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结》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7863810
- 上传时间:2023-07-05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8.41KB
《乡土情结》教案.docx
《《乡土情结》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土情结》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如何赏析优秀散文;
2、通过赏析加深对对故乡的理解,培养热爱故乡的情操。
重点难点:
、梳理课文结构层次;
2、通过赏析把握作者的情感。
课时课型:
讲读课(新授)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迫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中国农民,漂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怀着一撮家乡的泥土。
那时,闽粤沿海港口上,一艘艘用白粉髹腹,用朱砂油头,头部两旁画上两个鱼眼睛似的小圈的红头船,乘着信风,把一批批失掉了土地的农民送到海外各地。
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
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
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
试想想,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
——秦牧《土地》
(板书课文标题——乡土情结,其中用红色粉笔标注“情结”)
【我在黑板上已经用红色粉笔把乡土情结的“情结”标注出来,我们这节课程主要将围绕这个“情结”展开。
】
二、进入文本,解题:
、什么是乡土情结,作者列举了哪几种情况?
(研读第1节)
(1)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
“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为什么反认他乡是故乡?
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诗词分析——这是唐代诗人刘皂在客居并州十年后返回家乡咸阳途中所作的一首诗。
前二句写久客并州的感触。
作者客居并州已十年,十年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所积累起来的乡愁,对一个异乡客居的人来说,是煎熬得够难受的,“归心日夜忆咸阳”,深刻地表现了作者日夜思乡的愁苦心情。
可是,命运好象与诗人作对似的,他非但不能回咸阳,反而又踏上更遥远的征程。
后二句接着写北渡桑乾河后的心情,表达对家乡深切的思念
(2)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此诗关键在哪两个字?
表达什么心情?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明确:
比较“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贬居岭外,一方面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
时间越长,思念和担心越浓越重,既盼音书又怕音书。
在逃归途中,接近家乡,原先的担心忧虑似乎要变成残酷的现实,与家人团聚的梦想将会粉碎。
所以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结合《采薇》“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归途中担心故乡的变化及个人遭遇。
)
(3)他乡遇故知“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一个女子因长久离乡,漂泊在外,听到乡音,不顾娇羞与男女有别的大防,主动和陌生男子搭讪,更表现其思乡之切,不能回乡,哪怕听一听乡音,能见到陌生的同乡也是好的。
如此看来,船家女的举动不合理却合情。
对故乡的思念,不论于何人,不论在何地,身处何种境遇,都让人无法忘怀,愁肠百结。
2、为什么是乡土情结而非情感?
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明确: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夜过也,东窗未白孤灯灭。
”
——张先《千秋岁》
“丝”“思”,谐音双关。
在这个情网里,他们是通过千万个结,把彼此牢牢实实地系住,谁想破坏它都是徒劳的。
这是全词“警策”之语。
情思未了,不觉春宵已经过去,这时东窗未白,残月犹明。
如此作结,言尽而味永。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形容失恋后的女孩家思念故人、心事纠结的状态。
在古典文学中,“结”一直象征着青年男女的缠绵情思,人类的情感有多么丰富多彩,“结”就有多么千变万化。
】
情结,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
乡土情结的特点:
魂牵梦萦、随时随地、永不褪色
三、整体感知(注意显示语言标志)
、学生自读课文一遍,同时给课文分段并且概括出各段大意(预习作业)
第一部分
(1):
什么是乡土情结——“永不退色”。
第二部分(2-6):
按人的成长的时间顺序写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及升华。
(2:
乡土情结由来——童年烙印/3:
少小离家/4:
离家际遇/5:
战争、放逐/6:
海外游子,心系桑梓—最重的——份乡土情:
民族向心力)
第三部分:
归纳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
一方面强调乡土之恋不会消失;另一方面,又在鼓励祖国强盛的时代应有大展宏图的志向,极富时代气息——“永不消失”。
(首尾呼应,得以强化)
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以“乡土情结”为线索。
1-2引述古代思乡的诗点明话题,说明童年的烙印是“乡土情结”形成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3-5为离家情形,写惹发乡思的几种情形,不管什么情况,思乡是“慈母手中线”永远将游子与故乡联系在一起。
思乡情人人皆有,而只有远离故土时才会强烈表现出来。
当漂洋过海,谋生异域时,乡土情结发生升华——故土之思,爱国情怀,体现了民族凝聚力。
主题由此升华,这是最重的一份乡土情结。
四、赏析——主要通过引用的诗词贯穿全文,进行整体赏析。
(一)为什么说思乡情结久远和难解?
(从景物、人物、事件等角度入手考虑)
、景物——良辰美景奈何天——家乡有何景?
(由学生在文中找答案)
山水虫鸟草木星月——情景交融
知识链接:
“良辰美景奈何天”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
赏析:
这是汤显祖《牡丹亭》“游园”中的一支曲子。
在春香的鼓舞下,杜丽娘违背父母、塾师的训诫,走出深闺,看到一个美丽的新天地。
她痛惜自己的青春埋没在小庭院中,而引起了她的自我觉醒。
这里有对礼教的不满,有对自然和青春的热爱,有对春色的惊叹和对命运的感伤。
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
“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
2、人物——母亲、父亲、祖母、邻里乡亲(母亲与母爱相互联系在一起)
知识链接:
但丁:
“永恒的女性,引领人类飞升。
”(但丁,歌德,托玛斯•哈代)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情深似海,义重如山的母爱,作者仅用了30余字,既有第一句的“深情直白”,又有第二句独特生动的“画面描写”,还有第三句中的比喻,让你去感受母爱的温暖与厚重。
从听觉、视觉、触觉多角度进行描写,可谓一字千金,炼句提词真可谓常人所不能及,将母爱在简洁纯朴的文字中表达的如此生动形象,细致入微。
】
3、事件:
童年的烙印、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对文本的细读能力要求较高、难度太大、适时调整)
注:
的①②两段任何一点都可以作为“思乡情结久远和难解”的理由。
例:
“乡音”
知识链接: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二)离开家乡的几种情形以及结局
问题设计:
、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
请概括说明。
【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创世界。
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
此题已经在题干中告诉考生关键信息在第三段,而从第三段中提炼出“两种情况”应当不会太难。
】
A、迫于生活——哀情——串演悲剧
“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
”浮萍的意向可以联想到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2、文中一连用了四个比喻写游子,有何作用?
“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这四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漂泊无定、孤苦无依的境遇。
仿写示例:
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无土的种子,断线的风筝,折翼的大雁,随波逐流的无舵航船。
B、闯荡世界——豪情——分几种结果(由学生在文中寻找答案)
①韦庄的“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写出了离乡闯荡的人怕归乡的心态;
【链接】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赏析】
这首词写景只有两句,却以写意的画法,画出江南水乡的最大特点,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象空间。
写江南的人美,只写垆边女的皓腕,而“似月”的美貌,又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象空间。
开头用“人人尽说”这一侧面描写的手法,令人信服。
一般游子总会发出“思归”而不得的感慨,而这首词的结尾又巧妙地呼应开头,反传统而用之,说游人和客居者应老死于此,否则将遗憾无穷,俏皮而极富新意。
②孟浩然的“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写出不得志后的思乡之情和少年豪情的消灭;
【链接】
留别王侍御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赏析】
这首诗应是作者离长安时的作品,主诉怨悱。
首联直接说出自归。
颔联则写题意“惜别”,颈联说明自归之故──乃是知音既少,当道不用,此时不走,更待何时。
以失意后的牢骚贯穿全诗。
语言平淡朴实,近于口语,不讲究对偶,顺其自然。
③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闯荡有成,意欲回乡炫耀的迫切心情。
【鸿门宴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大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去。
此时,有人对项羽说:
“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为霸。
”(《项羽本纪》)但项羽见秦宫室都被烧残,又急于东归,便说: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项羽本纪》)那人说:
“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羽本纪》)项王听后大怒,将其烹死。
】
3、除了第三段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现代的人们离开家乡还有一种情形:
报效祖国——热情——举了哪些例子(由学生在文中找答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感情基调逐步上扬(思恋故乡——爱国之情)
【教师小结】乡土情结每个人都会有,但它往往在远离故乡时表现得更为强烈。
以大量的古诗词入手,一方面表现乡土情结的久远,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古诗词的引用与诠释,写出了乡土情结的内涵和表现。
然而乡土情结并不止于此,作者还把乡土情结上升到爱国情怀的高度,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柯灵是怀着深厚的感情写这篇的,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和灾难的离乱之苦,因此,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再加上香港回归这一特殊的背景,作者从家到国展开联想就十分自然了。
无论是否离家,也许我们的心灵深处都早已刻下了一块乡土的烙印。
五、布置作业:
、运用积累的思乡诗句,想象补充。
(1)李白东游淮扬,生了一场大病,身寄客舍,备感凄凉: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2)王安石罢官返乡途中,触景生情,写下羁旅愁思: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3)武元衡《春兴》: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梦境原虚幻,情真幻亦作真。
(4)逢年过节,形单影只,孤寂悲凉之情油然而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2、补充阅读相关史料。
屈原:
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被楚怀王的疏远,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
贾谊:
年少重用(20多岁担任中大夫)受王侯重臣嫉才诽谤,讲他的坏话,汉文帝便渐渐地疏远他,让他离开京城,去长沙做长沙王的太傅(老师)。
贾谊横遭贬斥,十分委屈,瞻念前途,一片茫然。
路过湘江时,他触景生情,由楚国大夫屈原的受谗放逐联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写了一篇有名的《吊屈原赋》,以寄托自己的悲愤。
张俭:
张俭不畏权势,毅然投书朝廷,揭发宦官侯览侵吞民田,暴虐不法的罪行,侯览诬称张俭等人聚众造反,图谋社稷,汉灵帝不予明察,下诏捉拿“党人”,这就是东汉末年的第二次“党锢”之祸。
作为“党魁”的张俭闻讯潜逃。
后人传播甚广的谭嗣同"狱中题壁诗",即:
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张俭"一典出自《后汉书•张俭传》:
张俭获罪,亡命而逃,于是他的亲友们受到了株连,有十几个人被杀。
谭嗣同此意是:
谭嗣同不愿像张俭那样只顾逃命而连累别人。
韩愈:
生性梗直,屡屡贬谪。
因关中受灾,上书请宽民徭,被贬为阳山县令。
后因上谏反对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
柳宗元:
与刘禹锡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同时被贬的还有七人,史称"八司马事件".在长期的谪贬生活中,柳宗元接近了人民,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后迁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
苏东坡:
贬谪不断。
神宗时,因反对新法,被外放到杭州、密州做地方官,又因「乌台诗集」被诬下狱,几至於死,最後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到保守派执政时,他一度被召回朝,但到新党重新上台,他又被贬至惠州直至边远的儋州。
请学生精选以上事例材料,续写下句,使之构成一列举式排比例证文段。
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横遭放逐,然身处江湖,心驰魏阙。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汨罗江边,披发行吟的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
佞臣专权,楚王昏庸。
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
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悲鸣的泪滴。
皇历又翻开厚重的一页,1000多年前一个大雪满天的季节,一位唐代首屈一指的知识分子,怀着凉透背脊的哀叹朝贬地进发,那是“一朝封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的放逐之路,却仍然“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换得“一片江山尽姓韩”“儿童能诵鳄鱼文”。
“韩潮苏海”,还有“身如不系之舟”的东坡居士,身陷官宦的漩涡,一生的仕途坎坷,却始终一心为民,在密州带领百姓抗旱种地,在杭州就筑堤开湖疏浚,在徐州则恪尽职守,率民抗洪,劝民耕桑,开挖煤炭……乡亲们送花献酒,挎挽马头,割截马镫。
历史予他们重任,人生予他们打击,在宫廷政治的高压下抬不起头,在黎庶心中却光芒万丈。
我们为之叹服,为之鞠躬,也为之啜泣。
真的要痛恨上帝的偏心,感激人生的造化。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投影学生的作业,教师结合高考题型做简单讲解。
二、离开故乡后的最终归结——安土重迁、落叶归根
、(研读第5节)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事?
与乡土情结有何关系?
明确:
分别写了灾难、战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男儿何不带吴沟,收取关山五十州”)和放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建立在乡土情结的基础上,且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一方面赞颂了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怀,另一方面也升华了主题,从乡土情结升华到爱国情怀的高度,赋予了乡土情结新的时代内涵:
乡土情结不仅是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的热爱,更可表现为炽热的爱国情怀,仁人志士为保卫祖国,维护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一切,将浓浓的乡思深藏心底。
而今天,我不禁想起了余光中和所有台湾同胞的乡愁: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
知识链接:
南园•其一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赏析】
《南园》组诗共十三首,是李贺闲居乡园时的杂咏,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反映了作者愿意弃文就武、为国效力的抱负。
南园,李贺福昌故居的田园。
2、方东树在其《昭味詹言》中说:
“所谓涉世艰险,故愿还故乡。
故乡者,本性同原之善也。
”所谓的“本性同原之善者”,应是指一种安定、和谐、平静而又富有情趣的生活感受,“它意味着稳定幸福,意味着纯朴无邪。
一句话,它意味着真、善、美。
”正因为如此,故乡情结才稳稳地扎根于所有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叶落归根”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人们生命理念的终极归宿。
3、【仿写练习】传统将故乡比作一杯酽酽的茶、醇醇的酒,言其久而弥笃。
可换个角度按照第四节从抚慰的角度拟写排比段。
示例:
故乡犹如一副强效应的镇静剂,可以消释横亘心头的诸多块垒(抚平尘封的伤痛);故乡犹如一股涓涓流淌的清流,可以润泽干涸的心田;故乡犹如一弯温馨宁静的港湾,可以停泊四处飘荡的小舟。
是故乡,唤起了他们心灵深处最美好的回忆,在对故乡的意念中,他们又仿佛回到了那单纯无邪的童年世界,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身心的创伤得到了暂时的平复,精神的空虚得到了刹那的充实,在这里,故乡成了他们终极的归宿地。
4、讨论:
如何看待中国人的“落叶归根、安土重迁”的情结?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今译:
关在笼中的鸟怀恋原来生活过的树林,池塘中的鱼思念从前居住过的深水。
赏析:
这是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两句诗。
诗人原在外面做官,后来辞职回到故乡。
“羁鸟”、“池鱼”比喻做官。
诗人认为在官场中生活很不自由,就像鸟在笼子里和鱼在池塘里一样。
“旧林”、“故渊”比喻自己故乡的大自然,诗人对自己故乡有深切的怀恋之情。
这两句诗反映出诗人酷爱自由、不愿做官的性格。
【附】原作《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三、提升全文——趁着年轻去远行
结束语:
读本文就像在听一位老人在向我们娓娓诉说;同时又凝聚了诗的哲理和蕴含。
希望同学们能够课后继续细细“品味”课文。
四、课后作业:
、探究作业——故乡与母亲(母爱)之间的关系?
2、整理、积累有关思乡的诗词名句。
3、仿写《家园如梦》中的一节。
在家门前那堵不倒的竹篱笆上,我将自己攀援成一株不忘的牵牛,紫色的喇叭始终朝向敞开着的家门,芬芳屋里的每一道墙缝。
家园如一件厚厚的袄,等待着每一个伶仃的流浪者去穿;家园如一双不破的鞋,永远套在流浪者缺暖的脚上;家园如一柄永新的伞,一直搭在流浪者风雨兼程的肩膀上;家园如一块啃不完的饼,让流浪者一次又一次地去补充能量;家园如一根拉不断的线,末端总系着一个流浪者的大风筝。
【附录】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①
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②。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③?
谪居正是君恩厚④,养拙刚于戍卒宜⑤。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⑥。
①此诗作于道光二十二年。
是题二首,此为第二首。
是年夏历七月,林则徐自西安启程赴伊犁,作诗留别家人。
诗表现了作者以国事为重、不顾个人安危的高贵品质和他面临遣戍时的旷达胸怀。
②衰庸:
意近“衰朽”,衰老而无能,自谦之词。
③“苟利”二句:
郑国大夫子产改革军赋,受到时人的诽谤,子产曰:
“何害!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诗语本此。
以,用,去做。
④“谪居”句:
自我宽慰语。
谪居,因有罪被遣戍远方。
⑤养拙:
犹言藏拙,有守本分、不显露自己的意思。
刚:
正好。
戍卒宜:
做一名戍卒为适当。
这句诗谦恭中含有愤激与不平。
⑥“戏与”二句:
自注:
“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
‘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
’对曰:
‘臣妻有一首云:
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上大笑,放还山。
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谓曰:
‘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
’妻子失笑,坡乃去。
”这两句诗用此典故,表达他的旷达胸襟。
山妻,对自己妻子的谦词。
故事,旧事,典故。
【赏析】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他忍辱负重,道光二十一年踏上戌途。
被发配到x疆伊犁,可谓英雄失路,其悲愤之情自可想见。
但诗人在古城西安与妻子离别赴伊犁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
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
却不见叹息的悲鸣。
首联以自谦自慰的口吻,道出所遭遇的不幸,语冷带嘲。
颔联直抒胸臆,表达为国献身,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
颈联表面上是感恩之言,实际是对道光帝反复无常的讽刺。
尾联以戏语劝慰妻子,诙谐之中带有难以掩饰的苦涩。
诗人围绕遣戍伊犁展开全篇,于起伏变化之中,充分展现了复杂矛盾的心境。
【解析】
一八四○年发生鸦片战争,英国用兵舰大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清朝道光皇帝吓破了胆,匆忙割地赔款,签订不平等条约,并将坚决禁烟、抗击英军的林则徐贬戍x疆伊犁。
道光二十二年
八月,林则徐自西安启程赴伊犁,临行前作此诗留别家人。
这首七律诗前三联的写法,很像在告别时与家人话衷肠。
开头两句说:
我能力低微而久当重任,久巳感到精力疲惫,要继续全力以赴地操劳政事,以我这样的衰朽之身,肯定是难以支持了。
此时林则徐已是五十七岁的垂暮之年,平淡的话语中隐隐透出一场大风暴后他那种疲乏而低沉的心绪。
然而,作为一个政治家,决不以个人的进退荣辱萦怀,于是,他话锋一转说: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想到了春秋时著名宰相郑国大夫子产,因实行政治经济改革,遭到国人诽谤,子产说:
“何害?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这才是一个政治家应有的品格啊!
林则徐自励道:
倘使有利于国家,我可以用生命作奉献,怎能因为是祸就避开,是福就争取呢?
第二联这两句诗含意很丰富。
一,是指目前贬戍伊犁事。
从同时写的另一首留别诗“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句,表明有人说他此次远戍,将如俚谚所云“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诗人在这里向家人表示,即使是祸,自己也在所不辞。
二,表明自己过去所作所为,主要指禁烟和抗击英军,也都是从“利国家”“不避祸福”这一宗旨出发的。
三、对未来,自己也将一如既往,不改爱国初衷。
写此诗后数日,林则徐《致姚春木王冬寿书》说:
“自念祸福死生,早已度外置之,唯逆焰已若燎原,身虽放逐,安能委诸不闻不见?
”这段话正可作为这两句诗意最好的注脚。
实际上这一联诗集中体现出林则徐的一生为人。
据说作者生前最喜爱自己这两句诗,经常听到他嘴边吟诵有词,乃至身后被其子写入讣告之中。
林昌彝《射鹰楼诗话》评曰:
“盖文忠公矢志公忠,乃心王室,故二句诗常不去口。
”
林则徐在启程远行时,向家人倾诉衷肠,无非是希望得到理解与谅解。
接下来,他进一步设法解除家人对他此行的担忧。
于是诗笔又一转,转而宽慰家人说:
“谪居正是君思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林则徐严厉禁烟和坚决抗敌,本是爱国壮举,未获朝廷封赏,反而得到充军伊犁的处分,自是天下不平事。
为什么林则徐反而表示感谢皇帝对他处分的宽厚呢?
封建政治是很可怕的,朝廷内派系斗争复杂,作为朝廷重臣,怎能像一般文人随便发牢骚呢?
在这方面正表现出林则徐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深沉。
况且,中国士大夫在不得意时还会学陶渊明的榜样。
陶渊明《归田园居》云: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林则徐说的“养拙”,也相当于陶渊明的“守拙”。
所以,他故作轻松地对家人说:
我这个做官缺乏才干的人,此次至伊犁去,有时间“开荒南野际”了,对我来说,当一名戍卒不是更适宜么!
最后,诗人大概为了让悲悲切切的离别场面变得轻松一点吧,他想起了苏东坡为人的风趣旷达。
诗人于此诗尾联作“自注”云:
“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
‘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乡土情结 乡土 情结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