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题及答案Word版.docx
- 文档编号:27921810
- 上传时间:2023-07-06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9.93KB
部编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题及答案Word版.docx
《部编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题及答案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题及答案Word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题及答案Word版
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题及答案(Word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
文化常识
1.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成语“门庭若市”、“无人问津”、“咏絮之才”,分别出自《战国策》《桃花源记》《世说新语》。
B. 契珂夫,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变色龙》等,他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普希金,都是俄国作家。
C.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
“而立”、“始龀”、“不惑”、“弱冠”、“耄老”。
D. 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答案】C
【解析】【分析】C:
从小到大排列:
“始龀”、“弱冠”、“而立”、“不惑”、“耄老”。
故选C。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识记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
作者名(字、好)、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2.下列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A. “垂髫”指小孩,“古稀”指八十岁;“婵娟”指月亮,“芙蕖”指荷花。
B. 《诗经》也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赋”“比”“兴”三个部分。
C. 周敦颐的《爱莲说》赞美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苏轼则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表达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
D. 武松是《水浒》中着力塑造的一位英雄好汉,他有仇必报,有恩必报,曾经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桃花村,血溅鸳鸯楼,火烧瓦罐寺。
【答案】C
【解析】【分析】A.有误,“古稀”指七十岁;
B.有误,《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C.正确;
D.有误,大闹桃花村,火烧瓦罐寺的是鲁智深;故选:
C。
故答案为:
C。
【点评】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
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清代科举的正式考试分三种:
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考中后称举人,会试考中后称进士,殿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了。
B.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其中“和”是连词,“如”是动词。
C. 律诗每首八句,其中二,四,六,八句要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韵脚可平可仄;颔联、颈联必须是对偶句。
D.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的杂文颇为相似,如《爱莲说》《马说》等。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韵脚可平可仄”有误,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对语文知识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比照辨析正误。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舍生取义”“不耻下问”
B. 《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
C. 榜眼、探花是科举时代的称号,明清两代称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二名的人为榜眼,第三名的人为探花。
D. 杜牧在《赠别》中写到“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答案】A
【解析】【分析】A.“舍生取义”不是出自《论语》,而是出自《孟子》。
BCD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日更定矣”中的“更定”,指晚上八时左右。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B.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的作者分别是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英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
C.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遇火焰山受阻。
为过火焰山,孙悟空变作牛魔王的模样从铁扇公主手中骗来芭蕉扇。
牛魔王知道真相后,采用相同的办法,变成沙僧的样子,又从孙悟空手中骗回了扇子。
D. 除夕是农历旧年的最后一夜,又叫“团圆夜”,有吃团圆饭、吃饺子、守岁等习俗;春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俗称“过年”,有贴春联、拜年、吃元宵等习俗。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正确。
B《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是美国人。
C“变成沙僧的样子”错。
原著是牛魔王采用相同的办法,变成猪八戒的样子,又从孙悟空手中骗回了扇子。
D吃元宵的习俗一般出现在元宵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这一天被称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的另一个节日——元宵节。
吃元宵是这一天最重要的内容。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铭、说、记、表”等都是文体的标志,无论叙事、抒情、写景,都是为了表达观点。
B. “风骚”本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C.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现宝,上联尾字用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是最基本的定则。
D. 中国传统戏曲脸谱的各种颜色有不同的代表意义,如关公的红色脸谱代表忠义。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有误,都是为了表情达意,不仅为了表达观点;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然后比照辨析正误。
7.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
A. 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著名人物形象,其中闰土、孔乙己都是其小说《呐喊》中的人物。
B. “扑朔迷离”“刮目相待”“醉翁之意不在酒”分别出自《木兰诗》《孙权劝学》《醉翁亭记》。
C. “豆蔻枝头二月初”中的“豆蔻”现在也称“豆蔻年华”,指的是少女十三四岁的年龄。
D. 古时,用“令郎”“令爱”尊称对方的儿子,用“令尊”和“令堂”尊称对方的父亲。
【答案】D
【解析】【分析】D.“令爱”是称对方女儿的敬词。
“令堂”是称对方母亲的敬词。
故答案为D。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掌握。
考生在平时要注意积累,对教材中出现的常识要熟记,同时要加强课外的阅读,积累常见的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旧时每晚六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B. 表,古代文体的一种,是古代臣子给君主的上书,内容多是谢恩、劝进、辞免、庆贺、贡物等。
它与一般上书奏章的不同在于,上表常含有秉忠陈情、倾诉心曲的意思。
如《出师表》。
C. “二十四节气歌”是: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D. 《变色龙》的作者是俄国作家、戏剧家契诃夫。
《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表述错误,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故选A。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常见的文化常识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9.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叙述错误的是( )
A. “是日更定”,旧时晚上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更定。
B. “故自号曰醉翁”,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生前有谥号,如范仲淹谥号为“文正”。
C. 下面称呼按年龄从小到大的排序为:
垂髫、豆蔻、及笄、弱冠、而立。
D. “晚生蒙老先生垂爱,得赐登龙,已出望外。
”中的“垂爱”是敬辞。
【答案】B
【解析】【分析】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
死后有谥号。
故选B。
故答案为:
B。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10.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成语“教学相长”“宁静致远”“三顾茅庐”分别出自《礼记》、诸葛亮的《诫子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B.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儒家经典《论语》。
C.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里经常使用比、兴手法。
比,即比喻;光,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
D. 古人讲究礼节,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用敬称,如“令郎”“家君”“贤弟”,对自己一方则用谦辞,如“尊君”“舍妹”“小儿”等。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中“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父亲,并非对对方亲属的敬称。
“尊君”是对对方父亲的敬称。
故选D。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考文化、文学常识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考生要注意平时知识的积累,对选项的内容要逐项审读,运用知识去辨析理解。
11.近期,学校正在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系列活动,请你参与。
(1)【观点论述】汉字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传承唯一超过五千年的文字,汉字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学校拟设立书法课程,对此众说纷纭。
你怎么看?
写出观点、理由及结论。
字数在80字以内。
(2)下图描画了我国宋代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夜游的故事。
用自己的文字将这个故事简要叙写出来。
字数在70字以内。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下面的对联旨在颂扬中华文化,根据上联续写出下联。
上联:
笔墨纸砚书写中华文化
下联:
________
【答案】
(1)书法课程的设立有益于中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
练习书法可以培养我们的耐力、毅力等心理素质;还可以丰富我们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
因此,我们应多练书法,陶冶情操。
(2)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两人一起在庭院中散步,面对着庭院中的光影,心生感慨:
月夜处处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够欣赏它。
(3)梅兰竹菊勾画君子风骨
【解析】【分析】⑴汉字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书法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它以汉字为载体,涉及语言、文学、历史、美学等方面,又与音乐、美术相通。
练习书法可以让学生们从中感受到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从而激起学生们继承发扬民族传统的决心与信心,激发爱国热情。
其次,书法对于培养人的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智能素质及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个性塑造及审美能力都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⑵《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
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
⑶注意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
“笔墨纸砚”对“、梅兰竹菊”,“书写中华文化”对“勾画君子风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故答案为:
⑴书法课程的设立有益于中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
练习书法可以培养我们的耐力、毅力等心理素质;还可以丰富我们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
因此,我们应多练书法,陶冶情操。
⑵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两人一起在庭院中散步,面对着庭院中的光影,心生感慨:
月夜处处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够欣赏它。
⑶梅兰竹菊勾画君子风骨
【点评】⑴本题考查探究和见解表述。
答题时应注意,结合现实生活,唤起生活体验、学习经验,从经验和知识积累中调动对应因素,围绕题目的实际情境进行设计、构思、创意。
拓展要有条理、观点要鲜明。
⑵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答题时应注意,注意对人物和事件的把握。
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
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⑶本题考查拟写补写对联。
答题时应注意,是道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对偶的修辞方法及应用。
首先,明确对偶是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两个句子,相同位置的词语的词性和词语结构必须相同,下句在意思上要与上句有一定的联系。
12.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成语“门庭若市”“无人问津”,分别出自于《战国策》《桃花源记》。
B. 契诃夫,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变色龙》等,他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普希金,都是俄国作家。
C.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
“弱冠”“而立”“不惑”“花甲”“天命”。
D. 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答案】C
【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弱冠”是二十岁,“而立”是三十岁,“不惑”是四十岁,“花甲”是六十四,“天命”是五十岁。
故按从小到大的正确排序应为:
“弱冠”“而立”“不惑”“天命”“花甲”。
故答案为:
C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13.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中国古代称毛发黄而未黑的孩童为“黄发”,又常用“垂髫”来指代老人。
C. 《春》《济南的冬天》《天上的街市》的作者分别是朱自清、老舍和郭沫若。
D. 契诃夫是俄国作家、戏剧家,代表作有《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等。
【答案】B
【解析】【分析】ACD三项正确。
B项错误。
黄发:
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旧时长寿的象征,后常用指老人。
垂髫:
古代男子成年要加冠,而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后常用指孩童。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时需要对作者、作品、出处等内容做到了如指掌。
14.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马克·吐温,美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课文《登勃朗峰》也是他的作品。
B. 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其中《父亲的病》一文记录了他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
C. 剧本是戏剧演出的文本依据,在读剧本时,可以采用梳理主要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关注舞台说明等策略来帮助领悟剧本精髓。
D. 谦辞和敬辞如今仍在广泛使用,例如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常说“拙见”,请教他人时多说“赐教”,询问别人的姓名常用“贵姓”。
【答案】B
【解析】【分析】B.“其中《父亲的病》一文记录了他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述有错误。
应改为“其中《藤野先生》一文记录了他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1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级别,“连中三元”指的是三级考试都获得第一名。
B. 《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文中以孩子若瑟夫的视角展现了现实社会中金钱对人际关系和人性的扭曲,强化了小说的批判性。
C. “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中的“辰牌”、“申时”都是用地支记时,“申时”相当于下午三时至五时。
D. 根据议论的方式,议论文分为立论和驳论,《敬业和乐业》属于驳论文,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则属于立论文。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有误,《敬业和乐业》属于立论文,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则属于驳论文。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相关的文化常识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16.下面各选项表述正确的是( )
A. 朗读诗歌要把握好朗读节奏,比如,可以这样划分《我看》中的诗句节奏:
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B. “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是一个假设复句。
C. 《儒林外史》《红楼梦》和《聊斋志异》的作者都是清代小说家,他们那分别是曹雪芹、吴敬梓和蒲松龄。
D. “月夜忆舍弟”中的“舍弟”是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同样是谦辞的还有“家兄”“小女”“拙作”等。
【答案】D
【解析】【分析】A项错误,应划分节奏为:
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B项错误,这是一个条件复句;
C项错误,《儒林外史》《红楼梦》和《聊斋志异》的作者依次是吴敬梓、曹雪芹和蒲松龄;
D项正确。
故选D。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对朗读节奏、复句类型、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与辨析。
A、可以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前置状语和主语之间稍加停顿。
前置状语和主语之间稍加停顿。
并列承接词组前后两部分之间要停顿。
B、假设复句,一般由两个有假设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明由这种假设的情况产生的结果。
C、《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的吴敬梓;《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聊斋志异》的作者是清代的蒲松龄。
D、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自称。
中国自古就有重礼节的优良传统,谦辞可表示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必不可少谦虚与尊敬。
古人不但说自己用谦称,说自己家里人时也用谦称。
17.下列关于名著和文学常识确的一项是( )
A. 《西游记》中孙悟空敌不过红孩儿的三昧真火,请来观音菩萨降妖,最后红孩儿被降服,做了善财童子。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东晋时期的诗歌305首。
C.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指代儿童,原因是古代儿童营养不良,头发就显得发黄而纤柔。
同样,“总角”“弱冠”也指代童年。
D. 《鲁滨逊漂流记》的主人公鲁滨逊在荒岛上生活了18年,小说通篇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叙述故事。
【答案】A
【解析】【分析】A.正确。
B.《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C.“黄发”指代老人,“垂髫”才指儿童;“弱冠”是指二十岁,不是童年。
D.是28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1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诸侯的封地叫“国”,卿大夫的封地叫“家”。
B. 庠序:
古代圈养牲畜的地方。
商叫序,周代叫庠。
C. 河,古代多指黄河。
江,古代多指长江。
D. 萧墙:
国君宫门内正对着门的照壁。
【答案】B
【解析】【分析】ACD说法正确。
B错误,古代的地方学校。
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故答案为:
B。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积累。
文化常识包括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文化典籍等。
文化常识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记忆也比较难,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平时可将这些知识积累成册,经常复习,增加记忆的牢固性、准确性,这样考试时才能准确答题。
19.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古人的名和字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如屈原,名平,字原,“原”即宽阔平坦之意。
B. “吾孰与徐公美”中的“公”和“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臣”都是古代对人的尊称。
C.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
D.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侧重摹写人情世态,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
【答案】B
【解析】【分析】ACD表述正确。
B.表述有误,“臣”不是古代对人的尊称,这是封建社会官吏对君主的自称。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20.九年级学生小英想找个微信群,与志趣相投的同龄学友共同探讨一些感兴趣的文学问题。
若有以下四个文学爱好者微信群,她选哪个最适合?
( )
A. 不惑岁月
B. 豆蔻年华
C. 而立之年
D. 弱冠一族
【答案】B
【解析】【分析】A.不惑之年是四十岁。
B.豆蔻年华指十四五的女孩子。
C.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D.弱冠指男子成年二十岁。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科举、宗法、礼俗、古代音律、名人事迹、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题及答案Word版 中考 文化 常识 答案 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