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原理复习.docx
- 文档编号:27867831
- 上传时间:2023-07-05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8.34KB
马克思原理复习.docx
《马克思原理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原理复习.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原理复习
2009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选出最佳答案
1、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共产主义同盟”的建立
C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D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D)
A科学技术B工业革命C经济危机D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
2、
(1)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理论是(B)
A商品二因素理论B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C资本有机构成和生产价格学说D劳动二重性理论和生产价格学说
(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C)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C)
A与时俱进B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C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D科学性
4、马克思主义是(D)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C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严密统一的科学体系
D包括A、B、C、等的说法
5、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除了剩余价值学说外,另一个是(A)
A唯物史观B社会主义学说C辩证法理论D阶级斗争理论
6、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B)
A唯物史观B劳动价值论C历史观D剩余价值论
7、
(1)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B)。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B)
A联系和发展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意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C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
(3)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可多项DE
A、物质世界是否运动发展B、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
C、矛盾是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D、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关系
E、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8、哲学上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的依据是(B)
A主张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B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
C主张一元论还是二元论D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
9、
(1)马克思主义哲学(B)
A是研究世界特殊发展规律的哲学
B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
C可以代替其他科学
D是从来就有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
A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内容和形式的关系D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B)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B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10、否定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这是(B)
A宿命论B不可知论C可知论D庸俗唯物主义
11、、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与它的(A)
A物质性B运动性C实践性D客观性
12、否认世界统一性的哲学派别是(B)
A宿命论B二元论C庸俗唯物主义D不可知论
13、
(1)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辩证唯物主义主张(C)
A、只承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不承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B、不承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只承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C、既承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又承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D、把意识等同于物质,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
(2)在意识的本质问题上,“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原形,”这是(A)
A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旧唯物主义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14、列宁对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D)
A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5、
(1)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B)。
A.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B.对立面之间的既同一又斗争
C.事物中的主要矛盾D.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B)。
A事物的普遍联系B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
C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
16、构成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D)
A普遍性和特殊性B绝对性和相对性
C对抗性和非对抗性D同一性和斗争性
17、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依据的辩证法原理是(D)。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B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原理D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8[1]、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D
A.形式和内容B.方向和道路C.内因和外因D.动力和源泉
[2]否定之否定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B
A.形式和内容B.方向和道路C.内因和外因D.动力和源泉
19、[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C)
A具体性B终极性C客观性D全面性
[2]客观真理或真理的客观性是指(B)
A.真理是指客观事物本身
B.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C.真理是人的感觉的复合D.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
(3)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D)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20、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A)。
A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B主体属性
C客体属性D意义
21、“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B)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法
22、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B)
A事物联系和发展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B事物产生、发展和灭亡过程的一对范畴
C事物之间外部联系和内在联系的一对范畴
D事物和发展中内在要素和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
(2)原因和结果是揭示(D)
A事物产生、发展和灭亡过程的一对范畴
B事物之间外部联系和内在联系的一对范畴
C事物和发展中内在要素和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
D事物联系和发展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23、先进生产关系之所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在于(A)
A..它为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提供较好的形式B.它决定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趋势
C它内部的诸环节或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D.它同生产力没有矛盾
24、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C)
A产品的分配形式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C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25、决定社会基本面貌的基本因素是(B)
A上层建筑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C精神文明D人口因素
26、“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反映(B)的历史观
A唯物主义B宿命论C唯意志论D循环论
27、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
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
28、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主要理论来源是B
A、空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资本主义庸俗政治经济学D、重商主义理论
29、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的。
这说明(A)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B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程
D事物的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30、
(1)、2010年05月21日国际原油市场价格,70.04美元/桶,此时的货币职能是(C)
A、价值尺度B、观念货币C、流通手段D、世界货币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标价17.00元,此时的货币职能是(B)
A、价值尺度B、观念货币C、流通手段D、世界货币
(3)2010年11月9日国际黄金最高价格为1424.50美元/盎司,此时的货币职能是(B)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世界货币D、观念货币
31、属于货币资本循环形式的是A
A.G—W……P……W’—G’B.P……W’……G—W—P
C.W’—G’—W……P……W’D.P……W’—G’.G—W……P
32、商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B
AW-G-W'BW'-G'.G-W……P……W'
CG-W……P……W'-G'DP……W'-G'.G……W-P
33、[1]在资本主义商品价值中,工人创造的新价值是(C)
A.c+vB.c+v+mC.v+mD.c+m
[2]在商品价值w=c+v+m中,C被认为是A
A.转移到新产品上的旧价值B.生产价格C.成本价格D.工人创造的新价值
34、引起固定资本无形磨损的原因是C
A、自然力的作用B、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C、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D、机器设备的使用
35.在2本书=1支笔的关系中,如果生产书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而生产笔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减少了一半。
则1本书=(D)支笔
A.8支笔B.4支笔C.2支笔D.0.5支笔
36、在1本书=2支笔的关系中,如果生产书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了一倍,而生产笔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
则1本书=(C)支笔
A0.5支笔B4支笔C8支笔D16支笔
37、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D)
A单个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降低商品个别价值的结果
B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C资本家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增加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D单个资本家压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38、
(1)平均利润的形成是(B)
A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B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C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D资本积累的结果
(2)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是形成(D)
A绝对剩余价值B商品的价值C利润D平均利润
(3)部门内部之间竞争的结果是形成(B)
A绝对剩余价值B商品的价值C利润D平均利润
39、
(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C)
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
(2)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A)
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竞争规律D货币流通规律
(3)根据对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增殖过程的分析,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C)
A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和生产价值的时间
B转移旧价值的时间和创造新价值的时间
C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D生产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4)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由于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看做是(A)
A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B全部固定资本的产物
C不变资本的产物D可变资本的产物
(5)用来表示剥削程度的经济学范畴是A
A剩余价值率B利润率C平均利润率D年剩余价值率
40、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生长而成的资本,称为(C)
A、货币资本B、商业资本C、金融资本D、银行资本
41、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划分最终应以()
A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B生产关系为标准
C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程度为标准D以阶级斗争为标准
42、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C)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D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43、划分阶级的依据是(A)。
A人们在特定经济结构中的特定地位B人们的政治态度
C人们的思想品质D人们的家庭出身
二、判断对或错,对的用A表示,错的用B表示,
1(B)社会形态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2(B)一切社会都有上层建筑
3(B)、一切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4(A)、一切社会意识形态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5(B)、一切唯物主义都认为世界本原是客观实在的物质。
6(B)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7(B)否认“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唯心主义观点?
8(B)“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9(B)先有辩证唯物主义,后有历史唯物主义
10(B)、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本原是客观实在的物质。
11(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
A历史观的基本问题B哲学的基本问题
12(A)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3(A)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4(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是一切社会都起作用的基本经济规律。
15(A)产业资本循环各阶段归结为生产和流通阶段。
16(A)政体和国体之间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17(A)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使用价值
18(B)事物的假象是主观的,人的错觉是客观的。
19(B)“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思想/相对主义的思想
20(A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A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21(B)实践标准既有确定性又有不确定性,这是真理标准问题上的唯物论。
22(B)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23(B)、黄金、土地、纸币等,它们都既有价值又有价格。
24(B)货币能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原因,是因为它具有计量单位/它的社会属性。
25(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揭示资本主义剩余价值来源。
26(B)、剩余价值论是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27(A)私有制原则是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第一基本原则。
28(B)、商品二因素与劳动生产率之间成正比例关系。
29(B)、资本的周转速度同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30(B)影响总资本周转速度的基本因素是生产资本的构成比例/时间与速度。
31(B)纸币既有价值又有价格
32(A)、资本有机构成高低与商品价值量大小成反比。
33(A)、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是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34(A)、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生产力发展。
34(A)、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获取超额剩余价值。
35(B)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36(A)、在固定资本与单位商品价值关系上,只有已经转移到新产品上的那部分固定资本才计入单位商品价值。
37(A)、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38(A)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9(B)垄断是自由竞争的对立物,因而垄断消灭了竞争。
40(B)、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41(B)、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
42(A)、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43(A)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它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实践性。
44(A)辨证的否定即是“扬弃”。
45(A)、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46(A)、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7(A)、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48(C)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49(A)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A经济范畴B政治范畴
50(A)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51(B)、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的。
52(B)、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职能主要是进行社会管理。
53(A)、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54(A)、商品二因素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55(A)、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
56(B)、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各国发展,大大地缩小了国家之间的差距。
57(B)、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根本条件是有足够的货币积累。
58(A)、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59(B)、资本的周转速度同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60(B)、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资本主义制度和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内容的。
61(B)、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
62(A)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A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B生产不足的危机
63(B)、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金融资本。
64(B)、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导致利润率的提高。
65(A)、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66(B)各国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产生了国际垄断同盟。
67(B)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直接来自英国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68(B)、资本周转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
(应该是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三、概念
1、马克思主义:
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实践: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的基本形式,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4真理: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极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主观和客观有相等的科学范畴。
5上层建筑:
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6产业资本循环:
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并相应地履行三种职能形态,实现价值增殖后又回到原点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7、抽象劳动:
是撇开一切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8、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10、资本有机构成: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11、可变资本:
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也包括相当于一定量的剩余价值,这一部分资本价值是一个可变的量,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12、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以社会化的大机器大生产为物质基础,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对雇佣劳动者进行剩余价值剥削为特征的物质、财富的谋取方法。
13、利润:
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当资本家把挣到的钱看做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形态
14、生产方式:
是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有机结合、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15、社会基本矛盾:
是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16、人的本质:
人是社会性,在其现实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7、金融资本:
是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相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18、相对真理:
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19、哲学上所说的价值:
是指当事物对人的需要满足与否的关系,当客体对主体的需要满足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客体对主体的需要满足程度越高,客体的价值就越大
20、不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指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21、货币:
是指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的商品
四、综合练习
1、平均利润是如何形成?
部门之间的竞争→资本转移→供求变化→价格波动→各部门利润趋于平均化(等量资本投资在不同部门,大致上利润相等,资本转移相对稳定,平均利润率形成)→平均利润形成
2、唯物论:
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观点1:
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
观点2:
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作为宇宙万物共同本质和基础的精神实体。
观点3:
恩格斯指出: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观点3说明了什么原理,与前两个材料相比科学性在哪里,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分析参考
A、关于观点3的科学性
观点1,2,3的共性是坚持世界是统一的。
其个性在于:
观点1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主张的世界本原之一,属于物质形态的火,即世界统一于火,具有明显的不彻底性。
观点2是客观唯心主义观主张世界本原之一,即世界统一于绝对精神,这说法颠倒了世界真正的本原。
观点3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世界统一于客观实在的物质,科学地回答了世界本质和世界统一性问题。
B、关于观点3的意义
观点3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都统一于客观实在的物质,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一,坚持这一原理的理论意义在于:
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脚点和出发点。
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反对了二元论、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第二,坚持这一原理的实践意义在于:
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
①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的含义: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是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构成社会形态。
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发展、性质、变更。
上层建筑的变化,归根到底由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的。
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集中表现为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如上层建筑通过政治、思想的力量来影响、控制和调节经济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来为经济基础服务;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排斥对自己经济基础不利的其他因素)。
反作用的性质有两种:
适合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⑤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二者的矛盾运动。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总是处在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经过调整后再到新的适合的矛盾运动中。
4、运用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阐述如何正确看待新中国60多年的伟大成就?
[作业已做]
5、为什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 原理 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