家、教师、家长或学生的专题报告会;○师生对话会或答辩会等多项内容。
(3)人数:
分个体和群体,群体又分整个教学班、课外兴趣组、研究性课题组三大类。
(4)人员:
除了学生和教师以外,还包括专家、家长、被调查采访对象等多种人员。
4、选择性原则――指实践性活动设计与实施要因学生而宜,因教材而宜,因地而宜,因校而宜。
(1)因学生而宜:
实践性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要根据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根据城市和农村学生的差异而设计教案和活动方案。
(2)因材料而宜:
实践性内容的讲授和活动类目的设计,要依据教材的内容与特点而定。
什么课需要做实验,什么课需要布置学生观察与记录,什么课需要组织学生写论文、编小报,什么课后需要组织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都要依据教材的内涵而定。
(3)因地而宜:
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差异大,各有各的特色,所以实践性活动的设计要依据当地环境提供的资源而定。
如山地丘陵区与平原水乡区的野外考察就要设计不同的要求与内容。
(4)因校而宜:
各个学校教学设备与条件不同,各校的经济状况不同,各校对地理教学重视的程度也有差异,各校的优势也不同,地理教学实践性的设计应根据本校的特点,扬长避短,选择学校能提供较多支持,减少阻力的途径与方法实施。
5、硬件与软件逐步匹配的原则――指地理教学实践性,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需要一定的教具、学具作支撑;教具、学具的设计、购置要随着认识的深化、活动的深入逐步到位。
(1)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需要一定的硬件支撑。
从综合的层面上讲,需要建立地理专用教室或地理园;从具体的层面讲,需要配置必要的教具和学具。
这里所讲的教具和学具除了教材相关的各类地球仪、地图外,还包括和培养学生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相关的图片、音像资料、网页、演示仪器(如地球仪、马德堡球)、观测仪器(如天文望远镜)、标本(如岩矿标本、土壤标本)、模型(如地型模型)、实验仪器(如温度计、气压计)等,有些学具需人
手一份,如小地球仪、岩矿标本等。
(2)教具和学具的配置:
一是充分挖掘地理教研组本身的资源;二是可以借用理化生实验室的器材;三是可由教师与学生自己制作;四是适当购置。
配什么样的教具和学具,配多少套教具和学具,一方面需要对新教材开发实践性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另一方面还需要学校经济的投入。
但学校的投入又往往跟地理教学取得的成果、地理教师在学校的地位相关。
所以在购置仪器和设备的问题上,我们不能操之过急,而要通过愚公移山感动上帝的办法,循序前进,逐步到位。
(二)实践成果
1、教师论文
题目
作者
发表刊物(会议)或获奖等级
对中学地理教育实践性的若干思考
谢延新
沈韦泓
《铁师学报》2001年4期
江苏省地理学会第八届代表大会暨2000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
省地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2001年全国中学地理教研论文评选一等奖
浅论中学地理课外活动的作用、内容与原则
王雯玲
谢延新
省级软课题《面向新世纪青少年科技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
浅论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
谢延新
省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与省地学会地理教育专业委员会举行的优秀论文评选获特等奖
《铁师学报》1999年1期
专家、学者有关实践性的论述
沈韦泓
谢延新
校本教材
苏州西郊地质、地貌野外考察
王雯玲
校本教材
城市中学小气象站建设的探讨
赵玉明
孙燕洪
省级软课题《面向新世纪青少年科技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优秀论文评选获三等奖
从苏州看区域性青少年
天文社团的功能与建设
谢延新
省级软课题《面向新世纪青少年科技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
《周六科技日活动方案》
谢延新
省级软课题《面向新世纪青少年科技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优秀论文评选三等奖
《组织近郊野外地质、地貌考察方案设计》
郭翠兰
省级软课题《面向新世纪青少年科技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优秀论文评选三等奖
《展科技教育特色育未来创新人才》
王雯玲
谢延新
省级软课题《面向新世纪青少年科技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
学办地理小报,探索素质教育
曹永明
苏州市地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交流评选获三等奖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认识
赵玉明
市区中学优秀地理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
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的评价和展望
郭翠兰
江苏省地理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
省地学会优秀论文三等奖
多媒体课件《地壳运动》
郭翠兰
全国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录像课评比二等奖
1999年省地理、环境、社会课程教学课件评比二等奖
多媒体课件《人口的迁移》
郭翠兰
大市多媒体地理课件展示
气旋与反气旋形成演示器
曹永明
2001年地理学科教具、教学模型设计评比三等奖
多媒体课件《地球运动》
郭翠兰
曹永明
江苏省高中地理学科评比一等奖
新教材教案《气象灾害及防御》
沈韦泓
市新教材教案评比一等奖
2001年全国中学地理教研论文评选二等奖
试论用直镇区域环境综合整治
沈韦泓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
《立足基础、强化能力、提高效益》
沈韦泓
姑苏晚报市级
《太阳高度与住宅楼间距》
郭翠兰、谢延新
江苏省中小学教师“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
省级一等奖
《中学校内天文社团活动的探讨》
谢延新
2000年江苏省重点中学教育科研论文二等奖
《中小学生画“苏州园林”》
马镇衍
校本教材
《考察苏州古镇老街》——地理课外活动
马镇衍
苏州市第三届学术年会地理科学分会暨苏州市地学会2004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
《地理科普简笔画》
马镇衍
2003年全国优秀地理论文评选二等奖
《瑞云峰与太湖石》
郭翠兰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校本教材开发研讨会现场展示课国家级
《科普资源及苏州优势》
谢延新
苏州市自然科学论文评比市级三等奖
《地理学习能力培养》
谢延新
龚洁
苏州市地学会年会论文评选市级二等奖
《天气与气象观测》
龚洁
苏州市历史与社会学科评优课活动(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说课)大市级一等奖
《瑞云峰与太湖石》
郭翠兰
《网络科技时代》国家级(中华人民教育部主管)
《常见的天气系统》
龚洁
苏州市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评比活动大市三等奖
《“3+综合”地理高考复习初探》
陆坚
江苏省地理学会优秀论文三等奖
《中国的地形》
秦永
苏州市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评比活动大市三等奖
《我的祖国》
王怡
苏州市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评比活动鼓励奖
《望远镜原理探究与简易制作》
江苏省第十六届中小学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方案设计二等奖
《论地理环境对苏州园林的影响》
王怡
苏州市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评选三等奖
《论地理环境对中国南北园林的影响》
王怡
苏州市地学会2004学术年会优秀论文评选三等奖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地理教学过程的改革》
曹永明
地理学科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
《现代网络技术条件下计算机辅助教学应用前景初探》
曹永明
江苏省地理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交流二等奖
《国土》
朱秀芳
苏州市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评比活动鼓励奖
《浅谈地理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意义》
朱秀芳
苏州市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评选三等奖
2、组织活动
(1)论文比赛
为了进一步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中学地理教育在全国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配合江苏省中学生地理优秀小论文竞赛活动,我校地理组全体教师通力合作,每年先期举办本校地理优秀小论文竞赛活动。
今年全校收到论文四百多篇,评出一等奖四篇;二等奖八篇;三等奖十六篇。
评出的优秀论文推荐参加全省小论文竞赛,其中获省一等奖一篇;市二等奖两篇;市三等奖一篇。
(2)地理兴趣小组
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为此,我们每学期都要组织地理兴趣小组活动,一般时间放在周六,活动内容有:
带领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考察苏州近郊的地质地貌概况,制作地理模型,学办地理小报等,使同学们在活动中拓宽了视野,提高了能力。
(3)组织野外考察
地理事物和现象涉及范围广,课本容量有限,依靠课堂、课本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与创造欲。
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现实当中参加地理实践活动。
为此,我组教师两次带领学生考察了苏州近郊的横山、谭山黄铁矿、砚瓦山、天平山、金山等,采集了许多矿物和化石,学生每人制作一套标本,加深了同学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气象组活动
在中学校园内建立小气象站,是为地理教学创设了一个较好的观测、实验基地,是实施素质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场所。
因此,我们在校园中建立了小气象站,组织学生每天定时进行气象观测,并进行简单的气象观测记录,定期举行气象知识讲座,技能训练,定期进行小结、评比。
还到市气象台进行参观、访问、学习,动手搜集和编写天气谚语,以帮助学生在观测中将感性知识和理论知识相互联系,提高观测资料的质量。
(5)天文科普活动
天文课外兴趣小组多年来一直坚持“普及天文,热爱科学”的宗旨,以激发学生课外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为目标。
小组配有先进的施密特——卡塞格林式大口径MEADE系列望远镜,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天文科普讲座、天文观测、天体摄影、天象记录、天文器材制作、天文知识竞赛及撰写天文小论文等一系列活动充满着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和挑战性,不但吸引了广大学生的积极投入,也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热情参与和支持。
这里是学生课外生活的乐土,是学校推广素质教育的一块前沿阵地。
小组聘请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苏州观测站和苏州天文学会的有关专家、学者为课外辅导员,十分重视对外天文信息交流。
谢延新老师指导的天文组学生曾作为中国青少年天文爱好者远赴美国夏威夷、德国慕尼黑、泰国等地观测天象。
1998年7月,谢老师受邀随中国大陆代表团参加在台湾高雄举办的“海峡两岸第三届天文推广教育研讨会”,他的《苏州看区域青少年天文社团的建设和功能》的报告在会上获得广大天文工作者和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理 教学 中学生 实践 意识 能力 培养 探索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