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哲学复习课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创.docx
- 文档编号:27873022
- 上传时间:2023-07-05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0.46KB
高三哲学复习课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创.docx
《高三哲学复习课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哲学复习课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创.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哲学复习课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创
1.将认识的来源与获取认识的途径相混淆。
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经验,一是间接经验。
2.将认识的根本任务与认识的最终目的相混淆。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实践。
3.错误地认为正确的理论也可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没有正确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纠错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在把生产力看作是推动社会历史最终决定性力量的基础上,认为科学技术是“一般生产力”。
随着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达到了前人无法想象的地步,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深刻提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从“一般生产力”到“第一生产力”,这里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认识对实践有能动作用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2.在治疗“非典”的过程中,人们对“非典”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了解了它的一些变化规律,同时也纠正了一些对“非典”的错误认识。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D.实践决定认识
二.不定项选择题
3.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通知指出:
“只有学以致用,坚持用十六大精神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十六大精神的理解,才能真正把十六大精神落到实处。
”这一要求蕴涵的哲理是
A.科学理论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
B.人们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C.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人们的实践活动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4.2003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增强党的意识,提高党性修养,不断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自觉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模范。
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A.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B.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有助于增强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C.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D.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辨析题
5.有的实践是有意识的能动活动,有的实践是无意识的盲目活动。
检测提高
一.单项选择题
1.到2。
03年2月20日,针对某种疾病,有关医疗机构因还没有搞清楚是何种病原体引起的而称之为“非典型肺炎”。
这从哲学上看体现了
A.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B.物质世界是无限的又是运动变化的,人不可能认识世界
C.人的认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有限性
D.人的认识应该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2.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并按预定时间返回。
这使我国在空间环境综合监测、微波遥感对地观测和空间新技术实验等领域,又取得了一批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神舟五号”载人航天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表明
A.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与有限的统一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科学理论是实践成功的根本原因
D.科学实验对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起决定作用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有机统一。
下列关于实践的基本特征中,体现唯物主义的是
A.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B.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C.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D.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4.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要求:
“全党同志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科学精神,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
C.获得知识的惟一途径在实践
D.只有来源于实践的经验才是可靠的
二、不定项选择题
5.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材料中“三个一致性”共同体现的哲理有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B.崇高理想对人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D.要肯定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6.世界卫生组织负责传染病的执行干事戴维·海曼在形容非典型肺炎病毒基因的破译速度时这样说道。
因为中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科研人员仅用十几天时间,就确定和破译了”非典”病毒的基因图谱,并开发出检测仪器。
随着科技的发展,今天人类在与病魔的斗争中已处于上风,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完全有能力,最终战胜“非典”。
材料表明
A.个人的认识是无限的、
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科技是战胜疾病的关键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7.姜素椿,一位74岁的军队医学专家,投入“非典”防治工作时,白天查房,晚上查资料,力图找到抢救生命垂危患者的办法,很快提出了用病愈“非典”患者血清治疗这种病的可行性报告。
没想到,新疗法还没有尝试,恶魔就降临到姜素椿头上。
患病中,姜素椿教授仍在考虑“非典”的有效治疗方法,在没有可借鉴病例的情况下,他提出在自己身上进行血清治疗试验。
经过和其他药物的配合治疗,姜素椿奇迹般地康复了。
姜素椿的行为,从哲学上看
A.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B.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C.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D.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两个途径
8.2002年5月,江泽民在四川调研时强调指出,理论发展是在实践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而我们取得的新认识、新思想、新观点,一定要落实到更好地指导实践上来,落实到发展中国的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实现和维护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上述材料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认识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三、简答题
9.经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后,2002年11月14日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指出: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需要上百年的时间。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简要说明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依据。
四.辨析题
10.背景:
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通知强调,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是全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
辨题: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就要深刻领会和理解十六大精神的实质,这是我们学习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五.分析说明题
1.材料一:
列宁说:
“离开工作、离开斗争,从共产主义小册子和著作中得来的关于共产主义的基本知识,可以说是一文不值。
”鲁迅诡“其实即使是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
”
材料二: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
请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对上述材料加以简要评析。
参考答案
纠错训练
一、1.C讲析:
“一般生产力”到“第一生产力”体现了认识的发展,而这一发展是在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和人类的影响下实现的,可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D讲析:
此题的四个选肢都是符合题意的,但作为单项选择题,还是选D项最科学,因为D项已包括了前三项的内容。
二、3.AB讲析:
本题材料中的“学以致用”,即学习十六大精神并以此来指导实践,这体现了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
“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十六大精神的理解”,则体现了在实践中深化、发展人们的认识。
A、B为正确选项,C、D项与题意不符。
4.B讲析:
材料中“增强党的意识,提高党性修养”,属于改造主观世界;“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模范”,则属于改造客观世界。
由此可见,B项符合题意。
A项错误,正确的意识才能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
C、D项与材料不符。
三、5.
(1)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的活动,实践具有能动性。
因为人是有思维有理性的社会性动物,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达到自己的目的。
(2)“盲目”的实践活动是有的,但这里的“盲目”仅仅是指这种实践没有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不是指这种实践没有意识的参与。
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讲析:
解题的关键在于对“盲目”二字的正确理解。
检测提高
一、1.C讲析:
认识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从某一个人或某一时代来讲,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的认识是有限的;但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讲,由于实践是不断进行的,人的认识能力是不断提高的,人的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
本题材料侧重于人们还没有正确认识的“非典型肺炎”,这体现了C项内容。
A项内容与材料不完全一致;B项内容错误;D项不如C项直接。
2.B讲析:
材料表明,载人航天事业的需要推动了相应技术领域的发展。
B项符合题意。
A项不符题意;C项观点错误,因为实践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实践本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D项观点也错误,因为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起决定作用。
3.D讲析:
生产实践只是实践的一种基本形式,C项不属于实践的基本特征。
A、B、D三个选项表述了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其中D项承认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特征,在认识中坚持了唯物主义。
4.A讲析:
“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一方面表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另一方面表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A项符合题意;B项外延比材料内容窄,因为人民群众的实践包括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社会变革等方面。
C、D项都错误,因为获得知识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条途径,所有的经验都来源于实践,但并不都是可靠的。
二、5.AC讲析:
材料中肯定了人民群众的作用,A、C两项都符合题意。
B项不符合“共同体现”这一要求。
D项讲的是杰出人物的作用,与材料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含义不符。
6.BD讲析:
认识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就某一时代、某一个人的认识来说是有限的,就整个人类来说,认识则是无限的。
A项说法不准确。
人们在与非典型肺炎的斗争过程中,推动了认识的发展,而这些认识又是为了最终战胜“非典”,可见B、D正确。
C项观点欠妥,也不符题意。
7.AD讲析:
姜素椿专家在“非典”防治工作中形成认识,并以此来指导防治工作,这体现了A项原理。
材料体现了姜素椿为社会作贡献这一社会价值,但材料中未涉及到自我价值。
B项不符题意。
C项也与材料无关。
在自己身上进行血清治疗试验,这是为了获得直接经验;查资料,则是获取间接经验。
D项也符合题意。
8.BC讲析:
“理论发展是在实践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体现了A项内容;“落实到更好地指导实践上来”等则体现了C项内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材料中也可反映,但材料中不能反映“惟一来源”这一含义。
D项观点错误,颠倒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三、9.
(1)物质决定意识,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3)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
(4)认识的需要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讲析:
由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客观实际,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既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又体现了具体l-口]题具体分析。
党的
十六大对党章进行修改,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在实践基础上认识深化发展的体现,这一目标又能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四、10.
(1)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因此,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就要深刻领会和理解十六大精神的实质。
(2)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
学习十六大精神就是为了用十六大精神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这是我们学习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因此,题中观点认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就要深刻领会和理解十六大精神的实质的观点是正确的但由此认为深刻领会和理解十六大精神的实质,是我们学习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则混淆了认识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是错误的。
讲析:
材料中的“首要政治任务”,到了辨题中则错误地说成了“学习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辨题主要是将认识的根本任务与认识的根本目的混淆了。
五、ll.
(1)实践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2)列宁指出脱离实践的认识是没有价值的,鲁迅认为,即使天才,也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这些观点坚持了认识论中实践第一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
(3)客观世界和人类实践、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科学理论也要在实践基础上对变化发展的实际做出正确反映,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4)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必将对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讲析:
答题时,一要注意运用认识论有关原理,包括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及认识不断变化发展的原理;二是要分别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进行分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哲学 复习 实践 认识 关系 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