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味巴蜀巴蜀中华茶文化.docx
- 文档编号:27855594
- 上传时间:2023-07-05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3.86KB
舌味巴蜀巴蜀中华茶文化.docx
《舌味巴蜀巴蜀中华茶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舌味巴蜀巴蜀中华茶文化.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舌味巴蜀巴蜀中华茶文化
舌味巴蜀【巴蜀中华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
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
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巴蜀中华茶文化,一起来看看。
巴蜀中华茶文化
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始于蜀。
蜀为中国茶业文化的摇篮。
清初学者顾炎武考察研究中国古代茶事,得出如下结论:
自秦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
他指出各地对茶的饮用,是在秦国吞并巴、蜀以后才慢慢传播开来的。
据《华阳国志》记载,川茶在周武王时(约公元前1058年)已列为贡品,国有芳?
,香茗。
公元前59年,两汉王褒在《僮约》有脍鱼?
鳖,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杨氏担荷的记载,反映当时的成都一带,饮茶已成为风尚,也有了专门的茶具,由于茶业消费的需要,茶业已经商品化,还出现了如武阳(今四川彭山县)一类的茶业市场。
西晋人张载在《登成都白菟楼》诗中赞扬茶叶在各种饮料中可称第一,其美味饮誉天下。
芳茶冠六清,溢味插九区。
到了唐代,四川已有规模相当大的茶园,且名闻全国。
据唐代陆羽《茶经》和李肇《唐国史补》等历史资料记载,唐代名茶约50多种,其中有18种出自四川,说明四川茶业之兴旺。
陆羽称赞四川的蒙顶茶,是天下第一茶,是茶中绝品。
据中外茶叶专家近几年的考证,蒙顶茶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名茶。
蒙顶茶产于四川省邛崃山脉之中的蒙山。
蒙山地处名山县,古称蒙山仰则天风高畅,万象萧瑟,俯则羌水环流,众山罗绕,茶畦山径,异石奇花,足称名胜。
蒙山林木苍翠,云盘雾盖,恶草不生生淑茗。
蒙山产茶,已有2000多年历史,自唐代起,至明清皆为贡品。
唐宋以来,川茶因蒙顶茶而名闻天下。
唐代黎阳王在《蒙山白云岩茶》诗中称颂蒙顶茶应是人间第一茶。
蒙顶茶是蒙山各类名茶的总称,其中品质最佳的如蒙顶甘露、蒙顶黄芽,不仅供国内销售,国外也享盛名。
正是万紫千红花色新,春报极品味独新;银毫金光冠全球,叶凝琼香胜仙茗。
除蒙顶茶外,现代四川的名茶有雅安的峨眉毛峰、金尖茶、雨城银芽、雨城云雾、雨城露芽,成都市的青城雪芽、文君嫩绿等均获得茶业界的好评。
形如竹叶、青秀悦目的峨眉竹叶青与银芽秀丽、鲜嫩显毫的峨眉毛峰,在1985年葡萄牙举行的第24届世界食品评选会上,均荣获国际金奖。
四川茶业名闻古今,品茗之风甚行,茶馆更独具特色。
成都市的大街小巷,都有热闹的茶馆。
旧时,成都东大街的华华茶厅,三厅四院,深不可测,是全国闻名的大茶馆。
四川人品茗,最喜欢品饮茉莉花茶。
其茶嗅之清香扑鼻,品之浓香绕舌,品后余香不散,边品边聊天,其乐无穷。
旧时华阳县中兴镇有一家兴盛居茶馆,在柱子贴着一幅对联:
邂逅相逢,坐片刻不分你我;彳亍而来,品一盏漫话古今。
此联言简意赅,道出了四川茶馆饮茶人的情景和心态。
茶馆是人们聚会小憩的场所,在那里品茗消遣,说古道今,叙话家常,交流信息,畅叙平生之快事,排除心中之郁闷。
旧时成都有家兼营酒食的茶馆,门口挂着这样一幅对联: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喝碗茶去;
求衣苦,求食苦,苦中作乐打壶酒来。
四川茶馆遍布城乡,茶馆的椅子是用竹子作的,坐垫用竹篾条编成,柔软舒适,又有扶手和靠背,平稳贴身,聊天不累,打盹不摔。
外省茶具多用壶和杯,而四川人则喜欢用盖碗杯泡茶,俗称喝盖碗茶。
盖碗杯由茶盖、茶碗、茶船(茶托)组成。
据说,茶船是四川发明的。
唐德宗建中年间(公元780783年),四川节度使兼成都尹崔宁之女,饮茶时生怕茶杯烫手,用碟子托着,又怕茶杯倒,便用蜡将杯子固定在蝶子中间。
不久,崔宁命工匠以漆环代蜡做茶碟,并用以招待宾客,用者均感方便,从那以后,便演变为茶托,愈制愈精,多达百余种。
由于四川饮茶的历史久远,西汉时便有烹茶尽具的记载,唐朝时,茶具也颇具特色,当时的四川瓷窑很出名,大邑县出产的茶碗,贻质洁白,雅致悦目。
杜甫有诗称赞: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茶馆内有专司泡茶和添开水的堂倌,不少堂倌技艺高超。
品茶人落座后,茶倌一手提水壶,一手夹着一摞茶具,来到桌前一挥手,茶船满桌开花,恰到好处地在客人前停下,接着把装好茶叶的茶碗放在茶船上,冲茶盖碗。
冲茶技艺干净利落,令人叫绝。
近几年来,成都的茶馆已逐步增加现代派的色彩,广式的茶楼、茶厅栉比林立,以往的堂倌冲茶的技艺不易见到,代之是时髦的女郎端茶送水,或表演外地茶艺,服务倒是一流,只是价格昂贵,令人望茶兴叹!
仙茶故乡四川蒙山
蒙山,又叫蒙顶山,位于四川省名山县城西,山势北高南低,呈东北一西南带状分布,山体长约10公里,宽约4公里,延伸至雅安市境内。
蒙顶五峰环列,状若莲花,最高峰上清峰,海拔1456米。
从蒙顶远眺可见峨眉、瓦屋、周公诸山。
向东俯视,原野平畴,山峦起伏,溪涧纵横,风景如画。
蒙山山麓有着浓郁的川西乡村景色,茂林修竹,水桥流水,环抱农舍。
从海拔800-1100米左右的中山地带,由西向东,片片茶园,堆青叠翠,绿浪翻涌,苍翠宜人,蔚为壮观。
现存古刹永兴寺、千佛寺、净居庵等寺庙座落于茶园翠霭茂林间,红墙梵宇,别增情趣。
中山以上是森林地带。
林木覆盖,绵延至整个后山。
这里是常绿针叶、阔叶混交林带,四季葱茏,春夏之际益发秀丽。
主峰蒙顶的古银杏群,树龄超过千年,高大挺拔,春夏有如青盖,秋日宛若金云,十里可见,煞是奇特。
蒙山是中国种茶业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蒙顶茶被称为仙茶,蒙山被誉为仙茶故乡。
蒙顶茶的声名远扬使之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
在我国,赞茶的名联佳句首推以民谚方式流传甚广的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琴茶》诗有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吟唱。
唐宋大家孟郊、韦处厚、欧阳修、陆游、梅尧臣等,都留下不少以蒙山茶为题的诗文。
明清时代的诗文题词则更为丰富,当代诗人、文学艺术家也留下了许多吟诵蒙山茶的华章佳句。
悠久的茶史形成了特色独具的蒙山茶文化。
风景区有优美的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和茶文化给蒙山留下了许多令人向往的史迹,主要有:
1、天盖寺位于蒙山顶,创建于汉代,宋代重修。
寺占地8000平方米,遥对群山,四周环绕10余株千年古银杏,中间为明代建筑石柱大殿,系蒙茶祖师吴理真结庐种茶处。
大殿塑有吴理真大师全身座像,周围有展示蒙顶茶史的图文、实物等。
此处为蒙顶品茶最佳去处。
寺前殿后,古坊碑林,题刊较多,以《天下大蒙山》碑为最。
2、皇茶园座落于蒙顶主峰的五个小山头之中,因周围山峰形似莲花,皇茶园正落于莲心而成风水宝地,汉代甘露大师吴理真植灵茗之种七侏于此。
从唐代开始在此采摘贡茶,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正式命名为皇茶园。
3、甘露石室位于皇茶园左侧甘露峰,明代双坡顶单间全石结构建筑。
石柱、石殿、石斗拱、石屋面,漏光不漏雨,建筑风格甚为独到。
4、蒙泉井位于皇茶园旁,又名甘露井,侧立古蒙泉二碑。
石栏镌刻二龙戏珠。
为甘露大师种茶时汲水处。
县志载井内斗水,雨不盈、旱不涸,口盖之以石。
取此井水烹茶则有异香。
5、永兴寺座落于蒙顶西侧山腰,海拔1000米。
依山向水,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
山门石雕,有九龙蟠绕,透雕永兴古寺,有麒麟浮雕一对。
大雄殿为重檐悬山式,石楼三间,面阔12米,柱、梁、壁、楼等皆为全石结构,气势凝重。
寺周有清剑南观察使黄云鹄诗碑、告谕、楹联等石刻十多幅。
寺内植有七心茶花和红、白玉兰等珍稀花木,其中一株红杜鹃,植于明代,春末夏初,花朵满枝。
6、盘龙亭位于蒙山山脊东侧。
系木结构六角亭,内塑有一长36.7米的石刻盘龙,造于明代,刻工精湛,造型生动,亭内镌刻有218个造型不同的龙字。
7、梯古道位于山腰禹王宫至天盖寺,有1430级石阶,沿坡度登升,宛如云梯,故名天梯。
8、茶史博物馆位于天梯古道起点处。
由张爱萍题写馆名。
馆内存列着有关蒙顶茶的文献、诗词、标本和茶具。
记载蒙茶的碑碣,是历史的佐证。
各类名茶实物与历代形态各异的茶具相映生辉。
徜徉于茶史博物馆,陶冶于茶文化,是一种高雅的享受。
中华茶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是中国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中国茶树、利用中国茶叶和栽培中国茶树的国家。
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
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
古史传说中认为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玲珑玉体,尝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
又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两说虽均不能尽信,但一缕微弱的信息却值得注意:
茶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人们越来注重它的某些疗病的药用之性。
这反映的是一种洪荒时代的传佚之事。
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从发现了茶的其他价值后才有了独立的名字茶。
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茶类植物油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到药用功能是不难为人们所发现的。
然而,由一般性的药用发展为习常的专用饮料,还必须有某种特别的的因素,即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
巴蜀地区,向为疾疫多发的烟瘴之地。
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
(清周蔼联《竺国游记》卷二)故巴蜀人俗常饮食偏辛辣,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
正是这种地域自然条件和由此决定的人们的饮食习俗,使得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
久服成习,药用之旨逐渐隐没,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
秦人入巴蜀时,见到的可能就是这种作为日常饮料的饮茶习俗。
茶由药用转化为习常饮料,严格意义的茶便随之产生了,其典型标志便是茶(cha)音的出现。
郭璞注《尔雅释木》槚云:
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
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可见,汉时荼字已有特指饮料茶的读音了,茶由荼分离出来,并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
但茶字的出现则是伴随茶事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日益频繁,直到中唐以后的事,也正符合新符号的产生后于人们的社会生活这样一种文字变化的规律。
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当比这更早一些。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
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折叠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
东汉华佗《食经》中:
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
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
在此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
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
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
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
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以有,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
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骚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学相当流行。
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
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重视门第、容貌、仪止,爱好虚无玄远的清淡。
东晋、南朝时,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清淡之风继续发展,以致出现许多清淡家。
最初有清谈家多酒徒,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
玄学家喜演讲,普通清谈者也喜高谈阔论。
酒能使人兴奋,但喝了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
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终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
况且,对一般文人来讲,整天与酒肉打交道,经济条件也不允许。
于是,许多玄学家、清谈家从好酒转向好茶。
在他们那里,饮茶已经被当作精神现象来对待。
随着佛教传入、道教兴起,饮茶已与佛、道教联系起来。
在道家看来,茶是帮助炼内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修成长生不老之体的好办法;在佛家看来,茶又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
尽管此时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和阐明茶的思想原理,但茶已经脱离作为饮食的物态形式,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
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
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
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
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自元代以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
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洁深邃的本质。
在朝廷、贵族、文人那里,喝茶成了喝礼儿、喝气派、玩茶。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标志着中华民族全面融合的步伐大大加快。
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从文化上却对品茶煮茗之事举趣不大;另一方面,汉族文化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也无心再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
这两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后,促进了茶艺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发展。
明代中叶以前,汉人有感于前代民族举亡,本趄一开国便国事艰难,于是仍怀砺节之志。
茶文化仍承元代势,表现为茶艺简约化,茶文化精糖果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
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
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
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
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
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
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感谢您的阅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舌味巴蜀巴蜀 中华 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