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复习资料.docx
- 文档编号:27826142
- 上传时间:2023-07-05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36.93KB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docx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理论复习资料.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1、填空题大家自己网上找些看看就好了,仅列出部分,其他自己网上查找。
2、名词解释也仅是根据老师平时讲课时提到的列出,并不可能完全都是。
5篇文献必有一篇名称是名词解释。
3、老师明确回复5篇文献只会出在简答题上,不会出在论述题上。
4、论述题一题是《文学理论》或《批评意识》整本书的概述,另一题可能是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
一、填空题
1.文艺学包括 文学史 、文学理论 和 文学批评 三个分支。
2.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通常 文学本体论、 作品构成论 、文学创作论、文学接受论、 文学发展论 等五个方面。
3.文学理论作为对文学普遍问题的理性思考,具有自己的品格,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 科学性。
(2开放性。
(3实践性。
(4)中介性。
4.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认为“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素”,他提出了一个研究文学的坐标,其中四要素是指 世界 、作品、 艺术家 、欣赏者。
5.关于艺术分类,最具有普遍性的分类方式,是根据其所使用材料和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不同,把艺术分为 造型艺术 、 表演艺术 、 语言艺术 和综合艺术四大类。
6.着眼于主体与对象世界的关系来区分意象的类型,可以将意象分为 兴象 、喻象 、 抽象。
7.“落红万点愁如海”,诗句中的意象类型属于有战略起点基础上,向更高目标发展的总体战略。
8.审美需要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需要,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 精神愉悦性 、2. 具体功利的超越性 、3. 心灵的自由性 。
9.文学媒介大体可以分 语音媒介 、 纸质媒介 、电子媒介 、 电脑媒介 。
其中,电子媒介又可以分为 广播媒介 、 电影媒介 、电视媒介 。
10.真正的文学语言必须同时具备下述两个不同取向:
其一,文学语言的具体性 。
其二,文学语言的多义性 。
11.抒情文本的现象层,是指具体可感的生活片段,如 人物 、 事件、场景 、景物 等。
12.文学文本的意蕴层面,一般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
是历史意蕴层次 、 第二是审美意蕴层次 、第三是哲理意蕴层次 。
13.网络文学的特点如下:
第一,结构开放性 、 第二,传播便捷性 、 第三,技艺综合性 、 第四,语言解构性 、 网络游戏性 。
14.文学创作的动态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 、 构思阶段 、 言语传达阶段 。
15.创作准备阶段一般包括:
1.素材积累 、 2,情感体验 、 3.创作动因生成 、
16.艺术构思的主要方法一般包括:
(1)整合法 、
(2)简化法 、 (3)漫画法 、 (4)倒错法 、 (5)变异法 等。
17.文学风格的含义具有多层次性,在表现形态上,文学风格体现为 作家的个性风格 、时代风格、民族风格、 地域风格等。
18.关于文学起源的理论很多,历史上影响较大的理论主要有摹仿论、表现论、实用论、语言论、游戏论和文化论。
(下面是5篇文献可能出到的填空题,可能是问某部作品的作者,或者问作品中提出的理论,或者问作品名称)
19.艾略特的《传统与个人才能》提出“非个人化”理论 。
20.罗兰·巴特的《作者的死亡》
21.弗洛伊德的《创作家与白日梦》提出创作即白日梦,即被压抑欲望的变相满足。
22. 韦勒克、沃伦的《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对文学作品本体的探索,其文本层次理论中提到人工制品、声音序列、读者的体验、作者的体验、作者有意识的经验和无意识经验的总和、社会的经验和集体的经验。
23.姚斯的《作为向文学科学挑战的文学史》中提出期待视野的概念。
24.伊瑟尔“召唤结构”“隐含读者”概念
25、文学理论的理论资源包括中国文论、西方文论、马列文论。
二、名词解释
1.文艺学: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理论:
是着重探讨和总结文学现象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的一门科学,其具体研究对象为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
文学理论的体系一般包括文学发展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论五大部分。
3.摹仿论:
内涵:
摹仿论是关于文学的本质在于对宇宙万物的摹仿的看法体系。
这是西方最古老的文学观念,又可称为再现论。
摹仿论相信,文学及其他艺术都是来自对自然的摹仿。
摹仿论在西方的代表: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评价:
摹仿论重视文学的社会历史属性,重视作者的意图及理性力量的作用,重视对超个人的社会现实的表征,这都有其合理性方面,但若以此来概括文学活动的全部则是远远不够的。
4、表现论:
内涵:
与摹仿论坚持文学来自对世界的摹仿不同,表现论强调文学是作家情感的外在表现的产物。
强调文学是作者的表现的产物、重视作者在作品中的表现活动,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很早就重视表现论(诗言志、诗缘情)。
5、实用论:
内涵:
实用论强调文学对社会的功能和效用。
中国古代儒家的教化理论就是一种实用论。
孔子就非常重视诗歌和音乐在塑造心灵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他把文艺当作道德教化的重要手段。
评价:
实用论关注文学的道德感化与社会功用,有可取之处,但又有忽视文学审美愉悦功能之嫌。
6、游戏论:
内涵:
游戏论是一种从文学创作的发生、性质及功能的整体上将文学归结为无功利的自由活动的理论。
中国古代有关文学怡情悦性的理论与游戏论有类似之处。
认为文学源于游戏或本质上就是游戏。
康德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换言之,艺术作为自由的游戏,就是合目的性和无目的性、有意图性和无意图性、艺术和自然的统一。
西方代表人物:
康德、席勒、斯宾塞
7、文化论:
内涵:
1、文学文化论是指60年代后期以来出现的十分关注文学的文化属性的诸种文学理论与批评流派,它大致包括解构主义、符号学、后期心理分析、女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英国“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
8、话语蕴藉: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
1、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文学活动是由创作、作品、接受和批评等环节组成的整体,无论其中心任务或目的如何,都必须依据具体的语言活动构成的话语系统。
从创作看,任何表达意图都必须蕴含到话语系统中,通过话语系统去显现。
从阅读和批评看,对文学意义和性质的任何理解,都必须根据这种话语蕴藉。
9、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指的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10、陌生化: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提出“陌生化”的概念。
文艺创作不能够照搬所描写的对象,而是要对这一对象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
陌生化是艺术加工和处理的必不可少的方法。
陌生化理论强调了文艺创作的根本目的不是要达到一种审美认识,而是要达到审美感受。
托尔斯泰小说中常常使用陌生化手法,如在《战争与和平》中称“圣餐”为“一小片白面包”等等。
11、典型环境:
所谓典型环境,不过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12、文学意象:
(从文学意象的本体特征角度)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形象性、怪诞性为基本特征的表意之象。
(从作家创构意象的角度)作家通过物我交融和情景合一所创造出的感性形态。
13、文学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文论的一个独创概念,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文论史上,相传唐代王昌龄所作的《诗格》,最早使用了“意境”一词。
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的特征:
1、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 分为:
景中藏情 情中见景 情景并茂 2、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实境”:
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
“虚境” :
由实境诱发和开拓出来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3.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
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
14、文学典型:
文学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富于魅力的性格,主要强调在叙事性文学中,如小说;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15、文学风格:
风格既是一个作家创作成熟的标志,也是一部作品达到较高的艺术造诣的标志。
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在这个定义所包含的几种因素中,作家的创作个性是形成作品风格的内在动因。
语言、体裁、意象等构成的具体话语情境,是作品风格的外在表现。
从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的整体中呈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则是风格的现实的审美标记。
16、文学流派:
文学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些作家由于文学见解、审美追求、创作风格等方面相似或相近而自觉或不自觉地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作家群。
判定一个文学流派有三条标准:
(1)是否形成了有影响的作家为代表的作家群;
(2)这个作家群的思想倾向、创作原则、文学见解和审美追求是否相同或相似;(3)这个作家群的成员在创作实践中是否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个人风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相似的艺术风格,即流派风格。
17、文学消费:
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文学欣赏。
狭义的文学消费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指的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
18.期待视野: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
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有正向顺应与逆向遇挫两种。
实际上,真正赢得大多数读者喜爱的作品,往往既有顺向相应又有逆向遇挫。
一方面,本文不时唤起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定积累,同时又在不断设法打破读者的期待惯性,以出其不意的人物、情节或意境遣动读者的想象。
20.文学忠诚:
首先,作家必须热爱文学。
作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爱好者,他必须热爱文学到了痴迷的程度,甚至把文学当作生活的意义所在。
其次,作家必须献身于文学。
任何职业都需要敬业精神,但文学创作要求更高,不仅是一般的敬业,而是献身、是付出整个生命。
21.作家修养:
就是指作家通过后天的努力,自觉地提高文学创作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作家修养包括思想修养、文化修养、文学修养三个方面。
作家的思想修养包括认识水平的提高,还包括精神境界的提高。
作家的修养还包括文化修养,即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
作家的修养还包括文学修养,也就是直接提高文学创造的能力。
22、创作个性:
文学创作是艺术个性的创造,对作家而言,就是创作个性的生成。
创作个性的形成,既是作家区别于常人的标志,也是作家成熟的标志。
创作个性的第一个特征是本真性。
作家在创作中已经不是现实的自我,现实的自我不是真我,而是异化的自我。
创作个性的第二个特征是独特性。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的个性得到解放,独特性得到充分发展,这就形成了独特的创作个性。
因此,文学形象才那么新奇、那么独一无二、那么丰富多彩。
只有拥有了独特的个性,作家才区别于普通人,成为作家。
23、文学天赋:
指的是先天具有的而且在后天获得发展的某种禀赋、才能。
文学天才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丰富的想象力和意象思维(即所谓形象思维)的能力和情感的丰富性、敏感性和敏锐的观察、感受能力以及强大的语言运用、表达能力。
24、《作者的死亡》:
罗兰·巴特批判了传统的作者观,他认为所谓作者是近现代社会的产物,当人们脱离了中世纪,发现了个人的魅力,发现了“人性的人”,在文学方面赋予作者以最大的关注,这是合乎逻辑的。
但是,在当代社会,作者已经开始步入了他的死亡,文学叙述不再是为了直接对现实发生作用,而是为了一些无对象的目的,诸如象征活动本身。
这样,作者与作品就发生了分离,作者的声音就渐渐隐没了,写作也才真正开始。
罗兰·巴特认为,写作实际上是非个人性的,只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活动。
25.《传统与个人才能》:
艾略特在本文中提出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观和“非个人化”理论。
艾略特的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观的着眼点首先不在个别具体的作品,而是着眼于整个文学。
艾略特不仅把整个文学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同时也把每一具体文学作品也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
他的“非个人化”观点认为,首先,艾略特把文学家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加以考察,认为任何一位文学家都不会具有完全的意义,只有把他放在前人之间比较、对照,我们才能获得对他的客观评价。
其次,文学家应当消灭个性。
再次,非个人化还应当逃避文学家个人的情感。
三、简答题
第一章导论
1、文艺学包括哪三个分支?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一般认为,文艺学可以包括三个分支:
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
关于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中有过一段经典的论述:
“似乎最好还是将‘文学理论’看成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并且将研究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看成‘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本上是静态的)或看成‘文学史’。
”
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显然又不是各自独立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文学理论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中吸收养分以促使自己理论体系的形成,以给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提供一定的理论观点、方法、准则和范畴;文学批评不但接受文学理论的指导,而且以对文学史规律的认识作为自己的根基;文学史家若没有过硬的文学理论观点,就无法恰当地评判文学作品,也不可能进行科学的文学史研究。
2、建构文学理论有哪两种可能方式?
(1)从文学作品出发来建构文学理论。
中国文学理论多从文学作品角度来建构的,也即从众多文学作品中寻找规律和共同点去建构。
像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李白、杜甫二人的评价以及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都是在众多作品中总结出来的。
2)从哲学理念出发来建构文学理论
西方关于文学的论述常常是由哲学家完成的,文学观念只是他们哲学观念的一个组成部分。
例如古希腊柏拉图与亚理士多德提出的“摹仿说”。
柏拉图——否定性摹仿说:
认为艺术仅仅是摹仿世界的“影子的影子”,同作为世界的本质的“理式”隔了三层,因此是虚假的。
由此他否定了艺术存在的合理性。
亚里士多德——肯定性摹仿说:
认为艺术摹仿的世界同样可以达到真理的境界。
他甚至认为,诗比历史记录包含更大的真理性,能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
3、文学与文学理论有何联系与区别?
(此题为北师大考博试题,ppt和XX未找到答案)
◆文学理论有哪些理论资源?
(是作为填空题出现的,所以此处不再列入简单题行列)中国文论、西方文论、马列文论
第二章文学性质论
4、历史上出现了哪些代表性的文学观念?
如何评价它们?
(一)摹仿论
评价:
摹仿论重视文学的社会历史属性,重视作者的意图及理性力量的作用,重视对超个人的社会现实的表征,这都有其合理性方面,但若以此来概括文学活动的全部则是远远不够的。
(二)表现论
评价:
1、表现论并不排除文学对外界对象的描写,但认为这些外界事物只有经过作家的自我与情感的过滤之后才具有意义。
2、表现论强调文学表现自我情感,突出情感、想象和天才的地位,有其合理之处,但过于重视情感无疑以偏概全。
(三)实用论
评价:
实用论关注文学的道德感化与社会功用,有可取之处,但又有忽视文学审美愉悦功能之嫌。
(四)语言论
评价:
1、语言论的贡献:
它突出了语言在文学创作、语言建构、文学解读中的地位,使文学语言以及作为语言系统的文学成为文学理论的焦点。
2、语言论的局限:
它有脱离作者、读者和社会历史,对文学进行孤立化研究的倾向。
(五)游戏论
1、游戏论在解释文学的发生、创造的自由性时确实有深刻的地方。
2、但是细加推敲便可发现,游戏论本身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理论,这里的游戏实际上涵盖了两种性质不同的游戏:
一是看重文学的非功利性与超越性的严肃的游戏,一是偏向文学的消闲性与娱乐性的轻松的游戏,——伊瑟尔在其近著《虚构与想象》中分别称之为自由的游戏与工具的游戏。
3、西方的游戏论主要属于自由的游戏论,我国古代甚至现代鲁迅的游戏论基本上是工具的游戏论,如何将两种游戏协调起来是游戏论面临的一个问题。
(六)文化论
评价:
文化论的贡献:
它留意到新的文学经验与文学变异形态,有助于从多方面看待和理解文学在文化活动中的地位,也有助于观察文学与社会文化的多重关系。
文化论的局限:
它有模糊文学与一般文化、文学与非文学边界的危险。
5、如何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1、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由此可见,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2、文学的这种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实际上告诉我们,文学的性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
文学具有审美与意识形态双重性质。
(1)文学是审美的,表明文学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质。
这里强调的重点在于“特殊”。
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文学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
这种特殊性在于,文学意味着对现实抱有无功利目的,采取形象方式,表现主体情感评价。
(2)文学同时又是意识形态的,这表明文学具有自己的一般性质。
这里强调的重点已转为“一般”。
正是这种一般性决定了文学又同其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乃至经济基础具有普遍的复杂联系。
这种一般性在于,文学可以被视为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从而必然带有间接的功利目的,有时运用理性方式并具有认识因素。
总之,在文学的双重性质中,审美性质总是直接的和突出的,而意识形态性质则是间接的和隐蔽的。
3、文学的双重性质及其复杂性:
(1)文学并不直接体现其意识形态性质,而总是保持自身的审美风貌。
但是,保持审美风貌并不仅仅意味着超乎现实社会之上而升入纯审美境界,而可能同时意味着更充分地和巧妙地体现意识形态性质。
(2)在某些特殊情形下,文学愈是审美的,便往往愈能寄寓意识形态意图;反之也一样,文学愈具有意识形态性,便往往愈注意突出审美特性。
(3)同时,上述双重性质也不只是文学独有的,其他艺术如音乐、电影、戏剧、绘画、书法等也具备。
应当说,这种双重性质是一切艺术的共同性质但文学的特殊性在于,在文学中,这种双重性质总是存在于其特有的具体语言组织所形成的话语蕴藉之中,并通过话语蕴藉显现出来。
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6.如何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一)话语蕴藉的含义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
1、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文学活动是由创作、作品、接受和批评等环节组成的整体,无论其中心任务或目的如何,都必须依据具体的语言活动构成的话语系统。
从创作看,任何表达意图都必须蕴含到话语系统中,通过话语系统去显现。
从阅读和批评看,对文学意义和性质的任何理解,都必须根据这种话语蕴藉。
2、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语言性“本文”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1)本文,即有待于阅读的具体对象,毫无疑问是由话语系统(语词、句子、意象、音调、风格等的复合体)的蕴藉构成的。
以后章节中将要论述的典型、意境、意象等都是这样蕴藉于本文中的。
(2)可以说,离开话语系统的蕴藉便无所谓本文。
本文作为话语蕴藉,则是指本文内部由于话语的特殊组合仿佛包含有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
这就是说,本文是特定的,但本文的意义似乎是无限丰富的。
(二)、话语蕴藉的修辞形态
话语蕴藉的修辞形态藉性质为含蓄和含混。
1、含蓄是本文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把似乎无限的意味隐含或蕴蓄在有限的话语中,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用清代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的话说,就是“含蓄者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馀味,篇中有馀意”。
换言之,就是以少寓多、小中蓄大,令读者品味再三。
2、含混有时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等,是本文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却蕴蓄着多重而不确定的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换言之,读者阅读本文时可能感到其中含蕴着多重意义,有多种“读法”。
第三章文学创造论
7.在研读《传统与个人才能》的基础上,评述艾略特的作者观。
1.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观
艾略特:
“现存的不朽作品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完美的体系。
由于新的(真正新的)艺术品加入到它们的行列中,这个完美体系就会发生一些修改。
”
(1)艾略特的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观的着眼点首先不在个别具体的作品,而是着眼于整个文学。
这样,所有的文学作品在艾略特心目中并不是某些个人写下的作品的总和,而是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文学家们的个别作品只有放到这个有机整体中,只有与之产生紧密联系才会具有意义,才会确立自身的地位。
(2)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并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存在物,而是处在一种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过程之中。
新的作品不断地加入到这个有机整体中,引起了它的调整、适应和变化。
文学批评就应当从作品与这个有机整体的相互关系中评价作品。
(3)艾略特不仅把整个文学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同时也把每一具体文学作品也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
他认为,作品的各组成部分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叠加,而是一种有机的组合。
因此文学批评家在解释和评论作品时,对构成作品的每一个部分都应当与作品的整体相联系,这样才能获得准确和客观的解释。
2.“非个人化”理论
浪漫主义文学批评把表现情感、张扬个性作为立足点展开文学批评。
艾略特坚持反浪漫主义立场,提出了著名的“非个人化”理论。
(1)比较的观点
1)(在历史意识中比较)艾略特把文学家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加以考察,认为任何一位文学家都不会具有完全的意义,只有把他放在前人之间比较、对照,我们才能获得对他的客观评价。
2)(在文学史中比较)把文学家放在文学史的长河中考察,就可以看到,文学传统具有强大的影响,每一位文学家的创作必定会受到它的深刻影响,当然他的作品也会对文学传统产生作用,只是这种作用是极其微小的。
3)总之,正是这种历史意识使一位作家面对传统,意识到自己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正因为这样,文学家就不应当处处突出自己,而应当适应传统。
也就是说他应当不断地使自己归附更有价值的东西——传统,不断地放弃自己,作出自我牺牲,这样他才能前进。
(2)文学家应当消灭个性。
在艾略特看来,文学作品中最好的部分,即使最个人的部分也就是他前辈文学家最足以使他们永垂不朽的地方。
艾略特认为,诗人的创作不是表现个性,诗人仅仅是艺术表现的特殊工具:
种种的印象和经验借助于诗人的心灵用意想不到的方式相互组合则形成了诗。
诗人的心灵是一种贮藏器,收藏着无数种感觉、词句、意象,搁在那儿,直等到能组合成新化合物的各分子到齐了,心灵的催化作用则开始发生作用,诗于是就产生了。
这样一来,诗的产生实际上是一个冶炼、化合的非个性化过程。
(3)非个人化还应当逃避文学家个人的情感。
浪漫主义批评注重的是艺术表现艺术家个人的情感,而艾略特则完全否定艺术的情感是个人的。
他认为,诗人所未经验的感情与他所熟悉的感情一样可以供他使用,他的任务是把寻常的感情化炼成诗,旨在表现实际感情根本没有的感觉。
从根本上说,诗并不是感情,它之所以有价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学理论 复习资料