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沿线基础配套设施雨排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文档编号:27828932
- 上传时间:2023-07-05
- 格式:DOCX
- 页数:72
- 大小:64.90KB
大路沿线基础配套设施雨排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大路沿线基础配套设施雨排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路沿线基础配套设施雨排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路沿线基础配套设施雨排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大路沿线基础配套设施雨排工程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简介
1.项目名称:
萨大路沿线基础配套设施(雨排工程)
2.委托单位:
城建大项目管理办公室
3.编制依据及标准
(1)编制依据的文件
1)建设方提供的基础资料;
2)竖向地形图;
3)《红岗区分区性总体规划》;
4)设计委托书;
5)设计合同;
6)《地勘报告》;
7)《环境影响报告书》。
(2)规范及标准
1)《给水排水制图标准》(GB/T50106-2001);
2)《给水排水设计基础术语标准》(GB/T50125-2010);
3)《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年版);
5)《城镇排水管渠与泵站维护技术规程》(CJJ68-2007);
6)《市政排水管渠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3-90);
7)《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8)《泵站设计规范》(GB50265-2010)。
(二)编制原则、范围及内容
1.编制原则
(1)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法令、规范、标准的要求;
(2)符合安全、卫生、环境保护与节能的有关要求;
(3)因地制宜的推广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
(4)设计按照近远期相结合,分期建设的原则进行,以避免初期投入过大。
2.编制范围
根据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内容要求,主要研究、分析和论证项目建设对区域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调查红岗区萨大路沿线现有排水状况,确定工程建设的技术标准、建设规模和工程方案。
根据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地方财力,确定工程建设时间、实施计划和筹资方式,进行工程投资估算、评价工程建设后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对工程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3.编制内容
本次排水工程,主要萨大路沿线的雨水排放问题,项目以总体规划为基础,重点论述以下几个问题:
(1)科学阐述该项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2)合理确定建设工程的总规模;
(3)提出本期工程的投资估算;
(4)进行效益分析;
(5)提出结论及建议。
(三)项目概况
1.拟建地点
该项目拟建地点位于某市红岗区萨大路沿线,南二路至南三、南四路中央排干与萨大路交点,杏二路至杏八路,杏十一路至十一区五排。
2.建设规模
(1)排水分区一
雨水泵站一座(远期6.0立/秒,近期建设2立/秒)。
管线:
钢筋混凝土管DN800/2000米,DN1000/2000米,DN1200/2000米,DN1500/4000米。
(2)排水分区二(红岗中心村)
雨水泵站一座(2立/秒一座)
管线:
钢筋混凝土管DN1650/3000米。
(3)排水分区三
雨水泵站一座(远期9立/秒,近期建设4.0立/秒)
管线:
钢筋混凝土管DN800/2000米,DN1000/2000米,DN1200/2000米,DN1500/6000米,DN2000/1000米。
(4)排水分区四
雨水泵站一座(远期5立/秒,近期建设4.0立/秒)
管线:
钢筋混凝土管DN800/1000米,DN1000/1000米,DN1200/1000米,DN1500/2400米,DN2000/1500米。
3.项目投入总资金
该项目总投资12096.42万元,部分投资申请国家资金,其余投资由区财政拨款。
4.研究结论
该项目满足某市发展战略的需要,完善了某市城市一体化功能,合理的改善了红岗区的基础配套,同时也建设了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人居环境,变相的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该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政策及某市的经济发展要求,项目规模合理、功能完善且社会效益显著。
因此,萨大路沿线基础配套设施(雨排工程)是可行的。
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区域
建设项目
规模
单位
数量
材质
排水分区一
雨水重力流管线
DN800
km
2
混凝土管
雨水重力流管线
DN1000
km
2
混凝土管
雨水重力流管线
DN1200
km
2
混凝土管
雨水重力流管线
DN1500
km
4
混凝土管
钢筋混凝土雨水检查井
座
250
雨水口
座
250
铸铁连接管
DN200
米
1000
顶管施工
DN1500
米
40
一区雨水泵站
2.0
m3/s
1
不计入本项目投资
排水分区二
(红岗中心村)
雨水重力流管线
DN1650
km
3
混凝土管
钢筋混凝土雨水检查井
座
75
雨水口
座
75
铸铁连接管
DN200
米
300
中心村2#雨水泵站
2.0
m3/s
1
不计入本项目投资
排水分区三
雨水重力流管线
DN800
km
2
混凝土管
雨水重力流管线
DN1000
km
2
混凝土管
雨水重力流管线
DN1200
km
2
混凝土管
雨水重力流管线
DN1500
km
6
混凝土管
雨水重力流管线
DN2000
km
1
混凝土管
钢筋混凝土雨水检查井
座
325
雨水口
座
325
铸铁连接管
DN200
米
1300
顶管施工
DN2000
米
120
三区雨水泵站
4.0
m3/s
1
不计入本项目投资
排水分区四
雨水重力流管线
DN800
km
1
混凝土管
雨水重力流管线
DN1000
km
1
混凝土管
雨水重力流管线
DN1200
km
1
混凝土管
雨水重力流管线
DN1500
km
2.4
混凝土管
雨水重力流管线
DN2000
km
1.5
混凝土管
钢筋混凝土雨水检查井
座
173
雨水口
座
173
铸铁连接管
DN200
米
692
顶管施工
DN1500
米
40
四区雨水泵站
4
m3/s
1
不计入本项目投资
总投资
12096.42万元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某市城镇建设格局是一个组群组团模式,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布署,本着生态、自然、现代、宜居的发展定位,坚持系统规划、整体建城、纵深管理、开发开展的原则,正在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建设和运营。
某将采用高科技手段,因地制宜、科学谋划、规划先行,充分利用区域内资源,辅之以人文景观,进行城市化改造,将其打造成一座集旅游观光、中央商务、教育研发、信息物流、生态宜居的园林化新城和景观化社区,力争用20年左右时间,将其建设成为利于创业、适宜人居、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的现代化城区,可容纳80万人居住,使之成为黑龙江副中心城市的扛鼎之作。
某市红岗区经过近年建设已形成一定规模,区内现有道路总体发展情况良好,但萨大路沿线地区雨排管线还处于空白。
为了解决排水问题,保证区域内排水顺畅,完善城市的排水管网建设,更好的进行城市化发展,经研究决定,对萨大路沿线雨排管网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并委托我公司编制本工程可行研究报告。
1.项目建设是完善某市城镇功能一体化的需要
某市是因油而兴的城市,长期以来城镇一体化功能不够健全,第三产业规模小、发展缓慢。
近几年某市以完善教育、文化、医疗、体育、交通、流通等城市功能为重点,用高水平的第三产业带动提升传统第三产业发展。
重点强化某城市的交通中心、商贸中心、文体中心、教育中心、旅游中心和医疗中心等项功能。
该项目的建设将对红岗区的商业、金融等相关产业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为实现这一蓝图,要从市政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抓起。
该项目是促进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项目主要以“改善城市面貌”为目标,进一步完善红岗区基础配套,项目建设将极大的提高红岗区的城镇一体化水平,并在进一步完善某市城市功能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2.项目的建设是某市城市发展空间的需要
某地区地表水文状况属安达闭流区,境内天然河流较少,大气降水都汇集到低洼处,无法排出区外。
但受古地质和现代地貌的影响,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文状况具有独特区域性,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
良好、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吸引外商投资和优秀人才的有利条件。
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域与城市基础设施是吸引和利用外资的最重要的投资环境。
凡是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地方,几乎都是人们乐于生活和工作的地区。
城市基础设施越是完善,城市所能产生的综合效益就越高,吸引力和辐射力就越强。
从城市建设实践来说,所谓城市现代化,应当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实现城市功能高效、便捷、完善与城市环境清洁、整齐、美观的统一,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项目的建设是环境保护的需要
多年来,我国政府一直重视环境保护,尤其是城市内的排水问题,每年国家都投入大部分资金解决部分城市排水问题。
本工程的建设将直接改观红岗区萨大路沿线的排水现状,同时也将极大的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
符合了国家的环保政策,提高了红岗区的综合使用功能,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发展铺设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它对推动与促进红岗区的发展,实施“扩容强市”战略,完善城市排水网络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红岗区经济的建设必将产生强劲的拉动作用,所以它的建设应尽快实施。
第三章区域概况
某市的发展目标是:
建设特大型城市、生态园林型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高科技现代化城市,东城区实施“东移北扩”战略。
该地区处于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侧,远离工业污染区,内部湿地水系发达,林地草原生态资源丰富。
本着“城厂分开,城矿分开”的原则,遵循建设绿色空间相隔、快速通道相连、湖泽水系相通、湖在城中、城在湖中,蓝天、绿地、碧水相互辉映的中国北方高科技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方针,“北扩”应结合某市建设特大城市及生态园林型城市的发展目标,以拓展城市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为主。
(一)城市经济地理位置背景
1.某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城镇带上,目前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不断扩大的辐射范围,成为该城镇带主轴线上的重要城市。
随着哈尔滨、齐齐哈尔、某、牡丹江等高级核心的形成,黑龙江省南部城镇带将成为全省龙头,带动整个黑龙江省经济的发展。
2.“哈—大—齐”经济轴带的枢纽。
某市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处于“哈—大—齐”重化工业带轴线的枢纽位置,是黑龙江省正在崛起的区域中心,黑龙江省西部中心城市之一。
3.是某城市经济区的核心城市。
根据《黑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中关于城市经济区的划分,某城市经济区包括某市区、林甸县、肇源县、肇州县、杜蒙县、安达市,总面积2.48万公顷,是黑龙江省八大城市经济区中经济密度最大的城市经济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和石化工业基地。
某市这种特殊的经济地理位置,刺激了某市的经济发展,加速了城镇网络体系的形成,促进了城市间技术、人才的交流。
未来某至北安、黑河铁路这一交通动脉的贯通,将使某市成为我国对俄贸易,特别是协同俄国开发远东丰富自然资源的重要枢纽;肇源松花江大桥及明沈公路某连接线的建设,将使某市成为黑龙江省西南部重要的对外交通枢纽。
(二)城市社会经济背景
1.我国最大的石油产区
某油田是全国最大的油区,总含油面积2994.5公顷,探明地质储量52亿吨,可采储量17.4702亿吨,居世界第十三位。
依靠石油开采,某市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油工业城市。
丰富的油气资源,不仅为国家财政收入、出口创汇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促进了某地区的经济振兴和黑龙江省中部经济区的崛起。
但随着石油可采储量的逐年递减,其对某经济的拉动作用也会逐步减弱,急需发展替代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2.我国重要的石化工业基地
随着某油田的开发,某已成为我国五大石化基地之一。
石化工业在某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是某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目前乃至将来的发展中,石化工业在整个某市经济结构中的地位还将逐步上升。
某石化工业前景优越,不仅以它丰富的原料型产品,为某地方工业的腾飞创造有利条件,甚至左右着东北乃至全国的石化工业发展。
3.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某市是全国首批小康城市,恩格尔系数、人均住宅居住面积、人口预期寿命等均超过国家小康指标。
其中,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29.2元,比上年增长12.1%。
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557.7元,同比增长7.6%。
农民人均纯收入1980元,同比增长7.7%。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日益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3.0平方米,同比增长3.2%,农村住宅砖瓦化率达57.39%,同比提高了0.9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也稳步趋升。
4.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但区域差异明显
某市城市化率达49.13%,与黑龙江省平均水平相当,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某市区由于石油资源的开发而迅速进入工业化时期,城市化水平偏高达78.07%,在全省居于领先地位。
由于某市与外围乡镇农场在城镇化发展历史和发展机制等方面影响因素不同,外围乡镇农场以农牧业和轻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其城镇化水平不高,导致二者之间的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从而对全市整体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提高某整体城市化水平势在必行。
5.城市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
某市经济总量中第一、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高达94.43%,市区的GDP占全市92.56%,城市经济在其经济发展中占有绝对优势。
某市经济结构不合理,仅石油石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贡献率即达64.98%,经济结构不尽合理,造成城乡二元化结构失衡,影响了某市城镇化水平的的进程。
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已成大势所趋。
6.基础设施水平有一定差异
某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在黑龙江省处于较高的水平,很多指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但其农村基础设施水平相对市区水平有差距,尤其是城市周边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一定差异,对城市整体化形象产生一定影响。
城市中心区良好的硬件水平为某市整体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7.党的十六大作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的重大战略决策和战略部署,为黑龙江省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某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石化工业基地,正面临着石油资源衰退,可采储量减少的现实,因此,国家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的战略决策和部署为某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在未来的一、二十年内,石油开采将逐渐失去其优势地位,石化生产在达到顶点之后也将步入相对稳定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持续发展,某市产业结构将逐步实现多元化,高级化。
城市的经济基础是城市发展的依托,某市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国家重要化工基地和东北亚地区的中心,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又是黑龙江省西部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市政府提出了“大招商,大开放,大发展”的经济战略方针后,经济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25.6亿元,同比增长9.5%。
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34.3亿元、959.9亿元、131.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0%、8.9%和16.1%。
城市经济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已逐步走向“多元化”的轨道。
雄厚的经济基础是城市发展生存的坚实后盾,也给其发展带来机缘。
(三)城市发展战略与政策背景
1.国务院批复的《黑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中规划某市为“高科技现代化园林城市,我国重要的石化和石油工业基地,黑龙江省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
规划中确定了某市的发展目标,“依托现有产业和资源基础,发挥某市经济实力强的特点,强化某市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社会、商贸、交通等方面的职能;进一步协调某与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城市的区域联合,为哈—大—齐城市群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基础;在保持石油工业基础的前提下,重点建设石化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
2.中共黑龙江省委[2002]11号文件《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某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或更长一点时间,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市经济主导产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城乡共同富裕文明,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高新技术现代化城市”。
3.市领导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开创高科技现代化城市建设新局面》中提出,“到2020年,完成由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自我服务型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矿区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转变,全面建设高科技现代化城市,在全省率先实现现代化”。
要“按照建设特大城市、中心型城市、生态城市、高科技城市的要求修编城市规划”。
4.在用地发展方向上,市政府提出了东移北扩的总体思路;在建设模式上,提出了围林、围湿、围草、围湖建城。
(四)红岗区概况
1.经济概况
红岗境内国有大企业众多,区辖某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的第二、四、五、九共四个采油厂,钻井二公司等10家二级单位和市第二医院等大型国有企事业单位及65456部队,下设矿大队级单位235个,共有职工58000余人。
辖区油气资源丰富,原油年产量一直保持在2000万吨以上,天然气年产量12亿立方米,分别占某油田年产量的40%和60%,年产值为400亿元。
这些大中型企业的建设和发展,集中体现出红岗新区域工业经济在全市工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代表了红岗区域工业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
近年来红岗区的地方工业、非国有企业也日趋呈现出迅猛的增长势头,工业经济总量迅速提升,实现了位次前移。
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在全省县(区)排序中名列前茅,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国家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实施的扩大内需政策,省委对某“好些再好些、快些再快些”的重要指示,发改委提出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规划,市委推进开发建设庆南新城战略,招商项目陆续投产回报,为红岗超常发展、突破发展、跨越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重大契机。
依托区域丰富的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农副产品资源,为石油产能服务的工业,以石油产品为原料的精细化工,畜牧产品为原料的乳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将得到迅速发展。
2.区域性质、规模及发展规划
红岗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建设,形成了以红岗中心村为核心的包括:
重点镇、一般建制镇、小型工矿镇的三级城镇布局体系雏形。
红岗境内的各级城镇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随着油田开发而迅速崛起的工矿镇,二是在历史上游牧民族定居点基础之上形成的普通城镇,前者属于突变型城镇,发展迅速,后者呈现一种稳定、缓慢的态势。
红岗作为某油田主产区,具有“大城区、小中心、组团式格局”的特点,其幅员广阔,村镇布局比较分散,呈现出由快速交通通道相连的城市区块组团式格局。
从城镇布局形态上看,主要沿萨大路沿线、西干线沿线带状分布,特别在萨大路一线,平均2公里左右一个城镇,在整个某市区乃至市域城镇体系布局中,是城镇密集度最高的地带,总体而言,布局较为均衡。
(1)规模
红岗新区以红岗(现名杏树岗)油田得名。
原属安达县第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1月将其从第二区划出,增设第十区,1955年3月改称中内泡区。
1956年4月,撤区划乡,设置杏树岗乡。
1958年1月,并入义和乡,同年9月改称太阳升人民公社,1960年11月改称杏树岗公社。
同年12月,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设置杏树岗区,隶属安达市管辖。
1965年撤销杏树岗区,划归新恢复的安达县管辖。
1968年3月,将安达县中内泡(原杏树岗)公社所属8个生产大队等划归安达市(安达特区)管辖。
1980年3月10日,经省政府批准,增设红岗新区,隶属某市管辖。
红岗新区辖13个油田企业,5个街道办事处,一镇一场,既有完善的城市建设服务设施,又有油井与农田,工厂与乡村交相错落和服务油田发展的得天独厚的经济优势。
红岗新区人口17万,城区下设5个街道办事处25个社区居委会,农村下辖1个建制镇10个行政村。
区辖某油田公司的4个采油厂和某石油管理局的12家二级企事业单位,区情区貌呈现城郊型区位、组团式格局、资源性城区、一体化经济的显著特点
(2)发展规划
红岗新区城镇体系发展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端正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推动城市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1)城镇体系发展目标
通过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改善城乡关系,削弱城乡多元结构;通过明确城镇职能分工、完善城镇规模等级、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使城镇体系更合理发展;通过文化设施的建设、生态环境的改善,促使现代化、生态型城镇的形成。
2)城镇体系发展战略
在现状城镇分布的格局上,既要满足延长油田稳产开发的需要,更要适应高科技产业和综合经济的发展需要,还要为发展县域经济创造条件,从而为红岗新区可持续发展和永续繁荣奠定坚实基础。
为此,确定红岗区城镇体系的发展应以“壮大和优先发展中心城市,扶持小城市和重点小城镇发展”为指导思想,城镇的发展要借鉴生长极核理论和核心边缘模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非均衡战略,优化城镇化内部结构,提高城镇化质量,创造具有聚集效益的优化组合空间,从总体上提升区域竞争力。
发展重点为:
①优先发展和壮大中心村,优化城镇内部结构,创造具有聚集效益的优化组合空间。
②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市载体建设,提升城市竞争力。
③加大绿化体系建设,改造生态环境。
④整合城乡居民点。
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继续采取集中发展战略,重点加强市区内城镇布局的进一步聚集和县域内重点城镇的发展。
加快农村地区城镇化步伐,整合村镇,推进撤乡并镇、村屯合并,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构筑城乡协调发展的空间结构。
⑤实施农村城镇化,城镇城市化战略,使位于城市规划区内的自然村屯根据其所处的区位、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进行分类,并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改造,提高城镇化水平,提升城市品质和提高城市整体环境水平。
⑥积极推进市域内各级城镇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加强各级城镇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城镇空间与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的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3.萨大路基本概况
萨大路原为油田公路,经红岗区建设发展需要,部分穿越城镇路段于2004年由某市政府投资重新改造,建设为城市型道路,但道路两侧雨排均未建设。
萨大路全长约70公里,起点为原萨环转盘道,终点为大同区同城路,红线宽60米。
是某市中部的主要南北向轴线,道路由公路和城市道路两种类型构成,目前已经全线拓宽至双向6车道。
1、现状建筑
萨大路沿线现状建筑质量较好地段主要集中在图强、张铁匠、红岗中心村、杏树岗镇和杏南(采油五厂)五个地区,其余建筑主要沿萨大路零星布置,建筑质量较差。
2、现状村屯
萨大路沿线村屯主要有建设村、解放村、图强村、解放南屯、五星屯、苹果村、红岗一村、红岗二村、红岗三村、金山堡村、红岗四村、丁家窑屯、先锋村、郎家围子屯、杏南一村、杏南二村、兴隆河村和兴隆牧场一分场共十八个村屯。
3、现状环境绿化
1)行道树
萨大路沿线行道树以杏四路为界,杏四路以北行道树相对较完整,杏四路以南行道树缺失(仅杏南地区杏十路至杏十二路之间有部分行道树)。
2)绿化种植
南一路至南四路之间路段道路两侧绿化种植相对比较完整,绿化覆盖率较高;南四路至杏二路之间路段道路两侧裸露地面较多,绿化覆盖率较低;杏二路至杏四路之间绿化比较完整(红岗中心村建成区段);杏四路至杏十一路之间绿化缺失严重;杏十一路以南地段主要以自然景观为主。
4、现状基础设施
1)道路
现状路面已全线拓宽完毕,道路分公路段和城市段两部分,城市段道路两侧人行道主要分布在红岗中心村、杏树岗镇和杏南地区。
萨大路沿线两侧车辆停放主要以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路 沿线 基础 配套 设施 工程项目 可行性研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