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研究报告研究目的.docx
- 文档编号:27875077
- 上传时间:2023-07-05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7.18KB
鲁迅的研究报告研究目的.docx
《鲁迅的研究报告研究目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迅的研究报告研究目的.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迅的研究报告研究目的
鲁迅的研究报告,研究目的
鲁迅的研究报告,研究目的
篇一:
鲁迅散文研究报告doc
爱得深挚痛得深沉
-------------鲁迅散文情感研究
摘要:
鲁迅的散文是其自家道中落后弃医从文,投身革命文学创作,成为精神界斗士,改造国民性整个过程的心路历程和内心情怀的在现,这条道路充满荆棘艰险,鲁迅孤独迎战,没有并肩战斗相互激励的精神战友,有的只是麻木愚弱在黑色铁屋中沉睡的国民,鲁迅因清醒而痛苦,因孤独而绝望,然而这样的精神的折磨与黑暗势力的压迫威胁并没有压倒鲁迅,鲁迅仍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以大爱驱散孤独,以斗志反抗绝望,在寂寞中剖析自我,在清醒中匕首投枪,在怀疑中求索真理,在痛苦中找寻新的希望。
磨难带给他彷徨怀疑后的清醒,带给他久经沧桑后的睿智,带给他痛苦绝望后的希望,也带给我们一个千锤百炼永不倒的精神的战士。
正文:
渗透鲁迅批判精神、立人思想和内心情怀,并对现世影响最深的文学作品分三类:
小说、杂文、散文,鲁迅的小说我们在初中三年已经有了或深或浅的了解,小说集《呐喊》、《彷徨》中鲁迅对于封建思想制度禁锢毒害下民众麻木状态的深刻同情和尖锐批判带给无数文学革命者、有志青年甚至普通民众的震撼和影响在这里我不想细说,鲁迅的杂文相较于散文更富有战斗性,文笔也更犀利、更无情,是鲁迅改造国民性决心与历程的写照,《且介亭杂文》等杂文集无不笔锋直指封建专制制度思想,一方面批判无爱世界的冷漠、批判专制思想的毒害、批判帮闲文人的虚伪、批判保古思想的腐朽守旧,另一方面又为争取突破封建牢笼的革命猛士鼓舞斗志、呐喊助威,为怀揣理想、意气风发的青年指引方向、注入希望,勉励青年树立泥土精神,成为社会的栋梁,鲁迅的杂文的确是其思想的精髓,有破有立,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真仿佛战场上的斗士,然而我以为鲁迅的杂文专注于思想的阐释,笔锋犀利,行文紧张,不似散文般从容舒缓,且字里行间中充斥的绝望让让你压抑,于是转而选择了散文。
鲁迅的散文更倾向于对内心情感的表达,有寂寞,亦有温情;有绝望,亦有希望;在寂寞的痛苦中饱受煎熬;在寂寞中反抗绝望;在童年的记忆中汲取温情;亦在自我剖析中重新找回希望。
鲁迅的散文真实的记下了他身为革命者,精神界的斗士的孤独与绝望,矛盾与斗争,而这样的内心情感也正是我们解读鲁迅小说、杂文的钥匙。
鲁迅的散文集较著名的有二:
《朝花夕拾》、《野草》,我将鲁迅的散文分为三部,其一是《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是鲁迅对自己人生历程的真实记录,集中收纳的散文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等都是鲁迅自己童年最温情的回忆,是鲁迅大爱情怀的体现;其二是《野草》,这部散文诗集被公认为晦涩难懂,但却是鲁迅自我剖白的重要作品,集中收纳的秋叶、雪、复仇等都带有强烈的战斗精神和反抗绝望的意志;其三是鲁迅所写的一部分纪念战友的文章,如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忆韦素园君、以刘半农君、藤野先生等,虽未编成集,但都体现了鲁迅对和自己并肩战斗的革命战友的深切怀念和悲痛惋惜之情。
鲁迅的回忆性散文收于《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是鲁迅对自己的童年和青年点点回忆的缩影和写照,虽然叙述者始终是“迅哥”,在这里姑且把他认为就是作者本人的自述,集中收录的散文较多继承了传统散文的写作手法,在朴实平淡的描述中透露出深邃的思想,在一人一物,一花一木的勾画描摹中渗透深挚的爱,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回忆了童年时期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并在记述百草园的快乐生活时插叙了一段美女蛇的故事,为百草园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整篇文章的基调是积极向上的,通过充满童稚的回忆,表现出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天性,然而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总忍不住批判一下现实,发泄一下不满,如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得出的教训是“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童心的世界是纯洁而明净的,但成人的世界总在诱惑着、干扰着、破坏着这份天性。
使他们迷惑、彷徨,使
他们在似懂非懂中过早的承受着)性的目标正源于他对这样的看客文化的感受至深,不再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毛头小伙,热血青年,鲁迅清醒地认识到拯救这些精神麻木的国民不能做无谓的牺牲,而是应该做韧性的战斗,打持久战,不卑不亢,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战斗精神,而鲁迅对国民性的认识之深刻在现在的社会中仍旧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样的看客文化正是国民精神麻木,是非观念模糊,
人性棱角全无的表现。
篇二:
鲁迅研究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
鲁迅研究课程代码:
0193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鲁迅研究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选修课。
这是一门旨在探讨鲁迅思想、创作及其价值的专题研究课。
作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他不仅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中国新文化的优秀代表,还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和革命史上影响巨大而深远;鲁迅还是第一个走向世界、具有超越国界影响的中国作家,半个多世纪以来,已有30多个国家用50多种语言文字翻译出版他的作品,他被外国研究者喻为“人类明灯”的作家之一。
因此,80余年来,鲁迅研究一直在中国学术研究领域占有突出的地位,而且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海外的鲁迅研究迄今也有70多年的历史。
自50年代开始,鲁迅研究成为我国高等学校中文系的一门选修课,作为一门选修课,本课程经历近50年的历史已经趋于成熟。
几十年来,鲁迅研究成就斐然,但也经历过干扰,走过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关于鲁迅出现过某些曲说。
本课程力图对鲁迅思想、创作中的若干重要课题进行研究和讲解,以使鲁迅及其作品得以准确的阐释和评价。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目标主要是使应考者比较系统、准确地了解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价值,培养应考者阅读、综合应用和鉴赏鲁迅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同时也为有志于进行鲁迅研究的应考者打下基础。
课程基本要求如下:
1.掌握鲁迅思想发展中几个重要问题,如“立人”思想、与尼采思想的关系、进化论的关系、改革国民性思想等。
2.掌握鲁迅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
3.掌握鲁迅艺术思维中的中西文化构成因素。
4.掌握鲁迅各部作品集的基本情况(如背景、题名含义等)。
5.掌握鲁迅创作中重点作品的基本情况。
6.能准确分析鲁迅小说题材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鲁迅小说艺术的成就、特色。
7.能准确分析鲁迅杂文的文学性特质。
8.能准确分析鲁迅杂文“骂人”(论战性)的现象。
三、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汉语言文学其他课程有一定的关联。
中国新文学始于鲁迅的创作。
在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鲁迅博采众长,融合新机,开拓了中国新文学创作的新的疆土,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文术新宗;他还在文艺理论等方面卓有建树。
因此,本课程同中国现代文学、古代文学以及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等课程均有紧密的联系。
鲁迅经历的时代,是中国酝酿新生,争取蜕变的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他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活动与建树的范围也相当广泛。
因此,本课程又与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化史以及革命史紧密关联。
自学应考者应在上述相关学科结业的基础上选修本课程。
由于鲁迅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清末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历史变迁、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伦理道德、心理素质、风俗习惯、审美意识等等,他所提供的历史知识、社会知识和其他富于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东西,融古今中外于一炉,可谓博大精深,鲁迅研究必然涉及其他许多学科,诸如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伦理学、教育学等等。
因此,自学应考者也应注意相关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鲁迅研究的课程内容,分为教材内容和鲁迅作品阅读、综合应用、理解两个方面。
这两个方面的考核目标如下:
教材内容部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鲁迅思想研究和创作研究两个部分十五个专题,总体考核目标是:
识记教材中提到的关于鲁迅的基本知识;理解分析论及的主要问题。
各专题具体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如下:
第一章鲁迅早期的“立人”思想及其意义(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鲁迅早期“立人”思想,提出的背景、内容、与尼采思想的关系、与进化论的关系、意义和局限,从而把握鲁迅作品中“立人”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立人思想”提出的时间、地点及其在鲁迅思想中的意义;鲁迅全部文化活动的特点;鲁迅早期四篇论文的篇名及其含义;鲁迅“立人”提法的出处及具体论述。
理解:
研究鲁迅“立人”思想的意义;鲁迅早期哲学社会思想的特点;鲁迅“立人”的具体途径;鲁迅“立人”思想形成的原因;鲁迅所期望的“精神界之战士”的特点。
应用:
鲁迅早期是如何反驳封建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改革方案的;鲁迅“立人”思想的意义及其局限;鲁迅“立人”思想与尼采的关系。
第二章“五四”时期鲁迅思想的一个侧面(次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鲁迅思想的另一侧面“立”,即建设性的特点及其成就。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五四”时期进行道德重建的背景;鲁迅同章太炎都注重道德评判武器;《我之节烈观》提出的道德原则;鲁迅关于道德重建的口号。
理解:
《狂人日记》的意义;《我之节烈观》的意义。
应用:
鲁迅在“五四”时期关于“个人主义”道德命题的意义。
第三章改革国民性的全方位思考(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鲁迅国民性思想的来龙去脉及其在创作中的具体体现。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识记:
鲁迅提出国民性的时间、地点;鲁迅与许寿裳谈及的国民性三个相关联的问题;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宣讲鲁迅国民性思想的第一人;国民性的内涵;鲁迅前期国民性思想的内容。
理解:
鲁迅关于国民性弱点形成原因的分析;研究鲁迅国民性思想的意义;鲁迅所说的国民性即指民族性;鲁迅研究国民性的目的。
应用:
鲁迅国民性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思想背景;鲁迅后期国民性思想的发展变化;国民性思想对鲁迅创作的影响。
第四章塑造新的民族性格(重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在上一章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本章学习,进一步掌握鲁迅在国民性问题上不仅“破”,即批评国民劣根性,而且“立”,即建设性地提出优秀国民性所应具备的基本内容;要求将本章与第三章结合起来学习、领会和思考。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内容
识记:
鲁迅启蒙工作的内容;鲁迅思考的中华民族新的思想文化性格包含的主要内容。
理解:
鲁迅“人各有己,而群之大觉近矣”这一追求的意义。
应用:
鲁迅何以向往“汉唐气魄”?
第五章鲁迅精神的求实特征(次重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是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的延伸。
鲁迅精神的最本质特征即是求实特征,本章对此予以专论,要求领会鲁迅精神求实特征的基本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这一鲁迅自述的出处。
求实精神对于鲁迅的意义。
理解:
正视现实是制约着鲁迅精神其他特征的主导特征。
应用:
结合实例,分析鲁迅这段自白: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
第六章《中国人的特性》百年掠影(一般)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是前五章内容的背景资料,作一般了解即可。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所重视的外国人研究中国国民性的著作及作者;该书在中国主要译本及译者。
第七章鲁迅的艺术思维与中西文化(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鲁迅艺术思维与中西文化的关系,即鲁迅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的艺术思维构成的文化要素;鲁迅创造的艺术世界涉及的主要学科;鲁迅创建中国文化的双重任务;鲁迅改革国民性思想的文化意义;《科学史教篇》论“人性”的发展及意义;鲁迅杂文创作的贯穿线;《文化偏至论》中关于借鉴西方文化的方法;《看镜有感》的主旨;《拿来主义》的主旨;鲁迅艺术思维的核心;鲁迅对进化论的接受;鲁迅创造的最伟大的艺术形象;鲁迅关于《阿q正传》创作目的自述;鲁迅《斯巴达之魂》的创作背景及其思想主旨;《摩罗诗力说》一文的宗旨,鲁迅概括的摩罗诗人的品性。
。
理解:
鲁迅对西方文化的兼收并蓄;鲁迅文化思维的核心内容。
应用:
鲁迅对中西文化的融合;鲁迅艺术思维的民族血脉和文化基础。
第八章鲁迅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次重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下页鲁迅的研究报告,研究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领会鲁迅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深刻性。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五四”时期否定的文艺观;后期鲁迅强调的文艺的阶级性、社会属性及其自身的特性;鲁迅有关对舍弃文艺自身特性的文艺宣传的具体反拨。
理解:
鲁迅对左翼文学阵营内部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形式主义错误的反拨、批评。
应用:
鲁迅是如何看待作家的立场、世界观、道德修养与创作的关系的;鲁迅的美学观。
第九章鲁迅小说关于时代的思考(重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深入了解鲁迅小说的基本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关于小说创作目的的自述;鲁迅小说塑造的各种类型的孔教徒伪君子典型;鲁迅小说揭示国民弱点的基本态度;鲁迅小说的两大题材;鲁迅关于《狂人日记》创作成因的自述;《孔乙己》的姊妹篇以及该作品主要人物形象;鲁迅唯一的爱情小说。
理解:
鲁迅“遵命文学”的独特内涵;鲁迅小说的创作目的;《药》的主题。
应用:
祥林嫂形象;鲁迅塑造阿q、祥林嫂、单四嫂子、华老栓、闰土等下层人物形象的用意;吕纬甫形象;魏连殳形象。
阿q及其典型意义;闰土形象;鲁迅农民题材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子君、涓生形象;鲁迅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思想特点。
第十章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重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深入掌握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及其文字史的意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小说取法于外国小说的艺术手法;《白光》采用的外国小说艺术手法;《弟兄》、《高老夫子》、《肥皂》等写人物性格的主要艺术手法;鲁迅小说在艺术手法上对民族文学传统的继承;鲁迅关于“白描”、“画眼睛”的具体论述。
理解:
鲁迅小说是怎样冲破中国小说旧形式的;鲁迅小说结尾之笔的五种不同意境。
应用:
鲁迅小说的“白描”;鲁迅小说的“画眼睛”;鲁迅小说继承中外文学艺术经验的特点。
鲁迅在创作方法上的开放性;鲁迅小说的民族风格;鲁迅对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批判继承。
第十一章反映时代眉目的杂文诗史(重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深入了解鲁迅杂文的基本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创作中居主导地位的文体;鲁迅杂文的体式;鲁迅杂文的思想内容、特点及其文学史意义;鲁迅弃医从文后的第一批思想成果;鲁迅批判夫权思想的重要杂文;鲁迅批判父权思想的重要杂文;《娜拉走后怎样》的创作目的;《青年必读书》的用意;《华盖集续编》的主要背景;《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的基本内容;《小杂感》、《可恶罪》的体式;《“硬译”与文学
的阶级性》、《“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阐述的文学观;《上海文艺之一瞥》、《文艺与革命》的内容;《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沉滓的泛起》的内容;《隔膜》、《买<小学大全>记=和《病后杂谈之余》的内容;《论第三种人》、《从讽刺到幽默》、《“论语一年”》的内容;《门外文谈》的内容;《保留》的内容;《大小骗》、《文坛三户》的内容;鲁迅关于“两个口号”论争的名篇。
第十二章鲁迅杂文艺术的初创到成熟(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鲁迅杂文艺术从初创到成熟的发展变化情况,掌握鲁迅杂文文学性物质的基本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思想的主要载体;鲁迅杂文的文学特质。
应用:
《热风》时期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到了《华盖集》时期鲁迅杂文在艺术上的发展变化。
第十三章《野草》表现的鲁迅思想和人生哲学(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野草》所反映的鲁迅思想和人生哲学,领会《野草》的价值。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篇三:
鲁迅研究大纲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
鲁迅研究课程代码:
0193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鲁迅研究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选修课。
这是一门旨在探讨鲁迅思想、创作及其价值的专题研究课。
作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中国新文化的优秀代表,鲁迅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和革命史上影响巨大而深远;鲁迅还是第一个走向世界、具有超越国界影响的中国现代作家;半个多世纪以来,已有30多个国家用50多种语言文字翻译出版他的作品,他被外国研究者喻为“人类明灯”的作家之一。
80余年来,鲁迅研究不仅在中国学术研究领域占有突出的地位,而且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海外的鲁迅研究迄今也有80多年的历史。
自1950年代开始,鲁迅研究成为我国高等学校中文系的一门选修课,作为一门选修课,本课程经历近60年的历史已经趋于成熟。
几十年来,鲁迅研究成就斐然,但也经历过不必要的干扰,走过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出现过某些关于鲁迅的曲说。
本课程力图对鲁迅思想、创作中的若干基本课题进行探讨,以使鲁迅及其作品得以准确的阐释和评价。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目标主要是使应考者比较系统、准确地了解鲁迅的价值,培养应考者阅读、综合应用和鉴赏鲁迅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化、文学和思想素养;同时也为有志于进行鲁迅研究的应考者打下基础。
课程基本要求如下:
1.掌握鲁迅所处的时代、生平及其思想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如“立人”思想、与进化论的关系、改革国民性思想等。
2.掌握鲁迅的文艺思想。
3.掌握鲁迅艺术思维中的中西文化构成因素。
4.掌握鲁迅作品的基本情况。
5.掌握鲁迅创作中重点作品的基本情况。
6.能比较准确地分析鲁迅小说题材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鲁迅小说艺术的成就、特色。
7.能比较准确地分析鲁迅杂文的文学性特质。
三、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汉语言文学其他课程有一定的关联。
中国新文学始于鲁迅的创作。
在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鲁迅博采众长,融合新机,开拓了中国新文学创作的新的疆土,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文术新宗;他还在文艺理论等方面卓有建树。
因此,本课程同中国现代文学、古代文学以及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等课程均有紧密的联系。
鲁迅经历的时代,是中国酝酿新生,争取蜕变的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他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活动与建树的范围也相当广泛。
因此,本课程又与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化史以及革命史紧密关联。
自学应考者应在上述相关学科结业的基础上选修本课程。
由于鲁迅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清末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历史变迁、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伦理道德、心理素质、风俗习惯、审美意识等等,他所提供的历史知识、社会知识和其他富于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东西,融古今中外于一炉,可谓博大精深,鲁迅研究必然涉及其他许多学科,诸如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伦理学、教育学等等。
因此,自学应考者也应注意相关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鲁迅研究的课程内容,分为教材内容和鲁迅作品阅读、综合应用、理解两个方面。
这两个方面的考核目标如下:
教材内容部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鲁迅思想研究和创作研究两个部分十六个专题,总体考核目标是:
识记教材中提到的关于鲁迅的基本知识;理解分析论及的主要问题。
各专题具体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如下:
第一章20世纪中国文化方略的创造性思考
----鲁迅早期的“立人”思想及其意义(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鲁迅早期“立人”思想,提出的背景、内容、意义和局限,从而把握鲁迅作品中“立人”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立人思想”提出的时间(1907年)、地点(日本);鲁迅全部文化活动的特点;鲁迅早期四篇论文的篇名及其内容(教材p7);鲁迅“立人”提法的出处(《文化偏至论》及原文(教材p7引文)鲁迅反拨封建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改革方案的言论(p4)。
理解:
研究鲁迅“立人”思想的意义(教材p1引言);鲁迅“立人”的具体途径(借鉴西方民主精神,“尊个性而张精神”,使中国人“致人性于全”,个性在封建统治下获得解放)、“立人”的目的(通过“立人去实现“立国”);鲁迅所期望的“精神界之战士”的特点(教材p11第三段);
应用:
鲁迅“立人”思想的意义及其局限(p12第三节内容)。
第二章鲁迅与进化论关系的复杂性(暂从略)
第三章“五四”时期鲁迅的道德重建工作(次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鲁迅思想的另一侧面“立”,即建设性的特点及其成就。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五四”时期进行道德重建的背景(五四新文化运动);《我之节烈观》提出的新的道德原则(p39)。
理解:
《狂人日记》的意义(p34文学意义、思想意义、道德意义);《我之节烈观》的意义(p38
第一段、p39末段)。
第四章改革国民性的全方位思考(重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鲁迅国民性思想的来龙去脉及其在创作中的具体体现。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提出国民性问题的时间(1902年)、地点(日本);许寿裳是宣讲鲁迅国民性思想的第一人;国民性的内涵(国民性即民族性);鲁迅研究中国国民性是以揭发缺点为主,目的是为引起反省,力求变革。
他批评的国民性痼疾主要是:
卑怯性格、面子观念、看客心理、二重思想、一盘散沙、散漫作风、,以及“十景病”、“健忘症”、“包围术”等;鲁迅后期又发现所谓“现代文明”社会养鱼出来的“新”的国民劣根性,如“小市民习气”、“卑劣的资产阶级心理”等;鲁迅社会思想的核心是国民性思想。
理解:
研究鲁迅国民性思想的意义(本章引言);鲁迅研究国民性的目的(p61第五节第一段);鲁迅国民性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思想背景(第一节);鲁迅后期国民性思想的发展变化(p
65)。
应用:
国民性思想对鲁迅创作的影响(第六节:
促使鲁迅弃医从文、促使鲁迅确定了“为人生”的文学观、促使鲁迅决定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第五章鲁迅精神的求实特征(一般)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是第四章第四节内容的延伸。
鲁迅精神的最本质特征即是求实特征,本章对此予以专论,要求领会鲁迅精神求实特征的基本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这一鲁迅自述出自《写在<坟>后面》。
理解:
正视现实是制约鲁迅精神其他特征的主导特征。
第六章《中国人的特性》百年掠影(一般)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是前五章内容的背景资料,作一般了解即可。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所重视的外国人研究中国国民性的著作:
美国人史密斯著《中国人的特性》(亦譯《中国人气质》)。
第七章鲁迅与中西文化的纵横关系(一般)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鲁迅艺术思维与中西文化的关系,即鲁迅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识记:
鲁迅的艺术思维凝聚着中西文化的结晶;
理解:
鲁迅创建中国新文化的双重任务(p94);鲁迅艺术思维中的两个系统(p103)。
第八章拥抱两极的选择
――鲁迅的科学的文艺论(次重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领会鲁迅文艺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深刻性。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
鲁迅“五四”时期否定的文艺观(第一节内容);后期鲁迅强调的文艺观(p108)。
理解:
鲁迅对左翼文学存在的左倾教条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鲁迅 研究 报告 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