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下第1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与基础练习.docx
- 文档编号:27897877
- 上传时间:2023-07-06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122.48KB
7下第1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与基础练习.docx
《7下第1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与基础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下第1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与基础练习.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下第1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与基础练习
初中科学【七下】
【第1章】对环境的察觉
章
节
小节
知识点
对环境的察觉
第1节感觉世界
人对环境的感觉
皮肤的感觉功能
鼻与嗅觉
舌和味觉
听觉
第2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传播
第3节耳和听觉
耳的结构和功能
听觉的形成
声音的特征
噪声
第4节光和颜色
光源与光的传播
光的色散与物体的颜色
看不见光
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光的反射
平面镜与球面镜
光的折射
第6节眼和视觉
透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
眼睛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人类的视觉限制
第7节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信息的获取和处理
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电磁波
第一节感觉世界
【知识点总结】
一、人对环境的感觉
1、人体具有多种感觉器官,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受器,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
1)感觉器官:
是指感受器及附属结构,属器官层次,如皮肤。
2)感受器:
是感觉器官的一部分,是神经末梢,属细胞层次。
如皮肤上的触觉神经末梢。
2、感觉的形成:
感受器—外界刺激—形成信息(神经冲动)—经神经传入—神经大脑皮层(神经中枢)—在大脑形成感觉。
二、皮肤的感觉功能
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包括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组成。
具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多种感觉功能。
真皮中分布丰富的血管与感觉神经末梢。
2、冷、热觉:
感觉环境温度的变化。
(手背对热觉较敏感)。
3、触觉:
感觉外界物体与人体的触碰以及强弱程度。
(手指的指尖对触觉较敏感)
4、痛觉:
是触觉的过强反应,痛觉能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它对人的健康生活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三、鼻与嗅觉
1、环境中物质的气味进入鼻腔,刺激鼻腔中的嗅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嗅神经将物质的气味刺激传到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从而形成嗅觉。
四、舌和味觉
1、舌具有味觉功能,可以感知酸、甜、苦、咸等各种味道。
舌感觉的过程是:
舌头一味蕾一味觉细胞。
2、舌的不同部位对酸、甜、苦、咸等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味觉感受器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酸味
甜味
苦味
咸味
舌两侧的中间部位
舌尖
舌根
舌两侧的前部
3、味觉、嗅觉之间的影响:
味觉、嗅觉等各种感觉密切相关。
人在感冒时,吃食物为何感觉没味道.
【同步练习】
1、下列感受器中不能称为感觉器官的是()
A眼B耳C鼻D感觉神经神经末梢
2、能感受空气中有气味的分子或微粒的感受器是()
A味觉感受器B冷觉感受器C嗅觉感受器D痛觉感受器
3、在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
A冷觉B触觉C痛觉D热觉
4、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中,对菜肴讲究色、香、味俱佳。
人在享用美味菜肴的过程中,主要参与的感觉有()
A.热觉、味觉、痛觉B.听觉、嗅觉、冷觉C.视觉、嗅觉、味觉D.触觉、听觉、味觉
【能力自查】
序号
能力自查
自查结果
1
能识别各种运行形式;最简单、最常见的运动;最复杂的运动;
2
能识别各种能形式;决定动能大小因数;决定势能大小因数;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知识点总结】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的产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源: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源可以时固体、液体、气体;
二、声音的传播
1、介质: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但真空不能传声。
2、声波:
与水波相似,声音也是一种波。
声音具有能量,通过声波向四周传播,声源提供了这个能量。
3、声速: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传播介质、温度有关。
声音在固态物质中传播得最快,液态其次,气态最慢。
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快;在空气中(150C),传播速度为340m/s,温度没升高1°,传播速度增加约0.6m/S。
4、回声现象:
声波遇到障碍物,将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即空气中(150C)距离大于17m,人耳就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否则,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5、应用:
超声波诊断(B超)、超声波金属探伤,超声波粉碎内脏中的结石,声波探测海水深度。
【同步练习】
1、下列实验中,不能探究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A.把敲响的音叉接触悬挂着的泡沫球,小球被弹起
B.把一支短铅笔固定在钟上,敲响大钟,拿一张纸迅速从笔尖上划过,纸上留下锯齿状的曲线
C.敲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能听到两次敲击声D.在音箱上放一些纸屑,纸屑会随着音乐起舞
2、在敲响大古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A.钟声的回声B.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C.大钟还在振动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3、在一根充满水的长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能够听到几次声音()
A.一次B.两次C.三次D.四次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由振动而产生,发声的物体不一定在振动B.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铁轨中的传播速度
C.声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D.声音在液体中不能传播
5、汽车以15m/s的速度向对面高山驶去,在司机鸣笛后4s听到了回声,求听到回声时,汽车距高山多远?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650m)
【能力自查】
序号
能力自查
自查结果
1
能识别各种运行形式;最简单、最常见的运动;最复杂的运动;
2
能识别各种能形式;决定动能大小因数;决定势能大小因数;
第三节耳和听觉
【知识点总结】
一、耳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
功能
外
耳
耳廓
收集声波
外耳道
声波进入外耳道后撞击鼓膜(传导声波)
中
耳
鼓膜
声波作用下,能产生振动
鼓室
与咽鼓管连通
听小骨
放大振动后传导耳蜗
咽鼓管
调节鼓室内气压,从而维护正常听力
内
耳
耳蜗
充满液体,内有听觉感受器,把振动转化为声音信号,沿位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前庭
位置、速度感觉,内有位觉感受器
半规管
旋转感觉,内有位觉感受器
二、听觉的形成
1、听觉的形成:
声波通过耳廓一外耳道一鼓膜一听小骨一耳蜗一听觉神经一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听觉的减弱与丧失
1)传导性耳聋:
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或发生障碍会造成传导性耳聋;急性中耳炎、巨声或打耳光。
2)神经性耳聋:
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损伤会造成神经性耳聋。
如药物影响。
3)世界爱耳日:
每年的3月3日
3、双耳效应:
辨别声源的位置和方向。
1)对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响度不同。
2)对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时间有先后。
三、声音的特征
1、频率:
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其单位为赫兹Hz。
2、振幅:
物体振动的幅度。
3、音调: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音调与物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声音尖细),频率越小,音调越低(声音粗钝)。
儿童说话的音调一般比成年人高,女人的音调一般比男人高。
4、响度:
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发声体的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距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声音的响度用分贝来表示,分贝是声音大小的单位。
5、音色:
曾叫音品,是人们对声音质的感觉。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以及发声的方法等有关。
6、发声频率:
动物发出声音的频率,称为发声频率,人的发声频率大约65-1100Hz。
7、听觉频率:
动物的听觉范围称为听觉频率,人的听觉频率大约20赫到20000赫。
8、超声波: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
超声波超过了人类听觉的上限,不能被人听到。
超声波定向性好、穿透能力强,用于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
9、次声波:
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因为它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次声波传播远,用于预报地震、台风、监测核爆炸等。
四、噪声
1、乐音与噪声:
乐音是使人轻松愉快的声音,噪声是使人烦躁不安的声音。
2、环保噪声: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3、噪声的等级:
我国政府规定工厂、工地的噪声应不超过85~90分贝。
居民居住区的噪声,白天不超过50分贝,夜间不能超过40分贝。
4、减弱噪声的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
如改造噪声大的机器或换用噪声小的设备或加一些消声装置。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在马路和住宅间设立屏障或植树造林,使传来的噪声被反射或部分被吸收而减弱,建造隔音墙等。
3)在人耳处减弱。
在工作时佩戴个人防护用具。
【同步练习】
1、耳的结果中,能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的是()
A、耳廓B、鼓膜C、听小骨D、耳道
2、人的听觉产生于()
A、听觉感受器B、耳蜗C、听觉中枢D、鼓膜
3、下列关于耳的各个部分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A、耳廓的功能是收集空气中的声波
B、鼓膜的振动是为了产生声波,使声波撞击鼓室内的听小骨振动
C、听小骨的振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入耳蜗
D、声波传入内耳,使耳蜗内的液体也产生振动,感觉细胞把这种信息沿神经传到脑部
4、用尖锐器具挖耳朵可能会损伤()
A.听觉中枢B.听神经C.鼓膜D.耳廓
4、发生晕车、晕船等症状,其原因是 ( )
A、由于睡眠不足引起 B、小脑调节平衡的能力弱
C、躯体感觉中枢受到了过强的刺激 D、前庭和半规管受到过强或长时间的刺激
5、放爆竹和礼花时,若你在一旁观看,最好张开嘴或捂住耳朵、闭上嘴。
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 )
A. 保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B.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C.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 D.防止听觉中枢受损伤
6、发声体在振动,但我们没有听到声音,其原因是( )
A、没有传播声音的媒介B、声音为超声波C、声音为次声波D、以上都有可能
【能力自查】
序号
能力自查
自查结果
1
能识别各种运行形式;最简单、最常见的运动;最复杂的运动;
2
能识别各种能形式;决定动能大小因数;决定势能大小因数;
3
能识别生活中各种能的转化形式;
第四节光和颜色
【知识点总结】
一、光源与光的传播
1、光源:
正在发光,而且是自身发光的物体。
分为人造光源与自然光源。
2、光的传播:
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固体、液体、气体)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传播速度:
在真空中的速度为
。
光在空气中的速度略小于在真空中的速度,约为
。
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光速的2/3。
4、光年:
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为9.46×1012千米。
5、影子、实像和虚像
1)影子:
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不能到达的区域便产生影。
2)像:
光线或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所构成的与物体相似的图形。
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都可成像。
3)实像:
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用光屏接收,又能用眼睛直接观察。
实像总是倒立的。
4)虚像:
在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不能用光屏接收,虚像只能用眼睛观察。
虚像总是正立的。
6、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1)影子、日食和月食、小孔成像。
2)小孔成像:
针孔照相机,阳光下树阴中圆形光斑。
1.光屏上的像是上下、左右颠倒的实像,可以成放大、等大、缩小的像。
2.物体和孔的距离越小,像越大。
3.屏和孔的距离越大,像越大。
4.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像的大小与光屏距小孔远近有关。
二、光的色散与物体的颜色
1、色散:
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在白屏上就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种现象叫做色散。
1)单色光:
不能再分解的光。
2)复色光:
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
4、物体的颜色
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
(其他色光被吸收)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
(其他色光被吸收)
3)白色物体可反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物体则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5、三原色原理
1)色光三原色;红、绿、蓝
2)颜料三原色;红、黄、蓝
三、看不见光
1、红外线:
太阳光中色散区域红光外侧的不可见光。
1)特征:
具有热效应。
物体经红外线照射后温度升高;
2)应用:
红外探测器、红外照相机、红外夜视仪、电视遥控器、雷达测速仪等。
3)任何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越多。
2.紫外线:
太阳光中色散区域紫光外侧的不可见光。
1)特征:
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感光胶片放到紫光以外,可以发现胶片仍会感光。
2)应用:
验钞机、紫外线灭菌灯。
【同步练习】
1、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现象是()
A、日食和月食B、立竿见影C、坐井观天,所见甚小D、发生雷电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2、太阳光直接垂直照到离地面高30厘米、水平放置的一张不透明的纸板上,如果纸板上挖有一个边长为0.5厘米的方形孔,则在地面上产生的光斑形状是()
A.方形B.圆形C.长方形D.不确定
3、在暗室中,把红色玻璃纸挡在手电筒前,将光照射到绿色植物,植物将会是什么颜色?
4、一束光照到一张纸上,看到这张纸呈现红色,那么这束光和这张纸是()
A.红色的光,白色的纸B.白色的光,红色的纸C.红色的光,红色的纸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5、戴蓝色眼镜看白纸,白纸变成蓝色,这是因为()
A、白纸反射来的光通过眼镜,被眼镜染上了蓝色B、白纸只能反射蓝色光
C、眼镜挡住了白纸反射中的蓝色D、眼镜只能透过白纸反射光中的蓝色
6、利用紫外线可使荧光物质发生荧光,人们制成了()
A.验钞机B.遥控器C.微波炉D.超声波诊断仪
【能力自查】
序号
能力自查
自查结果
1
能识别各种运行形式;最简单、最常见的运动;最复杂的运动;
2
能识别各种能形式;决定动能大小因数;决定势能大小因数;
第五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知识点总结】
一、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现象:
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的物质时,光会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发生传播方向的改变,从而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的现象。
2、
光的反射定律:
光反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路可逆。
3、镜面反射:
发生在表面光滑的物体上,平行光射到物体表面上反射光平行射出。
如镜面、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面等。
4、
漫反射:
发生在表面粗糙的物体上,平行光射到物体表面反射光射向各个方向。
漫反射能够使我们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二、平面镜与球面镜
1、平面镜成像特点:
像和物等大,像和物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的虚像,像与物左右相反,不能用光屏承接.
2、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3、球面镜的应用
1)凹面镜的应用:
手电筒的灯碗、汽车头灯的灯碗、探照灯的灯碗都是凹面镜,把灯泡放在灯碗的焦点处,射出的光将平行射出。
太阳灶也是一个凹面镜。
2)凸面镜的应用:
汽车观后镜、马路拐弯处的交通观察镜等等都是凸面镜,凸面镜能成缩小的像,因此能扩大视野。
三、
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透明介质射向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
光的折射定律: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到水(或其他透明物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到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光线与介面垂直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
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3、折射成像:
由于光的折射能成虚像,虚像的位置不在物体的位置上,经常使眼睛受骗。
我们瞄准水中的鱼时,实际是瞄准了鱼的虚像图。
由于光线经过水面时发生了折射,而眼睛看到了像位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处,它其实位于实际鱼的上方。
海市蜃楼—光的折射。
【同步练习】
1、一束光线与界面成30°角射到界面上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
已知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85°,折射角为( )
A.15° B.35° C.45° D.60°
2、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A、通过潜望镜观察海上的船只B、在路灯下出现了人的影子
C、看水中的游鱼比它的实际位置要浅D、通过汽车上的观后镜观看车后的景物
3、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20°时,反射角也为20°;
B. 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
C. 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也增大5°;
D. 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4、在黑暗的教室墙壁上挂一平面镜,用手电筒正对着照射,从旁边观察的同学会发现()
A. 镜子亮了,墙也亮了,它们都发生了镜面反射;B. 镜子发生镜面反射不亮,墙发生漫反射亮了;
C. 墙和镜子都不亮,它们都发生了漫反射;D. 镜子和墙都亮了,它们都发生了镜面反射。
5、渔民叉鱼时,为了能叉到鱼,应使鱼叉对准()
A. 所看到的鱼 B. 所看到的鱼的下方 C. 所看到的鱼的上方
【能力自查】
序号
能力自查
自查结果
1
能识别各种运行形式;最简单、最常见的运动;最复杂的运动;
2
能识别各种能形式;决定动能大小因数;决定势能大小因数;
3
能识别生活中各种能的转化形式;
第六节眼和视觉
【知识点总结】
一、透镜
1、透镜、凸透镜、凹透镜
1)透镜:
用玻璃或塑料等透明物质制成,具有一定厚度,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光学器件。
2)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叫做凸透镜。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如老花镜、放大镜。
3)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叫做凹透镜。
它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所以又叫发散透镜,如近视镜。
2、焦点和焦距
1)主光轴:
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连线。
2)光心:
位于透镜的中心,光通过它时传播方向不变。
3)
焦点:
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光线折射后(或反向延长线),汇聚于主光轴的一点,这个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透镜的两侧各有一个焦点,凸透镜有2个实焦点凹透镜有2个虚焦点。
4)焦距: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透镜的焦距越短,折光本领越大。
3、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1)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于焦点。
2)经焦点射出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与主光轴平行。
正对凹透镜另一侧焦点射出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与主光轴平行。
3)经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
1、凸透镜成像原理
2、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的性质
位置
像距v
应用举例
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
实像或虚像
倒立
缩小
实像
异侧
照相机
倒立
等大
实像
异侧
倒立
放大
实像
异侧
幻灯机,投影仪
不成像
正立
放大
虚像
同侧
放大镜
焦点内外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在焦点以外,物体离焦点越近,像距越大,像越大。
3、生活中的透镜
1)显微镜:
显微镜的镜筒两端各有一组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为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为物镜,物镜的焦距较短,目镜的焦距较长。
被观察的物体放在物镜的1倍焦距至2倍焦距之间,由物镜成一倒立放大的实像;实像刚好落在目镜的焦点以内,再由目镜成一正立放大的虚像。
2)望远镜:
它的构造跟显微镜的构造差不多,不同的只是物镜的焦距长而目镜的焦距短。
3)水透镜:
装有水的玻璃杯、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缸、圆形金鱼缸、装有水的塑料袋、甚至水滴在不同的环境中都有可能起着凸透镜的作用。
4)冰透镜:
“磨冰起火”就是把冰磨成凸透镜,用太阳聚焦法点燃可燃物的。
4、凸透镜焦距的测量方法:
太阳聚焦法、二倍焦距法、焦点不成像法、焦点入射法。
5、凹透镜成像规律:
在物体同侧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三、眼睛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1、眼睛的结构
结构
功能
眼球
眼
球
壁
外
膜
角膜
和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一起形成折光系统
巩膜
坚韧外壳,保护眼球
中
膜
虹膜
中央是瞳孔,可根据光线强弱调节瞳孔的大小。
虹膜的颜色决定眼球的颜色。
睫状体
睫状肌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改变眼球的焦距
脉络膜
给眼球提供营养
内
膜
视网膜
上有感光细胞,接受光刺激,产生兴奋
内
容
物
房水、晶状
体、玻璃体
和角膜一起形成折光系统
2、视觉的形成:
光线通过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在视网膜上成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光的刺激产生兴奋,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当眼睛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带动晶状体变厚,折射作用增强,来自近处物体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产生视觉。
当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带动晶状体变薄,折射作用减弱,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于视网膜上产生视觉。
四、人类的视觉限制
1、远点:
晶状体最扁时,能看到的最远的点。
2、近点:
晶状体最凸时,能看到的最近的点。
3、盲点:
视网膜上视神经穿出的地方,无感光细胞。
4、色盲:
人类不能辨别颜色的现象,它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
根据不能辨别的颜色种类,色盲可以分为红色盲、绿色盲、红绿色盲、黄蓝色盲和全色盲。
5、近视眼及其矫正:
由于晶状体太厚,折射作用过强。
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前,使人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远视眼的人应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6、远视眼及其矫正:
晶状体过扁,折射能力弱。
来自近处物体的光线会聚于视网膜后,使人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远视眼的人应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7、散光:
角膜和晶状体曲度不均匀,光聚焦不好。
【同步练习】
1、物体放在凸透镜前,在离透镜20cm的光屏上物体成一个清晰放大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可能()
A、8cmB、10cmC、15cmD、25cm
2、蜡烛放在离凸透镜20cm的主光轴上,在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若把蜡烛向透镜方向移动8cm,则所成的像一定是()
A、缩小的B、放大的C、正立的D、倒立的
3、凸透镜不能形成的是()
A.正立放大的虚像B.倒立放大的实像C.倒立等大的实像D.正立放大的实像
4、物体经凸透镜所成的虚像必定是()
A.正立、放大B.正立、缩小C.倒立、放大D.倒立、缩小
5、下列光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下第 环境 察觉 知识点 总结 基础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