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贵州省十二五节能环保规划.docx
- 文档编号:27831895
- 上传时间:2023-07-05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1.01KB
精选贵州省十二五节能环保规划.docx
《精选贵州省十二五节能环保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贵州省十二五节能环保规划.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贵州省十二五节能环保规划
前言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省委、省政府加快培育和发展十六个重点产业之一,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其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
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的具体任务,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选择,是加快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的迫切需要。
为实现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助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8年4月1日实施;
2、《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9年1月1日实施;
3、《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年1月1日实施;
4、《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8号);
5、《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2]19号);
6、《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贵州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7、《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十六个重点产业的通知》(黔党办发[2011]23号);
8、《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黔府发[2011]29号)。
《规划》适用范围:
贵州省行政辖区。
《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期为2011年至2015年。
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一五”以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全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截止2010年,我省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150亿元和48亿元,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日趋丰富。
在节能领域,纯低温余热发电、干法熄焦等一批节能技术装备得到推广普及,特别是由我省本土企业研发、生产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机变频调速、路灯节能控制、半导体照明等一大批节能技术和产品得到推广应用,高效节能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节能服务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服务领域不断扩大,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以贵州瓮福集团、贵州开磷集团等为依托,开发出了利用磷石膏生产硫磷镁复合肥和硫酸铵技术、低品位磷矿及钙硅质磷矿浮选技术(WF-01浮选剂)、WFS酸性废水选矿技术和“磷石膏固体充填采矿法”技术等一批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通过产学研联合和技术引进,在磷石膏、粉煤灰、锰渣、钡渣等工业固体废弃物制新型墙材和磷肥生产中对伴生氟、碘资源的回收、烟气资源化脱硫等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应用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在环保领域,从业企业达300余家,企业规模也不断扩大,全省涌现了一批产值达数千万元的环保企业,个别企业年产值已达到亿元以上。
污染治理使用技术、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防治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循环利用设备、生物环保材料与药剂及环保服务等得到较快发展。
我省节能环保产业虽然得到较快发展,但总体上看,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存在一些主要问题。
一是龙头带动能力不强,辐射作用不明显。
我省节能环保企业资金筹措能力弱,融资渠道单一,尤其缺乏辐射带动作用强、上下游配套产业链完善的节能环保龙头骨干企业。
二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支撑能力不高。
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建立,缺乏相关领域的创新团队和研发基地,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
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弱,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技术装备对外依存度较高。
三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体制机制不健全。
我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激励机制和管理体制尚不健全,财税和金融等政策有待完善,相关标准和规范亟需建立,规范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四是产业市场不规范,服务体系不完善。
节能环保产业监管体系尚不健全,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地方环境标准体系亟待完善;市场信息不透明,缺乏信息公开平台;企业同行间无序竞争等问题突出。
(二)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攻艰期,是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
——从国际环境看,面对日益复杂的资源供给和环境形势,世界主要经济体把实施绿色新政、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手段。
节能环保产业涉及面广,行业关联度高,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引领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国内环境看,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能够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促使我国尽快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同时,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将节能环保产业列为七个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制定了相关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促使节能环保产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从省内环境看,我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突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以加快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为重点,出台了一系列加强节能、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为节能环保产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
同时,我省资源型产业比重大,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偏高,单位GDP能耗水平较高,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必须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使之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突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为抓手,牢牢把握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战略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区域特色和资源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企业为主体,以推进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四个一体化”为主战场,以服务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为目标,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品制造、节能环保服务、资源循环利用等产业,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核心专利,发展一批重点产品,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构建产业结构优、竞争力强、优势明显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增长点,助推全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
加强各级政府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宏观调控,建立健全节能环保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法规,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向节能环保产业。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市场的有效需求。
同时,加强行业自律,强化执法监督,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健康发展。
——坚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相结合。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立足原始创新,强化合作创新,加强集成创新,鼓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切实提升节能环保产业制造能力和服务水平。
——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重点支持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产业发展。
围绕实现我省“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大力实施节能、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重点工程,有效拉动产业需求,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增长点。
——坚持集聚集约与龙头带动相结合。
引导优势产业、企业、资源向园区和基地集聚、集约发展,积极培育一批竞争力强、技术优势明显的龙头骨干企业,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延伸上下游配套产业链,促进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三)主要目标
为拓展工业化空间、提升核心竞争力,形成竞争新优势,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确保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我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主要目标为:
——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600亿元和200亿元,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左右,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
重点建设一批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和基地,重点支持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化建设,培育一批竞争能力强的节能环保企业。
——产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建立健全多层次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较强的节能环保产业自主研发能力,到2015年,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节能环保装备及产品,部分关键性技术尤其是抗污染复合反渗透膜及组件、海水淡化膜、抗污染膜以及抗氧化膜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产品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
到2015年,由我省研发和生产的高效节能产品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资源循环利用产品和环保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
——产业服务发展速度进一步提高。
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业销售额保持年均增速30%以上,到2015年,形成一批技术水平高、竞争能力强、服务范围较为广泛的专业化合同能源管理公司、节能服务公司和环保服务公司。
城镇污水、垃圾和脱硫、脱硝处理等环保设施运营基本实现专业化、市场化。
3、重点领域
(一)节能产业重点领域
重点发展余热余压利用、高效变压器、节能电机、清洁燃煤、高效节能空压机等技术和设备制造以及推广运用,大力推进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节能家电、绿色照明以及节能建材的生产和使用,着力推动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打造我省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潜力巨大的涵盖技术、制造、产品和服务的节能产业体系。
1、节能技术与装备领域
余热余压利用。
重点推广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钢铁烧结余热发电、转炉汽化蒸汽发电、高炉冲渣热水发电、高效换热器、蓄能器、冷凝器、干熄焦、矿热炉煤气、焦炉煤气、黄磷尾气利用技术和装备等;示范推广低热值煤气燃气轮机、烧结及炼钢烟气干法余热回收利用、乏汽与凝结水闭式回收、螺杆膨胀动力驱动等技术和设备,加快推广余热干燥、余热蒸馏等技术和设备。
工业锅炉(窑炉)。
重点推广高效节能型锅炉、窑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推广富氧/全氧燃烧等高效煤粉燃烧技术和装备,等离子无油点火、高效煤粉工业锅炉、循环流化床锅炉等技术和装备,以及燃烧自动调节控制技术装备;大力推广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粉煤加压气化、非熔渣-熔渣水煤浆分级气化等先进煤气化和高效清洁利用技术和装备。
电机系统。
加快节能电机关键技术研发,示范推广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电动机用铸铜转子技术等高效节能技术和设备;大力推广能效等级为1、2级的中小型三项异步电动机、风机、水泵、空压机、变压器、变频调速系统、电梯馈电系统等技术和产品。
2、节能产品领域
节能建材。
加快发展矿物棉、玻化微珠、光伏玻璃等节能外墙材料,发展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粉煤灰和废渣蒸压砖、磷石膏和脱硫石膏砌块(板)、粉煤灰小型空心砌块、粉煤灰、煤矸石及城市污泥废渣烧结空心砌块(多孔砖)、复合自保温砌块等节能墙体材料,发展塑料门窗、中空玻璃、真空玻璃、镀膜玻璃等节能建筑门窗,发展石灰岩、大理岩、辉绿岩等天然石材节能装饰材料;推广粒化高炉矿渣、磷渣、水淬锰渣等活性矿物磨细掺合料预拌混凝土;推进建筑节能成套技术及部件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低能耗绿色建筑。
绿色照明产品。
重点推广LED节能环保照明应用、LED显示器件、景观装饰和室内外大型展示屏应用等技术;大力实施城市路灯绿色照明工程,加速高效节能照明产品的推广应用,加快推广低汞型高效照明产品。
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加快推广太阳能照明、风能照明等技术和产品。
节能(新能源)汽车。
大力推广LNG、甲醇燃料、焦炉煤气代油等节能(新能源)汽车新技术。
加快研发和示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发动机节能技术。
家用电器与办公设备。
加快引进和研发生产节能型空调、冰箱、洗衣机、太阳能热水器等家用电器或办公设备,加大能效等级为1、2级的节能家用电器、办公和商用设备的推广力度。
3、节能服务领域
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培育专业化节能服务龙头企业,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鼓励节能服务公司加强技术研发、服务创新和人才培养,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引导和鼓励节能服务公司为工矿企业、商业机构、党政机关等提供能源审计、能效评估、节能项目设计、施工、融资、人员培训、节能监测、信息咨询等特色化、精细化、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引导和鼓励咨询设计单位为用能单位提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节能工程设计等服务。
专栏1节能产业关键技术
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技术用于风机、水泵、压缩机等领域,可提高电机系统能效30%以上,大幅度节约硅钢片、铜材等。
重点是中小功率电机产业化。
节能变压器用于变电、配电、电弧炉等领域。
重点是S11系列、非晶合金变压器产业化。
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用于工业窑炉及煤粉锅炉,提高热效率。
重点是钢铁行业蓄热式加热技术,有色行业蓄热式熔炼技术等,以及固体燃料工业窑炉适用的蓄热式燃烧技术。
半导体照明系统集成及可靠性技术用于通用照明、液晶背光和景观装饰等领域。
重点是大功率外延芯片器件、关键原材料制备、产品封装等产业化。
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用于工业企业生产供热领域。
重点是75吨/小时以下循环流化床锅炉产业化。
变频调速控制系统用于风机、水泵、压缩机等电机负荷调节。
重点是控制系统标准化和产业化。
(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重点领域
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大力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大宗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和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矿产资源综合利用
以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回采率和综合利用率为核心,推广先进适用的资源综合回收工艺、选矿技术和设备。
加强煤系伴生高岭石、硫铁矿、铝矾土等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推进煤层气规模化开采,提高煤层气开发和利用水平。
加强铝土矿及伴生资源综合利用,低品位铝土矿脱硅、脱铁,生产过程中回收镓等稀有元素。
加强磷矿及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低品位磷矿综合利用率,生产过程中伴生元素氟、硅、碘、稀土等的回收利率。
加强其他矿产的资源综合利用,推广应用矿浆电解、细菌分解、超声湿法冶金等湿法冶金新技术,加大矿山塌陷区、废石堆场和尾矿库修复与垦植、尾矿有价金属综合回收利用等技术研发力度。
2、废弃物综合利用
加强对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磷石膏、赤泥、磷渣、锰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大力支持煤矸石、低热值煤发电、大掺量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建材产品等。
加强对白酒酒糟资源化综合利用,支持酒糟生产复糟酒、有机肥和饲料等。
加强焦炉煤气、煤层气制LNG、高炉煤气、转炉煤气、黄磷尾气、电石炉尾气等工业废气的综合利用,大力支持利用工业废气制化工产品。
3、再生资源利用
完善城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再生资源绿色回收站、乡村绿色回收站;建设废旧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拆解、分拣、回收再利用的现代化再生资源基地和零部件再制造基地,废弃包装纸生产再生纸基地、废弃橡胶、塑料再利用基地,建筑垃圾生产再生骨料和建筑制品基地;培育一批废金属、废旧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废塑料、废弃包装纸等“城市矿产”专业资源回收企业。
4、餐厨废弃物资源利用
构建餐厨废弃物密闭化、专业化收集运输体系,加强餐厨垃圾收集处理利用技术和设备研究。
积极推进食用废油生产生物柴油、化工制品,餐厨废弃物厌氧发酵生产沼气及高效有机肥项目建设。
5、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
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代木、制作生物培养基、生物质燃料等技术与装备,秸秆固化成型等能源化利用技术及装备;推进林业剩余物、次小薪材、蔗渣等综合利技术和装备的应用;推动规模化畜禽养殖废物资源化利用,加快发酵制饲料、沼气,高效有机肥等技术集成应用。
6、水资源节约与利用
积极推进矿井水、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雨水资源化利用,加强水处理技术与装备研究。
示范推广水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装备。
专栏2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关键技术
再制造表面工程技术用于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机电产品再制造。
推进旧件寿命评估技术、环保拆解清洁技术及激光熔覆喷涂技术。
废旧家电和废电路板自动拆解和物料分离技术用于废旧家电和废印制电路板资源化利用。
重点是高效粉碎与旋风分离一位化技术,风选、电选组合提纯工艺和多种塑料混杂物直接综合利用技术。
材料分离、改性及合成技术用于建材、包装废弃物、废塑料处理等领域。
推广利用纸塑铝分离技术、橡塑分离及合成技术、无机改性聚合物再生循环利用技术等。
建筑废物分选及资源化技术用于建筑废物资源化利用。
重点研发建筑废物分选、破碎技术及装备,推广废旧砂灰粉的活化和综合利用技术,逐步配置轻质物料分选、除尘、降噪等设施的集成移动式设备。
餐厨废弃物制生物柴油、沼气等技术用于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领域。
重点是应用酸碱催化法及化学法制生物柴油和工业油脂技术,制肥和沼气化技术与装备以及酶法、超临界法制油技术。
垃圾衍生燃料(RDF)用于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领域。
重点是垃圾经分拣、破碎、涡电流除铝、磁选除铁,再破碎、风选、压缩和干燥等工序制成的一种固体燃料的技术。
(三)环保产业重点领域
大力发展“三废”污染防治技术和装备,引进和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的环保设备制造技术,加强环保设备高新技术的自主创新研究和制造。
加大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和污泥处理技术的应用。
推进环保材料、药剂、仪器设备及绿色产品的生产和应用。
1、环保技术和装备
污水处理。
重点研发膜处理技术;示范推广污泥生物法消减、移动式应急水处理设备、水生态修复技术与装备。
加快推广新型生物脱氮、重金属废水污染防治、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深度处理、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污泥处理处置等技术和污水处理厂高效节能曝气装备。
大力开发适合中小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和设备。
垃圾处理。
研发渗滤液处理技术与装备,示范推广大型焚烧发电及烟气净化系统、中小型焚烧炉高效处理技术。
大力推广使用生活垃圾预处理技术装备。
大气污染控制。
推广重点行业烟气脱硝、汽车尾气高效催化转化及工业有机废气治理等技术与装备,示范推广非电行业烟气脱硫技术与装备,改造提升现有燃煤电厂、大中型工业锅炉窑炉烟气脱硫技术与装备,加快先进袋式除尘器、电袋复合式除尘技术及细微粉尘控制技术的示范应用。
危险废物与土壤污染治理。
逐步推广重金属、危险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放射源等污染土壤的治理技术与装备应用。
推广安全有效的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理处置技术和装置。
监测设备。
加快大型实验室通用分析、快速准确的便携或车载式应急环境监测、污染源烟气、工业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在线连续监测技术等设备的开发和应用。
2、环保产品
环保材料。
重点研发和示范膜材料和膜组件,大力支持发展高性能防渗材料;推广离子交换树脂、生物滤料及填料、高效活性炭等水处理技术的应用。
环保药剂。
示范推广有机合成高分子絮凝剂、微生物絮凝剂、脱硝催化剂及其载体、高性能脱硫剂等环保药剂的应用;推广循环冷却水处理药剂、杀菌灭藻剂、水处理消毒剂、固废处理固化剂和稳定剂等。
3、环保服务
以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火电厂烟气脱硫脱硝、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处理处置为重点,推进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和运营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进程。
培育集科研、设计、制造、工程总承包于一体的大型专业环境工程公司,大力发展环评及环境咨询服务。
积极构建涵盖生态效率评价服务、环境监测服务、清洁生产审核、绿色产品认证评估服务、环境投资及风险评估服务的环保服务体系。
专栏3环保产业关键技术
膜处理技术用于污水资源化,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垃圾渗滤液处理等。
研发重点是高性能膜材料及膜组件,降低成本、提升膜通量、延长膜材料使用寿命、提高抗污染性。
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用于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
重点是污泥厌氧消化或好氧发酵后土地利用、焚烧及建材利用处置技术,推广适用于我省城镇中小污水处理厂的生物消减等污泥减量工艺。
脱硫脱硝技术用于电力、钢铁,有色等行业及行业锅炉窑炉烟气治理。
重点是推广脱硝催化剂的制备及资源化脱硫技术装备。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控制技术用于各工业行业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源污染控制及回收利用。
推广利用新型功能性吸附材料及吸附回收工艺技术,新型催化材料,优化催化燃烧及热回收技术。
固体废物焚烧处理技术用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
推广利用大型垃圾焚烧设施炉排及其传动系统、循环流化床预处理工艺技术、焚烧烟气净化设备、二噁英控制技术、飞灰处置技术等。
水生态修复技术用于受污染自然水体。
推广利用生物控制技术和回收藻类、水生植物厌氧气产沼气、发电及制肥的资源化技术。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用于污染土壤修复。
推广利用是受污染土壤原位解毒剂、异位稳定剂、用于路基材料的土壤固化剂以及受污染土壤固化体资源化技术及生物治理技术。
污染源在线监测技术用于环境监测。
推广利用有机污染物自动检测系统、新型烟气连续自动检测技术、重金属在线监測系统、危险品运输载体实时监测系统等。
四、重点工程
(一)节能技术与装备产业化工程
围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积极引进先进换热器设计和生产技术,开发和生产高效换热器、余热锅炉等装备,形成年产500台(套)以上空气预热器、省煤器生产能力和50台(套)以上余热锅炉生产能力;积极支持我省锅炉(窑炉)生产企业开展工业系统节能降耗关键技术攻关和装备的研发生产,引进循环流化床锅炉、高效煤粉工业锅炉、蓄热式窑炉等高效工业锅炉(窑炉)设计和生产技术,形成年产100台(套)以上高效工业锅炉(窑炉)生产能力;加快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电动机用铸铜转子、电机变频控制系统、电梯馈电装置、高效异步电动机等节能电机和关键技术研发,形成年产10万千瓦高效电动机生产能力;加大对风机、水泵、空压机的研发支持力度,积极支持变频器及其控制系统、变压器、电梯馈电系统生产企业研发生产新产品,扩大产品生产规模;加快节能变压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以及节能灯等技术、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力度。
加快中央空调节能控制系统等产品研发和生产线建设。
重点在贵阳示范推广LNG新能源汽车,在六盘水推广合成氨尾气制车用甲醇燃料技术,在六盘水开展焦炉煤气代油等技术工作。
通过努力,实现一大批节能产品和设备生产本土化,形成5-8个具有贵州特色、创新能力强的节能技术装备制造基地,到2015年,节能技术与装备市场占有率提高到30%左右,产值达到45亿元。
(二)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及应用工程
引进具有核心技术的LED生产企业在我省建设生产基地,整合现有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半导体照明技术与装备产业化。
大力发展LED蓝宝石衬底等项目,重点在贵阳市、遵义市建设LED核心材料、元件以及产品封装生产基地,形成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半导体照明新兴产业集聚区,提升绿色照明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逐步推广半导体照明产品。
到2015年,力争我省半导体照明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
(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选 贵州省 十二 五节 环保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