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语前置.docx
- 文档编号:27885636
- 上传时间:2023-07-06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18.37KB
宾语前置.docx
《宾语前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宾语前置.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2、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文:
“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
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良问曰:
“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译文:
“张良问道:
‘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
’”
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
”
②沛公安在?
(〈鸿门宴〉)译文:
“沛公在哪里?
”
这是疑问句,“哪里:
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
”
(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
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
译文:
“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
“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
“之”是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四)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①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左传•僖公十五年》)
译文:
“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
”
句中“亡”,“群臣”分别是“恤”,“忧”的宾语,“是”“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①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译文:
“该不会要责备你吧?
”
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
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五)特殊情况:
1、“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用在动词谓语之前。
如: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
2、“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这时“见”字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如:
①府吏见丁宁(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③望见恕(我)
除此之外,还有现在常用的“诚请见教”“望见谅”“请勿见笑”,都属此用法。
“见”可译为“我”,即“诚挚地请求教导我”“希望原谅我”“请不要讥笑我”。
3、“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如现代汉语的“自制、自杀、紫纹、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词语,可以说都是古代汉语结构遗留在现代汉语里的合成词。
如:
《邹忌讽齐王纳谏》:
“忌不自信”中“自信”应理解为“信自”。
①举贤以自佐
③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
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
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下放在介词之前:
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如:
①王问:
“何以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
“我跟谁在一道呢?
”
“谁与”是“与谁”,“与”是介词,“谁”是疑问代词,充当介词“与”的宾语,前置到“与”的前面。
㈡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的宾语前置。
如:
①余是以记之……(苏轼《石钟山记》)
译文:
“我因此记下这件事……”
“以”是介词,“是”是宾语,“是”提到“以”的前面。
②一言以蔽之
③夜以继日
“一言以蔽之”,宾语“一言”,放在“以”的前面,以示强调,意思是“拿一句活就能概括它”。
“夜以继日”,宾语“夜”,放在“以”的前面,意思是“拿夜晚来继续白天”。
“一言以蔽之”、“夜以继日”即“以一言蔽之”、“以夜继日”。
像成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等都属于这种格式。
㈢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鸿门宴〉
这里的“东”“南”“北”“西”都是方位词,都充当“向”的宾语,放在前面,以示强调。
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向东”“向南”“向北”“向西”。
宾语前置的六种情形: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卿欲何言?
(《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客何好?
(《冯谖客孟尝君》)
沛公安在?
(《鸿门宴》)
尔何知?
(《淆之战》)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淆之战》)
若街亭失守,吾等安归?
(《失街亭》)
今方来,我欲辱之,何以也?
(《晏子使楚》)
吾谁欺,欺天乎?
(《论语·子罕》)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左传·成公三年》)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论语·子路》)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
(《李朔雪夜入蔡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张衡传》)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论积贮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涉江》)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是”等助词作标记。
唯命是听。
唯命是从。
皇天无亲,惟德是依。
不私于物,唯善是与。
(《十渐十不克疏》)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曹操《求贤令》)
鸡鸣而架,塞井夷灶,唯予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4)、有时为了突出介词所介绍的对象,便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的前面,以介词“以”和“于”为常见。
例如: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
②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五蠹》)
③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孟子·离娄下》)
④室于怒,市于色。
(《左传·昭公十九年》)
5)、指代性副词“相”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
①杂然相许。
(《愚公移公》)
②稍出近之,……然莫相知。
(《黔之驴》)
③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孔雀东南飞》)
④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孟子·滕文公上》)
6)指代性副词“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
①冀君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
②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孔雀东南飞》)
③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
④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
及得富贵,以百金偿之。
遍报诸所尝见德者。
(《史记·苏秦列传》)
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宾语 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