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病类方证.docx
- 文档编号:27893103
- 上传时间:2023-07-06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9.96KB
厥阴病类方证.docx
《厥阴病类方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厥阴病类方证.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厥阴病类方证
解读张仲景医学:
经方六经类方证·第2版第17章厥阴病(半表半里阴证)类方证
第三节厥阴病类方证
1.乌梅丸方证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炮,去皮)六两,蜀椒(出汗)四两,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方解〗本方集干姜、附子、细辛、蜀椒辛温驱寒、温里温下,以黄连、黄柏清在上之热,另以人参、当归补其气血,桂枝降其冲气。
妙在主用乌梅渍之苦酒,大酸大敛,一方面有助人参、当归以补虚,一方面有助黄连、黄柏以治泄,并还有以制细辛、附子、干姜、蜀椒的过于辛散。
此是治半表半里虚寒证,为里虚寒自下迫、虚热上浮、固脱止利的治剂,酸苦辛甘并用,亦驱虫的妙法。
【歌诀】乌梅丸有姜附辛,蜀椒桂枝加人参。
黄连黄柏除上热,本寒标热病厥阴。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338条: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
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解读〗脉微而厥,为虚寒之候,至七八日更进而周身肤冷,不烦而躁,无暂安时者,此为纯阴的脏厥,而非寒热错杂的蛔厥。
蛔厥者,其人当常吐蛔虫,这种病表现安静,不似脏厥的躁无暂安时,其所以复时烦者,是因胃中寒,蛔虫上入膈故烦,须臾蛔虫得暖而安,则烦亦即止。
得食而呕又烦者,是因蛔虫闻食臭出,故使呕且烦,也因此患者当自吐蛔虫,乌梅丸主之。
本方不仅治上述的蛔厥,对久利不止者亦主之。
《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第7条:
蛔厥者,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解读〗此即《伤寒论》第338条重出,只是去掉了对脏厥的论述,他则大致同,这里也强调了治蛔厥。
【讨论归经】本方证明确为属厥阴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
厥逆,烦躁,或腹痛、呕吐时缓时作,或虚寒久利者。
本方证似重在治蛔厥,实际是通过蛔厥标明厥阴病的证治。
半表半里阴证为三阴之一,阴不得有热,少阴在表、太阴在里,皆邪有出路,即从汗、从便出,故皆无热症。
半表半里阴证则邪无直接出路,故易郁久化热,呈现虚寒为本、虚热为标的上热下寒之证。
本方正是治疗这种寒热错杂证。
本方证常见于胆囊炎、胆道蛔虫病、慢性肠炎等病适证应用,疗效颇佳。
如治验:
例1:
王某,女,51岁,病例号205096,初诊日期1987年7月7日。
周三下午3时突发呕吐,右上腹攻痛,每5分钟呕吐1次,为胃内容物及黄水,于本单位(农科公司)肌内注射阿托品及哌替啶,腹痛暂缓解,但不久痛又作。
4时来本院急诊做B超,诊断为“胆道蛔虫病”,注射阿托品及哌替啶痛缓解。
10时又痛难忍,故来急诊输液,青霉素滴注,效不显,准备手术治疗。
第2天又恶心呕吐黄水,右上腹痛甚,要求中医会诊。
症见:
口苦,咽干,但不思饮,自觉往来寒热,大便溏稀,右上腹压痛,舌暗舌苔白润,脉沉细。
此属上热下寒的半表半里阴证,乌梅丸加减:
乌梅15克,党参10克,蜀椒15克,细辛6克,黄连6克,干姜6克,桂枝10克,制附片6克,当归10克,黄芩10克。
结果:
午后1时服药,1小时后痛止、吐止。
继服2剂,痛未再发。
B超未见异常。
例2,索某,男性,57岁,初诊日期1965年7月16日。
胃脘痛,心下痞满,腹痛腹泻2年余,西医诊断为过敏性结肠炎,长期服中西药物皆未见效,近服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诸症更加重。
近1周来每日大便2~3次,质溏,伴见肠鸣、头痛、口苦、咽干、思饮、四肢逆冷,苔白腻,脉沉弦细。
证属半表半里虚寒证,寒热交错,为乌梅丸的适应证,给予汤剂:
乌梅15克,细辛6克,干姜6克,黄连6克,当归6克,制附片10克,蜀椒10克,桂枝10克,党参10克,黄柏6克。
结果:
上药服6剂,口苦减,四肢觉温,大便日1~2行。
上药继服14剂,胃腹痛消除。
2.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柴胡半斤,桂枝(去皮)三两,干姜二两,瓜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熬)二两,甘草(炙)二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方解〗本方是小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的变剂。
黄芩苦寒,伍干姜之辛温以理微结。
瓜蒌根之润得牡蛎之收,更能止渴。
桂枝、甘草治气冲并兼和外。
人参补中、大枣壅满均非微结所宜,故去之。
故此治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证,气上冲有微结或外不和者。
本方虽由小柴胡汤变化而来,但因去了人参、生姜,加入了干姜、桂枝,使整个方剂重于祛寒逐饮,故能治心下满微结。
因此小柴胡汤治疗半表半里阳证即少阳病,而本方治疗半表半里阴证即厥阴病,其主要变化在干姜。
【歌诀】柴胡桂枝干姜汤,花粉牡蛎芩草唱。
寒多热少厥阴病,半表半里须强壮。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147条:
伤寒五六日,己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解读〗伤寒五六日,虽已发汗,病不解则常转入少阳柴胡汤证。
医不详查,而又误用下法,因使邪热内陷,虽胸胁满未去,但已微结。
津液不下,故小便不利。
津液虚少,热更伤津致燥,故渴而不呕。
气冲于上,故但头汗出。
往来寒热、心烦,为柴胡证还未解,宜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按〗此微结是对大陷胸汤证说的,即是说此结轻微,与大陷胸汤证结如石硬者显异。
《伤寒论》第148条是专对阳微结注释,故胡希恕先生认为,该条是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而不是小柴胡汤方证,参见专篇论述。
《金匮要略•疟病》附方(三):
柴胡桂姜汤方,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效。
〖解读〗当疟发作时,若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者,宜本方治之。
〖按〗病欲自表解则恶寒,疟发作时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亦病有欲自表解之机。
本方含有桂枝、甘草,有致汗解外的作用。
试看方后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的注语可证。
(既寒多热少,为何柴胡要用到半斤?
)
【讨论归经】本方证为典型上热下寒,属厥阴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
半表半里虚寒证而见四肢厥冷、口干或苦,心下微结者。
从以上两条(加第148条应是三条)可看出,本方与小柴胡汤都用于半表半里病,但小柴胡汤治疗阳热证,而本方用于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证,也就是半表半里阴证。
阴证不得有热,但半表半里不同于少阴和太阴--邪有直接出路,无热证出现。
而厥阴病邪无直接出路,故很容易寒郁化热,故常见上热下寒,而但寒不热者很少见,这就是本方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的主要原因。
同学张秋水于江西时,治疗惯用本方随证加减治之,无不应手取效。
虽谓服一剂如神之说似属夸张,但其有效性确可证信。
不过临床不只用于治疟,一些慢性病常出现本方证,如见四肢发凉、厥冷而同时有口苦咽干者。
久久不愈的无名低热,一般的慢性病,有用本方或其加味和合方的机会,宜注意。
如治验:
胡某,男性,14岁,病历号177285,1965年10月18日初诊。
4年前曾患黄疸型急性传染性肝炎,经西药治疗黄退,但食纳不佳,肝功能时有波动,时头晕目眩。
近1年来大约每半个月有一次癫痫发作,发作时先觉气上冲咽,旋即四肢抽搐,继则牙关紧闭,口吐白沫,不省人事,经常服用镇静药(西药),但仍每半个月发作1次,常感乏力,每发作过后尤为明显,因食欲缺乏而现身体瘦弱。
舌净无苔,脉弦微数。
证属邪郁半表半里,寒饮上犯,治以和解半表半里、温化寒饮,予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
柴胡12克,黄芩10克,天花粉12克,桂枝10克,赤芍、白芍各10克,生龙牡各1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干姜10克,苍术10克,茯苓10克,泽泻15克,炙甘草9克。
结果:
上药服6剂食纳好转,他症如前,继服6剂头晕好转,未发癫痫,又服1周力气增加。
仍宗原方稍增损,服1个月未见癫痫发作。
又服1个月停药观察也未见发作。
3.黄连汤方证
黄连汤方:
黄连三两,甘草(炙)二两,干姜三两,桂枝三两,人参二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本方为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增量黄连,加强治心烦腹痛的作用,更加桂枝以降冲逆,故此治上热下寒的半夏泻心汤证心烦悸、腹中痛而气上冲者。
【歌诀】黄连汤方桂干姜,半夏人参大枣藏。
腹痛烦悸因水气,上热下寒此方良。
【解读仲景原文】《伤寒论》第173条: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解读〗胸中有热,指胸中发烦热。
胃中有邪气,指胃中有水气。
腹中痛,欲呕吐,为热与水气相搏、气上冲逆的结果,故以黄连汤主之。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厥阴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
心烦、心下痞满、腹痛,或干呕下利者。
本方证与半夏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有相似处,而本方的桂枝有降冲逆作用,故长于治心烦悸,如把桂枝加量则治悸更佳。
本条虽未言下利,但就药物论,治疗呕而下利当亦有验。
如姬元璋医案:
张某,男,47岁,工人,1982年3月6日初诊。
炉前作业,心热贪饮冷水,致胃中寒热不和,心下痞满,舌苔白厚而腻,脉濡。
乃以黄连汤解之:
黄连6克,甘草6克,干姜9克,桂枝9克(后下),党参10克,姜半夏10克,大枣5枚。
结果:
连服2剂而愈。
4.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证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方解〗干姜、人参理中焦之虚寒,黄连、黄芩解上亢之烦热,故此治上热下寒、呕吐,下利而心下痞硬者。
【解读仲景原文】《伤寒论》第359条: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解读〗伤寒应以汗解,以寒药攻下、使邪陷于里,这种情况尤其不可吐下,医者无知而复吐下之,因而出现寒格。
寒格指上热下寒的证候而言,即是说,伤寒则上有热,本自寒下则下有寒,再逆之吐下,邪热内陷则上愈热,伤其中气则下愈寒。
若食入口即吐者,宜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厥阴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
胸中烦热、恶心呕吐而大便溏者。
依据经验,以本方治胸中烦热、吐逆不受食而下利者,确有验。
以是可见,本自寒下,当指其人本有旧微溏的一类下寒证甚明。
胡老曾多次讲,本方治妊娠呕吐有效,如以散服效更佳,惜未集其验案,但可见此类报道,如孙以渭医案:
孙某,女,29岁,怀第2胎50多天,先见恶心呕吐,口渴纳少,自感发热而体温不高,认为此乃正常现象,未予重视,但继而出现剧烈呕吐,水浆不入,中西药无效,半个月来只靠输液维持,舌红苔黄少津,小便短少,脉虚细而数,10天大便未解。
揆诸病情,乃气虚热盛、胃失和降所致,再施香、砂、陈皮、半夏,仍重蹈覆辙,拟以辛开苦降法:
灶心土250克(开水泡透澄清,取水煎药),干姜9克,黄连9克,党参18克,黄芩12克,水煎2次,分多次服。
结果:
服1剂呕吐见轻,饮食渐进,服9剂,苔退脉和,胎儿亦获保全。
5.半夏泻心汤方证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洗)半升,黄芩、干姜,甘草(炙)、人参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半夏、干姜温阳建中、祛饮止呕,黄芩、黄连解热而止利。
饮留邪聚均由于胃气的不振,故补之以人参、和之以甘草大枣,此治邪在半表半里阴证的上热下寒,证见呕而肠鸣、心下痛硬、或下利者。
【歌诀】半夏泻心枣人参,干姜甘草黄连芩。
呕而肠鸣心下痞,上有虚热下有水。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149条: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予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解读〗伤寒五六日,病由太阳传入少阳,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已经具备。
可是医者未用柴胡汤治之,反而以他药下之,此为误下。
误下后有3种情况:
一者,若下后柴胡证仍在者,复予柴胡汤,这种情况虽经误下,治不为逆,然而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愈;二者,若误下后邪陷入里,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应用大陷胸汤治之;三者,若误下后,但满而不痛者,此为心下痞,是因津液虚甚陷于半表半里阴证,故治疗半表半里阳证的柴胡汤已不适用,应该用治疗厥阴病的半夏泻心汤。
〖按〗由本条可明确,三方证辨别要点:
小柴胡汤方证为胸胁苦满;大陷胸汤方证为心下满而硬痛;半夏泻心汤方证为心下痞满而不痛。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10条: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解读〗里虚胃寒故心下痞,寒饮郁而化热上泛则呕,热激饮于肠则肠鸣。
这亦是上热下寒之证,宜以半夏泻心汤主之。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厥阴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
上热下寒因见呕而肠鸣,心下痞硬者。
本方与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方,皆用于上热下寒而有心下痞证,本方重在呕而肠鸣,而常见于急、慢性胃肠炎、肠功能紊乱等症。
如治验:
程某,女性,33岁,病历号37488,1967年3月7日初诊。
原有肝炎,近1个月来恶心纳差,心下痞满,腹鸣便溏,舌糜且痛,苔黄(润燥?
),脉细弱。
证属上热下寒,治以苦辛开降,予半夏泻心汤:
半夏12克,党参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干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生石膏45克。
结果:
药服3剂证愈。
6.甘草泻心汤方证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炙)四两,人参三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洗)半升,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一升,日三服。
〖方解〗此于半夏泻心汤增量缓急安中的甘草,故治半夏泻心汤证中气较虚而急迫者。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158条: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
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解读〗伤寒或中风,均当汗以解之,而医反下之,误治的后果,在半夏泻心汤条已作说明(可能出现小柴胡汤方证、大陷胸汤方证、半夏泻心汤方证),这里又出现了不同于半夏泻心汤方证的证,即因虚其里则邪热内陷,因使下利日数十行,以至食物不得消化,水被热激,走于肠中则腹中雷鸣;胃虚邪凑、则心下痞硬;水热壅逆,则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又误认为病去未尽,而复下之,遂使痞硬益甚。
因此,心下痞并非里实之热结,而是胃中虚、客气上逆所致,愈下愈虚,痞亦愈甚,这是半表半里阴证的上热下寒证,宜以甘草泻心汤主之。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10条:
狐感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嘎,甘草泻心汤主之。
〖解读〗形色善变,精神不安,犹如神灵所作,因谓为狐惑病。
此病亦常有烦热,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为脏腑有热;不欲饮食、恶闻食臭为胃虚多湿。
其有蚀疮在喉而致语声沙哑者,即称之为惑;其有蚀疮在阴者,即称之为狐。
这种病是下有寒湿、上有虚热,宜以甘草泻心汤主之。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厥阴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
半夏泻心汤证中气更虚,或见口舌糜烂、肠鸣腹泻、前后阴溃疡者。
《金匮要略》关于狐惑病的证治,除本条外,还说:
“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又说: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
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基于以上的说明,则古人所谓狐惑病,颇似今之贝赫切特综合征(白塞病)。
实践证明,甘草泻心汤对于口腔溃疡确有明显疗效。
胡老曾治一产后患者,口腔及舌全部烂赤,饮食不入,痛苦万状,予本方1剂,满口红赤均生白膜,即能进粥,3剂后痊愈。
临床还常遇久久不愈的顽固重证,以本方加生石膏,或更加生地黄而多取捷效。
并以本方治愈确诊为贝赫切特综合征者1例。
胡老讲述道:
“说起来亦很有趣,1970年夏,刚从河南归来,吕尚清院长告诉我,有一位解放军女同志曾几次来院找我,她说数年前曾患贝赫切特综合征,经我治愈,但住意大利后病又复发,因特回国找我诊治。
对于西医病名本无所知,乍听之下不禁愕然,未久患者果然前来,但事隔多年,我已不复记忆。
经过一番问答,乃知数年前曾以口腔溃疡来门诊,近在意大利经西医确诊为贝赫切特综合征,口腔及前阴俱有蚀疮,予服甘草泻心汤加生石膏,另与苦参汤嘱其熏洗下阴,不久均治”。
经方治今病,从中可得到一定启迪。
本方治口腔溃疡屡效,如治验:
史某,男性,42岁,住东四六条,1965年11月15日初诊。
反复发作口舌溃疡2年,本次发作已半个月。
舌上舌下皆有巨大溃疡,因疼痛不能吃饭及说话,右胁微痛,大便少微溏,苔黄厚,脉弦滑。
证为上热下寒,治以苦辛开降,予以甘草泻心汤:
炙甘草12克,黄芩10克,干姜6克,半夏12克,大枣3枚,黄柏10克,党参10克。
结果:
上药服2剂舌痛已,进食如常,继调半个月诸症消除。
7.生姜泻心汤方证
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切)四两,甘草(炙)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洗)半升,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
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
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术,加黄连,并泻肝法。
〖方解〗此于半夏泻心汤减干姜量,而加大量生姜,故治半夏泻心汤证寒饮较重。
呕逆下利较甚者。
【解读仲景原文】《伤寒论》第157条:
伤寒汗出解之后。
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解读〗伤寒经过发汗汗出后,伤寒外证解,但又发作胃中不和的证候,这即是发汗后造成“血弱、气尽、腠理开”的病情,邪入于半表半里。
噫气即嗳气,食臭即伤食的酸臭味。
干噫食臭,即所谓消化不良、吞酸嘈杂的意思。
胁下有水气,即胃中有水气。
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下利为下寒水饮在里,与前甘草泻心汤证同,此宜生姜泻心汤主之。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厥阴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
心下痞满、干噫食臭、肠鸣下利者。
人有宿疾,常因新病而诱使发作,本条所述胃中不和并不是药有所误,亦是早有的宿病,因新感后又诱使发作。
又由于本条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的说明,则本方有用于胃下垂、胃扩张以及胃酸过多等疾病的机会甚明。
并由于腹中雷鸣下利的说明,更可知亦有应用于胃肠炎的机会。
如治验:
彭某,女性,30岁,病历号31221,1965年8月26日初诊。
因吃葡萄而患腹泻已3天,每日3次水样便,腹微痛,咽干,不思饮,心下痞满,纳差,嗳气,腹时胀满而肠鸣漉漉,四肢乏力,苔白腻,脉弦滑。
原本中寒,又值外邪相加,中阳不运,饮郁化热,予以生姜泻心汤:
生姜12克,干姜3克,炙甘草10克,党参10克,半夏12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大枣4枚。
结果:
上药服1剂,腹泻、腹痛止,服3剂诸症好转。
8.六物黄芩汤方证
六物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桂枝一两,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
〖方解〗本方亦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的复制,不过以干姜易生姜,以人参易芍药,且加少量桂枝,其组合很似柴胡桂枝干姜汤治上热下寒,治干呕下利偏于寒者。
【歌诀】六物黄芩用人参,半夏干姜大枣桂。
干呕下利心下痞,上热下寒病厥阴。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附方
(二):
《外台》黄芩汤,治干呕下利。
〖解读〗《伤寒论》的黄芩汤与《外台》黄芩汤名同而药不同,为便于区别,故把《外台》的黄芩汤称之为六物黄芩汤。
本方有治干呕下利的作用。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厥阴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
干呕下利而心下痞硬、四肢不温者。
本方治干呕下利的作用,虽与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同,但本方有人参,当有心下痞硬,无芍药则腹肌当虚软而不挛急,临证时宜细辨。
本方与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最大的不同,是本方用干姜,是因寒甚,故临床见症当有四逆等。
又本方有黄芩,因治上热。
这里的黄芩和干姜与柴胡桂枝干姜汤所用黄芩、干姜同,是祛半表半里寒兼清上之标热。
9.麻黄升麻汤方证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去节)二两半,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萎蕤(一作菖蒲)十八珠,芍药六铢,天冬(去心)六株,桂枝六株,茯苓十六铢,甘草(炙)六铢,石膏(碎,绵裹)六铢,白术六铢,干姜六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方解〗方中升麻主解百毒,辟温疾、瘴邪,为治咽喉肿痛的要药,主治在半表半里。
本方既用黄芩、知母、石膏、玉竹、天冬等清上热除烦,又用干姜、炙甘草、当归等温下寒;既用当归、白芍养血,又用白术、茯苓等利水止泻;同时用桂枝、麻黄、升麻引邪外出,故此为邪在半表半里阴证的治剂。
【解读仲景原文】《伤寒论》第357条: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泻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解读〗伤寒六七日,表还未解,而医者用大下之法治疗,因虚其里,所以造成寸脉沉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泻利不止。
又因为邪热不得外解而上攻,因致咽喉不利、唾脓血。
正虚邪盛,表里俱困,已属误下的坏病,救表救里,补虚攻邪,颇难措手,故谓难治,因误治津伤正虚甚,陷于半表半里阴证,宜麻黄升麻汤主之。
〖按〗本条所述症状寒热错杂,当属厥阴病。
本方的组成也寒热错杂,也类似于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半夏泻心汤等方,不同的是本方还用麻黄大剂发表。
临床应用有待进一步探索。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厥阴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
伤寒表不解,陷于厥阴病,上热下寒,症见咽喉不利,腹泻者。
本方证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结核性胸膜炎、肠炎等,如王灿勋医案:
张某,男,54岁,1985年3月1日初诊。
咳喘30年,3个月前因外感诱发,经用抗生素、解痉平喘药物,效果不佳。
现咳频,喘息不得卧,吐痰色白,质黏如胶,量多,畏寒背冷,口干不欲饮水,纳差便干,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沉细数。
肌体消瘦,口唇发绀,桶状胸,双肺可闻及干湿性啰音。
X线胸片示两肺纹理粗乱模糊,透光增强。
血化验:
WBC1.2×109/L,N0.80,L0.15,M0.05。
证属寒热错杂,虚实并见,予以麻黄升麻汤:
麻黄9克,升麻12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天冬20克,玉竹20克,黄芩10克,知母10克,石膏30克,茯苓20克,桂枝10克,白术20克,干姜9克,炙甘草6克。
结果:
共服12剂,咳喘、吐痰诸证悉除。
10.侯氏黑散方证
侯氏黑散方:
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细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蛎三分,桔梗八分,防风十分,人参三分,矾石三分,黄芩五分,当归三分,干姜三分,川芎三分,桂枝三分。
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
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
禁一切鱼肉、大蒜。
常宜冷食,自能助药力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方解〗桂枝、防风、桔梗解外,人参、白术、茯苓健中利湿,复以帆石燥湿,细辛化饮,黄芩、菊花、牡蛎清热,川芎、当归养血,以干姜温下祛寒,不失为治血虚水盛、上热下寒之剂。
【解读仲景原文】《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附方:
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外台》治风癫。
〖解读〗本方养血祛湿、温中补虚、温下清上,中风后肢体重着、血虚湿困、上热下寒者,以本方调理消息之,未尝不可,阳明里实者当然不能服用。
〖按〗很多注家均疑本方为宋人所附,丹波元简谓:
“此方主疗文法,与前后诸条异,先揭方名而后治云云者,全似后世经方之例,故程氏、尤氏、金鉴并云宋人所附。
然《巢源》寒食散发候云:
仲景有候氏黑散,《外台》风癫门载本方引《古今录验》,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厥阴病类方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