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期末试题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7852012
- 上传时间:2023-07-05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2.69KB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期末试题答案.docx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期末试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期末试题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期末试题答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期末试题答案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央浼/分娩 溺爱/匿名 剽窃/虚无缥缈
B.栖息/攲侧契约/楔子潜力/扭转乾坤
C.倩影/天堑俏皮/峭拔怯弱/扶老挈幼
D.钟磬/磐石诺言/偌大朔方/追本溯源
解析:
选D。
D项,分别读qinɡ/pan,nuo/ruo,shuo/su;A项,分别读měi/miǎn,ni,piāo;B项分别读qī,qi/xiē,qian;C项,分别读qian,qiao,qie。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阿育王塔用泡钉将银鎏金皮铆接在木质内托的表面,塔身上的精美图案由当时的工匠在鎏金蒙皮上锻制而成,如此精密复杂的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B.相信只要有踌躇满志的精神、求真务实的态度和一抓到底的作风,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当前的困难、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取得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新胜利。
C.近几年来,某市大型商场营业面积大幅增加,但前往购物的消费者却寥寥无几,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
D.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和矛盾,我们党员干部要善于削足适履,以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
解析:
选A。
A项,叹为观止:
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B项,踌躇满志:
对自己的现状或者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不能形容精神,使用对象错误,根据语意可用“志在必得”;C项,僧多粥少:
比喻供不应求,难以分配,此处应改为“供大于求”;D项,削足适履:
指脚大鞋小,为了穿上鞋而把脚削去一块,比喻无原则地迁就现成条件或不顾客观条件生搬硬套,这里误用作了褒义词。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印尼火山学家斯万蒂卡认为,默拉皮火山可能在长时期内多次小规模喷发。
按照他的说法,尽管无法排除大规模喷发的可能,它也可能长期“缓慢喷发”。
B.目前我国农村户籍有不少地方远比城市户含金量高,不能一股脑地取消农村户口,农村转非户口还是应该尊重农民意愿。
C.科学发展观是在吸取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包括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30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D.对这种不愿消费的心理,各国商家只好开展名目繁多的促销:
法国春天百货推出各种优惠卡让顾客凭卡享受折扣,美国的一些商家索性24小时营业。
解析:
选C。
A项关联词错误,把“也”去掉,在它前加“但”;B项语序不当,把“农村户籍”和“有不少地方”颠倒一下;D项成分残缺,应在“促销”后加“活动”。
4.依次填入下列画线处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艺术是“文明的生活的纪录与赞颂”。
__________艺术也一直是文明的象征。
历史上每一个伟大的文明,都创造出属于自身的辉煌艺术。
①按照摩尔根的看法,文字、铁器与礼仪是文明时代的三大标志。
②但早在文字产生之前,原始艺术就已相当成熟,如我们在原始洞穴中所见到的那些壁画。
③从发生学角度看,艺术的出现早于文明时代的到来。
④这些壁画还成为现代艺术家如毕加索等竞相模仿的对象。
⑤这些壁画不仅真实地记录下原始人的生活,本身也是一种成熟艺术。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④③
C.③①②⑤④D.②①③⑤④
解析:
选C。
根据文章本身的逻辑关系,首先是艺术,然后抓关键词“不仅,还”,得出答案。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2011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
上注曰:
“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莫窥。
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
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
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
”乃命徐安往讨之。
安攻拔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
捷至,上曰:
“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
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乃令吴玉守之。
上语诸将曰:
“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因其未至,可先击之。
”诸将皆曰:
“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
”上曰:
“非公等所知。
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
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
甲申,至怀来。
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
降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仇。
将士闻之,或信或否。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
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
“噫!
我固无恙。
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
”遂倒戈来归。
宋忠余众,仓皇列阵。
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宋忠大败,奔入城。
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搜获之。
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选自明bull;谢《后鉴录》卷下,有删改)
注 上:
皇上,指朱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语诸将曰, 语:
谈论
B.委尸填满沟壑委:
放置
C.识其父兄子弟咸在识:
标志
D.噫!
我固无恙恙:
祸患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A项“语”意为“告诉”,B项“委”意为“堆积”,C项“识”意为“知道、了解”。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今俞瑱得之乃令吴玉守之 B.利为彼有宜为报仇
C.降家皆为上所杀几为所误D.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A项“之”均为代词,代指居庸关。
B项“为”分别为:
介词,表被动;介词,替、给。
C项“所”均是助词,与前面的介词“为”配合,组成“为,所”结构,表被动。
D项“于”均为介词,在。
7.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朱棣“料事如神”的一组是(3分)( )
①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 ②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 ③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 ④贼众新集,其心不一 ⑤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⑥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为对客观形势的分析,强调居庸关地势险要、关键。
②喻证地势险要。
⑥为作战策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朱棣深谋远虑,迅速出击居庸关,打败了俞瑱;然后进军怀来,一举击溃敌军,活捉宋忠、俞瑱。
B.俞瑱逃往怀来,投靠宋忠;朱棣打算乘胜追击,于是分析了敌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制胜之策。
C.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最终未达到目的。
D.宋忠失败的原因在于轻率浮躁,加上计策失当,不少部下临阵哗变,以致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
9.断句和翻译。
(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4分)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根据全文内容,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对句子进行断句,注意断句标志词,如“也”“之”“曰”“耳”等。
断句时句意完整通顺是最大前提。
答案: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2)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
(6分)
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①句为省略句,应为“以之授予”的省略;②句中“麾”释为“指挥”,“鼓噪”释为“擂鼓呐喊”。
答案:
①现在上天把(这个地方)送给我,不可错过(机会)呀。
②皇上指挥军队渡过河水,擂鼓呐喊径直冲向敌人的队列。
参考译文: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一带抢掠,当地百姓偷偷地跑来报告。
皇上说:
“居庸关山路险峻,是护卫北平的险要关键之处,百人把守,万人不能攻下。
现在俞瑱占有了它,有利地势被他所拥有,此种情势,一定要收回它。
这就像一家的后门,怎么能丢弃送给盗贼?
现在趁着他刚到,再加上抢掠,民心不归附,攻取很容易;如果放纵他而不攻取,等到他增兵把守居庸关,以后攻取就难了。
”于是命徐安前往讨伐他。
徐安攻克了居庸关,俞瑱逃往怀来,依附宋忠。
捷报传来,皇上说:
“假如俞瑱知道笼络人心,谨慎把守这个居庸关,即使想攻取它,怎么能一攻即破?
现在上天把(这个地方)送给我,不可错过(机会)呀。
”于是命吴玉把守居庸关。
皇上对各位将领说:
“宋忠驻军怀来,居庸关是必争之地,趁他还没来到,可以先攻打宋忠。
”各位将领都说:
“敌众我寡,很难取胜,攻打宋忠对我们不利,应当固守居庸关来等待他的到来。
”皇上说:
“事情不是你们所了解的这样。
敌军是刚刚聚集起来的,他们不能团结一心;宋忠心浮气躁缺少谋略,心狠武断、自以为是,趁他们没有安定下来,攻打他一定会攻破。
”
癸未,皇上率领精锐骑兵八千,穿着铠甲进发。
甲申,到达怀来。
在此之前,抓获敌人的一个间谍,说宋忠欺骗北平的将士们说:
投降者的家人都被皇上所杀,尸体堆积,填满了沟壑,我们应当替我们的家人报仇。
将士们听他这么说,有的相信有的不信。
皇上知道了这件事,就让投降士兵的家人做前锋,仍用他们以前的旗帜。
将士们远远看见旗帜,知道自己的父兄子弟都在,高兴地说:
”嘻!
我们原本就没什么祸患。
只是宋都督欺骗我们,差点上了他的当!
”于是倒戈投降。
宋忠剩余的士兵,仓皇列阵。
还没有准备好,皇上指挥军队渡过河水,擂鼓呐喊径直冲向敌人的队列。
宋忠军队大败,逃入城里。
我军乘胜追击,宋忠躲藏在厕所里,被搜索捉到。
还捉获了俞瑱,在阵前斩杀了孙泰,其余全部投降。
将士们因为已经抓获宋忠而喜形于色,皇上说:
“宋忠原本是个庸才,用花言巧语骗取好处,谄媚阿谀,奸猾邪恶,靠贿赂得到官职。
刚执掌兵权,就骄纵跋扈,这种善于迷惑别人的小人,我看他不过是狐鼠之辈罢了。
小小的胜利,有什么值得高兴的?
”各位将士都点头称是。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渡 江
[明]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加以概括。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2)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参考译文:
在这扬子江头我已经是几度经过渡口了,江中的风波还像以前一样作为客人的我却又添了新愁。
在船上,看到向西飞去的白日比我还要忙碌,向南走去的青山冷冷得讥笑我这个失意的人。
独自睡去,却又为思念家乡的梦惊醒,破旧的衣服上还沾有京师的尘土。
朋友都像星星一样零星的散落在各地,面对着江上飞来飞去的沙鸥吟诗,联想到自己孤单漂泊的情形,心中立刻产生了怆然之情。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杜牧《阿房宫赋》)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曷其至哉?
(《诗经bull;君子于役》)
(4)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答案: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2)戍卒叫 函谷举
(3)君子于役 不知其期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不可无“我”
钱谷融
①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
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去了“我”,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
②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
“我”,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影响中的“我”。
所谓“非我”,就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
③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
但文学艺术的反映,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反映,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
不使自己化为张三李四,不感受体验着张三李四的思想感情,就写不出张三李四来;不使自己融入客观现实之中,不呼吸着客观现实的气息,不感受着客观现实的脉搏,就写不出生动的客观现实来。
所以,创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使“我”化为“非我”的过程。
④另一方面,文艺作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人物来,要反映客观现实,又不是无所为的,不是为写张三李四而写张三李四,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它是有目的的,它是为感染人、打动人而写张三李四,为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而反映现实的。
所以,艺术家又不能使自己完全化为张三李四,完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而一定仍要不失“我”之所以为“我”,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描写中,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来。
所谓要在“非我”之中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而这,我认为正是创作的主要之点。
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来进行创作的。
所以,在创作活动中,决不可无“我”。
⑤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种创作的辩证法。
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
演员演岳飞就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
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
演员不应该完全丢掉自己。
他仍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务。
⑥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首先必须走进这个世界中去。
不跑进去,而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是既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不能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甘苦的。
但是叫你跑进去,并不就是叫你完全跟着作品中的人物跑,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当作你自己的思想感情。
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
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又不能迷失在这个世界之中,要发现这个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
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我”来。
所以,在欣赏活动中,也不可无“我”。
⑦艺术活动不可无“我”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先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上看出来。
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先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验;就是在他提笔之后,他的思维过程、创作过程,也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
他必须有一种如同身临其境、亲见其人的感觉,才能进行创作。
对于欣赏者来说,他要是不能首先体验创作者所灌注在这一作品中、灌注在他的人物身上的思想感情,他就不能领会欣赏这一作品。
而他的领会欣赏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体验的过程,至少是同体验的过程不可分的。
总之,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不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门外汉,是既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的。
(选自《钱谷融文论选》,有删改)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
A.艺术活动中决不可无“我”,所以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
B.对作家来说,作品以艺术形象反映客观现实,也是在艺术世界中表现“我”。
C.在艺术创作中,要在“非我”中表现“我”,就是要体现出作者的爱憎感情与思想态度。
D.在艺术欣赏中,对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是非爱憎,表示绝对的顺从,就是在建立“我”。
E.在艺术欣赏中,表示出你的独立思考和爱憎感情,就是从“非我”世界中找回了“我”。
解析:
选AD。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A项与文中第②段首句“当然,离不开lsquo;我,并不是只有lsquo;我”相矛盾;D项与文中第⑥段“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一句相矛盾。
1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为演好孙悟空,演员需要事先观察并模仿猴子的动作与神态,这是在创作前体验“非我”。
B.清代一女子迷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终抑郁成疾而死,这是她在欣赏活动中迷失了“我”。
C.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欣赏者在“非我”中迷失了“我”。
D.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叙写琵琶女的遭遇,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是创作者在“非我”中表现了“我”。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此选项表明是欣赏者在“非我”中找到了“我”。
14.从艺术活动中“我”与“非我”关系的角度,分析第⑤段画线部分的内容。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画线的句子前半部分说的是“我”中“无我”,后半部分说的是不可无“我”,所以在解答时应分两层理解。
答案:
①演员演岳飞像岳飞,演秦桧像秦桧,就是从“我”进入“非我”。
②演员在表演中使自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则是在“非我”中失去了“我”。
(或答为:
演岳飞、秦桧像岳飞、秦桧,却不使自己变成岳飞、秦桧,则是在“非我”中体现了“我”。
)
15.艺术活动中为什么“不可无lsquo;我”?
请从创作和欣赏两方面回答。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进行筛选和归纳的能力。
找到文中相关的信息句,进行提取、加工、整合就可以了。
答案:
①在创作中,只有渗入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他对客观现实的态度,作品才能感染人、打动人,才能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达到创作目的。
所以,不可无“我”。
②在欣赏中,只有表现出个人的独立态度和鲜明个性,才能发现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否则会在欣赏中迷失自我。
所以,不可无“我”。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遥远的自然
韩少功
城市是人造品的巨量堆积,是一些钢铁、水泥和塑料的构造。
标准的城市生活是一种昼夜被电灯操纵、季节被空调机控制、山水正在进入画框和阳台盆景的生活,是一种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生活。
这大概是城市人越来越怀念自然的原因。
城市人对自然的怀念让人感动。
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大能接受年迈的父母,却愿意以昂贵的代价和不胜其烦的劳累来饲养宠物。
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可忍受外人的片刻打扰,却愿意花整天整天的时间来侍候家里的一棵树或者一块小小的草坪。
他们遥望屋檐下的天空,用笔墨或电脑写出了赞颂田园的诗歌和哲学,如果还没有在郊区或乡间盖一间木头房子,至少也能穿上休闲服,带上食品和地图,隔那么一段时间,就把亲爱的大自然定期地热爱一次。
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什么呢?
寻找氧气?
负离子?
叶绿素?
紫外线?
万变的色彩?
无边的幽静?
人体的运动和心态的闲适?
事实上,人造的文明同样可以提供这一切,甚至可以提供得更多和更好,也更加及时和方便。
氧吧和医院里的输氧管可以随时送来森林里的清新。
健身器上也可以随时得到登山的大汗淋淋的感觉。
而世界上任何山光水色的美景,都可以在电视屏幕上得到声色并茂的再现。
但是,如果这一切还不足以取消人们对自然的投奔冲动,如果文明人的一个个假日仍然意味着自然的召唤和自然的预约,那么可以肯定,人造品完全替代自然的日子还远远没有到来。
而且还可以肯定:
人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的,是氧气这一类东西以外的什么。
也许,人们还在寻找永恒。
一般来说,人造品的存在期都太短促了,连最为坚固的钢铁,一旦生长出锈痕,简直也成了速朽之物,与泥土和河流的万古长存无法相比。
人们的永恒的感觉,或者说相对恒久的感觉,越来越难与人造品相随。
激情满怀一诺千金之时,人们可以对天地盟誓,但怎么可以想像有人面对一条领带或者一只沙发盟誓?
牵肠挂肚离乡背井之时,人们可以抓一把故乡的泥土入怀。
但怎么可以想像有人取一只老家的电器零件入怀?
除了不老的青山、不废的江河、不灭的太阳,还有什么东西更能构建一种与不朽精神相对应的物质形式?
还有什么美学形象更能承担一种信念的永恒品格?
如果细心体会一下,自然能使人们为之心动的,也许更在于它所富含着的共和理想。
人们对故国和家园的感怀,通常都只是指向权利关系之外的自然太阳、星光、云彩、风雨、草原、河流、群山、森林以及海洋,这么多色彩和音响,尽管也会受到世俗权利的染指,大自然无比高远和辽阔的主体,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无法被任何人专享和收藏,只可能处于人类公有和共享的状态。
在大自然面前,私权只是某种文明炎症的一点点局部感染。
世俗权利给任何人所带来的贫贱感或富贵感、卑贱感或优越感、虚弱感或强盛感,都可能在大山大水面前轻而易举地瓦解和消散。
当然,这一切并不是自然的全部。
人们在自然中可以寻找到的,至少还有残酷。
台风、洪水、沙暴、雷电、地震,无一不显露出凶暴可畏的面目人们只有依靠文明才得以避其灾难。
自然界的生物链存在方式则意味着,每一种生物都以无情食杀其他生命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文明进程之外的原始初民,同样是食物链中完全被动的一环。
山林部落之间血腥的屠杀,也许只是一种取法自然并且大体上合乎自然的方式,他们还缺乏文明人的同类相悯和同类相尊,还缺乏减少流血的理性手段。
由此看来,文明人所热爱的自然,其实只是文明人所选择、所感受、所构想的自然。
与其说他们在热爱自然,不如说他们在热爱文明人对自然的一种理解;与其说他们在投奔自然,不如说他们在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高一 语文 下册 期末 试题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