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经济结构变动.docx
- 文档编号:27868014
- 上传时间:2023-07-05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551.99KB
近代经济结构变动.docx
《近代经济结构变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经济结构变动.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代经济结构变动
人民版必修二
测试题
专题二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72分。
在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
1.请你给下图确定一个主题,这一主题应该是()
A.“师夷长技以自强”B.“民族工业的春天”
C.“实业救国的浪潮”D.“近代工业的起步”
【答案】D
考点:
近代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2.(2016届四川金堂中学高三下期中历史试卷)某学习小组计划进行一次中国近代历史图片展。
与下列一组图片适合的主题应是
A.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B.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C.洋务企业的产生和发展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答案】B
【解析】
18
3.《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
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主要在于追求
A.实业救国B.发展资本主义C.民族独立D.实现民主政治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产业精神”是指在中国面临民族危机之时,民族资本家倡导“实业救国”追求民族独立以及国家统一的愿望,这符合当时救过的主潮流,故答案选A。
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4.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
“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若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答案】C
5.(2016届福建漳州八校高三下期第三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盛宣怀,洋务派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商父”。
李鸿章曾形容其为“一手官印,一手算盘,亦官亦商,左右逢源”。
然而,有学者却认为盛宣怀这类天才型官商的出现是中国商业进步的一个悲剧。
该学者这样说的主要原因是
A.洋务运动只学西方“器物”,必然会失败
B.盛宣怀倡导的官督商办的模式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务企业必然会受外国资本主义控制
D.官商逻辑使洋务企业过度依赖垄断权力,难以适应时代发展潮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题干的有效信息是“有学者却认为盛宣怀这类天才型官商的出现是中国商业进步的一个悲剧“,考虑主要原因是他的双重神风的问题,所以D正确;A题干说的是为什么是悲剧,没说洋务运动失败原因;B洋务运动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阻碍;C洋务企业必然会受外国资本主义控制,表述错误。
6.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纺织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
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B.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工业
C.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D.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抓住“19世纪40~60年代”这一时间限定,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
A项中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于19世纪70年代前后。
B项洋务运动始于19世纪60年代。
19世纪末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后为扩大税源,一度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项亦可排除。
因此选D。
学%
7.1890年由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制铁企业,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还出口到日本、美国、泰国等地,被西方人视“中国觉醒”的标志。
“中国觉醒”的主要含义应是()
A.洋务派开始在实践上向西方学习B.政府意识到发展工业的必要性
C.在民族土壤中植入工业文明的因素D.发展工业与抵制外来侵略并举
【答案】C
8.1904-1908年,政府登记在册的近代中国公司有227家。
而到1912年,运作的中国公司已有20749家。
其中绝大部分是小型或中型公司,只有750家公司雇工超过100人。
这表明
A.民族企业的发展有较大局限B.清政府只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顺风顺水D.清政府严格限定企业的规模
【答案】A
【解析】材料之意主要强调了民族企业虽然数量有很大发展,但规模都比较小,说明民族企业的发展有较大局限性,竞争力不足,A正确。
BCD明显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故选A。
9.“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指水路运输费用)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实收回利权之大端。
”由此可见,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的主要作用是
A.列强控制中国水运的局面被打破B.人们的消费观念受到冲击
C.列强对中国的贸易顺差被扭转D.人们的生活方式得以改变
【答案】A
【解析】题干大意是:
中国的商民得到低价的好处,水路运输费用也很少流入洋商手中,这实际上是收回了中国的利权。
由此可以看出,轮船招商局的建立,打破了列强控制中国水运的局面,故选A。
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与题干涉及到的水运无关,排除BD;洋务运动与列强对中国的贸易顺差被扭转无直接关系,排除C。
10.下图是中国近代机器设备进口年平均值的变化情况。
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对民族工业限制有所松动B.列强侵略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D.清政府政治制度出现了变动
【答案】A
【解析】材料柱状图显示1895年—1899年和之前相比较,近代机器设备进口年平均值明显上升,主要是由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造成,故A项正确;列强侵略转为资本输出为主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是一战期间原因,故C项错误;清政府政治制度出现了变动是20世纪初,故D项错误。
11.“新建立起来的金碧辉煌的军事力量,不过是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
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幅漂亮的拳击手套。
”材料意在说明
A.鸦片战争失败的必然B.洋务运动的严重局限
C.中体西用理论的合理D.扶清灭洋做法非理性
【答案】B
12.有人针对洋务运动指出:
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必须准各省广开各厂,令民间自为讲求,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造亦必剔返,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惧,自然专心致志,实力讲求,以期驾乎西制之上。
此人主要强调的是
A.民营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军备技术提高B.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了风气转变
C.洋务运动限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学习西方技术的同时要学习西方制度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托民厂包办包用”说明主张发展民营企业,“自然专心致志,实力讲求,以期驾乎西制之上”说明民营企业有利于军备技术提高,故A项正确;B项是甲午战争之后,洋务运动已经破产;C项中限制说法不符合题意;D项学习制度不符合洋务运动宗旨。
13.一位驻中国的外交官在1872年写道:
“中国正在迅速地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对手,整个官僚阶级都决心恢复中国的国际地位;兵工厂和造船厂的产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国建造的军舰不久就将达到欧洲的最高水平。
这反映了
A.中国的迅速强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敌视B.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发展
C.中国民族工业在19世纪70年代发展迅速D.中国迅速实现了向工业近代化的转变
【答案】B
14.在19世纪后半叶,棉纺织品始终列为中国进口商品中的重要项目。
1874年至1894年20年间,洋布进口值增长88.4%,洋纱进口值增长将近986.7%。
以上现象表明()
A.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B.传统手工业仍有抵制能力
C.中国棉纺织业取得较快发展D.自然经济被彻底破坏
【答案】B
【解析】
15.中国近代某企业“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自意、法等国。
……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产品需运往国外市场。
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
”该企业出现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在于
A.深受各级官吏的盘剥压榨B.过分依赖外国资本主义
C.忽视了对国内市场的开拓D.规模较小,技术力量薄弱
【答案】B
16.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其根本目的是
A.镇压中国农民起义B.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C.保护本国封建经济D.发展资本主义,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答案】B
【解析】洋务运动是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故B正确;AC不属于根本目的,排除;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不是发展资本主义,D错误。
17.阅读下表,表格数据反映了
A.列强商品输出激化市场竞争B.传统自然经济抵制西方侵略
C.丝织行业仍然拥有竞争优势D.民族企业发展迎来短暂春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无法体现列强商品输出激化市场竞争,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传统自然经济抵制西方侵略,故B项错误;据材料表1可知“丝织品出口值”和“全国商品出口总值占比”均呈上涨趋势,由此可知丝织行业仍然拥有竞争优势,故C项正确;材料时间比民族工业短暂春天(一战期间)时间要早,故D项错误。
18.1883年,《英国驻华各口领事报告》中说:
“棉纱线消费的巨大增长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不仅上海邻近地区如此,全中国也都如此,在每一个村庄里都有英国棉线出售,每一个商店的货架上都可看到英国棉线。
”这一报告表明()
A.传统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B.全国传统纺织业受打击的程度相同
C.民族纺纱业发展速度极其缓慢D.全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的范围扩大
【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当时洋纱在中国各地乃至农村畅销,说明传统织布业大量使用洋纱织布,A项正确。
B项是对材料的误读;C项与材料无关;材料反映的是解体程度,不是解体范围,不选D项。
19.1943年12月4日,国民政府颁布的《国民义务劳动法》明确规定,中华民国男子年满18至50岁,依法之规定服义务劳动,义务劳动的内容包括:
筑路、水利、自卫、地方造产等。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限制自由,发展经济B.强化管制,稳定政局
C.管制劳力,服务抗战D.效仿苏联,塑造形象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3年中国仍然处于抗战时期,管制劳力,服务抗战仍然是国民政府的重要任务,所以才有了义务劳动的做法,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限制自由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强化管制”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排除;材料中的义务劳动不同于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义务劳动,所以并不是效仿苏联,更不是塑造形象而是服务抗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0.1925年——1934年中国银行分布情况
时间
北京
天津
上海
全国
1925年
23家
14家
33家
84家
1934年
2家
10家
59家
93家
表中银行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上海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B.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C.政治重心南移D.民主革命在京津轰轰烈烈开展
【答案】C
【解析】1925年银行分布大概是北方(北京和天津)多于南方(上海),1934年的分布则是北方(北京和天津)远远少于南方(上海),结合这两个时间和所学知识可知,1925年时,北洋军阀政府在北京,而1934年时,南京国民政府是中国的最高政府,故选C。
点睛:
这一题属于考查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类题。
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在这一题中的银行分布非常直观的表现出来了,分析其变化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题干中的ABD都没有因为时间而变化,只有C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
21.中国古代读书人以官场为重,很少涉足商界。
洋务运动时期,一些科举出身的官僚和士大夫,重视工商业,有些人还到官督商办或商办企业任职。
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B.社会风气与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C.近代工业生产方式开始产生D.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
【答案】B
【解析】
22.盛宣怀,洋务派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商父”。
李鸿章曾形容其为“一手官印,一手算盘,亦官亦商,左右逢源”。
然而,有学者却认为盛宣怀这类天才型官商的出现是中国商业进步的一个悲剧。
该学者这样说的主要原因是
A.洋务运动只学西方“器物”,必然会失败
B.盛宣怀倡导的官督商办的模式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务企业必然会受外国资本主义控制
D.官商逻辑使洋务企业过度依赖垄断权力,难以适应时代发展潮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题干的有效信息是“有学者却认为盛宣怀这类天才型官商的出现是中国商业进步的一个悲剧“,考虑主要原因是他的双重神风的问题,所以D正确;A题干说的是为什么是悲剧,没说洋务运动失败原因;B洋务运动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阻碍;C洋务企业必然会受外国资本主义控制,表述错误。
23.在19世纪后半叶,棉纺织品始终列为中国进口商品中的重要项目。
1874年至1894年20年间,洋布进口值增长88.4%,洋纱进口值增长将近986.7%。
以上现象表明()
A.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B.传统手工业仍有抵制能力
C.中国棉纺织业取得较快发展D.自然经济被彻底破坏
【答案】B
【解析】
24.钱乘旦教授指出“反现代化”并不是反对现代化,而是“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用现代化的形式来抵抗现代化的实质。
”下列选项符合这一表述的是
A.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B.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维护君主制度
C.洋务运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D.辛亥革命主张革命实现民主共和
【答案】C
25.1898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制定奖励章程,凡发明军用船械者颁特赏,专利50年;发明日用新器者,给工部郎中实职,专利30年。
据此推断,该章程
A.完善了专利保护制度B.消除了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C.顺应了实业救国的呼声D.反映了技术立国的趋向
【答案】C
【解析】材料只是表明清末存在保护专利保护制度,并非制度完善,排除A;在专利方面给予官职,说明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深远,排除B;专利保护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排除C;材料不能反映技术立国,排除D。
二、非选择题(26题25分、27题25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
——《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格兰西北部大城市兴起的动力,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现象对农村的影响。
(6分)
材料二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
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
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
(8分)
材料三下图是农村城镇化的两种成功模式。
天津华明镇瑞士小村镇
(3)结合图中场景,分别指出农村城镇化两种建设模式的特点及制度因素。
(6分)
(4)综上,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4分)
【答案】
(1)动力:
工业的发展。
(2分) 分析:
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城市兴起,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4分)
(2)原因:
沿海和条约口岸贸易繁忙;政府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
(4分)时代背景:
西方势力侵入,中国开始近代化进程。
(4分)
(3)天津华明镇模式:
集中建设,政府主导;土地公有。
(3分)瑞士小村镇模式:
相对分散,个性化;土地私有。
(3分)
(4)认识:
城市化是个过程,有阶段性;工商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建设道路是多样化的。
(4分)
27.(25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民国元年至十年,政争兵乱,无年无之,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
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故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
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
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吾国工业因参战所得之利,能永久存在不为昙花一现者,窃恐甚少也。
——摘编自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
统计出的9个华资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一般的发展速度在12%~13%之间。
这个增长率比之初步发展时期,并不更高,大战时期“黄金时代”之说,更多是指利润优厚,非必指增长速度。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2~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6分)
【答案】
(1)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民族工业快速发展,利润较高;发展不平衡;工业发展基础薄弱,内力不足。
(6分)
(2)政争兵乱,政局不稳,工业发展环境恶化;政府推动不力;外国资本的挤压。
(6分)
(2)据材料一中“政争兵乱,无年无之”可得出,时局动荡,缺少安定的发展环境;材料一中“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反映出封建政府对民族工业的阻碍;从材料一中民族工业在一战期间迅速发展和“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可得出外国资本侵略是阻碍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近代 经济结构 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