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
- 文档编号:27850222
- 上传时间:2023-07-05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48.38KB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考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一、高中诗词鉴赏
1.(2019•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①,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①至公:
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 “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 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答案】
(1)D
(2)①情感表达:
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
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分析】⑴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
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
故选D。
⑵本题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
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
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
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情感表达:
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
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⑵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步骤:
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再示儿①
袁枚
山上栽花水养鱼,卅年沈约赋郊居②。
书经动笔裁提要,诗怕随人拾唾余③。
三代文章无考据,一家人事有乘除④。
阿通词曲阿迟画,都替而翁补阙如。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81岁时。
②沈约:
南朝文学家,曾作《郊居赋》。
诗人三十多岁时购置随园,开始了郊外生活。
③唾余:
唾液之余,喻人的只言片语。
④乘除:
人或事物的消长盛衰变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首联中,诗人以沈约自比,概述了自己曾经经历的闲适的郊居生活。
B. 诗歌第六句中,诗人语重心长地教导儿子们要以平静的心态对待人事变化。
C. 尾联中,诗人赞扬了儿子们在词曲、绘画方面的长处,并为此感到高兴。
D. 诗歌首尾联均以叙述为主,诗中虽使用了典故,但整体诗意仍较为浅显。
(2)在学习与诗文创作方面,诗人除了建议儿子们不要从事考据之学外,还提出了哪些建议?
请简要概括分析。
【答案】
(1)B
(2)①读书学习要学会做笔记。
读书时,诗人希望儿子们养成用笔勾画、提炼要点的习惯。
②创作诗文要有创新意识。
作诗文时,诗人希望儿子们不要总是模仿他人,要有自己的创见与新意。
【解析】【分析】
(1)B项,“诗歌第六句中,诗人语重心长地教导儿子们要以平静的心态对待人事变化”曲解文意,“三代文章无考据,一家人事有乘除”,让他们要记住,写诗不能捡别人的陈词滥调,也不要去从事考据之学,因为这些都会埋没掉自己,而没有了“自我”也便淹没了性情。
第六句中,袁枚在强调诗里要有自我,正是因为都是自己的东西,而每个人的性情是不同的,因而所创的作品才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也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书经动笔裁提要,诗怕随人拾唾余。
”让他们要记住,读书时,诗人希望儿子们养成用笔勾画、提炼要点的习惯,写诗不能捡别人的陈词滥调。
“三代文章无考据,一家人事有乘除”,也不要去从事考据之学,因为这些都会埋没掉自己,而没有了“自我”也便淹没了性情。
袁枚强调的诗的“新”也就是强调诗里要有自我,写出自己真性情的诗便是新诗。
这一切都在表明袁枚鼓励人们从传统精神的桎梏里解放出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个体价值,去努力追求自己理想中的生活。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读书学习要学会做笔记。
读书时,诗人希望儿子们养成用笔勾画、提炼要点的习惯。
②创作诗文要有创新意识。
作诗文时,诗人希望儿子们不要总是模仿他人,要有自己的创见与新意。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在学习与诗文创作方面,诗人除了建议儿子们不要从事考据之学外,还提出了哪些建议?
请简要概括分析”,这是针对全篇设题,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3.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各题。
京口闲居寄两都友人
【晚唐】许浑
吴门烟月昔同游,枫叶芦花并客舟。
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沉无计水东流。
一樽酒尽青山暮,千里书回碧树秋。
何处相思不相见,凤城宫阙楚江楼①。
【注释】①凤城,指都城。
楚江,长江中下游的别称。
(1)标题中的“京口”在今天的( )
A. 无锡 B. 镇江 C. 南京 D. 苏州
(2)对划线部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去”“东流”暗切友人和自己的所在地点。
B. “聚散”偏重“散”,浮云漂泊寓意游子思归。
C. “浮沉”偏重“沉”,大江东流暗示岁月流逝。
D. 此联融自然景物和人生感慨于一体,公正精炼。
(3)赏析颈尾两联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答案】
(1)B
(2)B
(3)颈联实写诗人京口闲居的生活景象:
诗人独酌浇愁,然樽空酒尽,却只见青山隐隐,暮霭沉沉;友人千里回信,欣慰之际,抬头又见树逢秋时、叶落枝疏,时光飞逝、美景不再。
尾联想象自己和友人分别登上都城宫阙和江边高楼、远隔千里彼此相望的场景,登高望远却只见云天杳杳,只能遥寄相思。
两者由实入虚、以虚衬实,渲染出离群索居的孤寂、对友人的思念以及两地分离、不得相见的感伤惆怅,含蓄隽永,深化意境,令人产生悠然不尽的遐想幽思
【解析】【分析】
(1)唐时润州治所在京口,“京口”即今镇江市。
京口汉称京口里,至东吴孙权筑铁瓮城,置京口镇。
晋时置晋陵郡,南朝宋置南徐州,隋置润州,宋升润州为镇江府,并一直沿用至今。
故答案应为B项。
(2)“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沈无计水东流。
”上句就仰视所见设喻,说白云飘然北去,正如人生不定,离台有期。
下句从俯视所见设喻,说青水悠悠东流,恰似世事浮沉,难以自料。
诗人把俯仰所见之自然景象,信手拈来,化为形象,以“北去”“东流”暗切亲友和自己的所在,并以慨叹语气出之。
抽象的意念与具体形象和谐统一,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分离而兴起的人生感慨,情也随之深沉起来。
由此可知,B项,“浮云漂泊寓意游子思归”不正确。
(3)颈联是实写。
意思是且聊饮一杯,细细品味,壶空时青山已薄暮色,更修书一封,慢慢等待,书回时碧树也不再青。
昔日同游既不可再,他时同游又恐难期的愁怅,诗人愁肠百结的意绪,依附于萧瑟清冷的景象,宛转而出。
这一联以景写情然,在写景叙事中,表现自己的感情。
尾联虚写,你我相思,各在何处,为何总不得相见,相见时是在京都洛阳,还是在京口江滨?
诗人一念飞驰,情牵两地,使平地而起的“宫阙”和高楼遥遥相对,给人可供眺望的印象。
然千里相隔,云天杳杳,只能使这收摄于同一幅画面中的景象,仅存于想象之中,令人产生悠然不尽的遐想幽思。
故答案为:
⑴B;⑵B;
⑶颈联实写诗人京口闲居的生活景象:
诗人独酌浇愁,然樽空酒尽,却只见青山隐隐,暮霭沉沉;友人千里回信,欣慰之际,抬头又见树逢秋时、叶落枝疏,时光飞逝、美景不再。
尾联想象自己和友人分别登上都城宫阙和江边高楼、远隔千里彼此相望的场景,登高望远却只见云天杳杳,只能遥寄相思。
两者由实入虚、以虚衬实,渲染出离群索居的孤寂、对友人的思念以及两地分离、不得相见的感伤惆怅,含蓄隽永,深化意境,令人产生悠然不尽的遐想幽思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重在平时积累。
根据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知“京口”在今天的镇江。
(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译文:
那年烟花三月,我们一起游吴门,那年深秋时节,火红的枫叶,雪白的芦花又将客舟照映。
北去的云,合又分,分又合,分和有定,东流的水,涨又落,落又涨,起伏无心。
且聊饮一杯,细细品味,壶空时青山已薄暮色,更修书一封,慢慢等待,书回时碧树也不再青。
你我相思,各在何处,为何总不得相见,相见时是在京都洛阳,还是在京口江滨?
(3)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室内寂寞,故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即事",吟咏眼前景物。
B. 颔联运用了对比手法。
松茂鹤多,访者稀少,两相对照更显山居环境的幽静。
C. 夕照满山,鸟鹊还巢,炊烟袅袅,人们采菱而归,无不流露出作者闲适喜悦之情。
D. 诗中用“处处采菱归”来表达归隐之意,这与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手法相同,都是双关。
(2)颈联体物精细,状写传神,“诗中有画”,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C
(2)颈联描绘了一幅金秋美景图:
柔嫩的竹节添上了一层新粉,衰老的荷花落下了片片花瓣。
这幅图画描写细致入微,渲染了山居环境清新雅致的氛围,内蕴生命的活力,表现出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高洁的隐逸情怀。
【解析】【分析】
(1)C项,“无不流露出作者闲适喜悦之情”情感解读错误,“夕阳满山”透露了诗人的落寞之情。
故选C。
(2)颈联中“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故衣”指莲花败叶。
“新粉”指竹子刚生长出来,竹节周围带有的白色的茸粉。
这一联的描写像一副图画,画面描写的是柔嫩的竹节添上了一层新粉,衰老的荷花落下了片片花瓣。
好一幅金秋美景图。
渲染了山居环境清新雅致的氛围,内蕴生命的活力,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高洁的隐逸情怀和对隐逸生活的喜爱。
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
此句即为力证。
故答案为:
⑴C;
⑵颈联描绘了一幅金秋美景图:
柔嫩的竹节添上了一层新粉,衰老的荷花落下了片片花瓣。
这幅图画描写细致入微,渲染了山居环境清新雅致的氛围,内蕴生命的活力,表现出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高洁的隐逸情怀。
【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晚登城北门①
陆游
幅巾②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③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④。
【注释】①城北门:
成都城北门。
②幅巾:
当时读书人闲居时的一种装束。
③杜陵:
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诗中用杜陵借指长安,暗喻故都汴京。
④梁州:
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描绘诗人装束和出游地点,紧扣诗题,写出了诗人闲散的生活和日趋衰颓的状况。
B. 颔联巧用“杜陵秋”暗指宋朝故都汴京,寄寓着诗人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
C. “搔首”“倚楼”的描写,表现诗人心忧国家安危,感叹命途未卜,抒发了忧国深情。
D. 尾联“横槊赋诗”借指诗人戎马生涯,“非复昔”包含着对戎马生涯已成往事的感慨。
(2)诗人的“愁”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悲秋之情。
诗人登上城北门楼,深秋时节,西风劲吹,眼前凄凉的景象使人愁绪满怀。
②山河沦陷、忧国伤时的叹惋。
颔联和颈联抒发了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沦陷故都的怀念、忧虑之情。
③身世遭际,前途未卜之愁。
诗人瞻望自己的前途,身世安危未卜,搔首不安,愁肠百结。
④壮志难酬的悲愤。
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而自己却报国无门,悲愁难耐。
【解析】【分析】
(1)B项,“颔联巧用‘杜陵秋’……寄寓着诗人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错误,从诗中来看,从诗中来看,颔联“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两句是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前一句中“散关”是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诗人过去曾在那里驻守过,今天登楼远望从那里传来的烽烟,说明边境上发生紧急情况,作为一个积极主张抗金的诗人,必会感到深切的关注和无穷的忧虑;后一句是说深秋来临,北地天寒,鸿雁南飞,带来了“杜陵秋”的信息,陆游常盼望从北方传来好消息,但这次看到鸿雁传来的却是“杜陵秋”,“杜陵秋”三字,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故都沦陷的无比忧虑。
故选B。
(2)从诗歌标题来看,《秋晚登城北门》交代时令、活动,首联“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叙出游地点、时间、景象以及感受,“卷地西风”造成的凄凉景象使人发愁;颔联“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颈联“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对此发问:
国家可兴亦可废,而谁是兴国的英雄?
时代可安亦可危,谁又是转危为安、扭转乾坤的豪杰?
山河兴废难料,身世安危未卜,瞻望前途,令作者搔首不安,愁肠百结,这是为国事而愁;尾联“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横槊赋诗”,借指陆游于南郑任四川宣抚使幕府职时在军中作诗事,他经常怀念的,正是“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非复昔”三字包含着很多感慨,诗人虽然离开南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州”,正是报国心志的抒发,这是为自己不得志而愁。
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分析“愁”的原因。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悲秋之情。
诗人登上城北门楼,深秋时节,西风劲吹,眼前凄凉的景象使人愁绪满怀。
②山河沦陷、忧国伤时的叹惋。
颔联和颈联抒发了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沦陷故都的怀念、忧虑之情。
③身世遭际,前途未卜之愁。
诗人瞻望自己的前途,身世安危未卜,搔首不安,愁肠百结。
④壮志难酬的悲愤。
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而自己却报国无门,悲愁难耐。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与诗歌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本诗以“愁”字为线索,贯穿全篇。
首先感到的是卷地的西风。
“西风”是秋天的象征,“卷地”,生动形容了风势猛烈。
时序已近深秋,西风劲吹,百草摧折,寒气袭人,四野呈现出一片肃杀景象。
当这种萧条凄凉景象映入诗人眼帘时,愁绪不免袭上心来;“满眼愁”,正是写与外物相接而起的悲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这两句是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这联诗句,抒发了诗人的忧国深情。
时代可安亦可危,谁又是转危为安、扭转乾坤的豪杰?
山河兴废难料,身世安危未卜,瞻望前途,令作者搔首不安,愁肠百结。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这—联既承前意,又总结全诗。
“非复昔”三字包含着很多感慨。
诗人虽然离开南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州”,正是报国心志的抒发,诗虽结束,而余韵悠长。
可据此概括得出。
6.阅读下面这首同,完成各题。
水龙吟·夜闻海涛声
张惠言
梦魂快趁天风,琅然飞上三山顶。
何人唤起,鱼龙叫破,一泓杯影。
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
倩浮搓万里,寻侬归路,波声壮侵山枕。
便有成连①佳趣;理瑶丝、写他清冷。
夜长无奈,愁深梦浅,不堪重听。
料得明朝,山头应见,雪昏云醒。
待扶桑净洗,冲融②立马,看风帆稳。
【注释】①成连:
春秋时代的著名琴师。
传说伯牙从成连学琴,成连带伯牙至东海蓬莱山。
使伯牙闻海水激荡、林鸟悲鸣,最终令伯牙琴艺大进,成为天下妙手。
②冲融:
从容。
(1) 词中“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
”表达了词人内心的________之情。
“省”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
(2)请分析说明下阕中词人情感变化的情况。
【答案】
(1)孤寂;体验或领会
(2)①词作下阕“愁深梦浅”点出词人无端的心事、难抒的积郁;②接着想明朝“雪昏云醒”的光景,营造沉寂、凝重的氛围;③结尾峰回路转,“待扶桑净洗,冲融立马,看风帆稳”,以超旷的胸襟,表达对美好前景的期待与肯定。
【解析】【分析】
(1)从“琼楼寂历”中的“寂”可知,是“孤寂”之情;结合“省”的占义可知,是“体验或领会”。
(2)题干已经表明本词的下阕,词人情感是有变化的,答案需要表现这种变化。
抓住关键词“愁深梦浅”“雪昏云醒”“看风帆稳”作答即可。
下阕继续写涛声,以呼应开篇。
其中,“愁深梦浅”点出词人无端的心事、难抒的积郁,而其具体意蕴究属怀知音还是伤逝者、悲时局还是感身世,抑或兼而有之,已无从实指。
云情雪意,通力营造沉寂、凝重的氛围,折射出人的心态。
但是读下去却又不是一味清愁不断,词的最后出现了对未来的壮美憧憬,对光明的热切期待。
路转峰回,词人也已自行解开了连环情结。
故答案为:
⑴孤寂;体验或领会
⑵①词作下阕“愁深梦浅”点出词人无端的心事、难抒的积郁;②接着想明朝“雪昏云醒”的光景,营造沉寂、凝重的氛围;③结尾峰回路转,“待扶桑净洗,冲融立马,看风帆稳”,以超旷的胸襟,表达对美好前景的期待与肯定。
【点评】⑴此题考查把握诗歌重点字意思的能力。
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钓屿①
(明)郭汝霖
天畔一舟横,长风万里行
黄擎浮浪远,钓屿芜波明。
唇气山将结,涛声笛共清。
倚墙时浩啸,奇览慰生平。
【注释】①嘉靖四十年(1561年)闰五月,册封正使郭汝霖一行乘坐“封舟”向琉球王国进发,航行到钓鱼岛海域即兴而作此诗。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乘舟在大海上航行的情景。
既描绘了封舟在大海上扬帆远航的生动场景,一也写出了磅礴的气势。
B. 领联写初见钓鱼岛。
诗歌借着对封舟的动态描写,将钓鱼岛这一主要表现对象自然而然地推到读者眼前。
C. 颈联用想象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绘钓鱼岛的风景,给人一种迷蒙飘逸的美感与和谐安详的听觉感受。
D. 尾联写诗人倚靠着船上的桅杆不时地浩歌长啸,奇美的祖国山川,让他感到足以告慰平生,直抒胸臆。
(2)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形象。
【答案】
(1)C
(2)诗人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充满豪情、热爱祖国山河的官员。
①他乘坐封舟破万里浪,努力完成朝廷交给他的政治使命;②他面对祖国壮美山河,兴奋喜悦,倚靠桅杆浩歌长啸,体现出爱国者豪迈的诗情。
【解析】【分析】
(1)C项,“想象”错,涛声为实写,应为“虚实结合”。
故选C。
(2)“天畔一舟横,长风万里行”写诗人乘舟在大海上航行的情景。
写出了郭汝霖这位天朝使节自己的豪迈胸襟。
他乘坐封舟破万里浪,努力完成朝廷交给他的政治使命。
“黄擎浮浪远,钓屿芜波明”写初见钓鱼岛。
册封使有护封军人随行,擂鼓以壮声威。
“唇气山将结,涛声笛共清”对钓鱼岛及其周围海域的详细描绘和赞美。
诗人惊奇与兴奋喜悦的心情也就包括其中了。
“倚墙时浩啸,奇览慰生平”作者直抒胸臆,诗人那抑制不住的激动与豪情跃然纸上,将作者热爱祖国山川、热爱大自然的胸襟表露无遗。
分析可知,诗人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充满豪情、热爱祖国山河的官员。
故答案为:
⑴C;
⑵诗人是一位具有强烈使命感、充满豪情、热爱祖国山河的官员。
①他乘坐封舟破万里浪,努力完成朝廷交给他的政治使命;②他面对祖国壮美山河,兴奋喜悦,倚靠桅杆浩歌长啸,体现出爱国者豪迈的诗情。
【点评】
(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
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省试湘灵鼓瑟①
钱起
善鼓云和②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③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释】①湘灵鼓瑟:
传说舜帝死在苍梧,其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
他们常常在江边鼓瑟,用瑟音表达自己的哀思。
②云和:
古山名,出产乐器。
③冯夷:
传说中的河神。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诗歌 鉴赏 专项 训练 详细 答案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