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范文.docx
- 文档编号:27895578
- 上传时间:2023-07-06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2.99KB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范文.docx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范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范文
第一章
1.解释
土地:
土地是地球表层的特定地域,有固定的位置和一定的水平、垂直范围;是由相互作用的各种自然地理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兼有自然和社会经济双重属性;土地的特性是随着时间发展变化的。
土地利用:
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土地合理利用: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的定义:
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布局:
与土地利用结构相联系的各类用地的空间分布。
土地利用结构:
一个地区范围内各种用途的土地面积在土地总面积中所占的比重。
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的具体形式和方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
2.土地特性:
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质量的差异性;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3.土地功能:
养育(生产)功能;承载功能;仓储(资源)功能;景观功能。
4.举例说明外部经济与不经济。
外部经济:
曹妃甸港口建设中尽量合理使用水深,深水深用,浅水浅用,使得货物在港时间缩短,有效利用后方堆场,缩小堆场面积;尽可能的使用高桩结构,将停泊区向前延伸,扩大陆域使用面积;各个业主码头的公用设施尽量集中统一建设,减少辅助设施土地占用;货物分类堆存,集中疏港,减少积压,减少占地;建设人工岛,学习洋山建设经验,向海里要土地和岸线。
外部不经济:
银川市土地不合理的利用,过度樵采和滥挖(采)药材,草地过度农垦造成的沙化。
5.简述土地利用规划与其它规划的关系?
相关规划
区别
联系
农业区划
是对农业生产与农业资源的空间配置的总体部署
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土地利用规划是农业区划在土地上的具体落实
城市规划
是对城市建设的总体部署,是城市建设管理的依据
是一定区域内土地利用的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国土规划
从宏观角度对全国性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部署
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区域规划
是对一个地区内国民经济各组成协调发展的总体部署
土地利用规划是区域规划的具体落实
6.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主要任务: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的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要求的土地利用优化体系。
具体任务:
土地供需综合平衡(首要任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核心任务);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7.试述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和体系
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土地供需预测;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分区与重点项目布局;居民点用地规划;交通运输用地规划;水利工程用地规划;农业用地规划;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费效分析和规划实施
体系:
按规划性质(任务)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设计(详细规划)。
按规划期限分:
长期、中期、短期规划。
按规划空间范围分:
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单位土地利用规划。
按规划对象分: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土地利用规划。
按规划区域性质分:
行政区土地利用规划;自然区土地利用规划;经济区土地利用规划。
第二章
1.地租地价理论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何联系:
有助于合理规划各业用地,有效配置土地资源,实现“地尽其力”;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可以引起级差地租形成条件的变化;运用地价调节机制,进行土地宏观管理,保障土地利用按规划执行.
2.区位理论对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指导意义:
依据区位理论,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方向和结构,确定各项用地的合理配置点。
通过制定合理的级差地价政策,调控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及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
3.土地利用规划中如何贯彻生态经济学的思想:
土地利用不仅是自然技术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生态经济问题,同时承受着客观上存在的自然、经济和生态规律的制约。
人类利用土地资源时,必须要有一个整体观念、全局观念和系统观念,考虑到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相互关系,不能只考虑对土地的利用,而忽视土地的开发、整治和利用对系统内其他要素和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
4.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则:
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综合效益原则;动态平衡原则;逐级控制原则。
5.人地协调论的中心思想:
明确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遵循自然规律,协调人地关系
6.试述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
地租和地价理论、土地区位理论(研究经济行为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经济活动
的组合的理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持续利用理论、生态经济理论、人地协调理论(具体内容p24-32).
第三章
.名词解释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指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四查清,四对照:
查清规划期内新增建设用地总量,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对照检查;查清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数量,与规划确定的节约用地挖潜目标对照检查;查清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有量,与规划保护目标对照检查;查清违法用地数量和处理情况,与违法用地的处理要求对照检查。
1国办发[2005]32号要求做好哪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
1)成立机构:
各地要成立以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或主管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并成立相应的规划修编办公室2)落实工作经费: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编制经费预算报告,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由本级财政落实经费。
3)召开动员大会:
请当地政府主持召开有关部门和技术服务单位等相关人员参加的规划修编动员大会。
4)制定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
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5]32号文件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并报当地政府同意。
5)选择技术队伍:
按规定采取项目招投标的方式确定有规划编制资质的技术服务单位。
6)组织技术培训:
邀请国土资源厅和技术服务单位的有关技术人员对本行政区域规划修编领导小组成员及其部门联络员进行技术培训。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性和任务:
(特征)整体性:
综合性,总体性;长期性;战略性;控制性;权威性;动态性。
(任务)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是土地利用宏观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土地利用宏观控制的主要依据;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时空上对各类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引导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以保证充分、合理、科学、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防止对土地资源的盲目开发;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法律效力,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规划方案,各项用地必须依据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监督各部门土地利用的重要依据。
3.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体系: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个多层次的规划体系。
由于我国实行分级管理体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按行政区域分为全国、省、市、县(市)和乡(镇)五级,即五个层次。
全国和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宏观控制性规划,主要任务是在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严格控制城市、集镇和村庄用地规模的前提下,将土地资源在各产业部门间和地域间进行调整和合理配置。
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实施性规划,其主要任务是按照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指标和布局要求,划分土地利用区,明确各土地利用区的土地用途和使用条件。
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介于省、县级之间的过渡性规划。
4.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
a、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摸清家底,规划基础b土地供给量预测-明确土地利用潜力c、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利用调整的依据d、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规划的方向e、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规划的核心内容f、土地利用分区-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g、制定实施规划的措-规划实施的保障
5.论述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一般程序及注意事项。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整个过程共分三个大阶段,八个小阶段
(一)前期工作阶段:
1.准备工作阶段2.调查与收集整理资料阶段 3.分析研究阶段
(二)成果资料形成阶段:
4.规划大纲编制阶段 5.规划修编成果编制阶段6.成果报批阶段
(三)成果应用阶段:
7.成果整理归档阶段8.规划公布实施阶段
注意事项(32号文要求下面六个方面的问题,需进行研究):
1)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问题。
2)促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问题。
3)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问题。
4)统筹区域土地利用问题。
5)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问题。
6)强化规划管理保障措施的问题。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原则有哪些?
1)指导思想正确---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为重点,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需求与供给、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之间的关系,从历史性、危机性、战略性的高度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各时期用地;
2)基础工作扎实---对现行规划的实施评价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四查清、四对照”工作到位;基础调查科学、深入、全面,规划修编采用的各项土地利用基础数据按有关要求严格核定;专题研究全面、深入,提出正确明晰的结论和针对性较强的政策建议,有关结论在规划大纲中充分体现;规划实施评价和基础研究成果通过省国土厅审查和认定;
3)与相关规划充分协调---规划大纲主要内容符合上级规划要求,充分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及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目标要求,与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工业规划等相关规划充分协调,对下级规划修编提出初步指导意见并做好了对接。
7.简述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应收集哪些资料?
1)上轮规划有关资料;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3)有关区域规划、专项规划、行业规划;4)近十年土地利用情况统计年报;5)近十至十五年的统计年鉴;6)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政策;7)有关技术资料,包括规划修编规程、行业用地标准和定额等。
8)各有关部门其它资料,主要应收集国土资源、发改委、统计、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建设、规划、环保、工业、财政、气象、计生委等有关部门的相关资料。
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成果有哪些?
主体部分: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送审稿):
包括:
前言、概况、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土地资源利用潜力、规划目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用途分区、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土地保护、整理、复垦和开发、下级行政区的土地利用、实施规划的措施。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包括:
编制规划的时间、背景和简要过程;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任务;规划中若干具体问题的说明;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件包括: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土地利用现状图;
附件: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总结和技术报告包括:
规划的组织领导、参加人员,工作方案,规划内容与专题设置,所采用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法,完成的规划成果,编制规划的经验、体会和建议等;
2)专题研究报告和图件包括:
调查研究和规划协调中形成的各种专题报告和图件;
3)其他资料汇编包括:
规划过程中收集的各种资料和图件,有关的文件、文稿和草图等;
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批有何规定及要求?
(1)修改完善,划成果通过评审后,根据评审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2)上报审批①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国务院批准。
②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口在一百万以上的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的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
③除以上规定以外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逐级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其中,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由省级人民政府授权的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
10.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批的内容。
(1)规划文本;
(2)规划说明;(3)规划图件:
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其它图件;(4)规划附件:
主要包括土地规划编制工作报告及其它专题研究报告、图件、基础资料、相关文件等。
11.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送审稿)的主要内容。
a前言-简述规划目的、任务、依据和规划期限。
、b概况-简述规划区域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行政区划、人口与土地总面积及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c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简述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即各类用地数量、人均占有量,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及动态变化,阐明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d土地资源利用潜力-简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废弃地复垦、建设用地内涵调整和农业用地整理利用的潜力、e规划目标-阐述土地利用的长远战略目标、规划期主要目标和近期规划任务、f土地利用结构调整-阐述规划期各类用地调控数量、结构变化,各类土地利用原则、调控措施、g土地用途分区-阐明土地用途区的面积、分布和分区土地使用管制规则、h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简述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配置情况、i土地保护、整理、复垦和开发-简述土地保护、整理、复垦和开发的区域范围、利用方向和目标;重点项目概况;分期实施计划;管理措施、j下级行政区的土地利用-简述各下级行政区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分解的依据和分解方案、k实施规划的措施-阐明实施规划的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
第四章
N解释
土地利用潜力:
是指在发挥现有的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地能够进一步发挥其功能的大小。
土地开发:
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技术经济手段,扩大土地的有效利用范围,提高土地利用深度,以满足生产和生活不断发展的需要。
土地复垦:
是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土地整理:
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规划,采用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综合措施。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基础数据的预测主要有哪些内容?
人口预测;城市化水平预测;消费水平预测;农作物单产水平预测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1)土地利用背景条件分析
(2)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3)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4)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分析(5)土地质量与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分析(6)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分析(7)土地利用社会效益分析(8)土地利用评述。
3.什么是土地资源结构?
简述土地资源结构分析具体内容。
土地资源结构:
在一定地域内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类型组合的空间格局,或者说,在一定地域内土地资源子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地域组合即土地资源在空间上的组成结构。
土地资源结构分析具体内容:
1)土地资源系统内的组分结构分析;2)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三大系统的组分结构分析。
4.什么是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简述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作用、意义、方法。
概念:
在一个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下,对区域各种土地的利用类型、不同的利用方式及其质量、结构与布局,土地生产力和土地利用率等方面所做的分析。
作用(目的):
通过分析,掌握以下情况:
区域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及其变化趋势;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布局特点;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的效果;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意义:
是土地生产潜力分析的前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工作和重要组成部分;是调整结构、合理布局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依据。
方法: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综合系统分析法;统计数理分析法;室内分析与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等。
5.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概念、特性、依据、主要内容。
概念:
是指对规划区域内土地利用全局性问题的谋略和策划。
就是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要求,合理确定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
特性:
全局性、系统性、对策性、指导性.
依据
(1)上级行政区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国家或上级行政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对本区域土地利用的要求;(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4)土地利用潜力分析;(5)土地资源供需分析;(6)对规划期内土地利用问题所能解决程度的估计;(7)对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所能取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估计
主要内容就是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要求,合理确定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
1)明确规划要解决的问题;2)分析土地供需的基本状况;3)确定土地利用战略目标;4)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
6.土地质量评价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有什么联系?
编制规划时应当充分运用土地质量评价,土地质量评价是规划的重要基础。
土地质量评价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和土地人口承载力等。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问题,为制定土地政策与人口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7.建设用地潜力分析应从哪些方面分析。
①人均用地②城市用地结构③建筑密度和容积率④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⑤生态建筑⑥村庄的整理。
8.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基本因素有哪些,如何增加土地经济供给?
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基本因素:
①各种土地自然供给②人类利用土地知识和技能③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④土地利用集约度⑤社会经济发展需求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如何增加土地经济供给:
①开垦土地;②土地集约利用;③土地经济集约;④调节消费需求;⑤发展新型工业;⑥土地生产能力的保持发展新型工业。
第五章
1.非农建设用地预测的作用及意义
主要用于场地,与土地生产力无关系
2.非农建设用地预测的主要内容
居民点用地、水利工程用地和交通用地。
3.居民点用地预测的意义及主要方法
主要方法:
指标概算法;需求推算法;两区累加法
意义:
4.你认为非农建设用地预测的关键是什么?
5.什么是土地需求,影响土地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人口密度或人地比例的大小反映人们对土地需求程度的最好标准;人们利用土地的知识影响对土地的需求程度;土地质量直接影响人们对土地的需求;人们的生活水平也直接影响对土地需求
6.土地供需分析
是在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预测和估算的基础上加以比较,依据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量两者之间的数量比较借以评价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和供需平衡状况
第六章
1.解释
土地利用结构效应:
指在不增加土地资源数量投入的条件下,通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寻求土地利用满意结构,实现土地资源供需综合平衡。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在土地供需预测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土地利用目标,按规划下达的土地利用指标,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调整,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用地结构,以利于土地利用宏观控制与微观管理。
土地利用地域分区:
根据自然、社会、经济相结合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土地利用条件、特征、发展方向及途径的相对一致性而划分的土地利用综合区域。
土地利用用地分区:
又称土地利用控制分区。
是在土地适宜性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今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要划分的用地区域。
2.什么是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利用结构与经济结构有何关系?
土地利用结构:
一个地区范围内各种用途的土地面积在土地总面积中所占的比重。
土地利用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存在着关联性,通过两者之间关联性的研究和揭示,更好地发挥土地作为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作用,也为土地资源科学管理、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3.简述土地利用结构的作用。
1)结构合理,才能保持土地利用系统的良性循环,取得土地利用的最大效率;
2)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解决土地资源供需平衡,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4.试述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拟定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依据
指导思想:
应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坚决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与“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的方针。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综合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用地关系,在空间上合理布局用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持续、高速和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土地条件。
原则:
切实保护耕地原则;统筹兼顾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三效益统一原则;公众参与原则
依据:
政策法律依据;计划规划依据;土地供需依据
5.土地利用结构规划方案编制的方法有哪些?
(一)基于面积均衡性的综合法
(二)基于土地适宜性的土宜法(三)基于思维系统性的模型法。
6.土地利用布局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7.简述居民点用地选址的基本要求。
组织生产和生活的要求----位置适中、对外联系方便、与高等级公路保持距离(150米)、水源水质条件好;
建筑要求----地形朝向、水文地质条件、土质条件、安全条件、节约用地条件;
卫生保健要求----通风舒适环境、位置较高、上风上游、处理好与其他、建筑的关系;
兽医防疫要求----畜牧场和居民点位置保持适当距离。
8.简述工业用地选址的基本要求。
应选择产品到达消费地的完全计划费用最小的地点;在布局选址时,必须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符合生产和建筑的要求;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要求
9.简述公路选线的基本内容。
现有公路的调查;确定主干道路的走向;公路选线的原则
10.渠道配置应考虑哪些基本原则。
1)灌溉排水渠道在水源和容泄区水位即定的条件下,尽可能获得最大的自流灌溉和排水面积;2)渠道布置应保证工程费用少,渠道输水损失小;3)渠道选线应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4)上级渠道的布置应为下级渠道的合理规划和其他土地规划项目的合理规划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七章(课本第十一章)
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概念、特点、类型。
概念: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控制下,即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某一专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是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补充和深化。
特点:
1)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先行军;2)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继续、深入和补充;3)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重要技术措施;4)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类型:
1)土地保护规划2)土地整理规划3)土地复垦规划4)土地开发规划5)土地整治规划。
2.基本农田的概念、基本农田保护的内涵
概念:
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内涵:
基本农田保护:
根据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维持区域必需的基本农田数量,通过立法、行政手段保持区域基本农田面积的稳定。
基本农田质量保护:
维持基本农田的物质生产力水平,并采用生物、工程等措施将划为基本农田的中低产田改造为高中产田。
基本农田环境保护:
即采用行政和科学手段,对现有基本农田的环境、基础设施与利用方式等进行监督和管理。
3.基本农田保护的划区定界。
划区定界系指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会同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将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一、二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及建设预留地的范围,在实地确定界限,并落实保护标志位置。
4.简述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内容。
搞清规划区耕地利用现状、特点、耕地的生产力状况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基本保护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任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土地利用规划 复习资料 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