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现象学.docx
- 文档编号:27867322
- 上传时间:2023-07-05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7.77KB
胡塞尔现象学.docx
《胡塞尔现象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胡塞尔现象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胡塞尔现象学
胡塞尔现象学
现在我们来讲现象学。
这也许是本书到目前为止最难的一章。
因为与前面的诸位哲学家的成就比较起来,现象学称得上是一种形而上学,而形而上学一般而言总比其他流派的哲学观念来得深奥晦涩,就像我们在前面领教过的康德与黑格尔的形而上学一样。
不过我在这里也会像在前面一样,尽量将晦涩的东西讲得明白,这是我写作的首要原则。
【现象学运动简史】 在讲现象学之前,我们先来讲几句现象学运动。
现象学运动指的就是因为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传播而掀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哲学运动,其势头之猛烈不亚于哲学史上任何其他哲学运动,它既是一场现象学思想的传播运动,也是一场现象学思想自身不断革新的、发展的运动。
现象学运动的这种革新与发展首先表现在胡塞尔自己身上。
大约在1910年到1912年间,现象学运动达到了第一次高潮,涌现了一大批出色的现象学者,如马克思?
舍勒、普凡德尔、莱纳赫,等等。
不料,胡塞尔本人的思想在1913年时却发生了一个比较大的改变,这一年他发表了《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现象学的观念》等名作。
不过他的这种思想转变没有被他的许多弟子认可,他们甚至认为胡塞尔背离了现象学,于是现象学运动开始出现分裂的迹象,但这种分裂并不严重,胡塞尔仍然是现象学运动中独一无二的擎天之柱。
1916年,胡塞尔到达弗赖堡大学后,现象学运动的中心也移到了这里。
在胡塞尔周围很快又聚集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学者,涌现了现象学运动的第二批代表人物,如海德格尔、英伽登、伽达默尔、霍克海默尔、马尔库塞,等等,这些人的聚会使弗赖堡成为世界公认的哲学中心之一,堪与牛津、剑桥或者哈佛相匹。
但是,这第二批的精英中有许多人不久也与胡塞尔产生了观念上的分歧,特别是他的大弟子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在1927年发表了《存在与时间》,这部巨著突破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是现代西方哲学史上的奠基性著作之一,堪与胡塞尔的《逻辑研究》相比,胡塞尔的许多学生因此都拜服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之下,渐渐疏远了胡塞尔。
不过胡塞尔并没有因此而嫉恨海德格尔,仍然推荐海德格尔继任他在弗赖堡大学的职位。
从此之后,海德格尔迅速取代了胡塞尔在现象学界的主导地位,又由于他与胡塞尔的思想在这时候已经有了显著的区别,甚至于更加吸引人,所以,胡塞尔在现象学运动中渐渐被边缘化了。
不过,这时候胡塞尔在国外的影响却日益增长,他仍然被广泛地认为是现象学运动的领袖,至少是精神上的领袖。
胡塞尔是在1938年去世的,由于他是个“用笔来思想的人”,也就是说,他几乎总是一想到什么就记下来,而且不是用普通的文字记录,为了跟得上他思想的速度,他是用速记法来记录他的思想的,到去世时他留下的这种用速记法记下来的手稿达约四万页,还有大批加了详细注解——这些注解也记录着他的思想——的藏书。
但这时正值纳粹十分猖撅的时候,他这个犹太人留下的私人藏书和约四万页未发表的珍贵速记手稿随时可能被纳粹没收烧掉,就像他们对付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著作一样。
这时候,一位27岁的比利时青年梵?
布雷达来到了弗赖堡。
当他看到胡塞尔无比珍贵的精神遗产面临巨大的威胁时,做出了一个对20世纪思想史将产生巨大影响的决定:
一定要想尽办法将它们运往安全的地方。
后来,他设法把这些珍贵的资料偷偷地运到了法兰克福的比利时领事馆,然后再谎称是外交官的行李将它们运到了比利时的卢汝,在卢坟大学建立起了胡塞尔文库,使这里成为胡塞尔思想研究最主要的中心,后来兰德格雷贝和芬克又在德国的科伦大学和弗赖堡大学分别建立了胡塞尔文库,更加壮大了胡塞尔及现象学研究的力量。
各胡塞尔文库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根据胡塞尔的著作及遗稿整理、编辑、出版《胡塞尔全集》,主要由兰德格雷贝和芬克等人主持,第一卷《笛卡尔的沉思》于1950年在荷兰海牙出版,以后各卷不断问世,到1992年已经出版了28卷,现在还没有出完。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现象学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一方面是负面的,例如使胡塞尔等许多现象学家遭到迫害,另一方面却又是人们始料未及的,由于纳粹的迫害,许多现象学家被迫流亡外国,特别是大洋彼岸的美国,例如古尔维奇和舒茨等,他们的到来大大地加强了现象学运动在美国的影响,使美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象学研究的新中心。
当然,这时候的现象学已经从胡塞尔甚至海德格尔的现象学那里大大前进了一步,演化成各种各样的现象学分支,例如芬克的”正统派”现象学,舒茨的社会现象学,还有将现象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各门社会科学和精神科学而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应用现象学,等等。
总之,这时候的现象学运动就像一棵大树,胡塞尔是树根,海德格尔和舍勒等大家是树干,其他的各个分支就是树枝与树叶了。
令人称奇的是,到现在,现象学并没有像许多哲学运动那样在热闹一阵之后就式微甚至销声匿迹,而是在全世界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有了世界性的国际现象学会,许多国家,包括中国,都建立了现象学会,其中包括许多卓有成就的年轻哲学家,例如我的硕士导师倪梁康先生,就是出色的代表,他们都在进一步地推动现象学运动的勃兴,形成了现象学运动的第三次高潮。
【现象学理论的基石:
意向性行为】 如果将现象学理论比作一座房子,那么它的基石就是意向性及由之而来的意向性行为,就像胡塞尔自己所言:
意向性表现了意识的基本性质……全部现象学问题都与之密切相关。
所谓意向性,简言之就是”意识行为有所指向的特性”。
与人相应,意向性行为就是具有有所指向的特性的意识行为。
这有所指向的特性乃是人类意识的基本特征,也是胡塞尔进行哲学思考的起点。
意向性行为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所有意向性行为都要么是对象化的,要么有一个对象化的行为作为基础。
也就是说,对象化包含在所有意向性行为之中。
所谓对象化,就是人的意向性行为总指向某一个对象,通常是看得见的对象。
这个对象化其实已经包含在意向性这个概念之中了,因为意向性就是意识行为有所指向的特性,在这里,这个有所指向后面还暗含着一个词——对象,因为有所指向,当然就是指向某一个对象,这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可以用更加通俗的方式去理解。
人的意向性行为,例如想、看、回忆,等等,它们当然会指向某一个对象,也就是说去想,去看,去回忆什么,这是不言而喻的。
胡塞尔说,正因为意向性行为有了这个想的什么,看的什么,回忆的什么,这个意向性行为就成了一种对象化行为。
当然,有时候,某些对象化行为好像并不指向对象。
某些情感,例如我今天很高兴,很烦,等等,虽然是意向性行为,但并没有指向某个对象,我并不为什么感到高兴,也不为什么感到优愁,就是莫名其妙地这样。
但即便这样,我们仍然可以说这是一种对象化的意向性行为,只是这对象我们可能并不知道罢了,就像俗话所言: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只是其原因可能并不知道而已。
这个原因之中就蕴藏着意向性行为的对象,就像高兴,我们可能因为得到了一本久已渴望的书或者得到了久已心仪的美人帅哥的青睐而高兴,这里的高兴当然是一种对象化的意向性行为。
其他情感活动或者理智活动也与之相似,总之是一种对象化的意向性行为。
胡塞尔认为,在一个意向性行为里,除了对象化的特性外,还具有一种意向性的本质。
意向性乃是理解意向性行为的钥匙。
意向性的本质:
质性与质料 所谓意向性的本质,胡塞尔指的是两样东西:
质性与质料。
它们是任何意向性行为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什么是质性呢?
质性指的是一个意向性行为之所以成为这个意向性行为的东西,或者可以这样说,质性是意向性行为的某种内在规定性,正是这种内在的规定性使意向性行为不致成为另外一种意向性行为。
例如判断与意愿这两种意向性行为,它们一定具有某种内在的规定性使一个判断成其为判断而不是推理,使一个意愿成其为一个意愿而不是判断。
我们也可以举个更加通俗的例子来说:
我为什么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只猫或者一架飞机,是一个男人而不是一个女人呢?
那是因为我身上肯定有某些东西,例如属性,使我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只猫或者一架飞机,是一个男人而不是一个女人。
我想这不难理解吧?
这些东西就可以说是某种“质性”了。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那些具有相同质性的东西就是同类的东西。
例如如果某东西具有了使我成为一个人而不是一只猫或者一架飞机,是一个男人而不是一个女人的质性,那么那东西将跟我是同类。
什么是质料呢?
相对于质性而言,质料则是使某个意向性行为成为其自身的东西。
要注意的是,在这里,这个成为其自身并不是某种质性,而是其本身。
例如吧,我说”太阳是天体”,这是一个判断,这是太阳的质性而不是质料。
我又可以简单地说一个词”太阳”,这当然不是一个判断,因此,”太阳”与”太阳是天体”显然质性是不同的,一个是名词,一个是判断句,但它们的质料却相同,指的都是太阳。
于是,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相对于质性而言,质料是基础,因为一个行为可以质性不同,但它的意义却因为质料而保持不变。
我们还可以看出来:
对于一个意向性行为而言,质料比质性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更能够揭示意向性行为的性质与本质。
我们可以来看一个例子。
”太阳是天体”和”儒良是一种动物”,这两个判断具有相同的质性,它们都是判断,但知道”太阳是天体”和”儒良是一种动物”是一种判断这个质性的意义是很有限的。
这两个判断的意义明显不同,一个指的是太阳,一个指的是儒良,而质料指明的就是这一点,这乃是这个判断的基石。
从上面我们不难看出来,每一个意向性行为都是对象化的,因此都具有对象化这个特征,但并不说明它们只具有一个质性,而是具有多个甚至无限个可能的质性。
就像所有的人都是动物,同时,所有的人都是哺乳动物,都是灵长类动物,都是存在,如此等等,但它们的质料却是唯一的,就是人。
我们可以这样近似地认识意向性行为的质性与质料:
质料就是这个意向性行为本身,质性则是它的性质。
不难看出来:
质料是唯一的,而质性不是唯一的。
就像胡塞尔自己所举的关于三角形的例子一样,这是一个等边三角形,但当我们看它的边时,它就是等边三角形,当我们注意它的角时,它就是等角三角形。
这里的质性是不同的:
等边和等角;但质料是相同的:
都是同一个三角形。
与此类似,我们可以对一个对象产生许多意向性行为。
例如对一朵花下判断:
这是一朵花;也可以提问:
这是一朵花吗?
还可以表达希望:
我希望这真是一朵花(因为它看上去有些像假花)。
也就是说:
在这些意向性行为里,质料相同而质性可以不同。
同样,当意向性行为的质性相同时,质料也可以不同。
这就像我们前面指出的例子一样,”太阳是天体”和”儒良是一种动物”这两个判断具有相同的质性,但它们的质料是不同的:
一者是太阳,另一者是儒良。
对于质性而言,我们还要说明一点,就是对于一个意向性行为来说,它可能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质性:
设定的和不设定的。
设定是指我们相信这种意向性行为的存在,而不设定则是对它的存在与否漠不关心,并非一定不存在。
将意向性行为划分为设定与不设定是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的,因为,当我们产生任何一个意向性行为时,我们既可以设定它存在,也可以设定它不存在。
正因为如此,当我们说任何一个意向性行为时,第一步就是要判断它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当然是最基本的意向。
这也许听起来有些怪异,其实是很自然的。
我们谈论任何对象时,我们既可以预先设定这个对象存在,也可以预先设定不存在,这也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设定本来就是一个主观的假定、是由人的意志来决定的。
正因为如此,当我们真要谈论某一个对象时,我们必须先假定它是存在的,这样才能使讨论有一个基点。
充盈 除了质性与质料外,与意向性行为相关的还有充盈与立义形式。
我们先来谈充盈。
充盈乃是意向性行为的一种”体现性内容”,它跟充实与直观相关,即指意向性行为在直观中的展示性内容。
这时候您也许会问:
意向性行为的展示性内容难道不就是它的质料吗?
例如我们说太阳是一个天体,难道在直观中展示出的内容不就是太阳吗?
难道还有其它?
这也就是询间:
在意向性行为中,意向性行为的质料——被展示的内容——是否与意向性行为在直观中的展示性内容是一致的。
答案是:
当然不一定。
也就是说,充盈与质料是不一定一致的。
这样就出现了两种可能的情形:
一个意向性行为的质料——被展示的内容——与充盈——展示性的内容——是一致的,这时候,我们就说这个意向性行为得到了”充实”。
我们还是举个例子吧。
我们看到墙壁上画着一样东西,便说”那看上去像一头牛”,这里的牛就是意向性行为在直观中的展示性内容,即充盈了,也就是说:
墙上画着的东西在直观之中向我们展示出来的是一头牛。
这时候,我们再仔细一看,发现那画着的的确是一头大水牛,我们就说:
“那的确是一头大水牛呢!
”这时候,意向性行为的质料也是一头牛,于是我们就说,在意向性行为的质性与充盈之间是一致的,即这个意向性行为得到了充实。
与充实相反的叫“失实”。
也就是说,一个意向性行为的质料——被展示的内容——与充盈——所直观到的展示性的内容——是不一致的,这时候,我们就说这个意向性行为是“失实”的。
例如我们在墙上看到画着另一个东西,我说“那是个人”,但更仔细地一看,原来不是,便说“不,那是只猴子”。
这时候,显然,我们前面的意向性行为是一种失实,即我们意向性行为的质料——这里是一只猴子,与所直观到的展示性内容——这里是一个人,是不一致的。
因而我们的意向性行为也就失实了。
这个充盈,即意向性行为在直观中的展示性内容又可以分成两部分:
想像材料与感觉材料。
这我们可以从前面两个充盈的例子中看出来。
我们看到墙上画着某样东西,便推测说:
“那看上去像头牛。
”在这个意向性行为中的充盈也是由感觉材料与想像材料两部分组成的:
感觉材料是墙上画着某个东西,想像材料是那是头牛。
后面经过证实之后,我判断说:
“那的确是头大水枯哩!
”这也是个意向性行为,它的充盈亦由感觉材料与想像材料两部分组成:
感觉材料是牛,想像材料也是牛。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来,意向性行为的充盈乃是一个过程,一个证实与否证的过程:
充实就是证明,失实就是否证。
这当然也是一个认识的过程,我们的认识正是在这种对意向性行为的充实与失实的证明之中进行的。
立义的形式 除了质性、质料与充盈之外,对于意向性行为还有另一样与之相关的内容,即意义的给予,或称立义。
立义就是给一个意向性行为以意义,又可称为意指、质料的给予等。
立义是一个意向性行为的基本特征之一。
我们知道,一个意向性行为本来就是意义有所指向的意识行为,它必然会给出某种意义,这是不言而喻的。
不过,在这里,我们所强调的不是立义本身,而是立义的形式。
也就是说,我们用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去表达这个意向性行为。
例如我看到一条小狗,这是一个意向性行为,在这里,立义的形式就是看到;我用手指着那条狗,这也是意向性行为,这里的立义形式就是用手指;我说:
“看,一条小狗!
”这意向性行为的立义形式就是言语了。
到这里我们已经探讨了意向性行为四个方面的内容:
质性、一质料、充盈泣义的形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我们用几个例子来集中地说明它们。
第一个例子。
我仿佛看见墙上有个斑点,我可能相信我看到了一只蜘蛛,一也可能根本不在意看到了什么。
这两种情形之间存在着质性的一差另”,但质料却是一样的。
上面有两个意向性行为,一个是我在墙上看到了一个斑点,一并且我相信我看到了一只蜘蛛;一个是我虽然在墙上看到了一个斑点,但不在意看到的是什么。
这两个意向性行为里,质性显一然是不同的,一者是相信看到了蜘蛛,一者是不在意看到的是什么。
但它们的质料却是一样的,都是那同一个斑点。
第二个例子。
我相信我在墙上看见了一个斑点,然后又看见旁边还有另一一个稍小的斑点。
这两个意向性行为在质性上相同,因为我都相信它们的存在。
但质料却不同,因为我们看见的是两个不同一的斑点。
第三个例子。
我看见较远处墙上有个斑点,我走过去一看,原来是只蜘蛛,这两次看的质料与质性都是一样的“质料都是所看见的那同一个对象,斑点即蜘蛛;质性也是一样的,都是我看见了什么。
但明显地仍然是两个不同的意向性行为,它们的不同在于充盈一不同。
充盈就是意向性行为在直观中展示的内容。
前面我看见…一个斑点的意向性行为电意向性行为在直观中展示的内容是一斑点,后面我看见是一只蜘蛛的意向性行为中,意向性行为在直…观中展示的内容是蜘蛛。
第四个例子。
我看见了一只蜘蛛,我便说:
“我看见了一只蜘蛛。
”在这里,意向性行为的质性与质料都是一样的,都表示我看见了同一只蜘蛛,但立义形式却是不一样的:
前者是一种动作,后者却是言语。
我们前面说过,立义形式就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去表达意向性行为,或者也可以说,意向性行为的对象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被表现出来。
在这四个例子里,立义形式也各有特色。
在第一个例子里,意向性行为的对象是以一种符号性的形式——斑点——表现出来,之所以称它是一个符号,是因为我们在这个意向性行为里并不真的认为所看到的是一个斑点,而是认为可能是一只蜘蛛或者别的什么,总之不仅仅是一个斑点,斑点在这里只是那个别的东西的符号。
这也就是说,在这个例子里,立义形式是符号性的。
在第二个例子里,意向性行为的对象是以一种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我在墙上看到了两个斑点,而且确实只是两个斑点,并不是别的什么东西。
这也就是说,在这个例子里,立义形式是直观的。
在第三个例子里,意向性行为的对象先是以一种符号的形式——斑点——被表现出来,然后就被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
我看到的是一只蜘蛛。
这时候,我们可以说立义的形式是混合性的。
在第四个例子里,立义形式明显地也是直观的。
从这几个例子里,我们可以总结出来立义形式一共可以分成三类:
符号性的、直观性的、混合性的。
在这三种立义形式中,数直观的比较复杂,它又可以分成两类:
感知性与想像性。
所谓感知性就是意向性行为中通过感官直接地表现意向性行为的对象,例如看到、听到、摸到,等等。
想像性则是指意向性行为中通过想像来表现意向性行为的对象,也就是猜想。
例如有这样一个例子:
我看见墙上有一个斑点,我猜想那是一只蜘蛛。
在这里,我就是通过猜想的形式来表现意向性行为的对象的。
不用说,这种立义形式在意向性行为中是很广泛的。
这样,我们实际上看到了意向性行为有四类立义形式:
符号的、想像的、感知的、混合的。
反过来说,我们又可以通过立义形式来对意向性行为进行分类:
如果这个意向性行为的立义形式是符号性的,那么我们就说这个意向性行为是符号意识;如果这个意向性行为的立义形式是想像的,那么我们就说这个意向性行为是想像;如果这个意向性行为的立义形式是感知性的,那么就说这个意向性行为是感知;如果这个意向性行为的立义形式是混合性的,就说这个意向性行为是混合表象。
在这几个新类型的意向性行为中,只有混合表象比较复杂一点儿。
我们可以通过前面的第三个例子来理解什么是混合表象。
在第三个例子里,意向性行为的对象先是以一种符号的形式——斑点——被表现出来,然后就被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
我看到的是一只蜘蛛。
这时候,我们可以说立义的形式是混合性的。
或者也可以说,这个意向性行为是以混合性的立义形式表达的意识行为,简称就是混合表象。
现在我们要来进一步分析的问题是:
当我们看到一个意向性行为之后,到底如何来决定它是四类意向性行为中的哪一类呢?
这要由三个要素来决定。
一是意向性行为的对象如何被立义,即立义的形式是符号的还是直观的或者混合的,如果知道了这一点,那么该意向性行为属于哪一类自然也就明白了。
例如,像第一个例子中所说,我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那可能是什么东西,但我根本不在意那是什么。
很明显,这个意向性行为的立义形式是符号的,于是这个意向性行为也就属于符号意识了。
但如前所言,直观的立义形式又可以分成两种:
一是感知,二是想像。
于是我们又可以得出第二个要素:
是什么东西被立义,即被立义的是什么对象。
如果是想像性的对象,那么相应地这个意向性行为就是想像;如果是感知性的对象,那么相应地这个意向性行为就是感知。
例如我分明地看见墙上有一个斑点,很显然,这个斑点是感知性的对象,那么相应地,这个意向性行为就是感知。
但在另一种情况下,我看见墙上有一个斑点,我猜想它是一只蜘蛛,那么很显然,这个斑点是我们想像的对象,相应地这个意向性行为也就是想像了。
第三个要素是一个对象被立义为什么,在这里我们可以称之为立义的质料。
它又可以分成三种情形:
符号性的、想像性的、感知性的。
即意向性行为的对象被立义为符号性的、想像性的、感知性的东西。
我们还是举个例子吧。
例如三个朋友都看到了墙上有一个斑点。
第一个朋友说:
看,墙上有一个斑点!
第二个朋友说:
我猜这是一只蜘蛛。
第三个朋友说:
我才不管它是啥东西呢!
在这里,这个斑点对于第一个朋友来说就是一个斑点,也就是说他将那个斑点立义为一个斑点,这是一种感知性的立义质料。
第二个朋友则将之想像成一只蜘蛛,也就是说他将之立义为一种想像性的立义质料。
第三个朋友则不关心它是什么,对于它而言,那个斑点只是一个符号,他不关心这个符号代表什么,因此,他将这个斑点立义为一种符号性的立义质料。
通过以上从三个角度进行的分析,我们不难判断根据立义形式一个意向性行为是属于符号意识、想像、感知、混合表象中的哪一类了。
以上我们讲了胡塞尔现象学理论的基石——意向性行为,分别谈了与意向性行为密切相关的四个概念:
质性、质料、充盈、立义形式。
不难看出,我们对于意向性行为的分析是循序渐进的:
先是意向性行为的本质,即质性与质料,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分析充盈,再在质性、质料与充盈三个概念的基础上分析立义形式。
这些概念虽然有点儿深奥晦涩,但循此顺序,应当可以理解。
【现象学的方法】 胡塞尔的现象学可以分成两部分:
作为哲学的现象学与作为方法的现象学。
他的现象学哲学早在他还在世时就已经被许多人,包括现象学运动内部的人所否认,对其他哲学家的影响相对来说也比较有限。
但他的现象学的方法,即本质直观的方法与先验还原的方法,连同他对于”存在问题”等的”悬搁存疑”的方法却被许多哲学家所运用,直到今天。
一般方法 前面我们指出了意向性行为的特征、本质与类型等,大致了解了意向性行为,但这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之所以要理解意向性行为,主要目的并不是理解本身,而是要学会具体地分析意向性行为。
现象学的方法就是用来为这一目的服务的。
整体来说,现象学的问题可以分成两种:
本体论问题与形而上学问题。
与之相对应,现象学的方法也可以分成两种:
本质直观的方法和先验还原的方法。
本质直观的方法又可称为本质还原的方法,顾名思义,其目的是发现本质,包括本质的特征、规律与结构,等等。
本质直观的方法是唯一一种贯穿胡塞尔整个哲学生涯的方法,但他对于这种方法的认识前后有所变化。
我们等到后面再详细说。
先验还原的方法则是用来解决胡塞尔所称的形而上学问题,也就是关于”存在”的问题的方法。
就像哈姆雷特那句著名的台词:
“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个问题。
”详细情形我们也等到后面再慢慢说。
我们先要来说的是与这两种方法都有密切关系的”悬搁存疑”。
悬搁存疑 悬搁存疑是胡塞尔最有独创性的思想方法之一。
从它的字面我们就可以猜测它大体的意思:
就是将什么东西悬起来,挂起来,搁到一边,并且对它持一种怀疑的态度。
在现象学的研究方法中,它的主要的特色就是它不以任何假设为前提,而对于一切有可能产生怀疑的东西,现象学绝不以之作为其理论的基础。
这样,胡塞尔认为,其理论就会建筑于磐石之上,绝对可靠了。
悬搁存疑又称“加括号”、中止判断,意思就是说对所给予的东西是否“存在”不表态,因此,在这里,存疑的意思精确地说并不是怀疑,而是不表态,即不肯定也不否定。
更具体地说,就是当我们听到、看到或想到什么时,都要先去研究它,而不要先考虑是不是有这么一个实在物,要先对其进行直接的感受,并且将那些不确定的、间接的东西放到一边。
这样做一是为了给现象学研究寻找一个可靠的开端,因为将一切不确定的、间接的知识放到一边后,剩下的就是确定的、直接的知识了。
这就像给我们一盒子饼干,里面有好的也有坏的,拿掉坏饼干之后,还剩下的当然就是好饼干了。
第二个目的是为了防止在讨论中转换论题,在分析中运用间接知识,或者间接地运用所要论证的知识,导致循环论证。
胡塞尔认为,这是哲学分析中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即人们在思考问题时总是爱将某些东西看做是理所当然,并在不知不觉之中将之用作论证的根据,而事实上,这些根据往往自己就是需要证明的。
就像那个小笑话里的情形,女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胡塞尔 现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