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一条河1.docx
- 文档编号:27885376
- 上传时间:2023-07-06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4.27KB
语文是一条河1.docx
《语文是一条河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是一条河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是一条河1
语文是一条河1
公元二零一三年仲秋,在河流纵横的江南,在曲水流觞的江南大学,我踏进一条河,一条语文的河流。
受新密市教体局的委派,我有幸参加了初中语文国培。
感谢教体局把宝贵的机会给了我,感谢教育部对教师培训的重视,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大师的智慧。
江南大学国培组织的首席教授吴格明老师强调:
教师要做有思想的教师,我们这次的培训旨在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以及语文教学的技术性水平两个方面。
培养目标是培养有教育理想,有教育激情的教师,市侩成为不了教育家。
培训有四个方面内容:
一.拓展文化视野;二.优化语文教育思想;三.强化语文教学实践能力;四.提高语文培训水平。
吴教授说:
“大家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的日子里,见到在语文教学领域里有名的教授。
”
十月的北方零落黄叶飞,而江南的无锡绿意正浓。
香樟木迎风亮翠,金桂树幽幽飘香。
源远流长的吴越文化,孕育了江南浓厚的人文氛围。
在江南大学人文学院的研修教室,一个个大师流水般进入课堂,于是我的面前出现了一条语文的河流,我轻轻的踏进,静静的感受。
第一个走进来的是绍兴文理学院李乾明教授,国家二级教授。
貌似普通的李教授一开讲,就震惊全场。
《语文教学理论的范式的研究》扑面而来。
李教授主要讲了五个问题,分别为语文教师到底缺的是理论,还是实践;到底什么是理论;四代语文教育家创造了什么样的理论;语文教学理论的范式研究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如何创造理论。
以这五个方面问题为线索,层层深入,具体分析阐述了对理论内涵的界定与理解,并为学习培训的一线教师介绍了若干书籍,为学员们回到岗位后的继续学习提供了优质的资料库。
博学的李乾明教授为学员们详尽的介绍了四代语文教育家及其理论,并一一举例论证,使得学员们头脑中勾划出清晰的语文学科史的结构脉络。
李教授从理论上引领,在实践上以范例,旁征博引,既让大家接触了最前沿学术研究,又给大家最实在的实践经验。
我的心得:
教育靠什么发展?
我们靠什么成长?
如果有一条秘诀,那就是读万卷书,并不断深刻的反思。
语文教师不是缺少教育理论,而是文学功底太弱。
唯有多读书,读经典,研经典,我们的教学才会有生长点。
第二个走进来的是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潘涌教授。
他的积极语用学的研究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恕我孤陋寡闻,如果不是潘涌教授的讲座,积极语用我一直不甚明白。
潘涌教授提及了七个方面的问题,着重为学员分析了三点:
一、母语课程目标:
培养表达力;二、课堂教学形态:
小班化;三、课堂教学方法:
留白艺术和讲授艺术。
潘教授阐述了积极语用的内涵,对接受本位的语文目标观进行批判,指出要为学生提供主动表达、积极表现、展示自我的契机。
他强调教育是着眼于未来的,教师要为学生迎接未来做准备。
潘教授的讲座给学员们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给学员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极大震撼。
我的心得:
终于明白积极语用就是表现性的言语行为,就是“活力汉语”。
语文教师作为母语教师,是帮助学生发现未来途径的钥匙。
语文教师不是适应昨天,而是挑战未来。
在语文课堂上要让学生自由自在的表达;让学生从学习课堂到享受课堂,从学习语言到享受表达。
成为能深刻理解文本,有批判性思维,能积极表达自己观点的新世纪学生。
语文是一条河2
语文是一条河,从春秋流到现在;语文是一条河,从孔子流到我们。
语文是一条河,我们是语文河流中的浪花一朵。
-----题记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十日江南培训会,看得语文一条河。
第三位走进教室的是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郑桂华教授。
大气而睿智的郑教授给我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
10月11日下午,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郑桂华在无锡外国语学校为全体初中语文班的学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教学观摩课,并在课后与学员们积极互动,场面热烈。
郑桂华老师的《散步》教学,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郑教授带给我的感受是:
“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真语文”印象,没有慷慨激昂的陈词,没有哗众取宠的形式,也没有制作精美的音像辅助,只有一些与文本密切关联、有助于学生理解的必要的材料介入。
《散步》教学,甚至连材料介入的ppt都没有,一支粉笔,一篇教材——最原始、最传统、最简单的教学方式。
有的只是文本,只有文本的语言,整堂课始终以文本的语言为抓手,引领孩子们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寻寻觅觅,品品悟悟,整堂课没有任何“非语文”、“泛语文”的东西,我想这样的课才是返璞归真的语文课。
吴格明教授告诉我们:
课文的形式应该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忽视语言形式的语文课不是语文课;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读出奥妙——那么郑老师的这堂课就是这样的一堂好课,始终把言语的内容和言语的形式紧密地结合,始终在引导与小结中反复突出“标点、句式、修饰语”等言语的独特形式,“生命”、“责任”是学生自己在一字一句中,一个标点一个句式中品读出来的,按她自己的话说,散文要关注的是“个人的言说形式、个人的情感体验”,而她在课堂上就是引领学生从“个人的言说形式”中感悟“个人的情感体验”,这样“贴着文本行走”,不仅使学生对“生命”与“责任”的感悟有了坚实的基础,不再是“空中楼阁”,而且让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到了阅读的方法——阅读,要在那些看似平淡处,发现独特与奥妙,读出文字内里的意蕴从细微处见精神。
与名家对话的机会,我没有放过。
我立即抢到话筒和郑桂华教授交流了课堂教学中“演绎法”和“归纳法”应用的优劣。
得到了郑老师细心的回答:
“演绎法”有效但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影响不远;“归纳法”慢一些但是对学生学习语文有促进作用。
第四位走进教室的是江南大学语人文学院吴格明教授,国培小组的首席专家。
江南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授吴格明为全体学员做了题为《语文教学的几个根本问题——语文教学的哲学思考》的讲座。
这些问题是:
形式与内容、具体与抽象、整体与局部、感性与理性。
吴格明教授结合生动的正反实例阐述了语文的本质,指出在课堂中要减少课堂预设,坚持学生本位,为学生提供充足开放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也强调了文本解读的重要性。
吴教授的语言幽默风趣,使得整个讲座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他还对学员的教学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参与培训的每一位教师都从中获益良多。
我收获集中在“形式与内容”一块儿。
语文的课文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而一般人只在意课文的内容,老是想进行思想教育,揭露主题。
实际上,课文的形式应当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如果我们学习唐诗,那唐诗的字体就是形式,如果我们学习书法,那至于书法写唐诗还是宋词,都是形式。
不知道大家明白没有,反正我是明白了。
我们教学课文,应该从文本入手,从字里行间入手分析文章的内涵,而不是慌慌张张的去揭示内涵或者主题。
语文是一条河3
只有源自雪山顶峰的清凌凌的泉水,才是大江大河的源头。
----题记
从来没有如此静心听讲,因为从每一位教授的心中都缓缓的流淌出一条清凌凌的语文泉水。
第五位走进教室的是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钟启泉。
容貌未曾见,大名常相逢。
钟教授堪称中国课程改革的“发动机”。
钟启泉教授作了主题为《静悄悄的课堂革命——新课程改革的逻辑与课题》的讲座。
钟教授首先借助于几则外国教育故事来描绘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图景,论证第八次课程改革对于实现基础教育学校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钟教授阐明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亮点。
一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二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
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
钟教授指出:
学校教育是通向智慧教育的过程。
教育要教学生学会关心,进而发展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得以见到钟教授真颜,内心十分激动。
而教授的宏论更是在我的心湖中激起层层涟漪。
我最为叹服就是:
知识不是一种外在的个体或者强加于个体的被管理被灌输的“客观的东西”,而是一种可探寻、可分析、可切磋的动态的探究过程,一种借助于反思性实践活动来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过程。
何其奇妙!
第六位走进教室的是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陈明选教授。
陈教授是国家二级教授,教育部精品课程开发人。
他的讲座是《社会信息化进程中教学设计的转型——基于理解的视角》。
陈院长从信息化环境下教育研究如何围绕核心问题高效学习入手,提出理解性教学的理念,发现理解性教学关注的重点问题,深入研究理解性的内涵,最终联系教学实践,探索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理解。
陈院长将“理解”一词放在信息化这个全新的视角进行思考,围绕理解的核心概念解读当今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给学员们带来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由此,我想到了“为了理解的教学”,这是多麽先进的理念和模式呀!
知识不是用来堆积,而是用来理解和运用,用来创造性的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第七位走进教室的是江苏师范大学魏本亚教授。
魏本亚教授为我们做了一场名为《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基本问题》的专题讲座。
魏本亚教授言传身教,讲述从一线教师到八年的教研员再到语文教育研究工作者的亲身经历,拉近了与学员的距离。
魏教授主要阐述了课题申报和撰写论文两个重要问题,具体细化到选题、论证、申报、实施、总结、结题等方面。
魏教授把教育实践中得出的诸多经验与大家进行了分享,给予了我们最真实、最实际的指导,提升了教研员班学员们语文教育研究的专业素养。
语文是一条河4
如果说语文是一条河,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应该是融化冰川的阳光。
魏本亚教授带给我们的就是提供语文之河不竭水源的方法,语文研究的根本。
生是一条河,那语文教师的人生应当成为语文河流中的浪花一朵,不求立潮头,但求汇入河流。
----题记
第八、确定教学内容的两个要点。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为我们“国培计划”初中语文教研员班的学员们带来了一场名为《确定教学内容的两个要点》的专题讲座。
王荣生教授以《藤野先生》这篇课文为例,引出当今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问题,揭示了教学内容的确定可以依据“文本体式”,也可以依据“学生学情”。
沉醉于王教授的悠悠讲解之中,痴迷于他的独特视角。
略举一例:
王教授认为《藤野先生》并非写藤野本人,而是写自己在日本留学的经历和思想变化的历程。
我大吃一惊,《藤野先生》写藤野这可是教参上的定论呀!
且听教授讲解:
既然不是写藤野,那名字为什么用《藤野先生》呢?
请大家看,《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句话“但不知怎地,我总是想起他。
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激励的一个”。
藤野先生是公正的,给予鲁迅先生极大的帮助,留给鲁迅先生的印象深刻。
可是大家看《朝花夕拾》中的文章题目,都是用当时自己记忆深刻的事件来做名字,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范爱农》等等。
各位,你听后觉得怎么样?
第九、语文教师培训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田良臣教授的讲座,非常实用。
田教授以布鲁纳的一句名言“每一代人都会以他们的期望形成他们那个时代的教育”拉开讲座序幕。
田良臣教授以富有哲理的语言,引发了学员们对教师培训种种问题的反思,强调了教师学习的重要性,阐述了教师学习的基本认识,最终探讨了教师培训方案的制定。
田良臣教授的讲座探幽趋微,不仅包含了深刻的理论,又借助大量的实践案例进行具体的分析,提高了学员们教师培训的基本能力。
全体学员们受益匪浅。
第十、文本解读——语文教师的基本功
江南大学吴格明教授就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文本解读展开了一场意味深长的讲座。
吴教授深入浅出,理论与实践结合,不仅从理论高度总结了文本解读的基本要领,更是身体躬行,亲自写了《察传》、《最苦与最乐》的文本解读与大家共同体会分享,扎实的本领、独到的见解赢得了现场学员的喟叹与阵阵掌声。
提供一些文字给大家共享:
我们为什么要重视文本解读,文本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凭借。
文本解读是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基础。
会读书的教师才能教会学生读书。
教师的误读可能误导学生。
对学生的误读也不可能有积极的匡正。
对文本的语文教育价值缺乏理解,对文本的情思与文笔的精妙缺少敏感,不可能有积极的预设,也不可能有恰当的生成。
不善于解读文本,再先进的教学方法也无济于事。
看了这几句话,各位语文教师还会把揭示课文的主题作为教学的重点吗?
附文本解读的要领:
文本解读的基本内容:
价值立意谋篇结构材料语言。
文本解读的常见误区
1、望文生义[碧透还是红透]
2、教条[《风筝》批判黑暗现实、怒其不争]
3、浅陋[《我的空中楼阁》景物美、亲近自然]
4、不准确[《察传》三人成虎]
5、旁逸斜出[《风筝》对朱安的愧疚]
[王丽《绿》的立意是女性美]
6、局限[《风筝》的主题向内反省要么向外批判]
语文是一条河5
语文是母语,从多个角度看母语都是一条河。
从发展的角度看,母语是一条不断丰富的河;从应用的角度看,母语是一条浪花泛起的河;从传承的角度看,母语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河。
-----题记
幽默而善思的严华银教授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现任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严华银就《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培训的相关问题与学员展开别开生面的交流。
严老师首先与大家分享了《教师、校长专业标准》学习体会:
一是十分重视教师、校长对教育的理解。
二是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特别是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的把握。
三是十分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强自立、自由探索精神的培养。
四是十分重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强调教育教学中真正实施因材施教。
五十十分重视教师素养和校长素养的提高。
随后,严老师有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出现的语文学科边缘化、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他的报告叫做《语文味儿与语文精神》。
这个我会专门写博客陈述。
他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不能成为少量优秀学生的“秀场”和“演兵场”,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和引导作用。
他结合《诗经》、《月迹》等教学片断启迪学员语文教学要具有批判精神,积极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严华银老师诙谐有趣的语言,生动活泼的举例使整场讲座趣味横生,整个会场充满反思与进步的气息。
“一辈子学做教师”的于漪老师
上海市教育研究会会长、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作为特邀嘉宾在田家炳楼209会议室作了一场名为“一辈子学做教师”的精彩讲座。
国培初中语文班怀着激动的心情一起聆听了于老师的讲座。
在谈及对“人师”的理解时,于老师引用汉代韩婴的“思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从思和行两方面对人师进行诠释,阐释了教师的重要性和要求。
她指出: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必须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队伍。
随后,于老师的讲座从完善教师人格、自我挑战和紧扣业务深入学和超越自我四个部分谈起她的教学经验。
没有PPT,没有讲稿,一方讲台,一支话筒,侃侃而谈。
求真的科学态度和崇高的人格品质感染了在场每一个人。
于老师“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
”的真挚告白,鼓舞了在座的所有老师。
两个多小时的即兴讲座一气呵成,亲切朴实的话语寄托了对学员老师的殷切希望。
听于老师的讲座,学员们如沐春风、如饮甘霖,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我的感受:
于漪老师的一生就是一条缓缓流淌的语文之河。
请允许我借用同行培训的江苏省丹阳市司徒中学张莉萍老师的听后感。
“教师站上讲台,就要用生命歌唱!
”今天,84高龄的于老师,依然站在促进教师成长和教育发展的讲台上,怀着对现在教育的深深忧虑,铿锵行走,奋笔疾书,呼吁呐喊:
“不要只看分数,教育是育人,不是育分!
”“教育就是培养人,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中国人。
”……正因为这样的忧国忧民忧教育,所以,她还有2个教育基地,指导8个徒弟,并且培养出了6个特级教师!
我仿佛看到,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引领着一群群年轻人走向语文的高地!
我仿佛可以感受到,她瘦弱的身体里无穷的巨大的能量,一如身边的小河:
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越聆听,越渴望走近,越走近,越感动。
高龄的于老师讲座中语言表达清晰有条理,一个个的事例娓娓道来,声情并茂,哲学、英文、历史、地理、甚至是学生喜欢的歌星……无所不知,无所不通。
一个非语文科班出身的老师何以能成为名扬四海的语文大家?
这与于老师自己说的“勤于学习、勇于实践”是分不开的:
用不到3年的时间自修完大学中文系的全部课程;常常用10个小时、20个小时的时间来备一节课;她反对备课时先看教参,而是沉潜于课文,反复读,读反复;即使是同样的课,她也绝对不重复,每节课都是美丽的人文景观;即使是《木兰诗》中学生质疑的“女子裹脚”的问题,她也要去书中找到答案和依据;她要求自己要有“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硬功夫,甚至在步行到公交车站的路上也想着教学过程,想着怎样让教学成为一种艺术……这样的一个老师,怎能不让人深深地敬仰?
这样的老师,究竟有着怎样丰厚的文化底蕴?
这样的语文大家,不正像这河流:
博大精深,浩瀚无边?
这样的大师,却说:
“时刻记住两把尺:
一把是量别人长处,一把是量自己的不足”,她从别人的课堂里学习,从厚厚的参考书中学习,从教育的实践中反思……法国作家田蒙说过:
“真正有学问的人就像麦穗一样,只要它们是空的,它们是茁壮挺立的,昂首睨视;但当它们臻于成熟,饱含鼓胀的麦粒时,它们便谦逊地垂着头,不露锋芒。
”于老师总是强调“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只是“一辈子学做教师”……当她平淡地提到自己那段时间一直教最差的班级,一直教最调皮的学生的经历时,我的心不由得震颤:
她是花了多少心血,才教到了那些特殊年代的特殊学生的心里啊?
我潸然泪下,这样的一个老师,对学生已经超越了亲子之爱!
敢问世间,有几人能做到?
今天,面对这么多的荣誉和成就,她却谦逊地表示:
她只不过是“目中有人”,每一个学生的生命都应当敬畏!
这样的老师,一直默默付出,却静默无言,用自己谦卑的姿态浇灌着河边的花草树木,难道不是一条伟大的河流吗?
聆听大师们的讲座,让我感悟到教师的专业素养对专业成长的重要性,懂得了提升教育理论修养的重要,明白了课堂教学智慧需要滋养,领悟到教育科研理论对于形成教学个性特点的不可缺失,深谙了素质教育的真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