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集中答疑之二.docx
- 文档编号:27905633
- 上传时间:2023-07-06
- 格式:DOCX
- 页数:58
- 大小:56.37KB
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集中答疑之二.docx
《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集中答疑之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集中答疑之二.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集中答疑之二
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集中答疑之二
陶妙如
1、怎样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2、怎样发觉语文文本的魅力,使语文课堂充满了吸引力?
3、怎样让教学设计富有创意,从而使学生学习有情趣、理趣以及品味到无尽的妙处?
理论大家已经学习的够多了,我这里就专谈实战:
在湖南省教科院“同备一堂课,共建新课程”教学设计网络大赛中挑选了几个课例,特为之作了点评,供大家参考:
【课例1】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肖毅湖南省湘乡市第一中学
学科
语文
教材名称
必修一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题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年级
高一
学期
上期
学段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学常识、识记字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同时把他们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力量。
教学
重点
1.了解梁实秋先生笔下梁任公的形象。
2.学习梁实秋先生记人叙事类散文的写法。
教学
思路
联系标题激趣导入——交流认知——学习探究——合作探讨——总结评价——写作练习
主要教学
方法
立足课本,以动态的语文活动为主,引导探讨交流。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共
一
课
时
一、
导入新课
导入:
谁能为我们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梁启超?
(大家心目中的梁启超)
(出示幻灯片)介绍梁启超:
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
谈谈自己对梁先生的印象
(我们大多了解的他是一个革命者、政治家)
(在这里我还为大家介绍一点他的另一面)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148卷)。
(他在当时文坛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才子。
)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梁实秋先生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来看看作者心目中的梁启超!
大家注意:
文章中标题中所说的梁任公就是梁启超,任公是梁启超的号。
二、
初步把握
二、首先请大家听我朗读,思考下面两个题目:
问题一:
本文名为记叙一次演讲,实际是通过写事来写人。
那么作者心目中的梁启超是什么形象呢?
(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问题二:
一场演讲让作者记忆深刻对当时的观众有什么影响?
(用原文的话回答)
学生联系文本,思考交流,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1)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2)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三、学习探究,质疑答疑
探究学习1
梁启超先生的演讲竟然能够引起不少人从此对中国文学的强烈爱好,那么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表现先生的性格、气质和修养的呢?
(注意这个问题有两问,一个是问什么描写方法,一个是问从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先生。
)
①描外貌
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睿智、朴实、潇洒、自信学者的外表
②绘语言
“启超没有什么学问”谦逊
“可是也有一点喽。
”自负
③摹动作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请学生模仿朗读,体味人物形象)
潇洒、自信
④演讲时的动作神态(学生朗读)
敲头回忆(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
手舞足蹈、时悲时喜(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
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
自由洒脱、性情坦露
学生经过老师方法点拨,讨论问题,得出答案。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有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1、2)等等
(这需要我们从文中的描写来探究梁先生的个性特点)
我首先给大家做个示范:
方法点拨:
找、读、品、评
示例:
“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
——办事认真、学问和书法的修养都很好
我们分组来讨论,1-2组为一大组,你们来讨论外貌描写;3-4组为二大组,你们讨论语言描写;5-7组来讨论动作描写,按照我教你们的来看梁先生的形象。
四、进一步合作探讨
组织活动,让学生全作探讨。
明确答案。
探究学习2:
如此精彩的演讲,作者在这篇文章里记叙了哪几个演讲的片段呢?
我们再来从演讲的片段进一步了解梁先生!
演讲的内容
①朗诵、解释《箜篌引》
②讲他最喜爱的清传奇剧本《桃花扇》
③讲唐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①有学问(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可见知识丰富的梁启超)
箜篌引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②直面死亡的勇气有文采
……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
【胜如花】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
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
伤心煞煤山私幸,独殉了社稷苍生,独殉了社稷苍生。
忧国忧民、忧心如焚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③杜甫忧国忧民任公
培养合作探索讨精神,在讨论中提高口头交际能力和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小结讨论成果展示: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我们现在来看看作者所说的热心肠的含义,是不是指心肠好、热心帮助他人。
对,不是。
而是指:
真性情(真实展露自己情感的真性情)
热心肠有激情(讲课时的有激情)
炽热的爱国情怀(对这个国家的发自心底的爱)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这篇文章我们看到作者对梁先生有什么感情呢?
敬其学问(对这位学识渊博的学者的敬重)
敬仰仰其文采(对这位学者演讲时文采的佩服、景仰)
尚其精神(对这位学者的精神的崇尚)
五、总结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学者风范的梁启超。
并不是作者不欣赏梁启超革命者的风范,而是他要向我们介绍的是一个学者,这也是文人梁实秋最欣赏文人梁启超的地方。
所以作者选择了这么一个演讲来体现梁启超的文人气质。
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这种选材的方法,用适当的材料来恰如其分地来表达所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演讲时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听众及作者的感受表现了梁先生的稳健、潇洒、风趣、博闻。
写人显情中透露着方法,我们要学习文章在描外貌、绘语言、举行动、抓侧面中展现人物的个性特点的这种方法。
读任何一篇文章时,让学生明白不仅要明白文章写什么,更要让学学生明白文章是怎么写的。
学习梁实秋先生写人记事类文章的写法。
六、作业
试以《记XX老师上课》为题,任选本文所使用的一种或几种写人的手法,写一段文字,记叙人物的言谈举止,突出其人物的个性特点。
学生课后写,老师查阅。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
与
创新之处
1.联系学生实际,立足文本,落到实处。
2、引导学生讨论探究,由文本到其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符合认知规律。
3、多向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经评审选拔后,该设计和录像课将被用作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教研网资源,如有异议,请事先申明。
点评:
以“那么作者心目中的梁启超是什么形象呢”发问,引出“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求之当世能有几人”;用“一场演讲让作者记忆深刻对当时的观众有什么影响”思考,发现“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来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深挖细究。
探究中提出“这篇文章我们看到作者对梁先生有什么感情呢”来感悟其写作之目的“敬其学问”“仰其文采”“尚其精神”。
高屋建瓴、纲举目张,立意适宜有高度;以本为本,旁征博引却不旁逸斜出,设计科学有操作度。
共同探究:
1、本文是大才子写大文豪文气十足,开篇引入来点诗意文段,是不是会锦上添花?
总结语浓缩成一首诗或一副联,学生写《记XX老师上课》时,会不会出现:
台上先生巧言如乐解读启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使我久久难忘,坐下学生嬉笑无常仿效实秋描也绘也摹也状也令人常常出新。
【课例2】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何忠朝 郴州市二中
学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1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题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年级
高一
学期
上期
学段
第1学段
教
学
目
标
1.学习作者在记事中突显人物个性的写法。
2.品味作者简洁有力的语言。
3.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形象。
4.学习梁启超的治学精神,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教
学
重
点
1.品味并学习本文简洁有力的语言。
2.分析并理解人物个性,学生主人公的治学精神。
教
学
思
路
整体阅读——把握重点(人物性格、语言)——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主要
教学
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读写沟通法
教
学
资
源
文章:
《那个胖女孩》
视频:
奥巴马在总统就职仪式上的演讲
教学过程预设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共
一
课
时
一、
导入新课
朗读课文
激趣入题:
同学们!
大家回忆一下,戊戌变法的领导人是谁?
(康有为、梁启超。
)可见梁启超是一位政治家。
可你们知道吗?
他也是一位著名学者,他的学术讲座非常吸引人,你们想听听吗?
(想!
)可惜他今天来不了,也没留下录音。
不过大家不要失望,有一个人亲自听了他的演讲,并且用笔记录下了演讲的精华,能让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大家愿意读读这篇文章吗?
(愿意!
)好,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学生朗读课文。
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检测预习效果,进一步熟悉课文。
二、
整体把握
突出重点
提出要求:
快速浏览课文,把突显梁启超先生特点的词语画上记号。
指定3名学生到黑板上按照讲稿、外貌、神态、语言、内容、记忆、动作、效果、人品9个方面写出表现梁启超的个性特征的词语,每个学生写3个方面。
纠正学生写得不准确的词语。
介绍梁启超。
介绍作者。
学生1
讲稿:
秀丽整整齐齐
浓墨十分美观
外貌:
短小精悍秃顶宽下巴
肥大长袍
神态:
步履稳健风神潇洒
左顾右盼光芒四射
学生2
语言:
诙谐风趣沉着有力
洪亮激亢
内容:
有情节有背景
有人物有情感
记忆:
能背讲稿和引证资料
敲秃头使记忆畅通
学生3
动作: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掩面顿足狂笑
太息涕泗交流
效果:
受感动爱上中国文学
人品:
有学问有文采热心肠
调动学生阅读文本的积极性,训练学生筛选和提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充分把握人物形象。
三、
分析文章结构特色
组织讨论:
文章是怎样把主人公各个方面的特点组织在一起的?
在顺序安排上有什么奥妙?
学生讨论。
学生举手发言。
让学生了解如何选择和组织材料
四、
品味语言
组织讨论:
写人的文章,如何把人物写得形象鲜明,使人印象深刻?
学生讨论。
学生举手发言。
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语言
五、
延伸阅读
指定一学生朗读文章。
朗读文章:
《那个胖女孩》
通过对比,进一步了解本文写法之妙。
六、
拓展训练
放映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说视频。
观看视频后,各自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描写演讲的场面,写出演讲的特色,要做到鲜明生动。
初步学会本文写作技巧。
七、
总结评价
点评学生短文,归纳整节课要点。
3至5名学生朗读自己的短文。
巩固、深化学习内容。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
与
创新之处
1. 立足文本,重视朗读。
2. 把课堂主阵地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动起来。
3. 读写沟通,以读带写,以写促读。
存在的问题
与不足
点评:
设计有特色:
第二环节的人物描写根据类别让学生读、找,易操作,更容易让学生掌握其人物描写方法。
共同探究:
1、七个环节:
第一至第四是对文本的探究,第五、六环节是延伸与拓展,第七是总结。
其中延伸需要读一篇文章然后“通过对比,进一步了解本文写法之妙”;拓展需要“观看视频后,各自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描写演讲的场面,写出演讲的特色,要做到鲜明生动”。
这两个环节需要多长时间?
2、梁任公先生的演讲之所以吸引“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除其人格魅力之外,与他所选的讲授内容应该有极大关系。
讲《箜篌引》,讲他最喜爱的清传奇剧本《桃花扇》,讲唐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国韵文灿若星河,怎么就单单选这些呢?
而实秋为什么就只节选了这几个片断呢?
文本内涵及其丰富,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是不是可以将眼光指向文本,引导学生深挖细究呢?
这应该也是延伸也是拓展。
【课例3】
授课教师:
文道军郴州市临武县一中
学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2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题
赤壁赋
年级
高一
学期
上期
学段
第2学段
教
学
目
标
1.了解赋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能流畅地翻译并背诵全文。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培养对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
3. 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了解儒释道其人生观的影响。
4.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
学
重
点
1.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体会课文景、情。
理交融的特点。
2.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
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3.与《念奴娇 赤壁怀古》比较讲解,。
教
学
思
路
1. 诵读全文,夯实基础,整体把握文意,理清作者情感发展脉络。
重点诵读一、二段,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
2. 重点诵读主客问答部分,深思其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
与《念奴娇 赤壁怀古》比较讲解,走进作者被贬黄州后的内心世界。
主要
教学
方法
以诵读为主线,在读中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在老师讲解引导下展开讨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用比较法来探究作者当时的复杂思想。
教
学
资
源
朗诵磁带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设计讨论话题:
1)课前演讲题目:
面对厄运
2)我心中的苏东坡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第
一
课
时
一、课前演讲
课前布置好演讲话题:
面对厄运
一学生上讲台上演讲,其余在下倾听,并叫一学生对演讲者进行评价
培养学生表达与倾听能力
二、导入课文
由对学生演讲的评价导入课文。
面对厄运,有人奋起,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并且赢得了最后的成功,如司马迁、贝多芬;有人消沉,一蹶不振,在堕落中迷失了自我。
那么苏轼在面对厄运时又是怎么的态度呢?
下面请大家谈谈自己对苏轼的了解。
谈对苏轼的了解
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补充内容、解题
1.赤壁的有关话题:
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
2.乌台诗案概略(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3.赋的常识介绍,本文的重要地位。
赋的特点的演变:
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
了解写作背景,提高学习兴趣,积累相关文化常识。
四.听读课文,把握文意及作者情感
1.积累字词
壬rén戌xū属zhǔ客窈yǎo窕tiǎo冯píng虚御风桂棹zhào倚歌而和hè愀qiǎo然舳zhú舻lú山川相缪liáo酾shī酒横槊shuò渔樵qiáo
江渚zhǔ匏páo樽蜉fú蝣
2.思考作者感情有何变化?
明确:
乐----悲----喜
1.听课文朗诵,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2.自读课文,完成字词积累联系。
3.思考作者感情有何变化?
识记字词,强化积累,培养对文意的整体理解把握能力
五.学习第一段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明确答案:
明确:
1.可分三层:
①点明时间、人物。
地点。
②月出之前的情况。
③月出之后的情况。
2.秋江月夜图
清风水波白露水光
月初东山徘徊斗牛
感受:
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心旷神怡)
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
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
3. 为此美景、美事而乐。
4. 品味语言之美。
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朗读课文思考:
1.写了什么内容?
有几个层次?
2.本段展示了怎样的景色?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3.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
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
4.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借鉴作用?
分析文章内容,培养想象力及口头作文能力;从课文中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六.学习第二段
1.联系屈原的《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明确“美人”指代作者的政治理想,被贬仍忠君爱国的情怀。
2.由“乐”而“悲”,悲由“美人”不可得而生,客者箫声的音调悲凉、幽怨,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
3. 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思考、讨论,探究:
1.歌词有何含义?
如何理解“美人”?
2.本段感情有何变化?
如何理解?
3如何写箫声,运用了那些手法?
有何特色?
学会联系旧知解新题;学习知人论世方法;如何分析语言特色
七.课题小结
1.小结本节课重要内容:
①情景交融的手法;②作者由乐而悲的变化
2.布置课后作业:
1.背诵第一、二段
2.整理本节课内容3.读《苏东坡突围》
巩固新知
第
二
课
时
一.课前演讲
演讲话题:
我看苏东坡
一学生上讲台上演讲,其余在下倾听,并叫一学生对演讲者进行评价
培养学生表达与倾听能力
二.学习第三段
指导朗读,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探究
1. 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2.悲英雄不再;悲自己功业未成;悲人生短暂。
3.作者由眼前之景,联想到一世之雄的曹操,像曹操这样的英雄都销声匿迹了,更何况是我们这些人生短暂又还未建立功业的人呢?
既然建立了功业也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干脆就及时的享受人生吧。
“哀吾生、羡长江”写出了作者叹人生之短,“抱明月、挟飞仙”是想超脱尘。
但是又无法逃避现实,只能是“托遗响于悲风”,写出不得不“哀”的一片苦衷。
朗读课文,思考讨论: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2.“客为何而悲?
是如何阐发的?
3.本段是怎样将景、情、理结合在一起的?
培养朗诵能力,分析文章内容,自主学习,讨论探究
三.学习第四段
组织朗读,提问讨论:
1.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
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2.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笑话,以明月、江水作比。
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
应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3.注意与及时行乐的观点区别,作者认为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的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
朗读课文,思考讨论:
1.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感情色彩如何?
2.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3.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旷达之情如何表现出来?
理解作者“释悲”方法,儒释道思想对其思想的影响,感受作者的旷达之情,如何看待苏轼的“及时行乐”?
四.学习第五段
1. 本段感情色彩为“喜”。
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
主要写可恩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
2.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
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洲,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
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3.“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朗读思考讨论:
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
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3.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理解文章的结构安排特色,了解赋的“主客问答、抑客扬主”表现形式,
五.小结全文
组织讨论,课文小结:
文章思路结构,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线索。
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讨论小结:
本文留给自己的最深印象是什么?
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结构、内容、作者情感,微观落实在字词句段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改变
六.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比较
组织讨论、探究:
1.交代词赋同一时期产生。
2.从三个方面比较异同:
①都写赤壁景,但景色迥然不同。
②都写有关赤壁的历史人物,但人物成败不同。
③都抒怀,感情基调又各不相同。
3.不管是词和赋,诗人都写了他被贬后有志难伸的苦闷,但最终都得以解脱,这也充分体现了苏轼“外儒内道”的思想。
思考谈论探究:
1.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2.词赋所写的内容有何异同?
3.怎么从作品中去认识作者?
学习比较鉴赏法,对同一作者、同一时期或是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体会其思想情感的变化。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
与
创新之处
1.将课前演讲内容与文本内容相关联,把课堂知识生活化。
2.重视基础知识积累和朗诵,注重培养学生倾听、表达能力。
3.重视课外拓展,引进比较法研习课文,要求阅读相关资料文章,扩大学生视野。
存在的问题
与不足
1.思考强度大,不能照顾所有学生;
2.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待改进。
点评:
遵线索,大容量,快节奏,两课时将《赤壁赋》由表及里作了充分展示。
用演讲,有补充,作比较,多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新课程 培训 集中 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