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上网情况调研报告精.docx
- 文档编号:279177
- 上传时间:2022-10-08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5.20KB
青少年上网情况调研报告精.docx
《青少年上网情况调研报告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上网情况调研报告精.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少年上网情况调研报告精
青少年上网情况调研报告
文学院蒋新晔
我国自90年代初加入国际互联网以来,发展迅猛,面对扑面而来的网络时代,广大青少年对网络趋之若鹜,纷纷“触网”。
据CNNIC的调查,目前全国网民中18~35岁的青年占85.8%,18岁以下的占2.4%。
由此可见青少年上网已成为一个趋势。
一、青少年上网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
为了深入了解互联网对青少年学习和工作等的好的或坏的影响,我们班的几个同学成立了调研小队,该小对主要针对包括在校学生,以及年龄大约在16-28岁之间的青少年,开展了一系列的的现场调查,包括问卷调查,网吧查询等等。
根据我们几个人的总结,其基本情况如下表:
问卷调查样本基本情况表
性别
文化程度
年龄
(
职业
婚姻状况
政治面貌
男
52.8%
初中及以下
5.1%
11-14岁
1.4%
企业公司职工
40.0%
已婚
13.1%
群众
8.8%
女
47.2%
高中
32.9%
15-19岁
18.6%
机关事业干部
10.5%
未婚
86.9%
共青团员
75.5%
大专
17.9%
20-24岁
45.6%
教科文卫工作者4.1%
中共党员
15.7%
本科
43.0%
25-30岁
28.0%
农民
1.8%
研究生及以上
1.1%
31-35岁
5.0%
学生
42.5%
36岁以上
1.4%
“网龄”:
被调查的青少年“网龄”并不是太长。
这439名青少年当中没有上网的人数为151人,占总数的34.4%。
上网的青少年大多数“网龄”都在2年以下,这是因为我国互联网在近两
三年内才突飞猛进地发展,青少年接触互联网时间不长,网龄达到3、4年以上的只占3.9%。
上网时间:
青少年上网时间一般每天平均不会超过2小时,极少有人每天上网时间达到4小时或以上(1.2%。
进一步分析表明,网龄越长的人上网的时间越长。
上网地点:
一般集中在四个地方,最多是在家里(81.5%,其次是在学校的机房(36.8%,第三是在工作单位(29.1,第四是在学生宿舍(25.3%。
其它一些地方包括:
网吧、公共图书馆和亲朋好友的地方。
上网费用:
自费上网的占40.6%,公费上网的占17.9%,既有自费又有公费上网的占21.6%。
大多数人(88.1%平均每个月的上网费用保持在100元以下,极少数人(1.6%每月花费在200元以上。
经常上的网站:
大型门户网站上得最多,有87.8%的人经常上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国内其他网站及大型bbs相对于其他网站又较受年轻人欢迎,前者上网人的比例为73.2%。
阅览信息:
阅览得最多的信息是文化娱乐类(45.7%,其次是时事新闻类信息(25.0%,经济类信息(12.7%,科研学术类信息(10.0%,其他信息占6.6%。
二、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
科技发展史不断证明,科学技术象一把双刃剑,既有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一面,也有危害人类利益的一面。
网络作为信息社会的技术新生儿,也毫无例外地具有这种双面特征。
如果正确利用网络,互联网会对进入其中的青少年的成长、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互联网并不是一个纯洁、健康的虚拟天地,它所传输的信息、一些网络主体的不良行为都会对青少年一代产生负面的影响。
1、网络的创造性催生青少年的现代观念,而网络的复杂性又易使青少年产生思想混乱。
网络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开放程度高,是现代科技的结晶,也是信息社会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网络的这些特征有利于培养上网青少年的现代观念,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平等观念、全球意识,等等。
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学习已经不可能再是一劳永逸的事了,一个人在成长
过程中要不断接触新事物、接受新观念,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这一点在网络世界体现得更为明显。
网络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硬件、软件的更新换代都很快,青少年为了与其保持同步发展,只有不停地学习、接受新的技术。
平等是互联网的一大特点,“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网上的等级、性别、职业等差别都尽可能小地隐去,不管是谁,大家都以符号的形式出现。
这里没有天然的权威,没有凌驾于他人之上的特权人物,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
经受网络平等性熏陶的青少年,自然会增强平等待人、待己的观念。
互联网是世界性的电子空间,在这个空间中青少年与世界的联系变得十分便捷、迅速。
这次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人(16.6%经常访问国外的网站,与素不相识的外国人交友、聊天或者探讨问题。
这对于青少年一代形成全球意识起着积极的作用。
丰富多彩的互联网极大地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同时形形色色的思潮、观念也充斥其间,给青少年的思想成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产生于信息化大国,发展于发达的西方国家,我们只是刚刚起步。
西方国家在输出网络技术、设备的同时,必然裹挟着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
这对于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肯定是一个冲击,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一个挑战。
就语言来说,互联网上的英文信息占95%以上,中文信息还不到1%,英文的辐射力远超过中文。
随着互联网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影响程度的不断加深,不同文化类型、意识形态之间的交汇、冲突与整合将越来越明显,这种状况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2、网络的丰富性拓宽了青少年求知途径,过多的信息也易对青少年造成“信息污染”。
尼葛洛庞帝说:
“信息高速公路的含义就是以光速在全球传输没有重量的比特。
”互联网世界是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来自各种不同信息源的信息数量按几何级数不断增长。
许多青少年上网最初的目的只是因为追逐时尚与满足好奇心理,但最终都几乎被互联网大信息量的优点所吸引。
调查中,70.6%的青少年对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表示“满意”。
55.8%的青少年表示最希望能在网上“找到所需要的资料”,“得到各种知识”。
互联网上获取知识的方便、快捷、全面的特点,给青少年求知带来极大的方便。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互联网不只是为青少年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扇窗,而且是为他们的创造了另一个求知的广阔空间。
网上的信息也是良莠不齐,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色情、反动的信息大行其道。
青少年的是非判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还不足以抵御这些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良信息的“污染”对象。
据我们的调查,有34.6%的青少年网民公开承认自己曾浏览过色情网站,4.9%的人承认“经常”去看(实际人数可能大于这个数字。
虽然大多数人表示“看了也就看了,没什么大不了”,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一发不可收拾,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
更有甚者,产生对网络的过分依赖,成为“电子海洛因”的“吸食者”,染上“网络成瘾症”,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
3、网络的超时空性为青少年扩大了交往面,但网络的虚拟性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不足”。
网络可以即时传送文字、声音、图像,为青少年人际交往提供多媒体化、互动性的立体
途径。
网上收发电子邮件方便、快捷,ICQ新奇、及时,聊天室轻松愉快,BBS的讨论自由、广泛,青少年通过这些途径可以与许多互不相识的人交谈、来往,互相帮助,互相倾诉。
还有许多网站专门提供各种类型的交友服务,青少年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工作的需要、学习的需要交到自己想交的朋友。
网上交友相对安全、轻松,许多青少年乐此不疲。
网上交友是青少年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但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这种社会化只是一种虚拟的社会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机器的阻隔,是一种“人——机——符号——符号——机——人”形式的交往。
这种形式的交往去除了互动双方的诸多社会属性,带有“去社会化”的特征,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
而且,网络上的青年交往范围大多只限于青年与青年之间的同辈交往,青年与成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较少,代际间的学习、互动明显不足。
4、网络的互助性培养出众多“网上雷锋”,而网络的隐蔽性又会造成青少年道德感弱化。
网络的互助性是互联网上人际交往的一大德性的创新。
国内外关于互联网上紧急救助的动人事例屡见报端,在我们调研过程中也有这样的事例。
一位职业青年的妻子剖腹产后,手术伤口感染,医院治疗没有效果,他就在网上发布求救信息。
时隔不久,他就收到了来自众多网民的电子邮件,有的是有这方面经历的人,有的是职业医师,还有香港、新加坡等地的专家向他提供解决方法,即使一些门外汉也热情地告诉他可以在哪里获得帮助。
后来他根据网友们提供的信息,与医院探讨出治疗方案,解除了他妻子的痛苦。
网络互助性的生成有多层次的原因:
首先,一些网站需要培养自己的网民,就想方设法为来访的青少年提供各种真诚的、高质量的服务,这些服务大多是免费的。
各大网站之间在服务形式、服务内容上不断花样翻新,为互联网的互助性提供了大环境。
其次,在网上给别人提供帮助可以满足大多网民的表现欲望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一个学生网民说:
“当我给一些新手提供了帮助以后,他们会十分恭敬地对你,称你‘大师’,那种感觉很好。
”还有,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性会广泛传播,助人者影响受助者,受助者大多会再充当助人者,这种良性循环就造就了网络的互助性。
另一方面,网络上青少年道德感的弱化现象也值得人们去重视。
据调查,有31.4%的青少年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有37.4%的青少年认为“偶尔在网上说说粗话没什么大不了的”,还有24.9%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
青少年网络道德感的弱化主要是因为网络的高度隐蔽性。
每个人在网络上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化的、以符号形式出现的,人与人的交往也表现为符号与符号的互动。
上网的人都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快乐原则”支配着个人欲望,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恶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得到宣泄。
青少年网上道德感的弱化会直接影响网络的建设,其次也有可能波及青少年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
5、网络的平等性为青少年创造出自我实现的新空间;网络的高科技特征易造成青少年单一的技术崇拜。
在我国,互联网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网络建设领域里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给年轻一代带来了大量的创业机会。
在这个领域里,较少存在不平等的因素和进入障碍,大家
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
十几二十岁就出类拔萃,成为业界高手的人大有人在。
一些在校学生甚至“休学创业”,进入红火的IT行业。
在现实生活中,青年人总是被看作受教育者,而网络世界是青少年自己开辟的无中生有的世界,青年人在这里拥有自己平等的权利和更多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在网络世界里,技术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拥有高超计算机技术的人成为业界的宠儿,这取决于网络本身对技术及创新能力的高要求。
IT行业的从业人员因其高技术、高收入,他们的职业声望已经在众多职业中名列前矛。
在广州大学生四位钦佩的人物中,美国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位于周恩来、邓小平之后,名列第三。
青少年群体对技术的追求,“知对识英雄”的崇拜,有利于我国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培养。
但是,青少年对技术的过度崇拜,容易造成对思想修养的偏废,认为个人素养无足轻重,只要学好技术就可以包打天下。
从青少年对“黑客”的认识上可以略见一斑。
7.6%的人认为黑客是“侠客”,22.0%的人认为黑客是“能人”,而多达39.7%的人对其认识模糊,认为“说不清”。
我们并不希望出现单一的技术崇拜,而忽视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现象。
“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是江泽民总书记对青年学生的“四统一”要求之一。
另外,技术道德、职业伦理对技术本身的发展也起到方向性的引导作用,没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就不可能把技术应用到合乎人类发展的正确途径上来。
三、互联网给青少年工作带来的新课题从发展趋势来看,随着网络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和信息传输速度的加快,互联网在不久的将来会对人类生活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少年 上网 情况 调研 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