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7864516
- 上传时间:2023-07-05
- 格式:DOCX
- 页数:110
- 大小:69.59KB
长春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
《长春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春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1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春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1汉语家园
单元教学目标:
在欣赏、感受、积累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汉语言的兴趣与热爱,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积累与运用,让对对联这种语言艺术在学生的心目中大放异彩。
单元教学重点:
了解“对联”。
单元教学难点:
对联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
1—1对子歌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
2.能在教师指导下,按对子歌的节奏,朗读、背诵《对子歌》;
3.初步了解什么是“对子歌”和“对子歌”的特点,感受这种语言形式的表达魅力。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对子歌》。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什么是“对子歌”和“对子歌”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介绍“对子”。
对子就是对偶的词句。
对偶就是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的效果。
比如: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对子歌的内容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
从单字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分韵排列,声调和谐,节奏响亮,对仗工整,义理健康,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古人在学律诗时,就先学写对子。
学好对仗句,是学好律诗的基本功之一。
因此,古时私塾学童首先学“对对子”。
二、自由朗读,学习基础知识。
1.蓑suō,“衰”本为草雨衣的象形字。
因为与草有关,所以后来增加一个草字头,写作“蓑”,即蓑衣,是一种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指导书写时应着重强调“蓑”的下部分是“衰”而不是“哀”。
2.“鸿”、“钧”的学习可以通过观察,练习书写。
三、再读对子歌,指导朗读。
1.小组内读。
2.教师示范读。
3.在停顿、延长和语调的高低变化上。
4.找一找,对子歌中蕴含了哪些相对的词语。
5.小组讨论:
这些相对的词语中,有哪些词语不懂?
现在小组内交流,再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
6.读出对子歌的节奏感和韵律,小组比赛。
四、拓展与运用。
1.读一读。
这是杭州孤山公园内的一副对联,全用叠音写成,而且还可以回文倒念,它起到了绘形绘色的作用。
首先要认真地读,读出韵律、节奏,背诵、积累;再让学生试着画一画,说一说,上下两联哪些词语相对。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2.写一写:
溪对谷,
水对—,
峻岭对——。
〔积累〕
要求熟读背诵。
个别生字可以查字典,了解字意,如:
“萼”、“鹭”等。
五、总结
板书设计: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夹案晓烟杨柳绿,满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教学反思:
1—2郑板桥题联赠渔民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
”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
3.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艺术形成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郑板桥的这副对联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中产生的;了解、欣赏对联,体会对联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
”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
”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
3.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艺术形成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郑板桥的这副对联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中产生的;了解、欣赏对联,体会对联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
”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关于“郑板桥”,你知道哪些?
2.交流关于郑板桥的资料。
3.齐读题目,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郑板桥为什么给渔民题联?
*郑板桥给渔民题了怎样的对联?
*这副对联中蕴含了怎样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结合书后生字表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2.值得注意的读音有:
傍晚、袅袅、狂风骤起、菱藕、斛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准字音。
4.通过查字典弄清字音与字义。
斛:
量器名,古时以十斗为斛,后来又以五斗为斛。
5.着重强调易错的生字,如:
“艘”的笔顺;“骤”的第12笔是“丿”不能丢;“碑”的第11笔为“丿”。
三、再读课文,体会当时作者见到的情景。
1.为生动形象地描绘郑板桥乘船去兴化途中所见的情景,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十分注重四字词语,请同学找一找。
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语:
“湖光十色”、“轻烟袅袅”、“渔歌阵阵”等等。
3.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指导朗读。
4.交流课前提出的问题:
指导朗读“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
5.画一画对联的第一句和文种的哪些语句相对应?
文中的哪些语句写了对联的后半句。
6.分别指导朗读第一和第三自然段。
7.交流自己对文字的理解,想象郑板桥当时看到的画面。
8.回过头再来读这幅意味深长的对联。
四、背诵与积累。
1.背诵对联。
2.背诵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语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
”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
2.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艺术形成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欣赏对联,体会对联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
”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朗读课文,注意体会,读出文中对联的韵律。
2、背诵郑板桥的对联
二、书写生字
教师在黑板上范写“艘、骤、蔬、碑”,强调易错处。
三、拓展与训练
积累课后的对联,并说说哪些词句是相对的。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正确、流利。
2、自己试背诵。
3、同桌互背。
4、指名背诵。
四、阅读课后的小资料,了解郑板桥。
五、收集对联,和大家交流。
板书设计:
郑板桥题联赠渔民
半湾活水千江月
一粒尘沙万斛珠
教学反思:
1—3茶酒联趣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
”这副对联的妙趣。
3.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的喜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对联妙在何处,从而加深学生对其特点、作用的了解认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对联妙在何处,从而加深学生对其特点、作用的了解和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
”这副对联的妙趣。
3.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的喜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对联妙在何处,从而加深学生对其特点、作用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对联妙在何处,从而加深学生对其特点、作用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我国古代文学殿堂中,有一支瑰丽的奇葩——对联。
我们对对联并不陌生,前几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对子歌》《郑板桥题联赠渔民》等文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与对联有关的文章《茶酒联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读文识字。
1.师范读课文,生听准字音,做好标记。
2.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
3.出示生字词拼读。
4.出示含有生字的句子测读。
5.读准“悬”“赐”“吩咐”等词语。
6.齐读课文。
(二)练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生仔细听,强调读准字音。
2.学生试读课文
①自读;
②教读节奏(生个读,点评)——读准节奏
③生自由读——读出味道(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④生竞读;点评。
三、复述课文,锻炼口语表达。
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小组内先练习讲一讲,看看谁讲故事语言流畅,有条理。
3.试着用3——5句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再试着用1——2句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四、发挥才智,探究对联的妙处。
(一)读了这则对联,你想到了什么?
(二)这个办法是怎样帮助了富商的?
(三)从这则故事中,你觉得富商是怎样一个人?
(四)猜测一下,这个学者长什么样子?
可能有着怎样的经历?
五、指导书写生字。
六、搜集这样与对联相关的小故事,开一个“故事交流会”。
七、布置作业:
背诵“积累”中提供的对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
”这副对联的妙趣。
3.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的喜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对联妙在何处,从而加深学生对其特点、作用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对联妙在何处,从而加深学生对其特点、作用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茶酒联趣》。
1、指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得熟练、有感情。
2、指生复述课文。
3、再次深入体会文中的对联,感受对联的作用及表达效果,并背诵下来。
二、拓展与训练
其实写对联并不难,只要你多积累并掌握规律,就可以下笔自如了。
请你试试:
上联:
春来花香柳绿
下联:
————————
三、收集对联,和大家交流。
四、搜集这样与对联相关的小故事,开一个“故事交流会”。
五、布置作业:
背诵“积累”中提供的对联。
板书设计:
茶酒联趣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
教学反思:
2古诗四首
单元教学目标:
1.读有读的道理,就是句中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气势、神韵。
如五言的节奏一般为二三隔,七言的节奏一般为二二三隔。
表喜之情态,语气宜气满声平,语调宜平稳舒缓。
表哀之情态,语气宜气缓声柔,语调宜平稳舒缓。
表忧之情态,语气宜气短声细,语调宜升降曲折。
2.在我国的诗歌中,有些意象或表现相对稳定的感情,有时却表现不同乃至相反的感情。
美感世界是纯粹的意象世界。
凡文学作品,都是营造超越现实生活的意象。
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有着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的艺术空间
3.联系自己(共鸣):
北大教授谢冕:
“欣赏诗歌的最终目的就是期望能通过诗人的启迪,以引起共鸣式的燃烧”。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泊船瓜洲》自己与亲人朋友分离的经历来,引起共鸣。
单元教学重点:
积累背诵古诗。
单元教学难点:
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特色,能进一步感受中华文化的精髓,从中培养语言素养,受到美的熏陶。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大体把握诗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这首送别诗所表达的旷达的人生态度,体会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3.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
(照片)准确来说,这是一张毕业照。
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句诗经常被引用到各种毕业照、留念册上。
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句诗出自何处呢?
其实,它就出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简介作者:
汇报有关作者的资料。
三、讲析诗歌:
(一)教师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
律诗的四联分别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诗歌中写的是什么事情?
从哪里看出来的?
(二)题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
动词,到的意思。
回忆《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字词学习:
以学生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阙(què):
皇宫前面的望楼。
辅:
护卫。
五津:
指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
宦():
做官的意思。
无为:
不要,不须。
(四)分析诗句:
1.经过同学们的预习和刚才老师的朗读,诗中的哪句诗给同学们的感觉最直接?
明确: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这个知己,纵然我们分隔天涯海角仍像在一起一样。
诗人写作这首诗的原因是什么?
(离别)
3.诗歌中的颔联直接提到了“离别”,“同是宦游人”是离别的原因。
联系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与朋友离别时我们通常会说什么?
但是,诗人在这里并没有对朋友的离开有只言片语的挽留,而是直接到出了离别的原因,这表明诗人是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与朋友的离别的?
(坦然)
诗人的这种坦然地心态影响了他笔下的景物,首联。
4.首联点明了哪两个地方?
长安、四川
5.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诗人在长安送别朋友,按理他是不可能望到四川的,但是这里诗人却用“望”字连接这两个地方?
为什么?
明确:
(1).诗人把两个相隔千里之外的地方用“望”字连接,使诗歌营造出开阔的意境。
(2).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今后生活的关心。
6.在学习了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的基础上,我们再回到诗歌的颈联,也就是千古名句,同学们,现在大家对这句诗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回答。
明确:
与友互勉、超越时空、乐观豁达。
7.尾联中诗人宽慰友人不要哭泣,那言下之意要怎样呢?
那就是说这里除
了对友人的宽慰还要?
(微笑)表明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积极进取)
(五)小结:
掌握诗歌中字词的解释;理解和感悟诗人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六)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八)指导书写生字“蜀、辅”,强调易错处。
(七)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并认真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送别的诗句?
比较一下它们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什么同和不同,谈谈你的看法。
板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首联点明地点意境开阔
颔联离别原因坦然面对
颈联与友互勉乐观豁达
尾联宽慰勉励积极进取
教学反思:
2--2《滁州西涧》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景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风景图:
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配上黄鹂鸣叫的音乐背景。
师:
同学们,这幅美景被我们的一位诗人看到,用十四个字收藏在诗句里,大家同我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诗名滁州西涧)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师介绍诗人韦应物。
2、明白古诗的时空背静。
(二)初读诗歌:
1、师范读本诗,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2、学生齐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揣摩诗歌的感情。
4、抽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大家在朗读上共同进步。
二、识字、写字:
三、明诗意,感情读。
1、整体感知,自由读诗。
2、学习古诗前两行。
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从生、涧水奔流、鸟鸣深材的清幽境界。
师指导学生理解关键词“独怜”,再指名说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师小结:
寥寥十四个字,诗人便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这些分散的景物聚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3、学习古诗后两行:
请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试着将诗意说出来。
师小结:
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去了,只间一叶小舟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
千百年来,这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4、感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四、课后作业
将古诗的意境用笔描绘出来!
板书设计:
滁州西涧
碧草从生、
涧水奔流、
鸟鸣深林
教学反思:
2--3《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2、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3、了解诗歌大意,并能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方法体会《乡愁》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
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
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
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1.指名介绍。
2.导入课题
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
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
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
两地相距远吗?
何以见得?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
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d.“还”什么意思?
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
他看到了哪些景物?
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
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
诗人怎么说的?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3)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
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
3.指导品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板书设计:
欣赏诗歌
知诗人,解诗题
抓字眼,明诗意
入诗境,悟诗情
教学反思:
2--4《游园不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重点词语“扣、值”的意思。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古诗中表达的意境
2、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3、读懂诗句,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1、从“一枝红杏出墙来”体会“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欣欣向荣之美。
2、在对比中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用此的考究和魅力。
体会“一”“满”“关”“出”的妙用。
教学过程:
一、以诗会友进入主题
二、以读为主品味诗韵
(一)初读
1.诗中的美丽春色正等着你们去寻找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齐读)
2.指名读,再评价。
(二)细读
三、深入理解,品读古诗:
1、叶绍翁在杭州西湖一带长期隐居,雨过天晴之时,他去拜访友人,可是却不遇,在不遇中又遇到了什么呢?
2、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吧!
看看作者游园看到了那些事物?
3、结合你生活中对这些事物的理解汇报。
苍苔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4、一种普通的植物,让我们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句诗中的哪个字饱含了对我们所见的这些景物的特别情感呢?
5、用以上的方法汇报:
“红杏”“柴扉”
叶绍翁也禁不住赞叹这枝杏花:
齐读一枝红杏出墙来。
6、“柴扉”重点理解“小扣”之意,
7、我们只是发现了如此普通的景物,如此而已的园,却给你怎样的感觉。
你是从哪个句子感受到的。
8、你就是那一枝红杏,你回头望望园子里,你看到了什么?
9、配乐齐读。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五、总结
六、布置作业:
把想象中的春天美景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就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教学反思:
3、民俗
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所有生字。
2、理解本单元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了解我国的民间习俗,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单元教学重点:
1、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积累一些表达方法。
2、通过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3、通过朗读想象画面,了解作者笔下故乡元宵节的相关风俗。
单元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3—1腊八粥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学习文中人物的对话描写,积累表达方式。
2、通过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联系提示语,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理。
3、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了解腊八节和腊八粥。
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习文中人物的对话描写。
2、通过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联系提示语,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理。
3、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齐读。
2、课件介绍作者沈从文。
3、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
课件简介“腊八节”,识记“粥”字。
二、初步感知
1、学生默读,思考:
作者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师小结(指出八儿嘴馋)。
3、课件出示本课词语,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重点词语的含义。
三、读中感悟体会内涵
1、出示学题:
细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如何写出八儿嘴馋的?
画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细细体味,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围绕学题,自主读书。
3、小组交流感受,全班汇报:
可以引导抓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联系提示语,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理。
课件相机出示相关语段,指导朗读。
发挥想象,体会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四、总结拓展
1、你们家是怎样过腊八节的?
你感受到了什么?
2、积累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长春 小学 年级 下册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