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 经络习题集概诉.docx
- 文档编号:27897708
- 上传时间:2023-07-06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4.29KB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 经络习题集概诉.docx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 经络习题集概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 经络习题集概诉.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经络习题集概诉
第五章经络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性著作是()
A《十四经发挥》B《难经》C《扁鹊心书》D《吴医汇讲》E《内经》
2.正经是指()
A督脉B冲脉C十二经别D十二经脉E任脉
3.循经取穴的理论依据是()
A阴阳学说B卫气营血理论C脏腑学说D经络学说
E五行学说
4.十二经脉命名的主要依据是()
A阴阳五行脏腑B内外脏腑五行
C手足五行阴阳D手足阴阳脏腑
E手足五行脏腑
5.下列哪一经的名称是错误的()
A手太阴肺经B足少阳胆经C足太阴肾经
D足太阴脾经E手少阴心经
6.下列经脉循行流注次序错误的是()
A肺经,大肠经,胃经B肾经,心包经,三焦经
C心经,小肠经,膀胱经D心经,膀胱经,肾经
E三焦经,胆经,肝经
7.经脉的分支是()
A奇经八脉B经筋C皮部D络脉E气街
8.分布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躯干的经脉是()
A阴经B带脉C奇经D阴维脉E阳经
9.手三阴经在上肢的分布规律是()
A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B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
C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D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
E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
10.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在()
A头面B手足C胸腹D上肢E下肢
11.手足阳明经的交接部位在()
A食指端B小指端C鼻翼旁D目内眦E目外眦
12.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
A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B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
C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
D少阳在前,太阳在中,阳明在后
E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
13.足太阳膀胱经所络的内脏是()
A心B三焦C肾D肝E小肠
14.具有“主胞胎”功能的奇经是()
A冲脉B任脉C督脉D带脉E阴维脉
15.除下列哪项外,均属十二经表里相合关系()
A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B足阳明经与足太阴经C足太阳经与足少阴经D足少阳经与足厥阴经E手厥阴经与手太阳经
16.奇经八脉中,起于季胁,环行腰间一周的是()
A冲脉B任脉C督脉D带脉E阳维脉
17.关于奇经八脉的名称,下列哪项说法不正确()
A督有统率、总管之意B任有总任、担任及妊养之意C跷有轻健矫捷之意D维有维系、连接之意E带指妇女白带
18.绕阴器,至小腹的经脉是()
A任脉B肝经C阴维脉D脾经E肾经
19.行于背部正中线的经脉是()
A任脉B督脉C肾经D膀胱经E冲脉
20.脾之大络分出部位的穴位是()
A丰隆B内关C大包D公孙E列缺
21.内踝上八寸处以下,循行于下肢内侧前缘的经脉是()
A足太阴脾经B足阳明胃经C.足厥阴肝经D足少阳胆经E足少阴肾经
22.十二经脉气血流注形式为()
A直线贯注B循环贯注C手足贯注D左右贯注E上下贯注
23.下列各组经脉中,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的是()
A胃、大肠、胆经B心、脾、胆经C.小肠、三焦、胃经D大肠、小肠、三焦经E.胆、大肠、三焦经
24.奇经八脉中与脑、髓、肾关系密切的是()
A带脉B冲脉C任脉D督脉E阴跷脉
25.与月经关系最密切的奇经是()
A冲脉、任脉B冲脉、督脉C任脉、带脉
D阴维脉、阳维脉E阴跷脉、阳跷脉
26.十二经脉气血充盛有余时,则渗注于()
A经别B别络C奇经D督脉E浮络
27.头痛的部位在前额者,病变多在()
A少阳经B阳明经C太阳经D厥阴经E督脉
28.在头面部,行于头侧部的经脉是()
A少阳经B少阴经C阳明经D太阳经E厥阴经
29.行于腹面正中线的经脉是()
A手少阴心经B任脉C足阳明胃经D足太阴脾经E督脉
30.以下经脉入于上齿中者为()
A手太阳小肠经B手阳明大肠经C足阳明胃经
D手少阳三焦经E足少阳胆经
(二)B1型题
A足厥阴肝经B足太阴脾经C足少阴肾经
D足少阳胆经E手少阴心经
1.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的经脉是()
2.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的经脉是()
A足少阴肾经B足厥阴肝经C手太阳小肠经
D督脉E足阳明胃经
3.出于额,上达巅顶的经脉是()
4.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的经脉是()
A冲脉B任脉C督脉D阴跷脉E阴维脉
5.称为“血海”的经脉是()
6.称为“十二经脉之海”的经脉是()
A能约束纵行诸脉B加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C抗御外邪、感应和传递相关信息D约束骨骼,有利于关节的屈伸运动E参与女性的特殊生理活动
7.经筋的主要功能是()
8.皮部的主要功能是()
A足太阳经B足少阳经C足阳明经D手太阳经E手少阳经
9.起于目内眦的经脉是()
10.起于目外眦的经脉是()
(三)X型题
1.经络学说的产生与哪些医疗实践的关系最密切()
A熨法B针灸C气功D推拿E敷药
2.经络能联络组织器官,沟通表里上下,主要表现在()
A内脏之间的联系B内脏与五体之间的联系
C经脉之间的联系D内脏与五官九窍之间的联系
E气血与津液之间的联系
3.循行于下肢内侧中线的经脉是()
A足厥阴经B足太阴经C足少阴经
D足太阳经E足阳明经
4.环绕口唇后到两目眶下的经脉是()
A督脉B任脉C冲脉D带脉E阴维脉
5.循行于人体背部的经脉是()
A肾经B膀胱经C任脉D督脉E胃经
6.下列有别络分出的经脉有()
A任脉B督脉C胃经D冲脉E脾经
7.络脉主要包括有()
A十五别络B十二经筋C孙络D十二皮部E浮络
8.以经络学说指导临床诊疗,主要用于()
A局部用药B药物归经C按摩D针灸E推拿
9.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概括起来为()
A离B散C入D出E合
10.在目内眦(睛明穴)相交会的经脉有()
A手太阳小肠经B足太阳膀胱经C足阳明胃经D阴跷脉E阳跷脉
二、词语解释
1.经络
2.经络学说
3.经别
4.经筋
5.皮部
6.循经取穴
7.引经药
8.奇经
9.六合
10.诸阳之会
11.十二皮部
12.足三阳经
13.任主胞胎
14.十五别络
15.一源三歧
三、填空题
1.()能总督一身之阳气,称为阳脉之海。
2.分布于人体浅表部位的络脉称为()。
3.根据经络的循行路线和联系范围来取穴,称为()。
4.依次络于上、中、下焦的经脉是()。
5.《灵枢·逆顺肥瘦》说: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6.同起于胞中的经脉有()。
7.()就是指某些能引导其它药物的药力到达病所,起着“向导”作用的药物。
8.手太阴肺经联系到的脏腑有()。
9.既循行于目内眦又循行于目外眦的经脉是()。
10.十二经别就是从十二经脉别行分出,循行于()的重要支脉。
11.督、任二脉不仅同起于胞中,而且在()部位相连接,形成二脉之间的紧密联系。
12.阴经与阴经相交,是在()部位。
13.脾之大络分布在()。
14.()对全身无数细小的络脉起着主导作用。
15.分别起自四肢,循行于体腔脏腑深部,然后浅出体表而上头面的是()。
16.任脉能总督一身之阴气,称为()。
17.经络系统中,()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
18.()的气血充盛有余时,则渗注于奇经。
19.足少阳胆经的起止点分别是()。
20.其经脉循行左右成对,起于内外踝下,汇合于目内眦的是()。
四、简答题
1.按气血循环流注次序写出十二经脉的名称。
2.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如何?
3.经络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4.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特点是什么?
5.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6.经络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7.经别的功能特点是什么?
8.十五别络的功能特点是什么?
9.正经与奇经有何区别?
10.督脉与任脉的起止点和循行有何不同?
11.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如何?
12.十二经脉与脏腑间是如何络属的?
五、论述题
1.简述十二经脉的特点。
2.简述奇经八脉的含义及其功能特点。
3.试述冲、任、督、带各自的生理功能。
4.试述奇经八脉各脉名称的含义。
5.简述经筋的含义、命名方法、分布特点及主要功能。
6.试述手三阳经各自的起止、交接和主要循行分布部位。
7.试述十二经别的概念与循行。
8.试述经络学说在阐释疾病传变时的应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E答案分析:
经络学说在《灵枢》中有较详细的记载,并已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
2.D答案分析: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奇经八脉,十二经脉又被称为“正经”。
3.D答案分析:
循经取穴是按照经络学说进行辨证,判断疾病属于何经,然后根据经络的循行路线和联系范围来选取穴位进行治疗的方法。
4.D答案分析:
十二经脉的名称各不相同。
每一经脉的名称,都是由手或足、阴或阳、脏或腑三个部分组成。
5.C答案分析:
足太阴配脾经,足少阴配肾经。
6.D答案分析:
起于小指端的手少阴心经流注于手太阳小肠经,再流至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
7.D答案分析: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部分,络脉是经脉小的分支。
8.E答案分析:
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分布于四肢的外侧面。
在躯干部手三阳经与足太阳经分布在肩胛、背、腰部,足阳明经分布在胸腹部,足少阳经分布在腋、胁侧,即手足阳经分布在躯干的前、侧、后部。
9.A答案分析:
手三阴经分布在上肢的内侧面,其中手太阴经在前缘,手厥阴经在中线,手少阴经在后缘。
10.B答案分析:
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可以概括为: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腹上胸,交手三阴经,”故阴经与阳经的交接是在手足部位。
11.C答案分析:
阳经与阳经的交接,是在头面部,其中手足阳明经的交接部位在鼻翼旁。
12.A答案分析:
手足三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面,其中阳明经在前缘,少阳经在中线,太阳经在后缘。
13.C答案分析:
手足三阳经与脏腑的联系规律是属腑络脏,故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
14.B答案分析:
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经、胎、产的关系密切,故“任脉通而月事以时下”,并有“任主胞胎”之说。
15.E答案分析:
手厥阴心包经应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
16.D答案分析:
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环行于腰腹部。
17.E答案分析:
带脉的带有腰带、束带之意。
18.B答案分析: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经小腿内侧,过膝,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腹,属肝络胆。
19.B答案分析:
督脉在背部的走行是沿脊柱里面上行,故行于背部正中线的经脉是督脉。
20.C答案分析:
十五别络的名称以其别出处的穴位而命名,脾之大络分出部位的穴位是大包。
21.C答案分析:
足三阴经循行于下肢的内侧面,在内踝上八寸处以下,足厥阴经在前缘,足太阴经在中线,足少阴经在后缘。
22.B答案分析:
十二经脉分布于全身的内外上下,其中的气血阴阳是流动不息,循环贯注的。
23.D答案分析:
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的经脉是手三阳经,即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24.D答案分析:
督脉起于胞中,上行入脑,在下连属于肾,故其功能除与脑髓有关外,主要参与了肾的生殖功能。
25.A答案分析:
冲、任二脉皆起于胞中,其中“冲为血海”“任脉通而月事以时下”,二脉均与月经有密切关系。
26.C答案分析:
奇经八脉错综贯穿在十二经脉之间,起着调节其气血阴阳的作用。
当正经中的气血阴阳充盛时,则流入奇经而贮蓄之。
27.B答案分析:
阳明经循行于面额部,故头痛在前额者,病变多在阳明经。
28.A答案分析:
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其中手足少阳经分布在耳颞部。
29.B答案分析:
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阴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再经下颌,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
30.C答案分析:
手足阳明经循行过齿中,其中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
(二)B1型题
1.A答案分析:
足三阴经起于足部,其中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
2.C答案分析:
足三阴经起于足部,其中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
3.B答案分析:
足厥阴肝经在头部的循行是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于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
4.D答案分析:
督脉在头部的走行是从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
5.A答案分析:
冲脉能容纳十二经脉之血,是调节血液运行的要道,故又称为“血海”。
6.A答案分析:
冲脉能容纳十二经脉之血,是调节血液运行的要道,故又称为“十二经脉之海”。
7.D答案分析:
经筋的主要功能是约束骨骼,有利于关节的屈伸运动。
8.C答案分析:
皮部的主要功能为抗御外邪、感应和传递相关信息。
9.A答案分析: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
10.B答案分析: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
(三)X型题
1.BCD答案分析:
经络学说的形成是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尤其是针灸、推拿、气功等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并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逐步上升为理论。
2.ABD答案分析:
人体是由内脏、五体、五官九窍等组织器官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这种组织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有机配合,主要依靠经络的联络、沟通作用而实现,具体体现在内脏之间的联系、内脏与五体之间的联系、内脏与五官九窍之间的联系。
3.AB答案分析:
足三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面。
在内踝上八寸处以下,足太阴经在中线,八寸处以上,足厥阴经在中线。
4.BC答案分析:
奇经八脉中,任脉与冲脉在面部的走行是环绕口唇后,至目眶下。
5.BD答案分析:
督脉与膀胱经均循行于人体背部。
6.ABCE答案分析:
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各有一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
7.ACE答案分析:
络脉主要包括十五别络、浮络和孙络。
8.BCDE答案分析:
经络学说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的治疗,特别是在针刺、艾灸、推拿、按摩和药物治疗中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9.ACDE答案分析:
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
10.ABDE答案分析:
手足太阳经、阴阳跷脉在目内眦(睛明穴)相交会。
二、词语解释
1.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人体功能的特殊网络系统。
2.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内容、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的理论。
3.十二经别,即别行的正经,就是从十二经脉别行分出,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
4.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于筋肉的体系,其功能活动有赖于经络气血的濡养,并受十二经脉的调节,所以也划分为十二个系统,称为“十二经筋”。
5.皮部是指体表的皮肤按经络的分布部位分区。
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与之相应,全身的皮肤也就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十二皮部。
6.按照经络学说进行辨证,判断疾病属于何经,然后根据经络的循行路线和联系范围来选取穴位进行治疗,就称为“循经取穴”。
7.引经报使药就是指某些能引导其他药物的药力到达病所,起着“向导”作用的药物,所以简称为“引经药”。
8.奇经即奇经八脉。
是督脉、任脉、带脉、冲脉、阳跷脉、阴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其有别于十二正经,故名奇经。
9.六合即十二经脉表里相合关系。
十二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合成六对,称为六合。
10.诸阳之会指人体的头部。
因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11.皮部指体表的皮肤按经络的分布部位分区。
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的络脉,在体表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与之相应,全身的皮肤也就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为十二皮部。
12.足三阳经指十二经中的三条经脉,即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它们的循行方向均由头面部经过躯干部、下肢外侧止于足部。
13.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经、胎、产的关系密切,故“任脉通而月事以时下”,并有“任主胞胎”之说。
14.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各有一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
15.督、任、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然后别道而行,分布于腰背胸腹等处,所以称此三脉为“一源三歧”。
三、填空题
1.督脉
2.浮络
3.循经取穴
4.手厥阴心包经
5.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6.冲脉、任脉、督脉
7.引经报使药
8.肺、大肠、胃
9.手太阳小肠经
10.胸、腹及头部
11.口唇
12.胸腹
13.胸胁部
14.别络
15.经别
16.阴脉之海
17.十二经脉
18.十二经脉
19.目外眦与足大趾
20.阴阳跷脉
四、问答题
1.答:
按照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次序,十二经脉的名称依次为: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2.答: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是: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腹上胸,交手三阴经。
3.答:
经络系统主要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以及从十二经脉分出的十二经别和经筋、皮部。
4.答: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特点是:
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项、枕项部。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可以概括为:
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5.答:
十二经脉在躯干部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足三阴与足阳明经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阳与足太阳经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后),手三阴、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分布在腋、胁、腹部(侧)。
6.答:
经络的生理功能表现在:
联络组织器官,沟通表里上下;通行气血阴阳;感应与传递信息及调节机能活动等方面。
7.答:
经别的功能特点是:
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加强了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8.答:
十五别络的功能特点是:
加强了十二经脉表里两经间在肢体的联系,加强十四经脉与躯体组织之间的联系。
9.答:
奇经是不同于正经的另一类经脉,它们的分布不似十二经脉那样规律,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彼此之间也无表里配合关系,都无经别、经筋和皮部,故称之为“奇经”。
10.答:
督脉起于胞中,止于上唇系带处,行于腰背正中,循脊柱上行;任脉起于胞中,止于两目眶下,循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
11.答:
十二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
足太阳与足少阴为表里,足少阳与足厥阴为表里,足阳明与足太阴为表里,手太阳与手少阴为表里,手少阳与手厥阴为表里,手阳明与手太阴为表里。
12.答:
手太阴经属肺络大肠,手厥阴经属心包络三焦,手少阴经属心络小肠,手阳明经属大肠络肺,手少阳经属三焦络心包,手太阳经属小肠络心,足太阴经属脾络胃,足厥阴经属肝络胆,足少阴经属肾络膀胱,足阳明经属胃络脾,足少阳经属胆络肝,足太阳经属膀胱络肾。
五、论述题
1.答:
十二经脉的特点主要有:
(1)十二经脉的循行,有一定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2)阴经与阳经的配合,形成了表里之间的联系,即每一条阳经,配合一条阴经,阳经主表,阴经主里。
(3)十二经脉分布于全身的内外上下,其中的气血阴阳是流动不息,循环贯注的,其流注的次序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由此复传至手太阴肺经。
如此首尾相贯,如环无端,构成一个传注气血的循环通路。
(4)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有一定的区域。
阴经循行于肢体的内侧及胸胁部,阳经循行于肢体的外侧及背部。
(5)十二经脉与内在脏腑之间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诸阳经皆属腑而络脏,诸阴经皆属脏而络腑,且在经脉的命名上都冠以脏腑、手足的名称。
2.答: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和阳维脉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奇经八脉错综贯穿在十二经脉之间,并与某些内脏器官相联系,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特点:
(1)加强十二经脉的联络与沟通。
(2)调节十二经脉中的气血与阴阳。
(3)参与女性的特殊生理活动。
3.答:
冲脉能容纳十二经脉之血,是调节血液运行的要道,故称为“血海”、“十二经脉之海”。
又因其起于胞中,为血海,与月经和生殖功能有关。
任脉能总任一身之阴气,故为“阴脉之海”。
又因其起于胞中,与女子经、胎、产的关系密切,故“任脉通而月事以时下”,并有“任主胞胎”之说。
督脉能总督一身之阳气,称为“阳脉之海”。
又因其起于胞中,上行入脑,在下连属于肾,故其功能除与脑髓有关外,主要参与了肾的生殖功能(包括男性)。
带脉绕腰一周,能约束纵行诸脉,故可固护胎儿和主司带下。
4.答:
奇经八脉的名称,不像十二经脉那样有手足、阴阳、脏腑的共同规律而各具涵义,其名称多反映了各自的特点。
督,有统帅,总管之意;任有总任,担任以及妊养之意;冲有要冲、要道之意;带有腰带、束带之意;跷有轻健矫捷之意;维有维系、连接之意。
阴阳跷脉与阴阳维脉之阴阳,均表示经脉循行于下肢的内侧和外侧。
5.答:
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于筋肉的体系,其功能活动有赖于经络气血的濡养,并受十二经脉的调节,所以也划分为十二个系统,称为“十二经筋”。
经筋的主要功能是约束骨骼,有利于关节的屈伸运动。
6.答:
手三阳经即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属大肠;上行支在鼻旁交足阳明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穴),沿手背、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属小肠;上行支至目内眦,交足太阳膀胱经。
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至肩,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焦;上行支到目外眦,交足少阳胆经。
7.答:
十二经别,即别行的正经,就是从十二经脉别行分出,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
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循行于四肢的部分(多为肘膝以上)别出(称为“离”),走入体腔脏腑深部(称为“入”),然后浅出体表(称为“出”)而上头面,阴经的经别合入阳经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称为“合”)。
所以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
8.答:
经络具有沟通表里上下、感应传导等生理功能,在人体发生病变时,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信息的通路。
(1)经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 经络习题集概诉 中医 基础理论 第四 经络 习题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