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家读后感.docx
- 文档编号:27851694
- 上传时间:2023-07-05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2.83KB
孔子世家读后感.docx
《孔子世家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世家读后感.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孔子世家读后感
孔子世家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快来参考读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孔子世家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太史公以诗赞孔子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太史公曰: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至于后世,更有所谓“大诚至圣先师”之号。
孔氏之学,渐乎后世,不可谓不深远矣。
然则孔子之不用于当时,何也?
有论者以为其生不逢时,故有不遇。
果哉?
子贡曰:
“夫子盖少贬焉?
”子曰:
“而志不远矣!
”以此知孔氏一学者也。
学者之为,道也。
不容于世,亦宜矣。
孔子亦自知也,故有: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之语。
孔子不悦桀溺,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以此知子之执也。
孔子自云:
“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诚然一学者之象也。
孔子之学博。
楚令尹子西曰:
“诸侯之使,无如子贡者,诸侯之辅相者无如颜回者,诸侯之官尹无如宰予者。
”然圣者不霸,霸者不圣。
所谓“王者”之说,亦宜付诸东流。
孔子既以修道不倦而圣,又不降志以求,其不容于世不亦宜哉?
世之所求,无非霸也。
春秋之时,诸子纷争,各以说逞,皆以己学为正道。
所言不一,所执亦异。
然大道渺茫,实难求索。
道有大小之分,有“霸”,“王”之别,有学用之类,以此道论比彼道,不亦怠哉?
王霸有道,为政有道,书画有道,庄子曰:
“矢溺亦有道。
”
与孔子同时之诸子,名、法、墨、阴阳亦传诸后世而不绝,唯儒高出诸子而独尊,何也?
无他,时也。
昔孔子生之不遇,后,身既没而名显,皆因时也。
春秋之时,大礼已坏,而孔子教人以忠恕,克己复礼,期诸侯俱以王室为。
秦遵法术而亡,汉鉴前辙而杂儒法,孔学终以“君臣父子”而得显,岂非无因乎?
读《史记·孔子世家》是读《论语》的继续。
读了《论语译注》和《丧家狗》,对《论语》的文本是比较熟悉了,但是孔子的生平还是比较模糊,所以看《史记·孔子世家》,接下去要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读《史记·孔子世家》,首先感觉最明显的一点是司马迁把《论语》中散乱的对话通过孔子一生事件串连起来了。
司马迁其他的资料来源,有《左传》、《孟子》等。
《论语》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是《孔子世家》记录了孔子也语怪力乱神,至少说到怪,如“季桓子穿井得羊”(挖井挖出了一种叫坟羊的怪物)、“吴伐越得骨节专车”(人骨头一节有一辆车那么长)。
可能原意是要体现孔子的博学多闻,但说的事情在现在看来明显是不可能的。
另外“有隼集于陈迁而死”一节也有些离奇。
读《史记之孔子世家》有感——流水人生
孔子说: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
”仁者何以乐山,智者何以乐水?
山水是天地自然的象征,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和万物栖息之所;是仁者对生命的寄托,是智者对自然的依恋。
这是孔子对天人相结合境界的最高体验。
孔子的一生追求仁,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仁者,但是他更是智者。
因为他更钟情于水。
孔子观赏东流的水,子贡问道:
“君子只要看见大水都要观赏,原因是什么?
”孔子答道:
“因为大水流动永不停息,而且滋润世间万物却不自认为有功,就像人的德行一样。
水有时在低处流动,有时在高处流动,这都有其遵循的规律,就像人的仁义一样。
大水浩浩荡荡,永不枯竭,这就像人的道德一样。
水流向百仞高的大山中而不惧怕,这就像人的勇敢一样。
装满了却用不着用盖子削平,这就像人的正直一样。
水的柔弱无所不至,就像人的明察一样。
水从源头必定流向东方,就像人的志向一样,所以君子看见了必定要观赏它。
”孔子用滔滔江水比做人的德行,勉励我们进德修业应像奔流不止的河水昼夜不舍,永不停息。
这不仅体现孔子的智慧,而且不也暗示了孔子的一生如流水一般吗?
孔子一生仕途不顺畅,如流水般曲曲折折。
孔子35岁去齐国,见到齐景公。
由于受大臣晏婴的阻止,没有得到齐景公的重用,37岁返鲁。
孔子从51岁起,先是做了鲁国得县官,后来官至鲁国的最高法官,并代理丞相。
可是只有三个月的功夫,由于鲁王不听他的意见,孔子只好辞职,离开鲁国。
在55岁到68岁这14年间,奔走列国:
在齐国受到排斥,在宋国、卫国遭到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遭受厄困。
于是又返回鲁国。
社会现实却是让人痛心。
周王室统治微弱,“礼崩乐坏”,诸侯纷纷崛起,伦理秩序失控,社会纲常紊乱。
孔子想到自己的先祖弗父何禅让君位,正考父曾接连辅佐宋国三公,父亲叔梁纥勇猛震三鲁,母亲颜徵含辛茹苦地教育培养自己。
孔子叩心自问:
自己为什么不能像传说中的盘古一斧劈开混沌的世界,令天地分开、泾渭分流?
为什不能像文武周公那样文治武功,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太太平平?
自己虽没有君王之位来施展政治抱负,也没有威武之师可以征伐世上邪恶,但是自己有知识、有智慧,可以用教育开启人的心智,用“六艺”来培养“上事君以忠,下使民以惠”的贤臣,改造这种“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实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太平盛世。
于是孔子不怕困难,如流水般,坚持自己的信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他下定决心,走上杏坛,传先王之道、授六艺之技、育天下之才。
哀公三年,孔子当时60岁。
孔子周游列国到宋,和弟子们在大树下“习礼”。
桓魋扬言要杀孔子时,砍倒大树。
弟子们让孔子快跑。
孔子却安慰弟子们,曰: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之后,孔子以及他的弟子们秘密地离开宋国。
等到桓魋得知孔子师徒出行的消息,派兵追赶时,孔子一行早已消失在茫茫的夜幕中。
孔子师徒先后来到新郑。
当时孔子风尘仆仆、疲惫不堪,非常狼狈。
子贡等人四处寻找孔子。
有一位老人对子贡说:
“东门有个老头,长相不凡。
脑门子像尧帝,脖颈似尧时的名法官皋陶,双肩类似郑国大夫子产,腰以下不及禹三寸,脊背微曲,又瘦又乏,累若丧家之犬。
”子贡见到孔子后,便把老人的话学给孔子听。
孔子听后,见大家失魂落魄的模样,不禁大笑,说:
“说我形状像贤相,那可不敢当。
说我像一只丧家之犬,倒是很像,很像!
”像这种坦坦荡荡、从容不迫地对待挫折、坚持自己的信仰,孔子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最后,假如将孔子和庄子相互比较的话,在主观上,我更向往庄子那样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但是在客观上,我更提倡孔子的处世智慧。
尽管孔子曾提出“刑不上大夫”这一不平等的法律。
但人生孰能无过?
孔子还是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孔子的思想包含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为人处世的智慧,给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如流水不绝,激励着万代子孙。
翻阅《史记》,心涌波澜,孔子世家读后感。
千年岁月,如在目前。
列国纷争,遍地硝烟。
权奸害国,朝代更换。
时光推延,历史春秋。
《孔子世家》万事之圣。
河图出书,凤凰来仪。
尼山诞圣,泰山北斗。
阙里孔子,坎坷一生。
三岁丧父,少年丧母。
中年丧妻,晚年丧子。
人生不幸,未能压倒。
忆孔子昔,慈母垂教。
寻师问难,昼夜苦读。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十年奋学,博古通经。
自强不息,终成大器。
千古美名,夫子贤圣。
布衣孔子,三十而立。
首办私学,济世救时。
设立杏坛,有教无类。
全民教育,名垂青史。
平等教育,彪炳于世。
至圣之师,千古孔子。
哦吁!
孔子,倡举仁政。
以德育民,主张仁爱,
推崇礼乐,和谐大同。
伟大之举,令人嗟叹!
叹惜孔子,生于乱世。
礼崩乐坏,壮志难酬。
周游列国,颠沛流离。
几遭不测,抱负不改。
嗟呼!
孔子,辛劳一世。
倦鸟知返,晚年归里。
删改诗书,编订礼乐。
修整春秋,排序易经。
开先学易学之先河,创先学易学之先声。
杏坛育人,桃李满园。
弟子三千,贤者七二。
中华人物,功盖千秋。
中华文化,名垂万世。
悲呼!
孔子,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心中忧愤。
死前扶门,一曲悲歌。
催人泪下,太山环乎!
梁柱摧乎!
哲人委乎!
凄凄惨惨,抱琴而终。
呜呼!
孔子,名垂千古,星移斗转,地覆天翻。
沧海桑田,泰山难憾。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再叹孔子,帝王之师。
臣民之师,天下之师。
这次读完之后,我的感觉就印证了司马迁说的: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以前看过《礼运》、《易经》、《乐记》、《经解》、《学记》,以及《论语》,这些当然是名著,但这次通过《史记》了解孔子的一生后,再与以前的东西结合起来,深刻的感觉到了孔子的悲哀。
当然孔子也并非是宋明时期神话后的孔子,《史记》里的孔子给人感觉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要说《史记》先得从司马迁的悲哀说起,司马迁从忍辱负重受宫刑之后,说出了:
“人之一生,或轻如鸿毛,或重如泰山。
”后面的《报任安书》中有提到只要是传世之作,必定是上古圣贤发奋才能创作出来的。
孔子的一生分为几大部分:
1、身世及出生。
2、决心治学。
3、四处求学。
(如跟师襄子学琴,向老张问礼,在齐闻韶。
)
4、始创儒学,招徒授业。
5、开始为政。
6、周游列国。
7、删述六经。
先说身世,司马评价为: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至于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与夫子,可谓至圣矣!
”
孔子虽然是一个大夫叔梁纥的儿子,但是因为是野合所生,而且父亲死时没有守孝所以没有人承认他。
因为父亲早逝,所以孔子的母亲承包了家中的'一切,所以在孔子十六的时候就死了。
孔子的志学之路还是非常坎坷的,十五岁前和他母亲的爸爸学,之后想要去找太史公求学,因为太史公要测试孔子到底有没有学习的毅力,让他在门口等了一天,而孔子就在那等了一天不急不躁。
于是被太史公收为弟子,其后认真学习六艺,《经解》中有是这样介绍六艺的:
“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宜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
至于四处求学我想孔子向老子问礼,应该都听说过,孔子去了以后被老子骂了一顿后,就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这三者皆可捕捉,而唯有龙我不知,今日我见到老子就像见到了龙。
有人说这次是两圣的碰撞,其实当时孔子的思维并不完善,所以我们老师常说如果孔子五十的时候再见到老子,才会是儒家与道家的交流。
孔子最悲惨的时候就是周游列国了,不被君王接受,被隐士讽刺,还被军队围了三次,但在这途中孔子的体系才真正的创立出来,磨难也不可谓不重要。
最后的删述六经,就是孔子一生中做的最大贡献了,当时孔子想干这件事的初衷是,认为天下已经无道,自己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展现给后人。
孔子删了《诗经》,整合了《尚书》、《礼记》,写了春秋。
关于最后死时见到的最后一个人就是子贡,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
史记原文:
明岁,子路死于卫。
孔子病,子贡请见。
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
“赐,汝来何其晚也?
”孔子因叹,歌曰:
“太山坏乎!
梁柱摧乎!
哲人萎乎!
”因而涕下。
谓孔子曰:
“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
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
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
”后七日卒。
春秋年间,天下无道,礼崩乐坏,智者无用武之地,贤人空怀兴国之志,君王毫无势力,孔子穷其一生不能把礼义推行,到了人生的最后,孔子发出了最后的感慨。
子路因为冲动死在了卫国,孔子一听,一下气血上涌,带动以前的忧愁就病倒了。
子贡来看望,孔子勉强装作很悠闲的样子,说:
“赐呀,你也太晚了吧!
”孔子哀叹一声,唱到,支撑天地的太山已经摧毁,支撑房屋的主梁也已经被摧毁,领导人心的贤人呀,也已经不管用啦呀!
哭了起来。
过了一会跟子贡说:
“天地之间没有道德的约束已经很久了,我的主张一直不能够推行,悲催呀!
那曾兴盛无比的夏王朝如今已经被葬在了东边,那礼乐盛行的周王朝也被葬在了西边,昨晚我梦到我坐在祠堂里,我是殷人呀!
”七天后仙逝了。
孔子的一生充满了悲欢离合,又拥有一段悠然自得的时光,死而无憾呀!
这篇又拖了很久,老是看了一段又回过去看前面相关篇目的内容,比如说到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就回去看“宋微子世家”,后来又说到孔子在鲁国的经历,于是又回去把“鲁周公世家”浏览了一遍。
这一篇通篇看来,总体感觉是:
孔子一生在仕途上可说是郁郁不得志,四处漂泊如丧家之犬;在学术上却是逐渐精深逐渐博大终于积累弟子三千,书成春秋经典。
孔子为人谦恭好礼,有些过分好礼了,所以齐国晏婴建议齐景公不用他,确实他不适合齐国的施政方针。
要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得脸厚、心狠、手辣,得见机行事善于权变,看样子孔子不具备这些特质,而且他提倡的那一整套关于礼的理论,并不适合那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不实用啊。
再说他脸皮也太薄了,与南子见了一面,回来被学生“不悦”,就急得发誓赌咒,“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不必这么紧张吧,反倒引人遐想。
在他后期是有所醒悟了,会权变了,但他的形象已定型,没人敢用他了。
孔子真正令人称道的,还是在思想上和教育上的成就,他整理编写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确是中国千年文化中经典中的经典,他教育学生的种种言论,让我在这里评价一句正确都觉得不够贴切不够资格,因为孔子的思想已经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每一个中国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受到孔子思想的滋养,我们其实更多要做的是用孔子的思想来衡量现实的所作所为,而不是以一已之私对孔子思想进行评论。
关于孔子的思想是一个太博大的话题,以我笨拙的笔墨无法写出其中万一,只是觉得很奇怪的是:
一个说出那么多经典的对的话的人,为什么不能做对的事,让他能够在当世得偿所愿施展才华呢?
看到他那句: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让人不能不品出一些苦涩。
今天把《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学琴原文找出来看了看,准备将文言文背下来,刚读一句,发现方向性错误,我学这个故事是为了三大,最有价值的就是孔子学琴的态度、方法,而不是文言文本身,既然如此,会复述完整的意思即可,没必要浪费时间背诵别人听不懂的文言文!
孔子学琴,体现了牛人惯有的特质,他们的行为其实很简单,就是单爆,把一件事情做透,做到极致,即专注。
学琴,孔子专注把每一个环节做到极致,给自己大量的时间练习,甚至于师襄子都觉得是在浪费时间。
结果是很戏剧的,也是很合理的,师襄子在催促孔子多次后拜服于孔子。
对快、慢、多、少的理解的差异,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在孔子眼里,慢就是快,少就是多,慢慢的雕琢每一个环节,达到技艺纯熟,每天理解一点,一段时间后便会看到整个森林。
师襄子认为要快速的练习大量曲目,短时间能弹奏众多曲目,因为时间限制,均只能在同一个层面上泛泛而弹,难以突破,其认为的快就是快、多就是多最终会是快就是慢、多就是少。
中美篮球教练的理念很能诠释这点:
美国教练教学生时,会告诉学生要慢慢的将某个动作正确的练熟,哪怕一个正常只需1秒的动作,现在就是做10秒也得正确,然后大量练习。
他们认为,开始慢没关系,动作熟了,自然就快了。
国内教练呢,刚好相反,相同的动作,不要求正确掌握与否,相似即可,只求一定要快,正常1秒,练习时一定要半秒做完。
结果很多学员一辈子也没掌握好这个动作,总是失误,更别提快了。
前段时间国家篮球队集训,长时间大量练习基本的动作,很能说明问题。
【孔子世家读后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孔子 世家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