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路景观绿化工程项目建议书.docx
- 文档编号:27893001
- 上传时间:2023-07-06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41.31KB
牡丹江路景观绿化工程项目建议书.docx
《牡丹江路景观绿化工程项目建议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牡丹江路景观绿化工程项目建议书.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牡丹江路景观绿化工程项目建议书
第一章项目总论
第一节项目概述
项目名称:
牡丹江路景观绿化工程
建设内容:
土地整理,栽植绿化苗木
建设规模:
总绿化面积约10000平方米,道路总长约3600米
项目投资:
336万元
建设期:
4个月
建设地点:
淮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牡丹江路
建设单位:
淮安园兴投资有限公司
第二节建设单位概况
本项目建设单位为淮安园兴投资有限公司。
淮安园兴投资有限公司位于淮安市淮阴区淮河路188号,法人代表赵军,注册资本10000万元。
一般经营项目有:
实业投资,物业管理,土地整理及开发,资产管理、经营,钢结构安装工程,房屋建筑、桩基础、井点降水、室内外装修、市政、园林、交通道路、桥梁工程施工,建筑材料、钢材、装饰材料、金属制品、不锈钢制品、铝塑门窗、电线电缆、化工产品(化学危险品及易制毒品除外)、电子产品、日用品、工艺品销售,园林绿化工程设计、施工及养护管理,道路保洁服务,花木种植、销售,园艺产品批发、零售,园艺技术咨询,信息与软件服务外包。
第三节研究的依据
1、《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2、《生态公益林建设导则》(GB/T18337.1-2001);
3、《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计办投资[2002]15号);
4、《关于印发<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的通知》(建城[2002]240号);
5、《关于印发<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的通知》(建城[1993]784号);
6、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建城[2005]43号);
7、《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
8、《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100号令);
9、《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
10、《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12号);
11、《江苏省城市绿化管理条例》(2003年);
12、《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13、《淮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4-2020);
14、《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
15、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和数据。
第四节研究的范围
主要从以下几点对项目进行技术、经济分析论证:
1、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必要性;
2、项目建设方案及工程技术方案;
3、项目建设条件及环境保护;
4、投资匡算及资金筹措;
5、项目建设进度;
6、项目社会效益初步分析。
第二章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必要性
第一节项目提出的背景
淮安是江苏北部中心城市,市境北接徐州,东北连云港,东接盐城市,南接扬州市,西南连滁州市,西北连宿迁市,西南靠近南京。
全市地处江苏省淮河两岸,邻江近海,是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区位优势独特。
淮安是江苏省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长三角北部地区的区域交通枢纽。
淮安是迅速崛起的交通枢纽城市。
已经建成和即将建成的京沪、宁宿徐、淮盐、宿淮、宁淮等五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
新长铁路贯穿全境,连盐淮铁路正在建设,规划中宁淮城际铁路、淮扬镇铁路、徐(淮)沪铁路,加上大运河以及涟水机场,构成了一个立体交通网络。
淮安楚州区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境内有著名的“下草湾文化”和“青莲岗文化”遗址。
历史上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明清鼎盛时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运河之都”之称。
也是四大菜系中“淮扬菜”的发源地之一。
淮安历史上诞生过淮阴侯韩信、汉赋大家枚乘、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等。
淮安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刘少奇、陈毅等许多老一辈革命家也曾在淮安留下光辉的足迹。
淮安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为此,市委、市政府极为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兴建了一批旅游景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淮安市知名度的提高以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来徐的国内外游客、以及各种对外交流活动日渐增多。
而云龙湖风景区作为淮安市目前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已成为徐州对外展示风采的重要窗口。
城市绿化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广大人民生活质量的公益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城市绿化工作十分重视,我国的城市绿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城市绿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中,要求加强城市规划建成的绿化建设,增加绿化面积,改善生态质量,形成各类绿地合理配置,以植树造林为主,灌、花、草有机搭配,城郊一体的城市绿化体系。
第二节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加速城市化进程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
淮安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已具备了加快建设中心城市的基础和条件,迎来了加速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战略机遇,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加速发展淮安市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淮安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
近十年来,淮安市的城市道路系统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的整体形象。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对道路交通运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大型运输车辆不断增加,污染负荷也随之加剧,造成空气、噪音污染严重,并日趋恶化,因此,加强道路建设的环境保护措施已迫在眉睫。
道路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道路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对声音环境的影响、对自然景观的影响等。
道路绿化是道路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由于条件所限,存在绿化工程跟不上。
实施本项目,不仅可以美化路容、改善景观,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噪音干扰和防止环境污染。
同时,项目的建设将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将有助于提高全民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爱护美好家园的意识。
一、项目建设有利于改善城区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建设宜人居住的环境已成为近年城市规划的主流,生态园林城市正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
生态园林城市具有下述特征:
(1)和谐性;
(2)高效性;(3)持续性;(4)整体系统性。
要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建设城市绿地。
因此牡丹江路景观绿化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是淮安建设园林生态城市具体体现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已进入了小康阶段。
而现代化城市建筑高度密集,居民生活在钢筋混凝土丛林之中,城市的空气水体、土壤都受到污染。
在视觉景观上,都横平竖直几何式的布局和方块形的几何体排列;在听觉上,也受到工业和交通的噪声污染,这是全世界大城市共同面临的问题。
居住在城市的居民最向往的是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和返朴归真的美,迫切需要一个有自然气息的具有优美园林景观的生存环境。
建设宜人居住的环境已成为近年城市规划的主流,生态园林城市正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已进入了小康阶段。
而现代化城市建筑高度密集,居民生活在钢筋混凝土丛林之中,城市的空气水体、土壤都受到污染。
在视觉景观上,都横平竖直几何式的布局和方块形的几何体排列,在听觉上,受到工业和交通的噪声污染,这是全世界大城市共同面临的问题。
居住在城市的居民最向往的是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和返璞归真的美,迫切需要一个有自然气息的具有优美园林景观的生存环境。
实施本项目是增加绿化,建设开放式城市公共绿地,美化环境,可以大幅度增加城市公共绿地面积。
从功能上讲,可以为市民提供一个休憩、娱乐、回归大自然的理想场所。
符合市民愿望,顺应民意,本项目的实施是淮安建设园林生态城市具体体现之一。
因此,搞好本项目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可以保障市民的公共利益,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满足居民的精神需要,改善城区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因此,本项目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可以保障市民的公共利益,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满足居民的精神需要,改善城区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二、项目建设有利于展示淮安城市魅力,促进旅游业发展
淮安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人文旅游资源丰富。
随着淮安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来淮安旅游的人数逐年增加,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000万人次。
人口优势和交通优势使淮安市的文化消费大大高于周边其他城市。
《江苏省城市绿化管理条例》(2003年)中要求城市绿化规划应当安排与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绿化用地面积。
在城市新建区,城市绿地应当不低于总用地面积的百分之三十;在旧城改造区,城市绿地应当不低于总用地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五;城市生产绿地应当不低于城市建成区面积的百分之二。
《淮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4-2020)提出在近期内把淮安建成国家级园林城市,并逐步向生态城市过渡的分布目标。
到2020年,淮安市要成为具有良好绿水环境的生态城市,必须达到人均绿地面积40平方米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平方米以上,绿地率4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45%以上的要求。
《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提出“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总量翻一番,财政超千亿,建成生态市,全面达小康。
就是到2015年,全市经济总量在2010年基础上实现翻番,财政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在苏北率先建成全国生态市,以县为单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
本项目的建设将为全区人民创造一个优良的休闲和娱乐环境,从而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魅力,扩大对外交流,展示政府形象的作用。
从而进一步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也向外地人展示淮安良好城市形象风貌。
综上所述,本项目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因此项目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章建设条件
第一节自然条件
一、地质地貌
淮安市地处黄淮平原和江淮平原,无崇山峻岭,地势平坦,地形地貌以平原为主,只有市境西南部的盱眙县有丘陵岗地,地势较高。
盱眙县仇集镇境内无名山真高231米,为全市最高点;楚州区博里地面真高仅2.3米—3.3米,为全市最低点。
境内河湖交错,水网纵横,京杭运河、淮沐新河、苏北灌概总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入海水道、古黄河、六塘河、盐河、淮河干流等9条河流在境内纵贯横穿,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大部分位于市境内,还有白马湖、高邮湖、宝应湖等中小型湖泊镶嵌其间。
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69.39%,湖泊面积占11.39%,丘陵岗地面积占18.32%,是典型的“平原水乡”。
二、水文
尽管市名含有祈求淮水安澜的意思,尽管境内河湖众多,水网密布,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从总体上说淮安市是一个水资源较为贫乏的地区。
全市水资源具有“人均占用量少,过境水丰富,利用率较低”等特点。
全市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21.55亿立方米,人均年占有量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966毫米,降水总量96.84亿立方米。
降水虽较为丰富,但存在时空分布差异较大和与上游来水同步等特点,加之平原拦蓄条件差,河湖调蓄能力有限,致使大部分地表径流被白白排放掉。
全市过境水资源量较多。
过境水主要是利用洪泽湖放水和抽引江水。
洪泽湖是淮安市的生命之湖,湖泊水量补给丰沛,且又是一个过水型湖泊,多年平均出湖水量达330亿立方米。
全市每年抽引江水而利用的水资源数量约为10亿立方米~20亿立方米,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投人使用,这部分过境水量将大幅增加。
淮安市地下水资源贮量丰富。
全市可供开发利用的含水层广泛分布于第四系松散层。
平水年全市降水补给潜水的水量为15.08亿立方米,一般干早年为12.83亿立方米,特殊干旱年为8.16亿立方米,潜水调节资源量为8.53亿立方米。
全市深层地下水可采资源量为5.42亿立方米。
三、气候
淮阴区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兼具有南北气候特征,光热水整体配合较好。
光能资源潜力较大,日照充足。
全市热量资源充裕,无霜冻期较长,可以满足一年两熟制的需要。
淮安市濒临黄海,季风气候典型,自然降水丰富,气候宜人,四季分明。
主要气象特征值为:
地区平均气温:
13.8~14.8℃
市区年平均气温:
14.3℃
极端最低气温:
-21.5℃
极端最高气温:
39.5℃
年无霜期:
210~230天
年平均日照数:
2250~2350小时
平均日照百分率:
52%
年平均降水量:
958.8毫米
历年平均降雨天数:
102.5天
年平均相对湿度:
73%
常年主导风向:
偏东风
夏季主导风向:
东南风
冬季主导风向:
东北风
年平均风速:
3.5m/s
第二节土地利用
本项目地块位于淮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牡丹江路,建设牡丹江路景观绿化工程项目,总绿化地面积为10000m2,道路长3600m,绿化范围为道路分车带及外侧局部地段宽5m范围。
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调整地形,新建铺装等设施,栽植绿化苗木。
地势较为平坦。
第三节交通条件
近年来淮安市基础设施发展迅速。
市境北接徐州,东北连云港,东接盐城市,南接扬州市,西南连滁州市,西北连宿迁市,西南靠近南京。
全市地处江苏省淮河两岸,邻江近海,是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区位优势独特。
淮安是江苏省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长三角北部地区的区域交通枢纽。
本项目位于淮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牡丹江路,交通便捷,人流、物流畅通,能够满足项目实施的需要,交通条件十分优越。
第四节基础设施条件
本项目周围供电、供排水等市政配套设施齐备。
拟建工程可根据需要向有关部门申请办理使用手续,将上述设施的管道(线)引至拟建场地内,所需条件即有保障。
第四章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
第一节建设规模
本工程建设规模为:
西起双坝路、东止康马路,道路总长约3600米。
绿化带沿牡丹江路布置,主要建设内容为土方整理,调整地形;规划结合现状场地特点,在道路分车带及外侧局部地段宽5m范围内,新建铺装等设施,栽植绿化苗木,总绿化面积约10000平方米,优化沿线景观效果。
第二节建设内容
淮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牡丹江路景观绿化工程拟建设成为一个生态绿化道路风光带。
建设内容为:
土方整理,栽植绿化苗木。
第三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技术经济指标
单位:
平方米
项目名称
指标
总绿化面积
10000m2
道路长度
3600m
投资匡算
336万元
建设期
4个月
第五章工程建设方案
第一节总体设计的指导思想
本项目建设以淮安相关的法规政策为依据,结合淮安市的经济发展,以“绿色的城市,城市的绿场”的设计指导原则,正确处理景观、建筑、城市之间的相关关系。
浓缩悠久历史精髓,体现传统文化内涵,反映时代生活方式,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以体现地域文化为根本,即本工程是历史的、文化的、现代的、可持续发展的。
以建设生态城市绿地为出发点,满足城市绿地的景观功能,体现“生态、休闲”为核心理念的大型城市绿地的形象。
一是符合国家关于环境保护“三同时”的原则。
即环境保护实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二是安全原则。
本项目周边居民较多,沿线公路为城市交通干道,在建设本项目的同时应考虑安全措施,以保障居民和道路行车安全。
除考虑服务站(加油站)、应急避难场所外,其他地方应减少亭、廊的建设,两侧可考虑2.5M宽的游步道。
三是绿化经费预先落实的原则。
绿化概算好在设计阶段落实。
绿化经费除包括中央隔离带、沿线附属设施等处的绿化费用外,还包含为补偿因道路建设所占原有地面在道路用地范围以外建设的绿化费用,如弃土场植被的恢复与防护措施的费用。
四是因地制宜的原则。
根据其功能及植物各自不同优势来设计。
土质边坡,宜栽植多年生耐旱、耐瘠薄的草本植物与适应性强的低矮灌木相结合;挖方路堑段的石质边坡选用阳性、抗性强的攀缘植物垂直绿化以增加美观;边沟外侧绿地的绿化以生态防护为主兼顾美化,可载浅根性的花灌木等。
可结合用地规划及现状提出布局合理,概念新特的景观构想。
五是测定土壤理化性能的原则。
在植树前对土壤理化性能如酸硷性、有机质含量以及土壤硬度等进行详细测定以改良土壤,即对生土需增施有机肥、掺砂掺粘;对死土采用“客土”的方法解决;对石灰含量较少的,可大水浇灌,也可增施有机肥或采用偏酸性的肥料等。
六是结合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七是充分考虑实地实情,使设计与施工达到完美结合。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宜林则林,宜草则草,适地适树(草),灌草综合考虑,优化配置,不断提高绿色通道建设的质量。
第二节项目规划设计原则
牡丹江路景观绿化工程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综合反映。
黄河风光带的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遗产、科学文化内涵都包含着文化的创造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缩影。
城市绿地广场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传播阵地,对提高公众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衡量一座城市的文化建设水平,重要标志有三个方面:
一是城市人口文化素质;二是城市公共文化设施;三是城市文化影响力。
绿地广场作为城市的公共设施空间,体现着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反映了城市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是政府促进社会和谐、培育城市文化的重要资源。
一个城市的公共设施空间代表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风格、品位,也反映着一个城市市民的心态、追求、习性。
高质量的绿地广场,形象鲜明,往往能成为城市的标志。
因此,牡丹江路景观绿化工程的设计应该把握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1、设计要体现生态风景功能。
规划中,采取生态的和区域的研究视角,分析和组织生态功能,结合城市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成果,使广场的生态风景功能得以物质化和空间化,使其生态价值得以保护和扩展,使其对于城市和区域的生态贡献得以最大化。
2、设计要体现其户外观演功能。
实施牡丹江路景观绿化工程项目是增加绿化,建设开放式城市公共绿地,美化环境,增加城市公共绿地面积。
是为市民提供一个休憩、娱乐、回归大自然的场所。
要便于市民休憩、娱乐,使在喧嚣的城市中生活的人们来到这里可以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清心静气、除却烦恼。
二、技术原则
符合近年来最先进的设计观念和设计潮流,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历久不衰。
吸收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利用新材料及新技术设法来解决人流,安全性与场地容量的矛盾。
三、生态原则
牡丹江路景观绿化工程应结合淮安地区的自然条件。
体现其“生态性”,即它的生态过程、能源和物质的使用应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发展;它的环境建构应符合生态原则,它的具体空间和实体形象应能充分考虑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个体的互动关系,唤起人对于生态意象的文化体验和美学感受。
设计时要考虑几点:
1、生态优先原则。
以生态建设为核心,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通过生态修复,使广场发展有别于其他开发与发展模式。
合理安排各功能区的开发强度。
2、整体发展原则。
从区域生态环境优先的角度,统筹市民广场内用地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交通和基础设施等建设情况。
3、可持续发展原则。
促进牡丹江路附近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优化区域内的各项资源配置。
4、人性化原则。
为市民提供良好、高品质的绿色风光带,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牡丹江路景观绿化工程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牡丹江路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
四、地方历史文化原则
淮安是一座古老的城市。
设计时要传承历史,展示时代风貌、融合地域文化。
文化渗透于社会的各方面,没有文化的设计是苍白的、无力的。
要尊重历史文化,充分挖掘基地历史烙印的特色文化。
五、工程经济性原则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利用生态技术达到节能、节地、环保的要求,从而创造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
设计时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强调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
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充分考虑可实施性,要了解并掌握各种有关的外部条件和客观情况:
包括自然条件;城市规划对建筑物的要求;基础设施状况;对工程经济匡算的依据和所能提供的资金、材料、施工技术和装备等以及可能影响工程的其他客观因素。
合理确定设计方案和开发策略,以便作出合理规划减少设计变更工作,充分吸引社会资金,达到节省投资、突出时效的目的,降低工程造价。
第三节总体布局
工程总体规划应综合多方面因素,从地域文化、用地区域位置、及广场自身的功能出发,形成以休闲娱乐、体育健身为主题的综合性绿地风光带。
第四节规划布局
本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土方整理,调整地形;规划结合现状场地特点,在道路分车带及外侧局部地段宽5m范围内,新建铺装等设施,栽植绿化苗木,总绿化面积约10000平方米,优化沿线景观效果。
第五节竖向设计
在地势比较平坦区域,竖向设计主要考虑在空间开阔地带微地形设计处理,既能有效地解决工程开挖带来的土方平衡问题,又丰富了城市和道路景观。
在地势高差较大的区域,竖向设计与合肥路、广州路、滨河路的现有高程衔接外,主要考虑尽量利用地下及半地下空间,依据地形高差叠落退台,形成丰富的城市天际线。
第六节给排水系统
本区给水采用两路进水,在区内连成环状,保证生活给水和消防给水的使用要求。
本区内各建筑单体生活污水经污水管线收集后排入化粪池,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附近市政污水管网。
本区内主要道路及广场雨水经雨水管线收集后排入市政雨水管网,其它雨水就近排入区内水体。
为了预防火灾的发生,广场内设置消防给水系统及必要的设施。
第七节供电系统
本区域电力规划遵循城市电力总体规划确定的原则进行设置。
沿与合肥路、广州路、滨河路的现有高程衔接,并现设有市政110kV电缆及10kV电缆铺设线路。
各子区域结合建筑物设置10kV变配电站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附设式、独立式或箱变式等形式。
电力管线铺设遵循《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的有关规定,采用管沟、管孔、直埋相结合的方式。
第六章环境保护
第一节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的有关法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排出的污染物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使之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本项目设计时要按照清除污染,保护环境的原则进行设计,采取一系列控制污染源的措施。
项目按以下标准进行监测管理:
1、《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4、《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ZB1-1999);
5、《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
第二节编制原则
本设计应严格按照“三同时”的原则,遵守国家、省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环保部门对本项目所作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采取措施将环境污染和危害控制在法律、法规及施工管理规定的范围内。
第三节环境污染、破坏及预防措施
一、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
主要污染源与污染物为工程建设期间及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污水及垃圾等。
二、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1、噪声处理
施工阶段因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产生的噪声在施工中应严格按照城管、环保部门的要求进行正常施工。
2、污水处理
施工期间产生的污水,经挖掘的沉淀池沉淀后方可排入城市排水管网,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对使用期间产生的污水,采取分流方式排放,屋面雨水直接排入市政排水管网,生活污水和粪便应设置专门无害化粪池,固定时间抽排。
在主次入口等人流密集处设置较大的固定公共厕所,固定厕所应全部采用水冲式,并带有污水收集池,集中后,经过处理才可排放。
这些厕所应该有一定的档次,设置残疾人专用坑位。
要有专人负责厕所的卫生保洁,做到无污秽、无异味。
3、固体废弃物
在建设期间,要注意环境卫生的保护,不能边施工边污染。
风光带建成后,更要加强环境卫生的保护,做到定时清理、随时清理。
项目启动后,要建立单独的风光带环卫队伍,负责风光带环卫保洁工作。
在风光带内适当地点每隔50米应设分类垃圾箱一对。
风光带应设垃圾转运站,对垃圾分类处理。
综上所述,本项目从设计、施工到使用均严格贯彻生产装置与环保设施建设“三同时”的环保要求,确保了环境不受影响。
第七章节能分析
第一节节能规范
1、《中华人民共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牡丹江 景观 绿化 工程项目 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