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卓雅外国语学校高中物理创新实验说课探究向心力学习文档.docx
- 文档编号:27873661
- 上传时间:2023-07-05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34MB
广东省中山市卓雅外国语学校高中物理创新实验说课探究向心力学习文档.docx
《广东省中山市卓雅外国语学校高中物理创新实验说课探究向心力学习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中山市卓雅外国语学校高中物理创新实验说课探究向心力学习文档.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中山市卓雅外国语学校高中物理创新实验说课探究向心力学习文档
《探究向心力》说课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
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
“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
“雨下得怎样?
”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
“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使用教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第6节《向心力》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一、教材分析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一)教材地位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具有承前启后在作用。对前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延伸,对后是圆周运动的应用,以及为万有引力做知识储备。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二)教材设计思路
课本用向心加速度公式结合牛顿第二定律从理论推导向心力表达式,再利用课本实验——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这个实验虽简单直观,但是实际操作困难,物理量难测量。
二、物理核心素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设计探究实验,让学生从事实经验出发,推理猜想,再用实验验证,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得出结论。
(一)物理观念:
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
(二)科学思维:
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质
(三)实验探究:
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以及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
在认识科学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的关系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科学和技术应有的正确态度以及责任感
三、教学目标和实验内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2.学生感受向心力和实验探究向心力的表达式
(二)教学难点
学生实验探究向心力的表达式
(三)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知识层面:
学生已经学过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以及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从理论上推出了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对数学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关系已经熟练掌握。学生可以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结合向心加速度公式,从理论上推导出向心力表达式
2.学生能力层面:
学生理解向心力是效果力,是指向圆心的合力;已经掌握用EXECL软件处理数据,合理选择变量,拟合图像的方法,初步具备探究实验的能力
(四)实验方法
定性关系实验:
感受向心力
定量关系实验:
自制创新教具——无线向心力测量仪(图1)
图1
1.控制变量法
(1)控制小球质量、半径不变,探究向心力与角速度的关系。
(2)控制小球质量、角速度不变,探究向心力与半径的关系。
(3)控制小球角速度、半径不变,探究向心力与质量的关系。
2.图像法
把数据输入计算机,用EXCEL分别作出F-ω2、F-r、F-m图像,得出结论。
3.验证法
将实验数据代入向心力表达式F=mrω2计算出结果,理论值与测量值比较,验证实验结论,得出结果。
四、实验创新设计
(一)兴趣实验——感受向心力
1.【实验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向心力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通过控制变量法完成实验。
2.【实验装置】(图2)
图2
3.【实验创新点】
这个实验装置比较简单,让学生通过甩动摆球,感受绳对手的拉力去体验向心力的大小。该实验现象明显,能很快让学生得到定性地结论,在具体教学中,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的第一要素,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于是我设计了兴趣实验“感受向心力”。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与猜想,小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通过实验猜想:
向心力可能与半径、质量、角速度、线速度等有关系。
看到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教师继续提问:
角速度、线速度、周期有什么关系?
学生根据线速度公式
可以推理出其关系,于是缩小研究范围,讨论F与m、r、ω、这4个物理量的关系。那么它们有什么样的定量关系呢?
目前讨论向心力定量关系的实验有这些,通过实验研究我发现它们存在以下不足:
课本圆锥摆实验操作困难,物理量难测量。传统的向心力仪器,只能粗测,不够精确。现在市面上最新、普及率最广的郎威传感器也存在以下不足:
1、向心力间接测得,误差大。2、只能生成F-ω图像,不满足多次控制变量的需求。3、数据图像直接生成,没有让学生充分体验“过程学习”。为了解决以上不足,我自制创新教具——无线向心力测量仪(图3),突破教学难点。
图3无线向心力测量仪,是一个可以直接测F和ω的仪器。
无线向心力测量仪各部分结构介绍如图4—11所示。
图4
这是角速度仪,可以直接显示角速度的大小,利用单片机驱动步进式电机获得稳定的角速度,调节旋钮,可以改变角速度的大小。外壳采用透明材料,让学生清晰看到内部构造,激发学生的兴趣。
图5
这是测力计,内部安装拉力传感器,采用无线发射与接收的方式显示向心力的大小。我设计了2种显示力大小的方式,第一种、数字显示。第二种、通过自编软件,在电脑上显示。显示力的大小有2种方式:
(图6、7)
图6第1种:
数字显示图7第2种:
通过自编软件,在电脑上显示
这是圆心(图8),通过轨道上的标尺可以读出小球运动的半径(图9),改变线长,改变半径(图10),改变小球,改变质量图(11),小球的质量可以用天平测量出,还有可以调节水平的水平仪。
图8圆心图9读半径
图10改变线长,改变半径图11改变小球,改变质量
学生通过自制创新实验教具可以测出实验所需要的物理量——F、m、r、ω(图12)
图12
(二)创新实验——无线向心力测量仪
1.【实验目的】
(1)使学生探究向心力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
(2)使学生通过控制变量法、图像法完成实验。
2.【实验装置】(图13)
图13无线向心力测量仪
3.【实验创新点】
教师自制教具简单直观,该仪器可以直接显示向心力和角速度的大小,并且读数方便准确,非常有说服力。这个实验装置满足多次控制变量的要求,让学生充分体验“过程学习”,并且通过科学探究过程,树立科学探究意识,掌握科学探究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用无线向心力测量仪分组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到本节课的实验方法:
4.【实验方法】
(1)控制变量法
①控制m、r不变,讨论F、ω关系。
②控制m、ω不变,讨论F、r关系。
③控制ω、r不变,讨论F、m关系。
(2)图象法:
把数据输入电脑,用EXCEL分别作出F-ω2、F-r、F-m图像,得出结论。
(3)验证法:
实验数据代入F=mrω2计算,计算值与测量值比较,验证结论。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学生实际操作的视频(图14)
图14
5.【实验数据处理】如图15、16、17所示
(1)控制m、ω不变,探究F—r关系。(图15)
图15
实验结论:
F与r成正比。
(2)控制m、r不变,探究F—ω关系。(图16)
图16
学生通过观察F—ω图像,发现是一条抛物线,于是猜想F与ω2有关系,于是制出F—ω2图像。(图17)
图17
实验结论:
F与ω2成正比。
(3)控制ω、r不变,探究F—m关系。(图18)
图18
实验结论:
F与m成正比。
6.【实验结论】
——F与r、m、ω2成正比。
通过控制变量法,学生得到了F-r、F-ω、F-ω2、F-m图像。我们发现,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利用简单直观的自制教具,收集分析数据,选择合理变量,拟合图像。教师既让学生感受到了“过程学习”的乐趣,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总结的能力。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形成结论——F∝mrω2,写成等式F=kmrω2
教师引导:
k=?
能否用数据验证?
学生把实验数据带入实验结论,比较测量值和计算值,发现2个值基本相等,即K=1,学生得出实验结论F=mrω2。(图19)
图19
教师再引导学生用向心加速度公式结合牛顿第二定律,从理论上也得到向心力的表达式。
进一步验证了实验的正确性。
本节课到此,可能有些同学会思考:
角速度和向心力的读数对吗?
因此我设计了一个课外实验。(学生课后会想到的验证方法:
弹簧秤去拉传感器,对照两个读数是否一致。角速度的测量利用秒表,使小球转动30圈,根据公式
验证角速度的读数是否正确,等等方法)
五、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
最后,我对这一节课做一个总结:
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实验多变、方法多样,数字信息、创新巧妙,实验启智,科学育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 中山市 外国语学校 高中物理 创新 实验 探究 向心力 学习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