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总结.docx
- 文档编号:27908873
- 上传时间:2023-07-06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0.89KB
毛概总结.docx
《毛概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总结.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概总结
胡锦涛提到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十年来,我们国家的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买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多么有力的三步跨越、多么踏实的三个台阶,一步一步、一阶一阶,国家现代化战略实施了“三步走”最终走向共同富裕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镜中花、水中月。
而随即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又是一个伟大的蓝图,一个震撼全球的呼喊。
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球将有5分之1的人口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这是多么伟大的宏愿。
“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
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
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我们不要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但是强大富裕环境质量很差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
中华文化最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百姓对“美丽中国”的最直观解读,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全国党代会报告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等,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美丽中国”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
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指导和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
提倡“美丽中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方式,可以说,“美丽中国”的提法既给我们指出了科学发展的具体方式,又给我们指明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
十六大以来,“绿色发展”的理念逐渐进入党的执政视野,已经在中国生根发芽——过去10年间,从巴厘岛到哥本哈根、德班,历届气候大会上,中国带头许下并切实履行绿色发展的庄严承诺;从“十一五”首次设立约束性指标,到清理整顿钢铁等高耗能行业,从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系列生态工程到出台节能减排计划,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2.9%到生态补偿机制稳步推进,中国正逐渐告别“黑色发展”,走上“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绿色发展之路。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
“美丽中国”展现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
“美丽中国”让党代会报告一改以往工作报告用词严谨、中性,缺乏感情色彩的传统风格,运用如此柔软、悦耳、富有诗意的词汇,使总书记的工作报告充满亲切感,更加贴近基层、贴近普通群众,迅速拉近了党代会与民众关切之间的距离,透露出民生温度和民意期许。
实际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本届党中央执政理国最有富创新和特色的地方。
近几年,“民生”成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高频词”。
从总书记关心灾民的吃饭、穿衣、喝水、住宿、医疗问题,总理“帮农民工讨薪”、“逛市场看肉价”,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党中央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关心和对改善民生问题的密切关注。
“美丽中国”,美在山川,美在文化,美在历史,更美在人文——最美的是人。
“美丽中国”,没有了最美中国人,如无根之萍、无源之水,徒具美丽外表,不具美丽生命。
我心中的美丽中国
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国,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不是美丽中国,经济发展而道德滑坡同样不是美丽中国。
一、高效利用自然资源。
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地球的容量是有限的,她所有的资源同样是有限的。
就我国而言“地大物薄”是当下的现实,因此把我国有限的资源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使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对环境破坏较小清洁能源,越来越多的为普通家庭使用;二是尽量避免浪费。
少浪费食物可以减少饥饿、少浪费纸张可以保护森林、少开汽车可以减少大气污染,绿色生活应该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主流的社会风气;三是垃圾分类回收和再利用。
随着人类活动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生产生活垃圾,而大量没有经过分类处理的垃圾,或焚烧或掩埋,消耗了大量土地资源,带来了严重的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
垃圾分类回收和再利用,可使可变废为宝,同时具有社会、经济、生态等多方面的效益。
二、高起点规划国土空间。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
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要承载13亿多人对于生存和发展需求,使有限的空间发挥最大的效益,每一个决定都必须极具前瞻性。
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应该成为决策者们首先思考的问题。
三、高尚的道德与精神。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的成就令世人惊叹,然而不知何时起,住对面的邻居开始不认识了、摔倒的老人无人扶了、出车祸后不是先救人而是哄抢东西,经济的快速发展与道德品质的滑坡反差明显,令人心寒。
然而近年来“最美”一词被人们广泛运用,奋不顾身徒手接住10楼坠落女童的最美妈妈吴菊萍、为救学生致使双腿截肢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被来历不明的金属片砸碎前窗玻璃后刺入腹部至肝脏破裂,又强忍疼痛将车停稳,并提醒车内24名乘客安全疏散和报警的最美司机吴斌。
在一次次使人感动落泪的同时,也使我明白原来有责任、有担当的人可以是那么的平凡,平凡的每一个人都能做到。
建设美丽中国的动力之源
一、美丽中国源自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期盼。
十八大前夕,央视记者以“你幸福吗?
”为题采访了很多人,几乎每个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都不尽相同。
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好事物的喜爱。
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热议背后的原因就是十八大报告讲出了人民的心声,讲出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期盼。
二、美丽中国源自中央对科学发展的定位。
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不是美丽中国。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xxxx”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科学发展观所坚持的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是今后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依据和重要保证。
美丽中国的建成也必将印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正确性。
三、美丽中国源自我国政府对历史和人类负责的态度。
人类只有地球一个家园,国家有界限,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的责任没有界限。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为保护环境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从关停“两高一低”(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企业,到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节能减排任务;从制定新能源产业规划,到承诺不断降低单位gdp能耗等等。
中国政府为保护环境作出了实实在在的努力。
十八大报告中提到要今后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
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
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这些努力不仅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制度保证,同样彰显了我国政府对历史和人类负责的态度。
做建设美丽中国参与者
一、从自身行为开始。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作为一个中国公民、一名中共党员,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应该做的是检查自己今天有没有浪费粮食、有没有浪费水电、有没有多做一些低碳环保的行为。
在我看来,没有必要指责他人的浪费行为,因为大可不必;也没有必要大谈自己是如何节能环保的,因为你的行为无形中已提高了自身的修养与境界,身教往往胜过言传。
二、从净化心灵开始。
老子曰: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平心而论,如水般性情与修养自己还远远不及,也许今生都难及其万一,但也不能因此为借口而随波逐流,应该不断提升自身修养,见贤思齐。
不被错误思想左右、不被不法利益迷惑,约束言行,不断净化心灵,永远保持一颗美丽的心。
结束语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创造美很难,破环美很易。
虽然美在每个人心中的定义不同,但追求美的心却相同。
美丽中国靠美丽的中国人创造,美丽的中国人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一定能建成美丽中国。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这是新提法、新要求、也是新转折,这个表述既温馨形象,系统全面,又蕴涵深刻,意味深远。
一、“美丽”应该体现为坚持科学发展、实施创新驱动的内涵之美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硬道理。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就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更加重视发展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的统一,就必须依靠节约资源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二、“美丽”应该体现为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普惠之美
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好人民各项权益,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美丽”应该体现为优秀文化传承弘扬、社会道德正义文明的人文之美
文化是民族之魂。
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增强凝聚力、提升软实力的必然之举。
要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融入社会规范,变为社会自觉。
四、“美丽”应该体现为山清水秀、永续发展的生态之美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五、“美丽”应该体现为务实清廉、执政为民的廉政勤政之美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
必须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浅谈共同富裕与两极分化
(摘要 )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
本文从贫富差距与两极分化
的概念,通过对我国贫富差距产生的根源及其现状分析,找出对策,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
【关键词】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共同富裕
什么是贫富差距与两极分化
两极分化原指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不断从小商品生产者中产生少数脱离劳动的资本家和大量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这样两个极端的趋势。
两极分化是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
小生产者的这种两极分化,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即在封建社会末期和资本主义社会,导致和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导致贫富悬殊。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但是,社会主义制度不会像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那样,把社会财富愈来愈集中到少数人手中。
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共同富裕”,国家可以通过法律和政策的宏观调控,使公民收入的差距保持在合理合法的范围,消灭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状况和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度平均主义的收入分配格局被打破。但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结构的转型,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趋势,贫困地区发展滞后,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引起社会的关注。
分配差距扩大趋势究竟是什么原因促成的,如何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
贫富差距扩大呈现两极分化的原因: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不是单一原因所致,而是诸多因素综合的结果。其中,
既有合理合法的原因,也有不合理不合法的原因。
1.就业机会的不均等
收入分配不平等既有产业结构变动引起的原因,也有体制改革和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带来的后果。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不断升级给“富者”带来了增收的机会,却减少了“穷者”的就业和收入机会。,我国在三方面的政策安排上对收入分配的平等性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一是全国各地兴起的城市化浪潮给低收入者,特别是农民的积极影响不大;二是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过程中,政府为“穷者”和“富者”带来的机会不平等;三是我国金融制度和政策的不当安排,也是“穷者”和“富者”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2.收入高低和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密切相关
就劳动者自身而言,较高的工资收入是和熟练地掌握较高的劳动技能密切相关的,而熟练的技能又和受教育程度密切相连。因此,从受教育程度和收入高低的关系看,劳动者由于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劳动技能不同而形成收入差距。当前,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熟练劳动和复杂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多倍于简单劳动和非熟练劳动。能从事复杂劳动的人才短缺和不足,从事简单劳动的人力大量过剩,使收入拉开差距。
3.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优胜劣汰法则必然导致一定程度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我国改革开放的梯度推进战略也会使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4.由于人们占有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数量不同,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客观上也会造成人们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的差距。
5.农民收入增长趋缓,甚至负增长,是形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我国城市国有企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下岗职工增多,城市安排自身失业人口压力很大,不可能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容易转移出去,企盼农民收入增加就将是艰难和缓慢的。其原因就在于农业的投入和产出都很低。
6.非公有经济内部分配机制决定的内部收入差距、非公有经济和公有经济之间的工资悬殊,造成不同经济成分之间的收入差距。这个趋势的发展,将成为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7.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到位和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导致大量不合理收入
“如何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市场机制
要实现富裕,就需要寻找能够刺激广大人民群众致富的原动力。
我国50多年经济建设
的经验和教训已经证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严重压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导致出工不出力以及磨洋工等现象,结果是共同贫穷。
而打破平均主义,最好的办法是以市场机制代替计划机制,通过市场办法来解决市场机制之所以能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致富的动力,主要是因为:
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承认人们具有追求物质利益的动机。
第二,市场机制能够打破平均主义。
第三,市场机制给人们以外部压力。
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就是价值规律以及由其派生的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其结果是优胜劣汰。
为了不在竞争中被淘汰,就必须努力劳动和经营,最终结果是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之所以能够大幅度增加,就在于市场机制所带来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
政府干预
分配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必要环节,是由相互联结的若干部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收入分配问题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出现的问题,涉及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方面面,既涉及到分配过程,又涉及到分配结果;既包括初次分配问题,又包括再分配问题;既牵扯到收入分配政策调整问题,又牵扯到税收体制改革问题。因此,必须全方位地分析、比较、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即正确理顺分配关系,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解决分配领域的诸多矛盾,防止两极分化,把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社会可承受的范围。江泽民同志曾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一文中指出:
“如果差距悬殊,而且任其扩大,就会造成各方面的严重后果。”所以,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宏观调控,调节收入分配,防止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而影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1.发展教育和经济,扩大就业,提高劳动生产率。2.坚持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相结合的分配原则。3.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消除农村居民的贫困问题。4.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严厉打击以各种方式获取非法收入和不正当收入的竞争行为,对垄断企业建立资格审查及事后监督机制;加强对垄断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力度,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内部监督和约束机制规范收入分配行为。从而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合理配置,为市场竞争主体提供比较公平的竞争环境。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积极营造一种使人们通过知识、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来致富的社会环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文明网 2009-08-06来源:
学习出版社
【字号大中小】 【打印】 【关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它包括以下内容:
(1)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的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实际出发发展和创新了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从目的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又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是从制度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整体系,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
三是从属性和要求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等重要论断。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
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明确: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同时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两个基本原则,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指明了现阶段中国经济制度的根本性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可靠的经济基础。
(3)社会主义分配理论。
一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二是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既反对平均主义,又防止收入差距过大,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
三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包括: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收人分配制度,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机制等。
(5)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关于发展的思想和理论非常丰富,主要有:
关于科教兴国的理论,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理论,关于做好“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论,关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关于坚持“五个统筹”的理论,等等。
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
(6)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理论。
实行对外开放和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包括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二是强调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进程,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它可促进世界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造福各国人民。
另一方面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全球扩张,会进一步加剧世界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我们应选择并推进前一种趋势,警惕并控制后一种趋势。
三是要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是最基本的,它们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还很不够,还有许多未知的必然王国。
因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内容不是凝固不变的,而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
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实行这样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的总结。
实践证明,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符合现阶段中国国情的,通过实行这个基本经济制度,逐步消除由于所有制结构不鸽时对生产力发展造成的羁绊,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制经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我国对所有制结构的改革,是以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发展其他多种所有制经济也是以不影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条件的。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肪,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斩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
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遥。
无论是国有经济还是集体经济,都应该在实践中努力寻找能够极庞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