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7907470
- 上传时间:2023-07-06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31.06KB
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
《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教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下册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第一课时轴对称图形
时间:
2.18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从历史的角度观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3、通过轴对称图形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习重难点:
掌握轴对称图形、特征。
一、自主学习
1、欣赏课文第2页的主题图的图案。
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呢?
3、课文第3页的六幅图。
画出这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二、合作交流
1、课文第3页的例1.
观察:
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这幅图有什么特点?
中间这一条直线表示什么?
2、课文第4页的例2.
(1)讨论要画出这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你想怎样画?
(分组讨论)
(2)小结:
要画出这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首先要抓住几个关健的对称点,然后根据轴对称的性质让学生自己动手画。
三、汇报交流-----画的步骤和方法,尤其是窗户的画法。
四、达标检测
1、完成课本第4页的“做一做”。
2、完成课文第8页练习一第1—2题。
第二课时旋转
时间:
2.20
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筒单图形旋转90度。
2.让学生初步学会应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杀个设计图案。
3.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增强空间观念。
4.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旋转的特征。
一、自主学习
1.课文第5页例题3的钟面。
⑴观察,描述旋转现象
仔细观察指针的旋转过程。
用一句话完整地描述以下刚才的这个旋转过程?
如果指针从“6”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会指向几呢?
(2)根据旋转现象,想想看,要想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说明?
二、合作交流
1、课文第5页例题例3的风车。
(1)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
这是什么图案?
(2)从图1到图2,风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你是怎样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的?
(3)风车旋转后,每个三角形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那什么没有发生变化?
(4)如果将风车在图2的基础上,继续绕点O逆时针旋转180°,那么黄色的三角形应该转到什么位置?
这条线段应该转到什么位置?
2、课文第5页例4.
(1)自己尝试画一画。
三、作品展示,交流画法。
四、达标检测
1、完成课本第6页的“做一做”第1题。
2、完成课本第6页的“做一做”第2题。
、
第三课时欣赏设计导学案
时间:
2.25
学习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3、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
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一、自主学习
1、欣赏课本上的四幅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
二、合作探究
小组交流自主学习里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答案,证明自己的看到的是正确的。
三、展示反馈
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汇报内容,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四、达标检测
1、完成第8页3题。
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2、完成第9页4题
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评选出最有创意的设计师。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
第一课时因数和倍数
时间:
3.3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使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学会有序的思考。
学习重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一、自主学习
1、结合2×6=12,说一说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
(说给家长听)
2、有12个小朋友正在讨论怎么站队的问题。
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他们吗?
你能用一道简单的算式把你心目中的排法表达出来吗?
3、根据你写出来的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说给家长听)
4、你能找出下面的数的倍数吗?
3的倍数:
5的倍数:
二、合作交流
1、学生汇报自主学习1的内容。
2、小组交流自主学习2的内容,交流过程中自己没预习到得知识,要在弄懂、学会的基础上补充到笔记本上。
三、展示反馈、
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汇报内容并重点板书。
引导学生明白:
因数和倍数是互相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交流完后,同桌互相举出一个乘法算式,说出其中的因数和倍数。
4、找出一个数的倍数。
学生汇报自主学习4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明白3和5的倍数有无数个,可以用省略号来表示。
最后引导学生明白,一个数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最大的倍数无限大,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四、课堂检测
1、判断
⑴、5的倍数一定大于5。
⑵、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它的最小倍数相等。
⑶、36的最小倍数和最大因数都是36。
⑷、1没有因数。
2、练习2第1题
3、练习2第3题
课题:
第二课时因数和倍数
时间:
3.6
学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学会有序的思考。
一、自主学习
1、预习与这部分内容有关的旧知识
⑴、说出下面各组数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125和2563和954和18
⑵、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①15是倍数,5是因数。
②6是3的倍数,是24的因数。
③4是12的因数,也是36的因数。
④48是12和6的倍数。
2、预习新知识
⑴、试着找一找18的因数有哪些?
你有没有什么简便的方法可以更快的找到一个数的因数?
⑵、你还有什么重大发现?
二、合作交流
1、汇报预习的第一个内容:
“与这部分内容有关的旧知识”
2、小组交流预习的第二个内容“新知识”,按照⑴、⑵的顺序交流,交流过程中自己没预习到的知识,要在弄懂、学会的基础上补充到预习记录本上。
三、反馈展示
全班交流,分小组发言,让学生讨论一下,用哪种方法找的又全又快。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汇报的内容,从中找出找因数的方法(一对一对的找)。
然后把因数用集合的形式表示出来。
4、完成教材第13页“做一做”,让学生用前面归纳的方法找出30和36的因数。
集体订正。
5、在此基础上小组讨论:
一个数的因数有哪些特点?
四、课堂检测
1、写出下面个数的因数。
10的因数:
32的因数:
2、写出下面个数的倍数。
4的倍数:
12的倍数:
3、练习二第5题
课时2、5的倍数的特征
时间:
3.12
学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
使学生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
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
能举出生活中的数,再判断是奇数还是偶数
2、培养类推能力及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学习重点:
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学习难点:
1、掌握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
2、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一、自主学习
1、预习已经学过的知识
1)你能找出2和5的倍数吗?
2)根据你写出的2的倍数,想一想怎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呢?
2、预习新知识
(1)、观察2的倍数,看看他们有什么特征?
(2)、什么是偶数,什么是奇数?
⑶、根据你写出的5的倍数的特征,看看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二、合作交流
1、检查自主学习1。
引导学生发言,教师总结,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可以根据倍数的含义进行判断,但比较慢。
我们可以根据数的特征来进行判断。
2、检查自主学习2。
(1)、先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统一的结论。
(2)、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结论,最后得出: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3)、教师总结,检验:
让学生说出几个较大的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检验。
3、检查自主学习2
(2).
(1)、先说给小组的同学听,然后由组长对他们进行评价。
(2)、做小游戏
①站立活动:
请学号是奇数的同学起立,再请学号是偶数的同学起立。
思考:
有没有两次都站起来的?
有没有两次都没有站起来的?
②抢数活动:
让一名男生代表和一位女生代表上台抢奇数和偶数,其余学生可以在下面指挥。
然后让学生思考零是奇数还是偶数?
讨论后明确零是偶数。
(3)、比较奇数和偶数的特征,完成下面的填空:
、
①偶数的个位上是
②奇数的个位上是
(4)、认识自然数的分类。
我们可以把自然数怎样分?
先让学生小组内讨论一下啊,然后试着画一画。
(5)、小组合作学习5的倍数的特征
教师检查预习内容2、(3)
小组讨论后明确:
个位上是5或0的数是5的倍数。
让学生进行验证。
三、课堂检测
⑴小组内的同学说一个数,让其他同学判断是不是2或5的倍数。
⑵教材第17页做一做第一题。
。
第四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
时间:
3.17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2、使学生在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以及数学表达的能力,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
使学生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学习难点: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一、自主学习
1、复习与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
⑴、2和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提示:
可以说给家长或同学听,然后让家长和同学评价,并在预习本上打上等级,或者写在预习本上。
⑵、从2、3、5、6、9这些数字中任选3个数字组成三位数,要求:
①是2的倍数②是5的倍数③同时是2和5的倍数
2、预习新知,探究体验。
⑴、从2、3、5、6、9这些数字中能不能组成3的倍数呢?
⑵、观察你组成的3的倍数,看看有什么特征?
⑶、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困惑?
或者你认为哪些知识很重要,想提示大家?
二、合作交流
1、汇报这部分内容与哪些知识有联系,检查自主学习1的内容。
2、小组交流复习预习1和预习新知的内容,对2
(2)的问题,大胆猜想,交流,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三、反馈展示
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归纳,学生可能会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教师提问:
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大家的猜想睁不正确呢?
让学生举例子,师生共同讨论探究。
四、课堂检测
1、小组内的同学说一个数,让其他同学判断是不是3的倍数。
2、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一题。
课后反思:
课题:
第五课时质数和合数
时间:
3.20
学习目标:
①使学生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②能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③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一、自主学习
1、预习与这部分内容有关的旧知识。
⑴你能说出2、3、5的倍数的特征吗?
(可以说给家长听,也可以写在预习本上)
2、预习新知识
⑴、找出1—20的所有因数,然后给他们分分类。
看一看能够从中发现什么?
①每个因数的个数是否完全相同?
②按照每个数的因数的多少,可以分为几种情况?
讨论交流后完成下面的表格
只有一个因数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有两个以上的因数
⑵观察思考:
①有两个因数,如2、3、5、7等,这几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征?
②4、6、8、9等这些数的因数与上面的数的因数相比有什么不同?
⑶你还有什么发现?
二、合作交流
1、检查自主学习1的内容。
(先说给同学听,然后老师检查)
2、小组讨论交流预习学案2的内容。
小组成员说明自己的观点,并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三、反馈展示
全班交流。
小组代表分别发言,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引导归纳因数的三种情况,明确质数和和数的概念。
明确特殊的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和数。
5、100以内的质数表。
首先让学生思考:
我们怎么来判断100以内的一个数字是质数还是和数呢?
是不是用逐一检查的方法判断呢?
有没有其他更简单的方法呢?
首先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方法。
四、课堂检测
1、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检查100以内的质数表,看看做的对不对。
2、教材练习四第1题。
3、教材练习四第2题。
课题:
第六课时复习课导学案
时间:
3.24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倍数、因数、质数、合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2.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感受合作交流的必要性,经历有关概念整理的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复习整理的能力。
3.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一、自主学习
1、你能说出2、3、5的倍数的特征吗?
你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吗?
2、你能说说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吗?
你知道20以内的质数有那些吗?
二、合作交流
1、检查自主学习1、2的内容。
2、探索2和3的倍数的特征。
首先让学生在1—100的数字表中分别用“”和“”标出2和3的倍数。
然后小组讨论寻找2和3的倍数的特征。
接下来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用一句话归纳这些数的特征。
3、练习:
①你能写出满足下面要求的数字吗?
既是2又是5的倍数:
既是3又是5的倍数:
既是2又是3的倍数:
②下面的数哪些是2的倍数,那些是5的倍数,哪些是3的倍数。
121521303536445057
4、复习质数和合数
⑴给出几个数判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引导学生回顾质数和和数的定义。
⑵思考:
质数和数的区别是什么?
三、课堂检测
下面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2737415861738395
1114334757628799
质数合数
第一课时:
长方体的认识
时间:
3.26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用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学习重点:
掌握长方体特征。
一、自主学习
准备一个长方体模型,观察:
1、长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
2、用上下、前后、左右标在长方体的面上,然后沿着棱剪开,比一比,的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
3、用尺量一量,长方体的棱长度相等。
4.你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吗?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组内进行互帮活动。
(不能解答的写到自己组的黑板上)
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组,每组棱的长度。
2.长方体最多有几个面是正方形?
三、反馈展示
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是由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形)围成的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相对的棱的长度。
4.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短与这个长方体有没有关系?
三、过关检测
1.如图:
(1)长方体前面是什么形状?
长和宽各是多少?
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面?
(2)哪个面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
(3)面积是48平方厘米的有哪几个面?
4cm6cm
8cm
2.一个长方体,长5厘米,宽3.5厘米,高2厘米。
这个长方体的棱长和是多少厘米?
3.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96厘米。
它的长、宽、高的和是多少厘米?
3.长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是由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形)围成的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相对的棱的长度。
正方体的认识
时间:
4.2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和比较,弄清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长方体的特征及长、正方体的异同点。
学生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各一个。
一、自主学习
准备一个正方体模型,观察:
1、正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
2、用上下、前后、左右标在正方体的面上,然后沿着棱剪开,比一比,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
3、用尺量一量,正方体的棱长度相等。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正方体是由个的正方形围成的图形。
正方体也有条棱,它们的长度。
正方体也有个顶点。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
形
体
面棱顶
点面的形状面积棱长
长
方
体
正
方
体
三、反馈展示
从比较中可以看出,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
3、看你行不行
为迎接“五一”国际劳动节,工人叔叔要在工人俱乐部四周装上彩灯(地面四边不装),已知工人俱乐部的长90m,宽55m,高是20m,工人叔叔至少需要多长的彩灯泡?
四、过关检测
一、填空起跑线
1、棱长是3厘米的正方体,棱长总和是()厘米。
2、正方体有()个面,每个面都是()形,6个面的面积(),12条棱的长度(),它是特殊的()体。
3、长方体框架根据相对位置关系,可以分成()组,每组有()条。
二、法官我来当
1、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
2、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3、长方体六个面中,不可能有正方形。
()
4、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36厘米,棱长是3厘米。
()
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时间:
4.8
学习目标:
1.通过操作,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难点:
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一、自主学习
1.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2.看图并回答。
(1)前面和后面的面积需要哪两个条件?
怎样求?
(2)5cm和3cm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哪个面的面积?
(3)要求左面和右面的面积,需要哪两个条件?
怎样求?
(4)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
3.P35例题2。
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①要求包装这个礼品盒至少用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实际是求什么?
②正方体的6个面有什么特征?
③怎样求正方体的表面积呢?
表面积计算中的实际问题:
(1)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时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所以在求表面积时,要联系实际生活。
如:
油箱、罐头等都是6个面,游泳池、鱼缸等都是5个面,而水管、烟窗等都是4个面。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判断:
下面各种计算应该考虑几个面
①制作一个无盖的铁皮水桶
②粉刷教室四面墙壁和顶棚
③给长方体罐头盒的4壁贴上一圈商标纸
④给会客厅的大立柱刷油漆
⑤给水池抹水泥
2.一个正方体木箱,棱长5dm,在它的表面涂漆,涂漆的面积是多少?
如果每平方分米用油漆8克,涂这个木箱要用油漆多少克?
3.用一根长72cm的铁丝做一个尽可能大的正方体框架,然后在它的表面糊纸,至少要用多少纸?
三、过关检测
1.一个长方形的抽屉,它的长宽高分别是50cm、40cm、32cm,做3个这样的抽屉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木板?
2.完成P36练习T4~6
课题:
体积和体积单位
时间:
4.10
学习目标:
①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建立体积的概念。
②初步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量的特征,能正确选择和使用体积的单位。
③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加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
盛有红色水的大玻璃杯两个,大小石头各一块,;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一个;体积是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各一个。
教学重点:
体积的含义和常用的体积单位。
一、自主学习
1.提问:
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
(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4立方厘米)
3.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你能想像或比划一下他们个个有多大吗?
3.演示动画:
第一组:
请同学们摆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
第二组:
同上要求摆出长3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
第三组:
想象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说出体积.
思考:
请观察这些从实际操作中得出的数据,结合拼摆成的图形,看一看这些数据与长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关系?
是什么关系?
4.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5.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6.光明纸盒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是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7.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是否相同.
二、合作探究
三、反馈展示
四、过关检测
1.口答填表.
长
方
体长/分米宽/分米高/分米体积(立方分米)
512
435
1024
正
方
体棱长/米体积(立方米)
6
30
0.4
2.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7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如果1立方分米石料重2.7千克,这块石料重多少千克?
课题: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时间:
4.14
学习目标:
1.在认识体积单位,知道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联系和区别基础上,学习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与化、聚方法。
。
2.学习计算重量的解答方法。
学习重点:
体积单位的进率。
计算物体的重量。
学习难点:
体积单位的进率的化聚。
一、预习学案:
1、计算体积用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填空:
1厘米1平方厘米1立方厘米
单位单位单位
说一说:
计算长度用单位,计算面积用单位,计算体积用单位。
1米=()分米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分米=()厘米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相邻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二、合作探究
三、反馈展示
四.当堂检测:
1.填空5立方米=()立方分米
1.5立方米=()立方分米
2400立方分米=()立方米
1250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3.6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一块长方体的钢板,长2.5米,长1.6米,厚0.02米。
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每立方分米的钢重7.8千克。
这块钢重多少千克?
(注意前后单位统一)。
3、一块正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下册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