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认识论总结.docx
- 文档编号:27830508
- 上传时间:2023-07-05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7.94KB
高中认识论总结.docx
《高中认识论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认识论总结.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认识论总结
认识论
1.现象与本质
(1)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
(2)现象与本质的区别。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片面的、多变的、能够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是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现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3)现象与本质是相互联系的。
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是认识事物的入门向导。
(4)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认识事物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应用:
揭露台湾"公投"的本质。
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是表现为现象。
现象又分为真象和假象。
我们认识事物,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分清真象和假象。
陈水扁的一系列"公投主张,打着"民主"、"为民"、"人权"等旗号,实质上是为了一党一已之私,是为了搞"台独"、分裂祖国。
[提示]①现象包括真相和假象,它们都是对事物本质的表现。
②一切客观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都是客观的。
不能把真相当作正确的认识,把假象当作错误的认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①含义不同: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②形式不同:
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③特点不同: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对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方面、事物的外部联系的直接反映,具有具体性、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得到的对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的认识,它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④阶段不同: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补充①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观点。
坚持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无论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
[提示]
(1)要注意感性认识不等于现象,理性认识不等于本质和规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属于主观范畴,现象和本质、规律属于客观范畴。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体现了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有机统一。
应用:
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
理论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往往是个别的、零散的,需要我们党用智慧去抽象、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
没有群众的实践经验,就没有相应理论的升华。
3、真理
(1)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如果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关系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
真理、科学理论(二者都属于理性认识)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科学理论能够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帮助人们把握发展的历史进程;能够提供正确认识事物和有效行动的方法,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应用:
A、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贯彻"五个统筹",做到"五个坚持"。
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决定》中的"五个统筹"、"五个坚持"对促进我国经济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B、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
正确的理性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更大的指导作用。
材料中中央的做法是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正确指导下确定和实施的。
这些决定和措施是正确的,必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更伟大的胜利。
C、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
科学理论的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着力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4.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原因:
①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②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③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应用:
揭露台湾"公投"的本质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对台湾一系列"台独"行为和现象,必须进行理性分析,揭示其本质和规律。
(2)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①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
②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
无论是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还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都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要实现认识的根本任务,首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并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其次,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若干次飞跃。
5认识要不断地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方面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
而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因此就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而言,人的认识运动没有也不可能结束,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认识无止境,一切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
[提示]
(1)要明确,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上的一次质变。
(2)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的前提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正确
(3)认识的根本任务不等同于认识的作用。
前者是指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后者是指认识指导实践,属于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4)从深度上讲,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从广度上讲,认识需要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讲,认识需要不断向前推移。
应用:
A、2004年聚焦中国"两会"
认识需要不断深化和发展。
对宪法的修正,与时俱进的要求都体现了这一道理。
《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三农"问题的认识比以往更加深刻,采取的措施更加有力,是在中国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的更高层次的正确认识。
B、依法保护湿地,实现湿地保护跨越式展
认识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
由过去缺乏环境意识对湿地多次开发,到现在重视湿地在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珍奇濒危物种的作用,是人们对湿地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
C、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
认识需要深化发展,科学理论需要丰富、完善和发展。
6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1)事物的客观性质决定了在思维中必须进行分析与综合。
(2)分析的方法
①含义:
②作用:
③要求:
分析,不仅要分析每一个要素,还应在整体中把握各个要素,防止只分不联。
(3)综合的方法:
①含义:
②作用:
③要求:
综合要紧紧抓住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紧紧抓住对各部分的研究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
各部分的机械相加,不会形成新的认识。
(4)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
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5)贯穿于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方法的核心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它要求对矛盾各方面及其关系既分析又综合;对事物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既分析又综合;对其他各种矛盾关系既分析又综合。
分析与综合的含义(略)。
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是由事物的客观性质决定的。
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这要求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分析与综合的具体方法很多,但无论怎样,都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坚持唯物辩证法,把矛盾分析法作为核心贯穿于整个思维过程。
[提示]
(1)分析不是单纯的"分",而是"联结"中的"分",它与综合密不可分。
(2)综合不是简单地机械相加,而是紧紧抓住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紧紧抓住对各部分的研究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中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得出一个全新的整体性的认识。
各部分的机械相加,不会形成新的知识。
要注意对"全新、整体"这些关键词语的理解,以此区别于"分析"。
应用:
2004年聚焦中国"两会"
人们认识事物时,既要对事物及其过程的有关要素进行分析,又要对事物从整体上进行综合把握。
《政府工作报告》就运用了这一科学的思维方法,逐一分析了我国的各项具体情况及其发展过程,并进行了综合把握,掌握了中国当今具有全局性的东西,作出了宏观的和微观的部署。
7.创造性思维与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
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过程中,如果伴随着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人们的认识能力会得到进一步的发挥,认识成果甚至是惊人的。
(1)想象是人的一种思维能力。
合理的科学的想象,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了人的思维潜能,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极为有益的。
(2)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3)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能力,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需要注意:
一是要善于发现问题。
二是要敢于超越。
三是务必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
四是要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
五是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提示]
(1)合理的科学的想象必须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否则就是胡思乱想。
(2)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表现是,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
(3)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密不可分的。
应用: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创造性思维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材料的一系列决定和认识都说明中央在中国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的理论、体制创新能力。
(补充:
创新的哲学依据:
从唯物论来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是坚持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是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
从辩证法的角度,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
要坚持创新,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从认识论角度,。
整个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认识无止境,一切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
)
8实践及其特征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有机结合而构成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2)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的活动。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意识指导下进行的。
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总是追求达到一定的目的。
(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人们的实践活动不是在这种社会关系中进行,就是在那种社会关系中进行,孤立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体现了实践的历史性。
[提示]
(1)把握实践的含义要注意把它与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区别开来,与纯主观的思维活动区别开来。
(2)实践三个特征是紧密联系、相互统一的。
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人的意识符合客观的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具有前两个特征的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
9.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而认识的最终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认识正确与否,靠人的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认识的对象也不会"自言其明"。
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就是将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看二者是否相符合。
只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
这样,实践过程就成为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的桥梁,人们就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比较,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①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②错误的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③重视真理和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④认真学习间接经验,总结直接经验,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成才。
[提示]
(1)要注意科学理论与客观事物都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
(2)要注意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就是实践;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就是读书和实践。
应用:
A、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贯彻"五个统筹",做到"五个坚持"。
)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根据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客观实际进一步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目标,并且在总结25年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指导原则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
上述目标和原则的提出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将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
材料中指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也体现了正确认识的指导作用。
B、2004年聚焦中国"两会"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在两会上所作的报告,是对过去建设实践的总结和对今后一段时间工作的计划和安排,都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并将对今后的工作产生巨大的指导作用。
C、依法保护湿地,实现湿地保护跨越式发展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过去一些工业对环境污染严重到提高认识进行整改,是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材料分析题: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个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面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使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了惊人的死亡率.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斯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解析:
该题是近年来高考中比较常见的演绎式分析题,它要求由一般观点出发分析其在材料和事例中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考生要熟悉这一基本观点的相关内容,又要把具体观点与材料中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答案第一次输羊血的成功,从而发现了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至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又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亡率,直至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为救人而输血,并探求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的血型系统,从而解决了输血问题,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价值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方面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等,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是: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思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而各种形式的历史唯心主义都否认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含义:
是指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
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
(2)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它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3)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一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不同第二价值观不同,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指向不同第三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3价值观的评判标准:
第一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第二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注意点:
在我国,坚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具体标准是一致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的发展观符合人类历史活动的规律,体现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统一,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定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的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最高的价值观)
4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
(1)集体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关系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
主要内容:
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当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
(2)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
第一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第三它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5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1)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互促进而共同发展。
一方面,个人利益于集体利益之间不一致情形经常存在。
集体利益是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体现,而个人利益为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
(2)集体主义原则要求个人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为了集体利益放弃个人利益,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乃至生命保卫集体利益;同时,要求集体更好的完善自己,以便更好的满足个人的正当利益。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价值观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价值观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地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总要求:
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
、心中有国家。
第一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要尊重人,主动关心人,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第二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小团体主义含义、表现、危害、实质及思想上的预防措施要熟悉)第三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的含义及危害熟悉)
7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1)人民群众的含义
(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表现三方面: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
(3)肯定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就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主要做到: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4)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就是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8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1)改造客观世界的含义;改造主观世界的含义
(2)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通过改造主观世界,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3)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离不开实践,实践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统一的基础.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是世界观境界;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是人生观境界
(注意点:
7-8不是人生观、价值观内容)
9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属性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这是因为:
社会性揭示了人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是人类特有的属性;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
(要求:
熟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表现;理解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例子:
食欲,动物和人皆有之,但是动物的食欲仅受本能的支配,吃饱了是为了生存。
人的饮食不但有满足生存的需要,还有保持健康、发展体力和智力的需要,而且有社会交往、发展和完善自我的需要。
这说明
a自然性是人和动物的主要属性b社会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
c人的自然性中渗透着社会性d自然性是社会性形成的基础
AabBbcCcdDad
10自私不是人的本性(要求:
理解此点)
(1)它违反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2)它错误地把动物的自保性混同于人性自私
(3)它错误的将个人正当利益与自私混为一谈
(4)人性自私论也不符合历史和现实
11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辨证关系(要求:
理解、运用)
(1)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
A无论历史人物,还是普通人实践总会或多或少、直接间接地对社会历史产生一定的作用
B在性质上,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就能对社会发展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社会发展。
C在程度上,同一历史条件下,个人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有所区别。
(2)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
个人活动不仅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而且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人的活动只有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否则,就会遭到社会规律的惩罚。
举例
1999年9月英国BBC广播公司通过新闻网页举行公开投票,由公众推选过去一千年中最伟大的思想家,前三名是:
马克思、爱因斯坦、达尔文。
他们推选的依据应当是
A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B个人活动是否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
C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依赖性D个人活动摆脱社会规律制约的程度
2003年11月5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
"一个人的命运与其所在的民族、国家和时代的命运密不可分。
个人再有力量,也敌不过民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 认识论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